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495节

  但是他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
  其实他早就察觉到厉冰雪的心意,偏偏这孩子在他的影响下一心只想着家国大业,又因为战场的磨砺极有主见,所以她宁愿看着一些事情的发生,也不想打破这种来之不易的表面上的宁静。
  所以厉天润会默许这两个年轻人私下相处,主要是想稍稍弥补对厉冰雪的亏欠。
  “厉叔的气色愈发好了。”
  陆沉已经将那份旖旎藏在心底,虽说有些事是心照不宣,但公开表露出来难免令彼此为难。
  厉天润微微一笑,示意陆沉在对面坐下,随即对厉冰雪说道:“冰雪,你先回房歇息,我有话和陆沉说。”
  厉冰雪一怔,不禁微露紧张。
  过往无论厉天润想和陆沉谈论什么,都不会刻意避开她,难道今日父亲是打算提起那件事?
  厉天润对她的心思了如指掌,温和地说道:“去吧,我们要谈点朝堂大事。”
  厉冰雪这才安心,点头道:“是,爹爹。”
  花厅内再度安静下来,隐约可闻外面清风吹动树叶,簌簌作响的声音。
  厉天润看着陆沉正襟危坐的模样,心中略感有趣,随即平和地说道:“冰雪素有主见,你也不是那等轻狂之人,所以我一直没有干涉,年轻人的事情不如交给你们自己决定。”
  这句话算是定下一个基调,陆沉也意识到自己会错了意,只不过方才老厉的架势确实有点像盘问未来女婿。
  纵如此,他依然郑重地说道:“请厉叔放心,我一定会处置妥当。”
  “这就好。”
  厉天润微微颔首,话锋一转道:“你在刺驾大案这件事上有些心急了。”
  在陆沉陪厉家人吃午饭之前,他便和厉天润谈过此事,当时厉天润并未给出看法。
  眼下听闻此言,他不禁迟疑道:“急在何处?”
  厉天润道:“你有没有想过一种可能,陛下一怒之下杀了李宗简,此事将如何收场?”
  陆沉默然。
  片刻过后,他冷静地说道:“我想过,陛下如果杀了李宗简,许太后绝对不会善罢甘休,虽说这会引起一些震荡,但是应该不至于闹到不可收拾的境地,毕竟许太后的影响力仅在后宫,她无法插手外朝。”
  “话虽如此,但你不要忘了,陛下只是还不成熟。他早晚能回过味来,会察觉你在这件事里扮演的角色。”
  厉天润轻轻一叹,语重心长地说道:“你要的是一個安稳且能给边军提供支持的朝廷,还是争斗不休流血不止的修罗场?”
  陆沉的眉头皱了起来。
  厉天润继续说道:“现在伱看似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年少显贵权倾朝野,但你有没有认真想过,你手中究竟掌握着多少本钱?江南暂且不说,你所有的地位和权力都来自天子的授予,就说江北边军,除了李承恩的定北军和冰雪的飞羽军,还有多少人愿意追随你赴汤蹈火?”
  陆沉陷入沉思之中。
  先前他并未提及苏云青和高焕这两个人,倒不是信不过厉天润,而是考虑到对方的病情,不想再给他增加一些负担,毕竟保守秘密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然而此刻被厉天润一敲打,陆沉很快便清醒过来。
  苏云青的立场不必怀疑,高焕因为那个秘密也会坚定地站在他这边,问题是这两人能在朝堂上发挥多大的作用?
  一个织经司提点,一个刑部尚书,在他们没有更进一步之前,顶多只能敲敲边鼓,帮陆沉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难道指望他们能够影响朝堂格局的变化?
  厉天润放缓语气,平静地说道:“你在边军将士心中的威望很高,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意味着你可以更加从容自如地指挥他们,保证他们可以尽力执行你的命令。但是你要明白,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你身为大齐郡公、边军主帅的基础上。倘若你失去了这个身份,有多少人愿意抛家舍业,对你矢志不移地追随?”
  陆沉认真地点了点头。
  厉天润道:“你曾经说过,你敬佩杨大帅那样的人物,但你不会成为第二个杨大帅。那我不禁想问一句,今日陆沉麾下的实力,比之当年杨大帅在军中的拥趸,谁强谁弱?杨大帅入狱之时,泾河防线数十万大军因此哗变了吗?”
