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817节

  尉迟归神情洒脱地说道:“不过说到底,我觉得陆沉这个年轻人真的了不起,这些年看着他一步步走来,对外气吞山河,对内耐心细致,这种品格何其难得。如今我已是知天命之年,要是还能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这辈子倒也算是不虚此行。”
  萧望之赞道:“坦荡如砥,随心而不逾矩,侠者之风也。”
  尉迟归淡然一笑,起身道:“那我走了?”
  萧望之也站起来说道:“我送你。”两位相交数十年的挚友没有任何矫情的言语,及至门外,尉迟归挥了挥手,便在萧望之的微笑注视下迈步离去。
  ……
  皇宫,勤政殿。
  孔映冬尚未定罪,瘫软在那里实在有碍观瞻,宁太后便让禁卫将其架到角落等候发落。
  对于这位心怀鬼胎的礼部尚书,宁太后自然是无比厌憎。
  对方险些就将她和朝廷卷进旋涡之中,哪怕最后他没有得逞,却让陆沉借着恩科舞弊案一举掌握大义名分,再加上这半年来新政推行速度缓慢,他利用这个理由名正言顺地插手朝政。
  宁太后何其聪慧,这会已将整件事的脉络理得清清楚楚,当初陆沉婉拒她提出的秉政十年之约,然后便在有意识地守株待兔。
  他从一开始就在限制革新司的职权范围,将大权都交给中书和朝堂各部衙,宁太后却不能说他是居心叵测,因为这确实是朝廷没有把握住机会。
  如果在陆沉不直接干预的前提下,朝廷可以顺利推动新政,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收效甚微,那么陆沉即便是为了维护他在世人面前树立的形象,也不好进一步攫取权柄。
  而且正是因为陆沉这段时间的沉寂,让孔映冬之流误以为他满足现状,这才生出钩织阴谋的胆气。
  “陛下,恩科结果需要尽快确定,因此臣想请两位宰相带着翰林们复查答卷,按照南北分榜的方式选取足额的贡士。”
  陆沉重新将这件事提了一遍,然后说道:“臣举荐翰林学士王安协助二相,请陛下允准。”
  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
  在过去这些年里,陆沉从来没有帮王安争取过权力,甚至当王安被任命为翰林学士,他依旧是不管不顾的态度,导致王安在翰林院孤掌难鸣,至今都无法建立起自身的势力,殿内君臣对此都十分了解。
  如今陆沉让王安协理恩科复阅,这表明他不会再像之前那样谦和忍让。
  宁太后看了一眼沉默的群臣,略显疲倦地点头道:“准奏。王学士,便由你协助二相重新定下贡士名单。”
  王安似乎并不意外,一如往常沉稳地回道:“臣领旨。”
  便在这时,又一名内监入内奏道:“启禀陛下,革新司副主事崔浩求见。”
  “宣。”
  “是,陛下。”
  片刻之后,崔浩走进殿内,虽说是第一次进入国朝权力中枢,但是这位年富力强的官员毫不怯场,一丝不苟地向宁太后行礼,继而禀道:“陛下,微臣奉秦王之令,率领革新司同僚调查今岁恩科的相关士子和官员,现在已经拿到初步证据,可以认定总裁官、礼部尚书孔映冬存在勾连舞弊的行为。”
  “砰。”
  孔映冬眼前一黑,昏倒在地。
  宁太后甚至不愿多看他一眼,如果时光能够倒转,她绝对不会将这人调入中枢,因此木然地说道:“秦王,方才哀家已经允准由革新司彻查恩科一案,既然你的人已经掌握了孔映冬徇私舞弊的证据,哀家便将他交给你。不过,哀家希望你能秉公调查,要有足够确凿的证据,他毕竟是当朝礼部尚书,总得能让朝野上下心服口服。”
  “臣遵旨。”
  陆沉躬身一礼。
  “至于新政——”
  宁太后顿了一顿,缓缓道:“接下来由革新司全力操持,若是需要中书和各部衙协助,你便直接去找二相和各部主官商议。”
  “谢陛下信重,臣一定尽心竭力,为国朝和百姓谋福祉。”
  陆沉知道宁太后并非心甘情愿交出权柄,只是因为理亏不得不这么做。
  虽然他从内心来说非常佩服这位皇太后,但是这次他不可能再继续隐忍,再给朝中这些大臣浪费时间的机会。
  想到这儿,陆沉拱手一礼道:“陛下,臣仔细思量之后,觉得革新司层级太低,恐怕无法应对如此庞大的新政庶务,故此臣斗胆奏请陛下,将革新司升格为临时设置的总理新政衙门,全权负责新政相关事务。同时为了保证总理新政衙门的清正廉洁,此处将会接受中书、御史台和各部衙的监督,二相可随时检查新政衙门的所有卷宗档案。”
  宁太后默默叹了一声,这位年轻的王爷做事还真是滴水不漏,他完全可以不加后面那句话,如今旁人又能如何?
