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374节

  至少在李端看来,他这样做是出于保护陆沉的目的。
  更何况江北有萧望之和厉天润,总不至于离了陆沉就没人能够领兵,如果大齐边军真的孱弱到这个地步,十几年前就会被景军彻底击溃。
  沉吟片刻之后,陆沉对谭正说道:“你回去告诉王姑娘,我这里一切都好,请她不必担心。另外,陛下已经颁下赐婚圣旨,一切顺利的话,明年春天我会亲自去旬阳城接她。”
  谭正颇为激动地说道:“恭喜侯爷,贺喜侯爷!老爷知道这个消息之后,肯定会十分喜悦。”
  陆沉明白他这番神态的缘由,其实不光是谭正这些陆家的心腹,北到定州的段作章、裴邃和宋世飞等一众大将,南到京城的诸多权贵高官,不知有多少人都在暗暗为陆沉的婚姻大事着急。
  毕竟在这个时代,娶妻生子的意义非同凡响,尤其是那些汇聚在陆沉身边的势力,陆沉的个人问题在他们看来极其重要。
  谭正行礼告退,他才刚刚走下马车,外面就传来秦子龙急促的声音:“启禀侯爷,前方有宫中天使到来!”
  “天使?”
  陆沉微露讶异,从成州启程后,他就让尹尚辅将自己的行程安排提前送去京城。
  只要过了贺州进入京畿之地,距离京城就不算远,天子和朝堂诸公对此应该很清楚。
  这个时候传旨天使突然到来,难道是江北某处战场出现剧变?
  陆沉神情肃然地换上骏马,在数十名亲兵的簇拥中越过前方的钦差仪仗,快速来到队伍的最前方。
  只见数十骑从对面奔驰而来,陆沉一眼便认出来者是宫中仅在吕师周之下的内监金望,其他人则是负责保护他的禁卫。
  金望策马来到近前,颇为矫健地跃下马,他带来的禁卫和陆沉的亲兵都留在原地止步不前。
  “陛下口谕,着山阳侯立刻率骑兵返京。”
  金望言简意赅,表情十分凝重。
  “臣领旨。”
  陆沉垂首应下,然后直截了当地问道:“京中出了何事?”
  换做其他大臣这样问,金望纵然不会摆出天子身边人的架势,也很难给对方什么好脸色。
  但他知道天子对面前这位年轻国侯的器重和信任,因此压低声音说道:“陛下近来偶感风寒,所以想早些见到陆侯返京。”
  陆沉心中一震。
  天子的身体状况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早在半年前他就对陆沉和秦正说过,因为病痛的加深和长期操劳导致的恶化,他坦言自己的寿数难以长久。
  正因如此,天子才会逼迫江南世族造反,争取在他还活着的时候解决大齐自身的问题。
  乍然听闻这个消息,陆沉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不安和伤感。
  对于现在的大齐来说,只要天子还能清醒理事,大局便不会出现动荡。
  一旦出现皇权更替的情况,很难说会对江北边境局势造成怎样的影响。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转头对秦子龙说道:“让刘隐和叶继堂过来。”
  “遵令!”
  秦子龙翻身上马向后疾驰。
  片刻过后,两位年轻有为的虎将来到跟前。
  陆沉没有多余啰嗦,快速说道:“叶继堂,你马上聚齐所有骑兵,每人携带五日干粮,随本侯即刻赶赴京城。”
  叶继堂凛然道:“末将领命!”
  陆沉又看向刘隐说道:“你率镇威军按照之前的速度返回即可,注意沿路不得肆意扰民,务必严格遵守本侯规定的军纪。”
  刘隐大声道:“末将领命!”
  金望在一旁看着,不由得暗中感慨这位年轻国侯行事果然干脆利落,没有丝毫朝中那些官员的拖沓习性。
  将近两千骑兵很快便列队完毕,他们在陆沉的率领下即刻启程,朝着东方的永嘉城飞驰而去。
  寒风如刀,仿佛能浸透人的骨髓。
  ……
  北燕,河洛城。
  卓园之内,一场关于军略的讨论正在进行。
  景军众将争执的焦点便在于南线的战局。
  从目前的态势来看,或许是因为战线太过漫长的原因,靖州军并未展现出传说中的凶狠和主动,颇有一种捉襟见肘的局促。
  面对燕军在西线的攻势,以及景军骑兵在其他地方的穿插袭扰,靖州军只能固守城池关隘,仅有的一支骑兵飞羽军虽然实力不弱,但是这支骑兵的兵力并不足以对景军骑兵完成分割包围。
  简单来说,目前靖州军处于被动防守的劣势境地,景军如果集中力量攻击一处,未必不能取得辉煌的战果。
  庆聿恭坐在主位上,面色平静地听着下面的将领唾沫横飞。
  直到所有人都表达完自己的看法,接下来就会陷入毫无意义的重复争论,他才清了清嗓子说道:“这就是厉天润希望看到的结果,你们以为他真的没有能力将防线扎得更加稳固?当然,我知道你们当中有些人能够看出这是厉天润在故意示弱,认为对于我军而言这同样是个机会,因为厉天润想示弱就得露出破绽,只要我军能抓住这个破绽,一样可以取得大胜。”
  众将听完这番话,不由得渐渐平静下来。
  庆聿恭微微一笑,语调却很严肃:“记住,不要被你的敌人牵着鼻子走,哪怕他主动向你露出破绽。兵法之道,奇正相合,首要在于以我为主,要让敌人进入我们的节奏。”
  “是,王爷。”
  一片响应之声。
  庆聿恭转头看向一人,淡淡道:“谋良虎。”
  谋良虎立刻起身道:“末将在!”