  陆沉心中一震,愧然道:“厉叔,我明白了。”
  厉天润叹道:“陛下还很年轻,处事也不够沉稳,但他终究不是他祖父那种昏聩的性情,我能理解你趁势而为的苦衷,但是你必须明白一点,你现在的本钱还很虚,只是看起来声势显赫而已。”
  这一刻陆沉心里百折千回,低声道:“难怪那天李老相爷劝我早些去定州。”
  他将当日从修仁殿出来后,李道彦与他那番简短的谈话复述了一遍。
  厉天润听完之后定定地看着他,神情复杂地说道:“李相对你真的不一般。”
  原本陆沉只以为李道彦是不想他继续待在京城搅动风云,此刻经过厉天润的提点,他才明白那位老人看得更深一层。
  便如厉天润所言,陆沉只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登上险峰,但是正因为时间过短,他的根基非常不扎实,倘若栽了一个跟头,恐怕再也爬不起来。
  因为站得越高摔得越狠。
  李道彦让陆沉去定州,不止有避免他和天子对立的用意,也是希望陆沉能够静心打磨自己。
  如此可谓用心良苦。
  陆沉轻叹道:“经历得越多,才知道自己有多么浅薄。”
  “倒也不必妄自菲薄。”
  厉天润语调温和,缓缓道:“无论李相还是我,之所以对你要求这么高,是因为大齐边军必须要靠你统领,也只有你才能实现我们这辈人的夙愿。其实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只是陛下仙逝、李相年老、萧兄需要回京主持大局,而我这副身躯又不争气,不得不将重担压在你肩上,只盼你莫要埋怨我们这些老家伙如此苛刻。”
  陆沉看着中年男人疲惫又落寞的神情,连忙摇头道:“厉叔这话让我无地自容,我就算再蠢再笨,也不会误会你们的好意。”
  厉天润面露欣慰,继而沉吟道:“不过李相这话里似乎有些沉郁之意。”
  陆沉想起一事,便轻声说道:“厉叔,那天在修仁殿里,李适之忽然跳了出来。”
  厉天润听完他的叙述,稍稍沉默之后说道:“这就有趣了,李适之居然不声不响地和陛下走得那么近。”
  他虽然常年待在边疆,但是论对纷乱朝局和复杂人心的洞察能力,比起现在的陆沉仍然要胜出一筹。
  陆沉道:“按理来说,李相在场的情况下,轮不到这位李侍郎替陛下缓和局势,但他依旧这样做了,证明他私下里肯定和陛下有过很密切的接触。在我看来,李侍郎当天出现在修仁殿本就不寻常,陛下要商议的几件事情和礼部没有关系,却偏要召他入宫,说明陛下对这位李侍郎很看重。”
  厉天润思忖片刻,淡淡道:“看来李侍郎要变成李尚书了。”
  礼部尚书谢珍乞骸骨的事情在朝中不是秘密,李适之接任倒也是理所应当。
  陆沉意味深长地说道:“父子二人同朝为官不稀奇,但是一位是百官之首的左相,一位是总掌朝廷祭祀礼仪大典的礼部尚书,这种情况可谓极其罕见,难怪李老相爷心情有些沉重。”
  “盛极必衰乃人间至理,李相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李适之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如今既然我待在京中,会对他多些关注,你不必太过在意。”
  厉天润抬眼望着陆沉,郑重地说道:“你要记住自己最重要的使命。”
  陆沉应道:“是。”
  厉天润轻轻敲着扶手,缓缓道:“你去定州之后,我相信你可以打造出一条足够稳固的防线,训练出足够精锐的士卒,但你身边可以完全信任的将领还不多。我在靖州做了十年大都督,提拔了不少将领,但不是所有人都心甘情愿追随我。陛下要削弱我在靖州边军的影响力,各军主将肯定会有所变动,既然如此,就让那几个人去定州吧。”
  陆沉怎会不明白这番话的深意?
  他颇为动容地看着面前的中年男人。
  这是何等深重的信任?
