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412节
亲兵头领毕恭毕敬地接过信封,随即大步踏出。
傍晚时分,这封信送到厉天润的面前。
他正端着一碗黑乎乎的药汤,看了一眼信封上的字迹就放到一边,然后看向面前虎视眈眈的薛怀义,无奈地说道:“老先生,这药是不是可以暂停几天?”
薛怀义毫不犹豫地摇头。
厉天润叹了口气,盯着这碗黑乎乎的药汤,暗暗感慨这可比直面强大的景军更让人头疼,他也不知道为何这药汤的味道会可怕到这种程度,更可怕的是每天都要喝一大碗。
这位在战场上都极少皱眉头的老将,此刻眉头皱成一个川字,最后还是咬牙将药汤全部灌进自己的肚子里。
薛怀义接过汤碗,然后又变出一个小碗。
厉天润看着碗中的汤汁,略显好奇地问道:“这是什么?”
薛怀义放缓语气道:“漱口,可以盖过大都督嘴里的味道。”
厉天润微笑道:“多谢。”
薛怀义便在旁边坐了下来,虽然他在厉天润喝药的时候故意板着脸,实际上经过这一年多的相处,他对这位靖州大都督只有敬佩之情,没有人比他这个郎中更清楚厉天润的身体状况。
那种极致的痛楚,绝非常人可以忍受,而且厉天润还要操心战事。
厉天润缓过来之后,看向薛怀义说道:“老先生,我的亲兵已经学会如何煎药,所以我打算让人送你回广陵。”
薛怀义摇头道:“不必。”
厉天润默然。
薛怀义继续说道:“老朽知道大都督的心意,如今景军已经朝雍丘而来,无论大都督做了多少准备,雍丘都有失陷的可能。一旦城破,我们这些人肯定都活不下来。”
厉天润诚恳地说道:“老先生,承蒙你这一年多的精心照顾,我才能继续指挥大军,但如今——”
这一次薛怀义无比坚决地打断了他,正色道:“大都督,老朽虽然不会舞刀弄枪,却从未忘记自己齐人的身份。大战在即,老朽留在这里,不只是能帮大都督的忙,也能指点其他郎中,也能亲手施救受伤的将士。哪怕只多救下一人,这就是老朽留下来的意义。”厉天润看着老者坚毅的目光,后面的话就再也说不出口,只能点头道:“那好,便依老先生之意,只是这药……”
“这就更没得商量了。”
薛怀义笑了笑,起身带着两个碗离去。
厉天润目送他的背影走出节堂,目光随即落在手边的信封上。
“厉都督尊鉴。”
庆聿恭的开头很客气,厉天润不以为意,继续往下看去。
“……阁下一日之间袭取雍丘,转瞬便化被动为主动,不愧齐之名将盛誉。此番领兵南下,原本我不愿在雍丘城与阁下决战,如今看来似乎不可避免。纵观阁下一生用兵之术,尤擅请君入瓮之策,如当年蒙山之战,亦如今日雍丘城外。与当年不同之处,这次阁下亲入雍丘引我来攻,看似自陷于绝地,实则以天地为炉,欲歼我军于雍丘城下。”
“现今阁下主动分兵,广济、安平等主力相继离开,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就会卷土重来再聚于此。如此深谋远虑胆气雄壮,丝毫不弱于当年风采,我唯有敬佩二字。奈何你我战场为敌,终将生死相对,惜哉。每思及此,我便心生不忍,阁下毕竟是齐国寥寥无几的帅才,又何必陨落在这雍丘城中?”
看到这里,厉天润嘴角微微勾起。
庆聿恭在信中直截了当地阐明齐军的方略,大抵就是以雍丘为饵,然后在景军陷在这个主战场的时候,调动所有后备机动兵力施行反包围。
厉天润并不意外对方能看透这一点,随着战事的逐渐升级,阴谋诡计能够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小,最终还是要靠战场上的正面抗衡。
有趣的地方在于,庆聿恭居然会说出“不忍”二字。
要知道当年庆聿定的死和蒙山大败脱不开关系。
“……或许在阁下看来,我这不忍之意委实虚伪。当年之事固然可惜,但我始终认为战场上各为其主,生死自有天命,何必怨恨旁人。阁下亲自坐镇雍丘,这座大城必然如铜墙铁壁,想来这就是阁下的底气。倘若阁下如此坚持,不肯主动撤兵退往南边白马关,我再如何不忍,也只好亲手埋葬一颗将星。”
落款是简简单单的庆聿恭三字。
毫无疑问,庆聿恭这封信称得上情真意切。
他知道厉天润的谋划,也能准确指出齐军的意图,同时又给厉天润指明一条退路。
最重要的是,他在这封信里表露出极强的自信。
就像先前厉天润有把握以极小的代价攻下雍丘,庆聿恭也有自信让这一幕再现。
厉天润沉思良久。
庆聿恭的自信无非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景军主力的实力足够强大,哪怕是面对雍丘高耸坚固的城墙,他们也能以悍不畏死的姿态攀登而上。
其二则是他在雍丘城里也有伏手,关键时刻可以效仿朱振所为。
厉天润想到这儿,忽地轻轻一笑,然后提笔在庆聿恭的书信末尾写了几行字。
“来人,明天早上将这封信送回去。”
“是,大都督。”
亲兵恭敬地接过信封。
翌日上午,庆聿恭收到了厉天润的回信。
在一众剽悍武将的注视下,庆聿恭不紧不慢地打开信封,自己的笔迹立刻映入眼帘。
他的视线移动到最后一张信纸上,只见末尾多了几行字。
“常山郡王,厉某打赌十日之内,贵国陛下的旨意就会送达柏县,届时你无论如何都必须进军。”
“贵国陛下只想看到你我两军杀得血流成河,无论谁胜谁败,都是他乐见其成的结果。”
“与其背负着猜忌步步惊心,郡王不若率军南投,厉某以身家性命保证,大齐皇帝会赐你亲王之爵。”
“如若不然,便请在雍丘一战,定齐景两国之命运。”
众将关切地看着庆聿恭,见他始终不言,纥石烈不禁有些紧张地问道:“王爷,厉天润莫非有挑衅之语?”