  庆聿恭道:“伱领两万兵马东出雷泽平原,以战养战灵活迂回,搅乱南齐定州的腹心之地。”
  谋良虎面上浮现一抹壮烈之色,毫不犹豫地说道:“末将领命!”
  军议结束之后,大堂内显得无比静谧。
  庆聿恭缓缓起身走到西边墙边,望着墙上悬挂的地图,目光落在某处。
  那里是定州北部。
  定风道与宝台山。
  第471章 【寥落古山川】
  齐建武十四年,十月二十七日。
  景朝大将谋良虎领两万兵马,从藤县出发往东行,沿着雷泽平原南线稳步推进。
  至此,景军再度开辟一处战场,而且是开战以来一直处于沉默态势的定州西南部。
  定州大都督李景达这次表现得极其沉稳,他没有因为景军的出现而方寸大乱,严令各地守军坚守待援。
  得益于先前那段时间定州刺史府的全力配合,雷泽平原一带、定州西南各府县强力推行坚壁清野之策,景军虽然暂时没有遇到强硬的阻拦,但是他们以战养战的打算也难以实现。
  与此同时,定州奉福军、定威军、宁远军、李承恩统领的六千定北骑兵,以及之前奉命北上支援的淮州坪山军,对持续向定州腹心推进的景军两万兵马悄然张开了口袋。
  双方的游骑斥候在平原上展开惨烈又残酷的较量,都想隔绝对方窥视的目光,尽量掩盖己方大军的动静。
  十月二十九日,景军先锋与坪山军一部在宁陵以北四十余里短兵相接,双方皆未恋战,最终以不分胜负收场,退回各自后方安全的地带。
  当天下午,景军两千轻骑与定北军三千骑兵狭路相逢,在互相兜射十几轮箭雨之后选择拉开距离。
  三十日清晨,景军五千步卒强攻小城新源,仅耗时两个时辰便登上城墙,取得东征以来的开门红。
  十一月初一,景军主力已经行至雷泽平原东南角上,再往前便是定州治下的坚城宛亭。
  谁都没有想到,这个时候本应该坐镇汝阴城指挥大局的李景达,却悄然出现在定州最南端、距离涌泉关仅有七十余里的谷熟城。
  “下官见过荣国公!”
  李景达一丝不苟地行礼,虽然他和面前的中年男人军职相同,但他如今只是普通侯爵,对方却是大齐现今唯二的国公之一。
  萧望之上前揽着他的手臂说道:“李兄不必多礼,你我本该平辈论交。”
  李景达摇头道:“礼不可废。”
  两人没有过多寒暄,毕竟都是崇尚简单直接的军中大丈夫。
  李景达在京城的时候习惯云山雾罩那一套,来到边疆这一年的时间里,仿佛被朔风洗去了身上那层华而不实的气质。
  落座之后,李景达开门见山地说道:“国公,现在景军持续推进,已经进入我军预先估计的位置,随时都可以对他们发动围攻。”
  萧望之看着他略显疲惫的面容,感慨道:“李兄费心了。”
  李景达微微一笑,坦然道:“如果不是有国公的支持,下官肯定不会选择在野外和景军决战。”
  在做出决定之前的那几天,他内心十分煎熬,一方面侯大勇的话就像虫蚁一般在他心头爬来爬去,军中男儿谁不想建功立业?尤其是像他这样已经走到都督之位的武勋,如果在任上拿不出耀眼的功绩,将来不光无法继续向上攀登,很有可能被天子慢慢遗忘。
  越往上走就越难,到了他这个身份地位,守成之功没有太大的裨益。
  另一方面他很清楚景军的强大和庆聿恭的能力,万一因为他一个错误的决定葬送定州大局,到时候肯定不会只是罢官去职这么简单的后果。
  经过反复数十次的斟酌,李景达最终做出一个连他自己以前都难以想象的决定。
  他主动派人联系萧望之,将自己的设想全盘托出,然后交给萧望之定夺。
  最终萧望之居然没有否定他的提议,这让李景达喜出望外,然后用最短的时间制定方略,目的就是吃掉沿着雷泽平原突入定州的两万景军。
  看着他稍显激动的神色,萧望之意味深长地说道:“李兄这次面对的敌人不一定是真正的景军。”
  李景达愣住,缓缓道:“国公之意,出现在雷泽平原南线的敌人是燕军?”
  “至少大部分是。”
  萧望之点了点头,继而道:“我让裴邃亲自挑了一批精锐,这段时间一直在观察敌军的详情,他以前和燕景军队交手过无数次,对这两支军队的细节和区别非常了解。依照他的判断,敌军这两万兵马里至少有七成是燕军,只有先锋精锐和那几千掠阵的骑兵是景廉人。”
  李景达皱眉道:“国公,看来这支敌军是诱饵,对方想要引诱我军出城在野外决战,他们身后极有可能藏着真正的景军精锐!”
  “李兄所言极是。”
  萧望之依旧平静,淡然道:“昨天织经司收到的一条绝密情报印证了这一点。”
  一名年轻男子出现在李景达的视线中。
  此人身形清瘦目光平和,绝非那种深藏不露的绝世高手。
  李景达看着他瘦削的脸颊,讶然道:“羊检校?”
  羊静玄上前行礼道:“见过大都督。昨天傍晚,织经司安插在河洛城的密探付出三条人命的代价,历尽艰辛给我们送来一条情报。此刻在宛亭西边的敌军,大部分都是伪燕这两年练出来的新兵,便如大都督方才所言,这支敌军应该就是庆聿恭丢出来的诱饵。”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