  厉出三个名字,然后平静地说道:“他们既有领兵之能,又有一身赤胆忠肝,可以成为你麾下最好的助力。返京之前,我便和他们每个人私下谈过,只等朝廷调令一至,他们就会去定州都督府向你报道。”
  陆沉感佩道:“厉叔,我——”
  厉天润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头,温和地说道:“你我之间无需多言,将来景国倾覆之时,记得在我坟头上洒一壶浊酒。”
  “如此便已足够。”
  第617章 【新月无朗照】
  “其实以前朕一直不太了解,父皇为何那么喜欢来这个地方。”
  皇宫东南角上,观云台平地而起,占据着宫内视线的最高点。
  李宗本站在二层阑干之旁,双手按在石柱上,眺望着北方辽阔的天空,发出一声意味深长的感慨。
  内侍省少监苑玉吉待在观云台下方,廷卫和宫人则在外围更远的地方。
  李宗本显然不是自言自语,他身后还站着一位沉默的中年官员。
  他并未回头,继续说道:“如今朕才明白,天子虽然统御四海,视线所及之处不过是这座皇宫而已。只有登上观云台,看一看天边流云和半城风景,朕才能稍稍体会到几分开阔的意境。”
  中年官员品味着这番话的深意,不紧不慢地说道:“陛下,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话虽如此,想要看透一个人的内心依然太难了。”
  “至少陛下已经看清了山阳郡公的内心。”
  李宗本自嘲一笑,转头看着他,幽幽道:“看清又如何?即便抛开魏国公、荣国公甚至是李相对陆沉的照拂,朕也不能拿他怎么样。现在只有他才能发挥出边军最强的战力,也只有他才能不断击败景军。朕当然不会做那种自断根基的蠢事,可正因为此,哪怕朕知道他的忠心仅仅是对先皇而言,也不得不捏着鼻子送他去定州。”
  中年官员平静地说道:“陛下勿忧。江北是四战之地,历来民生疲敝,定州尤甚。陆沉麾下纵有一半边军,可若失去江南赋税的支持,终究是无本之源无根之木。其实若论军权之盛,当初的魏国公和荣国公远胜眼下的陆沉,但是只消陛下一道圣旨,厉、萧二人也只能启程返京。”
  李宗本不由得陷入沉思之中。
  中年官员继续说道:“臣尝观史书,略有所得。两百年前天下大乱,割据丛生,本质是源于武将插手政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甚至可以自行任免辖地官员。手中有兵,库中有粮,麾下部属生死在其一念之间,如此必然会引发割据之态。即便当权者依旧忠心,他身边的势力也会迫使他走向自立,若他不从,难免会是刀斧加身的下场。”
  李宗本微微颔首道:“爱卿言之有理。”
  中年官员便道:“依臣拙见,朝廷只消牢牢掌控住边军的后勤供给,军心便不会尽归主帅一人。再者,靖州、淮州、定州三地刺史的存在举足轻重,只要他们心向朝廷,再辅以合理有度的监察手段,边军主帅便不会威胁到中枢的安全。”
  虽然他提到了江北三州,但是李宗本心里清楚,真正需要注意的是最北边的定州,其次是连接南北两岸的淮州,最后则是刚刚收复大片疆土的靖州。
  随着厉天润的卸任,靖州都督府将迎来一定程度的变动,刘守光在边军几无根基可言,他完全离不开朝廷中枢的支持,所以李宗本有很大的空间去调整,这也是他对靖州边军最放心的原因。
  然而定州则不同,这座都督府的主帅目前仍是李景达,但是在过去的一年多里,李景达依旧无法掌控麾下的将士们。
  或者说从一开始,定州都督府便是在萧望之的支持下,以陆沉的班底打造的边军。
  如今陆沉再度北上,可以预见的是,他对定州各军的掌控和李景达是天壤之别。
  在这样的前提下,定州刺史府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念及此,李宗本沉吟道:“陈春如何?”
  陈春原先是礼部左侍郎,后来定州设立,在左相李道彦的举荐下,陈春迁任定州刺史。
  中年官员思忖片刻,答道:“回陛下,陈大人自然是位能臣,治政手腕颇为纯熟。但是在臣看来,陈大人过于稳健,遇事最先想到的是平息争议。这种性情在朝堂上自然妥当,可是在边疆尤其是在定州一地,臣担心他恐怕很难在一些时候坚持原则。”
  李宗本便问道:“那你觉得哪位大臣更加适合?”
  中年官员爽直干脆地说道:“御史大夫,许佐许大人。”
  李宗本沉默不语。
  御史大夫官阶为正三品,刺史为从一品,虽说二者在官阶上存在差距,但是这两个职位不能如此简单地看待。
  刺史是封疆大吏不假,御史大夫的权柄丝毫不弱,因为御史台在朝堂上的地位很特殊。
  就连两位宰相对御史大夫都不能以下官视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