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623节

  纷纷扰扰之中,一个冷峻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
  “朕死不了。”
  语调不高,但是瞬间将场间的嘈杂压下去。
  这个时候随驾而来的三名御医得到合扎武士的放行,提着药箱匆匆走进里圈。
  一看到天子身上可怖的景象,这三名医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御医不禁满面惊骇之色。
  粗略算去,天子前胸有七处伤口,脸上有三处,尤其是左脸颊那道口子,皮肉外翻,触目惊心。
  “先给朕止血,都是外伤,不算棘手。”
  景帝靠在宝座上,嗓音低沉。
  “是,陛下。”
  三名御医连忙应下,然后分工处理。
  亏得天子在紧要时刻护住了要害部位,否则就不只是身受重伤,能不能活下来都难说。
  御医们小心翼翼地帮他止血,景帝则全程漠然地看着,眉宇间偶尔泛起一抹强忍的痛楚。
  “伤口上是否染毒?”
  他的神经犹如钢铁一般冷硬,反倒主动提醒这些御医。
  其中一人登时面色一变,连忙仔细地观察伤口,又从旁边找到一枚散落的碎铁钉查看,随即快速地说道:“启禀陛下,兵刃淬毒必须在短时间内使用才能保证毒性不会流失,这名刺客将这些暗器与火药混合在一起,至少要提前一两天准备,就算有毒药也无法起效,还请陛下安心。”
  景帝不再言语,由着三名御医帮他止血、简易地清理伤口再包扎。
  这里条件有限,只能先暂时处置,等回宫之后再进行深入的医治。
  纵如此,三人也忙活了大半个时辰,到最后已是面色苍白浑身无力,身上的衣服就像是从水里面捞起来的一样。
  他们是既累又怕,外面苦苦等候的一群人则是魂不守舍。
  只有一个人例外。
  那便是依旧被合扎武士控制的四皇子海哥。
  从杜为正坦白齐人身份的那一刻起,四皇子便陷入难以名状的纠葛。
  他可以想象在后世的史书中,自己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身为皇家嫡子,被敌国之人蛊惑利用,先毒害自己一母同胞的长兄,又勾结夹谷氏谋逆造反,可谓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
  若他是最后的赢家倒也罢了,偏偏他的所作所为都在天子的预料之中,而且那个对他无比忠心的书生只是在利用他,对方甚至早就知道这次谋反必然失败,却依旧推着他前行,只为找到一个可以宣泄恨意的机会。
  而四皇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何其丑陋且无能。
  不过当爆炸发生的那一刻,四皇子已经死去的心猛地跳了起来。
  他比任何人都坚信父皇不会死,但是他也知道父皇肯定会受伤,在如今的局势下,父皇必须尽快立储稳定局势,否则弹压不住朝野上下的暗流涌动。
  这样一来——
  然而没等四皇子想清楚这件事,远处便传来那个熟悉的声音。
  “阿里合海哥毒害太子、谋逆刺驾,虽是受南齐奸人蛊惑,然其身为皇子如此阴险狠毒,罪不容恕。暂将其囚禁在幽道,待查明一应细节再行惩治。”
  合扎武士们朝两边散开,众人终于可以再度见到天子。
  景帝依旧高居宝座之上,身上的伤口已经包扎,但是脸上只做了简单的处理,显然他不愿意在群臣面前呈现一个满脸缠着纱布的孱弱形象。
  听到天子这番话,四皇子登时如坠冰窟。
  景帝遥遥望着他,沉声道:“交鲁。”
  “臣在!”
  一位披甲将领站出来,他便是之前埋伏在东边山上两千甲士的主将,自然也是景帝的心腹股肱。
  景帝缓缓道:“你亲自带人将阿里合海哥押送至幽道,然后由你亲自看管。若无朕的旨意,不许他见任何人,不许他和任何人交谈,包括尔等在内,违者以谋逆之罪论处。”
  “臣遵旨!”