  望着陆沉平静又清朗的目光,她最终还是点头道:“准奏。”
  第1006章 【同行】
  皇城西南面的宣政坊内有一片藏青色的建筑,这里便是负责制定新政的革新司,和六部官衙离得不算很远。
  正午时分,革新司大门之外,一众官员翘首以待,脸上满是激动和期盼。
  “来了!”
  当数百骑出现在视线中,众人连忙上前,然后整齐地行礼道:“参见王爷!”
  来者正是刚从皇宫出来的陆沉,他身边还有主事厉良玉和副主事崔浩,至于礼部尚书孔映冬,此刻已经被脱去官服收押,另有一批精锐人手直扑孔府。
  陆沉翻身下马,微微颔首道:“都免礼吧。”
  等他在一众官员的簇拥中来到正堂,收到通知的户部尚书高焕、吏部左侍郎丁会、左御史中丞刘元和顺天府尹陈循以及将作局、医疗局、农事院的主官相继赶来。
  “都坐,今天我们关上门开一个会。”
  陆沉坐在主位上,看着这些坚定不移追随他的官员们,微笑道:“本王已经奏请陛下,革新司升格为总理新政衙门,往后全权主持新政施行。换句话说,终于到了诸位施展抱负的时候,本王知道你们这半年来心有不甘,总觉得有力使不出,往后不会再有这个顾虑。”
  众人无不感到振奋,丁会立刻吹捧道:“王爷一出手便是水到渠成!下官早就觉得那帮人魄力不足,一个个都和温吞水一样,这个不敢得罪,那个不敢查处,要不是刘中丞足够厉害,恐怕连肃清吏治这一项都是寸步难行。”
  刘元没有回应丁会,他身为最早投效陆沉的名士之一,这些年尽心尽力帮陆沉打理庶务,是陆沉极为倚重和信任的文官,但他从来不会恃才放旷,之所以此刻态度比较冷淡,只是因为他看不太惯丁会这个人。
  在他看来丁会就是一个纯粹的官僚,惯会投机奉迎,或许他确实有能力,但是品格委实难以恭维。
  不过刘元知道正因为丁会和高焕的存在,他们身后的世族才会强行朝自身挥刀,从而有力地支持陆沉的改革,再者他们在各级官员中的人脉也能帮陆沉解决不少问题。
  基于这些考虑,刘元虽然不会对丁会热情,但也不至于激化矛盾,顶多就是互不往来。
  陆沉对这两人的情况心知肚明,他没有强求两人成为知交好友,只要他们不耽误正事,这种状态未必不是好事。
  望着刘元如今愈发沉肃的面庞,陆沉温言道:“秉元公,本王知道你这半年来十分辛劳,心里也积压了不少怒气。”
  刘元垂首道:“王爷,下官岂不知改革之难?从古到今欲行变法者,面前皆是荆棘密布,因为要让那些权贵心甘情愿交出被他们侵吞的利益,这往往比杀了他们更难。下官不敢在王爷面前虚言,时至今日下官心中确有怒气,但是没有怨气,更无畏难却步之意。”
  “本王就知道这点困难吓不住你刘秉元。”
  陆沉面露微笑,继而道:“方才本王在宫里敲打过张苍,后面他肯定会老实不少,如果他再敢给你使绊子,本王会亲自出手让他明白什么叫做大势不可挡。不过在此之前,只要他当好一个泥塑木偶,那就让他继续担任御史大夫,关键时刻能帮你遮蔽风雨,希望你能明白本王的心意。”
  听到这个消息,刘元并未喜形于色,他像往常那般沉稳地说道:“王爷,下官不求官位利禄,只要能做些实事,下官便心满意足。”
  “好,眼下便有一件实事。”
  陆沉将恩科舞弊案简略介绍一番,对刘元说道:“本王要你以这桩大案为契机,正式拉开肃立吏治的帷幕。这一次不能再像过去半年那样小打小闹,御史台必须拿出足够的魄力,从上到下尽可能严查整个官员体系。当然,这桩重任不能全部压在你一个人的肩上,崔浩。”
  “下官在。”
  崔浩起身应下。
  陆沉看着他说道:“从今日起,总理新政衙门下设监察司,由你担当第一任主事,王翰担任你的副手。御史台继续负责监管中枢和地方各级官员,监察司则专门负责处理和新政有关的案子,譬如眼下亟需处置的恩科舞弊大案。本王知道这一开始可能会造成权责不明、互相影响的情况,但是出现问题就解决问题,这世上从来没有一劳永逸的好事。本王希望你们能够精诚合作,为新政推行择优去劣保驾护航。”
  刘元、崔浩和王翰齐声道:“谨遵王爷之令!”
  陆沉微微点头,随即笑吟吟地看向丁会:“丁大人,据说这几个月想要登门拜访你的官绅不计其数?”
  丁会只觉得这笑容格外吓人,好在他心里没鬼,因此坦诚道:“王爷明见,自从下官担任吏部左侍郎,鄙府忽然就热闹起来,几乎每天都能见到悄悄送进来的礼单。下官不敢欺瞒王爷,若说一点都不曾心动,那自然是假话,哪怕只是收一个月的礼都比过去七年任职兵部尚书要多。不过下官就认一个死理,跟着王爷做事眼皮子不能那么浅,要是一心只想着黄白之物,如何对得起王爷的信任和栽培?”
