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342节
那便是站在武勋班列最前面的二皇子,他没有长篇大论劝慰天子,甚至压根没有开口的欲望,只是静静地站在原地,泪水不断从眼眶中涌出。
或许在世人看来,如今的二皇子和大皇子是争储的对手,史书上类似兄弟反目成仇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大皇子的离世对于二皇子而言,纵然不至于欢欣雀跃,但是多少会松口气。
实际上,这两人还没有真正走到纷争的那一步,关系尚未破裂,而且比起心思阴沉的三皇子来说,大皇子在二皇子心目中的形象要强出不少。
至少此时此刻,二皇子心里并无杂念,唯有对长兄早逝的伤感之情。
文臣之首,左相李道彦脸上满是伤感之色,老人懂得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
一片沉寂之中,他上前一步恳切地说道:“斯人已逝,还请陛下节哀,保重龙体。”
群臣连忙附和道:“恳请陛下节哀。”
李端的目光从左到右扫过去,在二皇子脸上稍稍停留,最后落在李道彦的面上,问道:“关于这起叛乱的处置事宜,左相有何看法?”
李道彦心中一叹,没有任何迟疑地说道:“此案理当圣裁,老臣岂敢置喙。”
事涉造反谋逆,自然是要天子干纲独断,但是相较于过往十四年里或多或少的敷衍,这一次李道彦的回答没有任何水分。
群臣自然明白这一点。
今日的端诚殿内空出许多位置,他们望着身边或远处的空地,那里曾经站着许多同僚,如今他们再也没有机会重新站上朝堂,等待他们的下场不言而喻。
至此,天子对于这座朝堂的掌控力已经达到巅峰。
没有人敢轻言质疑。
尤其是在天子痛失皇长子的前提下,谁敢去触这个霉头?
他们现在只担心一点,天子因为悲痛过甚大开杀戒,甚至牵连到很多与叛乱无关的人。
那时才是大齐真正的危机。
龙椅之上,李端似乎对下面臣子的心思了如指掌,徐徐道:“刘守光。”
身材魁梧的上将军刘守光出班应道:“臣在!”
他和陆沉一样满身是血,杀气凛然。
李端望着这位从很久前就摆明立场支持自己的大将,眼中多了几分赞许,道:“北衙各军暂时由你全权负责,朕将京城的安危交到你手中,莫要再发生第二次昨夜的事件。”
刘守光当即跪地说道:“请陛下放心,臣以性命担保绝对不会出现差错。”
李端微微颔首,又对永定侯张旭说道:“张卿家,除了武威大营之外,骁勇大营也暂时交给你协管,等过段时间朕再另行安排,当下以稳定京畿局势为主。”
张旭一如往常地沉稳应道:“臣领旨。”
李端再度看向李道彦和薛南亭二人,缓缓道:“朝中诸事,两位宰相要多费一些心。参与这场叛乱的朝臣不在少数,各部衙将会出现不少空缺,查明缺额、遴选官员、维系朝局,你们要尽快拟定一个章程,然后呈递御前给朕看看。”
这些事千头万绪,但是对于两位久经考验的宰相来说,显然不是一件无法完成的难事,于是二人出班应道:“臣遵旨。”
李端轻吸一口气,目光往左移动,落在那个年轻臣子的脸上,语调愈发温和:“陆沉。”
“臣在。”
一天一夜没有休息、长途奔袭又连番厮杀,若非陆沉有着上玄经的加持,他肯定难以坚持到现在。
望着他依然冷静清晰的目光,李端感触良多,颔首道:“你很好。”
陆沉略微一怔,周遭的大臣虽然心里艳羡,却也觉得天子的称赞理所当然。
毕竟陆沉带着边军骑兵在一夜之间奔袭上百里,接连击溃胡海和郭从义率领的叛军,最后完成对皇宫外面叛军主力的致命一击。
时至今日,群臣早已明白,这个年轻国侯在天子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他也注定会是大齐朝堂上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陆沉很快便回过神来,垂首道:“陛下,臣和昨夜所有奋勇死战的将士一样,都只是在尽自己的本分职责。”
“这句话说得好。”
李端缓缓站起身来,肃然道:“自此刻起,京城戒严十日,许进不许出,违者以谋逆同党论处。陆沉。”
“臣在!”
“朕命你主持清查乱党一案。朕给你十天时间,查清楚所有涉及此案的官员和权贵,不得遗漏一人。除你带来京城的飞羽营和七星军之外,织经司、刑部、大理寺等官衙的人手皆会服从伱的调遣。记住,朕要一份详尽完整的乱党名单,以及他们每个人在这里面做过的事情。”
陆沉深吸一口气,拱手一礼道:“臣领旨!”
李端环视殿内,群臣莫不垂首,无人敢出一言。
他转身向殿后走去,大太监吕师周高声道:“退朝!”