  交鲁毫不犹豫地从合扎武士这里接手四皇子,然后率五百甲士径直离开,快速返回大都。
  文武百官和景廉贵族们噤若寒蝉,大气都不敢出。
  虽然天子的伤势不轻,声音也不复之前那般中气十足,但他依旧能清晰地判断局势发号施令,将近二十年的积威之下,他仍然是大部分臣子心中那位不敢稍加忤逆的君王。
  景帝幽深的目光扫过跪在前方的皇子们,淡淡道:“稍后回到大都,尔等无需在宫中等候,各自回到王府为朕祈福便可。从明日开始,尔等可于辰时初刻一齐入宫请安,其余时间便在各自府中修身养性。”
  这道旨意瞬间让惴惴不安的皇子们安定下来,他们无论年纪大小见识深浅,都知道在父皇被刺客所伤的当下,朝野局势肯定不会太安定,这个时候他们只需要老老实实待在府内,便不会轻易卷入波涛之中。
  “儿臣遵旨!”
  皇子们齐声应下,三皇子乌岩欲言又止。
  虽说他之前大半年被囚禁在幽道,但他心里并无怨望,因为他在幽道没有受到苛待,相反天子早就让人暗中告知,他知道太子之死和乌岩无关,只是让他暂且忍耐。
  眼下乌岩最担心的是四皇子海哥,天子受伤很可能引出一些野心家,而海哥就是他们最容易利用的目标。
  只不过看着父亲脸上的伤口,乌岩最终什么都没说,因为他委实不忍在这个关键时刻提出杀死海哥,从而导致父亲伤势加重。
  景帝并未注意乌岩的神色变化,他稍稍停顿片刻,不是在思考问题,而是压制体内不断撕扯的剧痛。
  他的视线落在不远处中年书生的尸体上,心中泛起一股极其复杂的情绪。
  自家事自家知,他的伤势远不像他表现出来的那般简单。身为武道高手,他很清楚这些伤势对他身体造成的损害,几乎可以断定无法恢复到以前的鼎盛状态。
  对于一位帝王而言,武功高低不是最重要的能力,强如庆聿恭也做不到毫发无损地杀死他身前百名合扎武士,更不必说外围的千余精锐甲士。而等景帝返回大都皇宫,那里还有近千名合扎武士与三千余重甲锐卒,城内亦有数万忠心大军,没人敢轻易放肆。
  然而这名刺客用生命的代价打破景帝身上的光环,从此以后世人便知道一件事,原来天子也会受伤也会死,那些野心勃勃的贵族们更会因此直起身抬起头。
  相较于武功的削弱和身体的受损,景帝最担心的是书生的举动就像一个引子,可以诱发无数难以预料的波诡云谲。
  一念及此,景帝看着杜为正的尸体,说出一番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话。
  “这名刺客虽是南齐奸细,但他历三十年不改其志,甚至能成功让朕受伤,倒也算得上勇士。倘若大景儿郎都能效仿其勇毅之心,我朝必可平定天下。田珏,将其葬于猎场北面,竖一无名碑,如此便能时刻提醒朕,不得有片刻懈怠。”
  田珏一躬到底,恭敬地应道:“臣遵旨。”
  众皇子、文武百官和景廉贵族无不肃然,满怀崇敬地看着宝座上的天子。
  景帝再度沉默,尽力调匀自己的内息。
  便在这时,庆聿怀瑾走上前,坚定地说道:“启奏陛下,我有话想说。”
  景帝双眼微眯,平静地说道:“讲。”
  庆聿怀瑾抬起头,诚恳地说道:“从小到大,陛下待我无比优厚,我一日不敢忘记。今日陛下为刺客所伤,我心急如焚惶恐难制,只恨不能代陛下受伤。永平斗胆,陛下在我心里不仅是大景的天子,更是恩情深重的长辈。如今陛下受伤,永平愿随驾左右尽心服侍,稍稍偿还陛下这么多年的关爱,聊表孝心。”
  群臣神情各异,都没有想到这个年轻的郡主有如此魄力。
  景帝定定地看着少女,从她眼中看到几分祈求之色,于是露出一抹浅淡的笑意,看似欣慰地吐出两个字。