  陆沉知道他没有说谎,其实尹尚辅汇报这些细节的时候,他还有点意外,原以为丁会不会那么安分,现在看来这家伙多年来始终屹立不倒,确实有两把刷子。
  他按下心中思绪,敛去笑意道:“本王举荐你为吏部左侍郎,个中真意想必你已了解。无论御史台还是监察司,他们只能发挥监督和纠正的作用,要想做事还是得有足够多优秀的官员。本王建议朝廷增开今岁恩科,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毕竟不能指望这群即将踏入官场的进士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故此,吏部要真正动起来,挖掘和提拔那些真正能干实事、敢于任事的官员,本王会和姚崇打个招呼,这件事由你来负责。”丁会登时感受到如山一样的压力,但他知道自己没有推辞的余地,而且这应该是他此生最宝贵的机遇,只要能够完成陆沉交待的任务,将来必然能青云直上。
  一念及此,这个滑溜的老官僚心中一热,肃然道:“请王爷放心,下官必定尽心竭力!”
  “好,本王相信你明白这件事的重要性。”
  陆沉直视着丁会的双眼,正色道:“不过本王还是要提醒你一句,你若是差事办得好,本王保你和宁潭丁家前程无忧。如果你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趁早分说清楚,换一个轻松点的差事,本王也不会亏待你。但是你若占着这个位置却贻误新政大业,届时莫怪本王不会心慈手软。”
  丁会破天荒地陷入沉默。
  片刻过后,他咬牙道:“王爷,下官若是办不好这桩差事,愿意提头来见。”
  或许丁会只是想加官进爵,对于陆沉来说这不重要,他当然更加欣赏刘元这样的纯臣,但也知道不可能所有人都具备如此高尚的节操。
  勉励丁会几句之后,陆沉便继续分析新政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从户等制、发展农事、兴办学堂到商贸诸事,挨个和负责的官员进行深谈。
  这一谈便是两个多时辰。
  “诸位现在应该已经明白新政的大框架,以及你们各自的任务和职责。”
  陆沉喝下半杯茶润了润嗓子,继而道:“这半年里本王有意压制你们,一方面是给中书一个机会,免得朝中那些清流文臣以为他们真能做成这件事,另一方面则是让你们多多学习和总结。如今陛下放权于我等,这是大家可以大展拳脚的时候,不过在此之前,本王还是要跟你们谈一谈新政本身的意义。”
  所有官员正襟危坐,目不转睛地望着陆沉。
  “这半年里本王听到很多关于新政的议论,有人说本王这是在邀买人心,也有人说本王是利用新政诸法排除异己,大肆培植党羽,窃夺朝廷权柄。”
  陆沉不紧不慢地说着,然后在众人的注视中微笑道:“本王暗中想想,这些说法其实也不是毫无道理。”
  陈循立刻开口道:“王爷——”
  “德遵莫急。”
  陆沉直接打断他,坦然道:“本王之前确实有很多顾虑,众口铄金不外如是,然而仔细想想还是觉得不能瞻前顾后,毕竟这世上哪有不得罪人就能成功的改革?本王现在就告诉你们什么是新政的意义,抛开先前那些说法,本王想要的是百姓们饿了有饭吃、冷了有衣穿、生病能吃药。”
  “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们良善又质朴,他们总是付出很多,想要得到的却不多。你们都是熟读青史的饱学之士,当知本王所言非虚。史书上有很多能人志士想要改善黎民百姓的处境,有的失败有的短暂成功,如今轮到我等来到这个关口,总得做点什么才不算虚度一生。”
  “本王知道你们并非全都理解这份理想,也不介意你们抱着怎样的初衷追随本王。经过这么多年的观察,本王相信今日在座的每一位都想在死后留下点什么,不管是福泽后人还是青史留名,有所求方能有所成,这就是本王选中诸位的原因。”
  “如今本王要正式问一句,为了开创一个真正的盛世,诸君可愿随本王披荆斩棘一路向前?”
  刘元第一个起身,紧接着陈循、高焕、厉良玉、丁会、崔浩、王翰、魏惜云等等,数十位资历、年龄、出身各不相同的官员尽皆起身。
  他们面朝陆沉躬身,齐声道:“下官愿意!”
  “如果有问你们,所谓新政究竟是为了什么,本王觉得可以这样回答。”
  陆沉缓缓站起来,朝着众人拱手还礼,一字字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谨以此四言与诸君共勉!”
  此言一出,所有人看着陆沉的眼神里充满敬意,如刘元、陈循和崔浩这样的读书人更是激动到眼含热泪,浑身战栗难止。
  就连丁会都感觉到胸腔中那颗心在剧烈地跳动。
  每个人心中激荡的情绪汇聚在一起,爆发出整齐且坚决的呐喊。
  “愿为王爷效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