庆聿恭微微摇头,将这封信折了起来,淡然道:“本王倒希望能看见他气急败坏的模样,但他若是这种人,又怎配做本王的对手?”
“传令下去,各部加快行军速度,五日内必须抵达此地!”
“遵令!”
第520章 【如风】
“大景皇帝制曰:朕闻雍丘之陷,燕国鼎沸,势愈危殆。汝为大军之主,不可令此势长,宜速复雍丘,破齐军,安人心,不可缓也。钦此。”
正堂之上,大景主奏司提领田珏沉稳的声音响起。
他望着面前躬身行礼的庆聿恭,见对方迟迟没有接旨的动作,眼中不由得飘起一抹复杂的情绪。
自古以来便有大将在外自决军务的道理,景帝连续两次直接插手前线决策确实不太妥当,但是田珏知道天子这样做事出有因。
先前那次是因为庆聿恭不知齐帝垂危,有可能会错误判断厉天润的战略意图,这次则是雍丘失陷极大影响到燕地的安稳,无论庆聿恭有怎样的顾虑,他都不能继续观望下去。
然而庆聿恭终究不是普通武勋,即便他此刻的反应不太妥当,田珏也没有趁势发作。
身为景帝的心腹股肱,田珏很清楚面前这位常山郡王在大景军中的地位和名望,除非他自己行差踏错,否则就连景帝也只能用大义名分来压他。
后面那些景军大将望着庆聿恭的背影,神情略显紧张。
他们自然不知道,此刻庆聿恭脑海中浮现的是厉天润的回信。
“十天之内一定会接到催促的圣旨。”
虽然庆聿恭没有听过“最了解你的人是你的敌人”这句话,但此刻他心中的感觉大抵类似,厉天润对大景内部的情况显然有着很深的研究。
庆聿恭按下心中思绪,朗声道:“臣遵旨!”
田珏松了口气,将圣旨交到庆聿恭的手中,低声道:“王爷,陛下十分挂念南方战局。雍丘失陷对于燕国臣民打击太大,倘若不能尽快夺回这座重镇,必然会导致江北人心动荡不安。届时齐军声威更盛,难保燕国不会有人三心二意。”
这算是他替景帝的圣旨稍作解释。
庆聿恭平静地说道:“还请田大人转呈陛下,臣对雍丘失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眼下已经在调兵遣将,必将尽快夺回雍丘,还请陛下宽心。”
“如此甚好。王爷亲自出手,夺回雍丘易如反掌。”
田珏有些罕见地拍了一记马屁,继而道:“好教王爷知晓,陛下已经派出忠义军和长胜军各一万精骑,不日即将抵达此地。届时这两万精骑由王爷统一指挥,助王爷围剿齐军步卒。”
当年大景九军之所以纵横天下,皆因骑兵所向披靡。
凭借北方多处养马胜地,景朝的骑兵规模常年维持在十万有余,这其中又分为三大主力。
其一是北院元帅撒改麾下的长胜军,这支由辉罗氏子弟组建的军队拥有两万精骑,尤擅骑射之术,神箭手数不胜数。
其二是庆聿恭麾下的夏山军,拥有三万精锐骑兵,眼下有一万兵力留在定州战场,余者都在北燕沫阳路境内。
其三便是直接听命于景帝的忠义军,这也是景朝九军之中唯一的全骑兵军队,兵力足有五万。
如今景帝派出两万精骑南下支援,意味着庆聿恭在沫阳路除了十四万步卒之外,还有四万骑兵可以调动。
堂内其他武将不由得面露喜色。
他们都知道己方面临的局势,强攻雍丘乃是必然,唯一要担心的是被靖州军施行反包围,如今有这四万骑兵完全可以隔绝战场。
庆聿恭自然明白这支援兵到来的意义,但他的表情依然很平静,拱手道:“陛下隆恩,臣不胜感激。请田大人回禀陛下,臣将在五天内发兵雍丘,一个月内夺回此城。”
从他口中听到这个确切的时间,田珏脸上浮现笑意,道:“王爷向来一言九鼎,下官静候佳音。陛下在等着回报,下官便告辞了。”
“慢走。”
庆聿恭让人送他离去,然后独自返回后院。
“父王。”
一身俏丽长裙的庆聿怀瑾迎了上来。
庆聿恭边走边说道:“大军不日即将南下,你先回河洛吧。”
庆聿怀瑾道:“是,父王。”
庆聿恭道:“你带一千骑兵回去。”
庆聿怀瑾微微一怔。
当初雷泽大败之后,她就认清自己在兵事上的稚嫩,打定主意不再插手军务,如果父亲因此想让她返回河洛很正常,带着一千骑兵回去却很不正常。
“有两件事要交给你去办。”
庆聿恭语调淡然,眸光无比沉静。
庆聿怀瑾安静地听着,心情悄然之间激动起来。
……
衡江绵延数千里,风光壮丽如画。
陆沉带着两千余骑从京城出发,一路向北径直穿过忻州,来到水流最平缓的白石渡开始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