  “准奏。”
  第773章 【冷夜寒风】
  在诸位重臣看来,庆聿怀瑾的举动毫无疑问是为了安天子之心,避免局势突然恶化。
  天子受伤是无法预料的意外情况,虽然他在受伤后暂时表现的冷静和理智一如往常,但是谁也不敢保证天子是否会因此性情剧变。
  人在感受到威胁的时候,难保不会做出过激的举动。
  在中年书生引爆身上的火药之前,天子对于当前局势有着绝对的掌控力,可是随着他身受重伤,危险便会随之产生,而其中最大的危险便只能是那位有着大景军神之称的常山郡王。
  纵观朝野上下,唯一有资格和能力威胁到皇权安危的只有庆聿恭。
  庆聿怀瑾便是想到这一点,她害怕天子愤怒之下不管不顾,所以主动请求入宫照顾天子,这是以她自己为人质。
  即便她或许没有那么重要,但至少可以借此表明庆聿氏的恭顺。
  而且在过去十余年里,天子对她的态度和自己的女儿无异,坊间曾有好事者悄悄议论庆聿怀瑾是不是真的公主之身。
  有这层因素存在,庆聿怀瑾伴君随驾的请求不算古怪。
  景帝显然明白这一点,所以他略带欣慰地应允。
  然而望着天子深邃的目光,庆聿怀瑾心中隐约明白,对方不光知道这表面的用意,也清楚她心里隐藏的想法。
  她一方面是想避免天子对庆聿氏动手,另一方面何尝不是想趁机打探天子的伤势究竟有多重。
  就在庆聿怀瑾暗自忐忑的时候,景帝却转头说道:“赵卿家。”
  尚书令赵思文立刻躬身道:“臣在。”
  景帝面无表情地说道:“拟旨,命固新和灭骨地向代国边境进军,保持压迫态势。倘若代军敢出城迎战,让他们好好教训对方一顿。若对方据城死守,则不可冒然进攻。”
  赵思文应道:“臣遵旨。”
  景帝继续说道:“再拟旨,命南勇率部返回大都,命善阳为南京路代留守,负责桐柏防线与南京城,不可给齐军任何机会。兀颜术即刻返京,朕另有任用。”
  赵思文再度应下。
  群臣若有所思,渐渐明白天子这两道圣旨的用意。
  代国蠢蠢欲动是明摆着的事实,如今大景真的发生内乱且天子受伤,难保他们不会兴风作浪,这个时候西北边军和调过去的夏山军绝对不能示弱,相反要以强硬的姿态震慑对方。
  但是南边情况又不同,齐军在先前的大战中损失不小,同样需要恢复元气,景军只需要固守防线便可。善阳作为定白军的统帅,足以胜任代留守之职,而让兀颜术返回大都,意味着天子会将精力先放在内部。
  景帝做完这些安排,便疲倦地闭上双眼。
  田珏心领神会地让内监们运来御辇,随即在合扎武士和精锐甲士的簇拥中,诸皇子、文武百官和景廉贵族跟在御辇后方,天子摆驾向南方而去。
  队伍还没走到猎场外围,便有数骑策马而来,为首者正是常山郡王庆聿恭。
  有些权贵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
  庆聿恭看着严阵以待的合扎武士,以及御辇旁边庆聿怀瑾担忧的神情,在距离御辇还有五六丈时便躬身一礼,高声道:“启奏陛下,叛军已经溃败,黑罕与阿勒根两位将军正在率部剿灭残余的溃兵,臣幸未辱命。”
  “郡王辛苦了。”
  御辇中传来景帝平淡的声音,听起来不像是重伤之人,但是下一刻景帝便说道:“方才朕被刺客以火药所伤,不知郡王有何看法?”
  庆聿恭眉头皱起满面肃然,立刻回道:“陛下乃大景天子,自然会否极泰来,福寿延绵。”
  “承郡王吉言,既然大局已定,便随朕回京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