八零年代宠妹怪,随身带着一座城 第332节
施南国没进被布下了天罗地网的津门,他去了曾经旅游过的一个渔村,花了六百块出了海。
他的目标是棒子国......。
棒子国与国内没有邦交,所以不存在遣返这种事。
京城的事儿,张清明充分信任了上头的处理能力。
他在港岛除了办理与运货相关的事宜之外,另外又办了一件事。
只因孟轻尘在和他煲电话粥的时候有意无意的透露了一件事儿。
所谓的气功大师们、凄惨的马德胜、倒霉的卢超,还有隐藏在幕后的卓家,都落入了张清明的耳中。
“所以,亲爱的张先生,”孟轻尘用天生淡然的语气在说着最撩人的话,“如果人家做的不错的话,应该是有奖励的吧?”
“当然,亲爱的孟小姐,你想要什么奖励?”
“能用这句话来回答对象的提问,张先生,你很不合格哦。”
“呵呵,那我懂了。”
“你懂了什么,喂,”孟轻尘没好气的嗔了一声,“您的脑子是不是又歪了?”
厚颜无耻的张清明:“圣人之道,祖宗教诲,哪里算得上歪这个字。”
孟轻尘有些招架不住这个无赖,只能扔下一句:“你张开闭口的都是这些,小心把树枝上的柳絮都给吹没了......。”
见对方挂了电话,张清明摸摸头。
我去,对象说的情话太高深,自己听不懂怎么办?
一个电话直达北京。
“白露在家没,叫她听电话......。”
白露军师在电话里和大哥说话的语气还是软乎乎的,只是听了大哥的求助后,脸上有些讪讪的。
“人家也没谈过对象,哪里听得懂孟姐姐的意思.....。”
张清明一听,也对啊。
自己这妹子两辈子都没谈过情这个字,倒是自己问道于盲了。
“不懂也好,乖乖的就行。”
《良友》杂志社那边文化人不少,自己明天去问问。
听到电话里传来的盲音,张白露哀怨的叹息了一声。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大哥,你对象是在警告你呢.......。”
......
周嘉荣轻轻的抿了一口茶,叹了一声“陈老板的茶不错!”
对方闻言立即笑了起来。
这处茶楼声名在外,陈老板为了包下这里可费了不少心思。
“周生,张大亨的意思我还是没有完全领会啊。”
“这么大的馅饼掉我头上,到现在我还是晕晕的。”
周嘉荣呵呵一笑。
“在两年前,陈老板还是嘉海和福利来的强劲对手,如今这两家做内地的生意是越来越红火,陈老板却偃旗息鼓了许久。”
“张生的意思很简单,是让陈老板把你在津门和宁城的渠道再走起来。”
陈老板手里拿着茶盏,心里却还在一个劲的嘀咕。
“周生,这五十万件电子产品,个个都是好东西,以这样的价格卖过去,怕是同行们都会说我陈某人不太地道。我是怕......。”
“你是怕嘉海和福利来在内地的那个渠道对你不满?”
周嘉荣点出了陈老板最担心的事情。
陈老板似乎悟了。
他压低了声音。
“是卓家招惹了张大亨......?”
周嘉荣笑着点头。
陈老板立即拍起了胸脯。
“这个您让张大亨放心!”
“内地卓家的生意最赚钱的就两样,京里的八家茶馆、以及上海、京城的小电子产品销售这一行。”
“他的小电子产品来源九成是从嘉海和福利来拿货。”
“以张大亨这批货的质量,还有给我的价格,我有信心在三个月内就让卓家彻底退出这个市场!”
“一个月!”
周嘉荣伸出了一个指头。
“张生吩咐你办事,你就别小家子气,五十万件只是第一批,你用最低价走货,不管你走得多快,第二批货保准能准时供应上。”
“这叫倾销,你懂了么?”
.......
“左经理放心,我们立即汇报并组织骨干准备出行,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临时被张清明派来杭城的左定英,忍受着越剧团团长热情的手劲,心里也在嘀咕。
没想到柔柔弱弱的越剧演员手劲也这么大的......。
作为东方影视投资基金的ceo,明珠院线的实际总经理,左定英其实在港岛的事有一大堆。
她被派到张清明身边时,也没想到自己会被用到这一方面。
上头的意思:是张先生既然信任你,你就不要辜负了这份信任。
左定英如今干劲十足。
就是张先生别的还好,但也有一个缺点——遇到自己的妹妹的事就有些分不清主次。
自己在港岛一堆子事等着去办,光她办公室门口等着谈投资的导演就从三楼排到了二楼。
可张清明却把自己派来杭城谈一桩可笑的事。
为了打压张夏至名下“夏有白雪”茶馆剧院的竞争对手——卓家的八家茶馆,张清明联合了京里的侨办办了一个百戏进京汇演的活动。
除了刚刚谈好的这个杭城越剧团,她在浙省还有七八个越剧团要联系。
她的下一站是徽省,六家得到通知的黄梅戏剧团正在对她翘首以盼。
另外还有四家花鼓戏剧团、豫剧团、秦腔剧团等等,都在等着她光临。
出入京的费用和津贴都是侨办出(其实就是张清明出的),张清明准备在“夏有白雪”连演三个月。
文化部拍案叫好,其实他们早就想这么干了,之所以没办成只是因为囊中羞涩。
别人听到这个消息只会笑笑,觉得未来三个月乐子会比较多。
但消息落到卓家耳朵里,却如同响起了一道惊雷。
第358章 新花样
“夏有白雪”茶馆剧场最近在京城曲艺圈里相当有名。
这个“名声”有好的也有坏的。
张夏至从大哥那里弄来的经营理念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
外人看着“夏有白雪”几乎是赔着本赚吆喝,很是看不明白。
首先“夏有白雪”的门票几乎是白送,才五分钱一张票,还送一碟瓜子。
京里最便宜的茶馆也要三角一张票。
其次,“夏有白雪”的零食种类太多了,但价格却很亲民,从两分到一毛的都有,而且还搞什么换茶叶、上点心第二次半价。
这不是奔着赔本去的么?
就这样还能赚钱!
以上这些还不足以让曲艺圈里的部分人对“夏有白雪”产生恶感。
但最后一条却是人们讨论最多的,也是争议最大的。
“夏有白雪”的演出费,是普通茶馆,甚至是卓记老店的三倍还多!
所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张家是在贴钱凑乐子。
给出这种让人眼红的价格也就罢了,曲艺界的那些知名人士嘴里虽然会吐槽,但心里却想着自己会被请过去。
可惜,“夏有白雪”不看演出人士的名气,只看节目的质量和现场效果。
老戏、老节目几乎都没被选上,“夏有白雪”选中的大多数都是年轻一辈的曲艺界人士。
这帮子人有活力、有创新精神,几乎占了“夏有白雪”演出人员的九成。
可这就叫很多人感到了不满。
京城曲艺界,这可是一个极其讲究“排资论辈”的行当。
按照老年间流传下来的规矩。
这些年轻人没得老师们的同意,是没有登台的资格的。
虽然这个规矩在新时代已经变了很多,但大体的精神还是得到了传承。
老师动手教训徒弟,就连家长都不能说什么,打得狠了也只能靠团里的政w出面调解。
可如今老师傅们都赚不到这么多钱的时候,下头的年轻人却大把大把的搂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