一道整齐且高亢的呼声在天子身后响起。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
约莫一炷香过后,仁德殿内。
灵床上躺着大皇子李宗朝的遗体,下方已经备好冰块,散发着丝丝凉气。
李端坐在一张交椅上,看着大皇子栩栩如生的面容,静静地看着。
殿内烛火通明,再无旁人。
良久过后,李端缓缓开口,语调艰涩又微微颤抖。
“他们说万岁万岁万万岁,可这世上谁能不死?我会死,你也会死,可是我没有想过你会走在前面。”
“这一次我确实预感到那些人会动手,但是我并不清楚他们的具体计划,我只能用自己作为诱饵,不然他们不会上钩。”
“临终那一刻,你心里是否有怨恨?怨我没有好好教导你,怨我没有好好保护你。”
“或许在后世的史书上,我会是一个还算称职的皇帝。”
“可是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儿子……”
李端抬起手,最后一次触碰着长子的面庞。
一滴混浊的泪水,从这位天子眼中滑落。
第431章 【常怀千岁忧】
天光微熹之时。
陆沉缓缓睁开双眼,一股浓重的疲乏汹涌袭来。
昨天朝会结束后,他依然没有时间歇息,毕竟天子只给他十天时间。
王晏、郭从义、胡海、宁元福和乐钦义等人悉数落网,但是这场叛乱涉及的人员显然不止他们五个,光是京军内部的问题就极其复杂,更不必说还有很多人暗中给叛军提供帮助。
陆沉将这些重犯全部关进织经司总衙的监牢,让赶回来的羊静玄亲自负责看守和审问。
眼下这个时候他肯定信不过刑部和大理寺,要是交给这些衙门收押,说不准就会闹出牢中暴毙的情况。
京军需要彻底的整顿,这一点毋庸置疑,天子对此事另有指示,由陆沉、刘守光和张旭共同负责,让秦正率织经司密探负责全程监察,防止有人徇私舞弊。
关于具体措施,首先便是要将那些明确参与叛乱的将领和士卒分开关押,其次直接剥夺如乐明鸿和左玉山这些人的军职,让他们滚去织经司大牢作伴,最后则是进一步甄别各军将士,找出其中牵涉到叛乱的害群之马。
总而言之,这是一桩极其耗费精力的大事。
朝堂之上同样迎来一场大地震,光是六部尚书就有两人参与叛乱,而且是地位很高的两位,分别是吏部尚书宁元福和户部尚书乐钦义。
让陆沉稍微有些惊讶的是,兵部尚书丁会居然没有涉及其中,此人先前一直是江南世族的中坚力量,无数次代表门阀势力在朝堂上夸夸其谈,这次居然像鹌鹑一般老实。
当然他现在没有闲情去探究丁会的心理活动,除了两位尚书之外,还有大量世族出身的文官与叛乱有关。
好在两位宰相能够帮陆沉分担很大一部分重任,尤其是右相薛南亭的能力极其突出,再加上前几个月天子利用侯玉案提拔数十位能臣干吏,朝中的肃查至少不需要陆沉亲力亲为。
朝会结束后,陆沉便将一帮军政大佬请到原先京军南衙的官署,与众人协调沟通,最终定下一个完整的清查方略。
无论是两位宰相,还是刘守光和张旭这两位统帅,对陆沉的安排都十分支持,其他官员自然更不会跳出来自找麻烦。
至此便只剩下一个很关键的任务,那就是对犯官的府邸进行查封,收监他们的亲眷,查抄他们的家资。
陆沉将这个任务交给一个他绝对信任的人。
等到将每件事都初步安排妥当,并且选定合适的人员接手,陆沉和林溪回到侯府的时候,已然月上中天。
两人皆是疲惫不堪,草草吃了点东西便各自回房歇息。
在床上躺了片刻,所有回忆悉数涌入脑海,陆沉将昨日的安排又过了一遍,确认没有问题才放心。
此时他才感觉到身体的酸痛,还好睡了一晚之后,脑子清醒许多,于是起身坐了起来。
“醒了?怎么不多睡一会?”
一道温柔的声音在屏风外面响起。
府中的丫鬟很懂事,知道自家侯爷不喜欢旁人随意进入他的卧房,因此除非是陆沉开口召唤,她们都会老老实实地待在外面。
此刻能够径直进入这间卧房、而且外面的丫鬟们没有任何反应的人,自然是她们心中这座侯府的女主人。
秋日的清晨有些凉意,林溪穿着一身软银轻罗百合裙,素面朝天,青丝掩肩。
陆沉转头望去,微笑道:“师姐起得这么早?你也应该多休息一会。”
林溪缓步来到近前,柔声道:“虽说我和你形影不离并肩作战,但我的武功比你高,内劲比你深厚,最关键的是我只用挥刀杀敌,不像你脑子里要装着那么多事情,连一刻放松的时间都没有,当然没有你这么累。”
“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呢。”
“皇帝不给你放假么?呀——”
林溪一声轻呼,只见陆沉趁她走到床边,忽地抬手抓住她的手腕,顺势将她拉了过去。
“又胡闹。”
林溪嗔了一声,但也没有抗拒或者甩开陆沉的手,干脆坐在床沿上,伸手点了点陆沉的额头。
陆沉又抓住她这只手,然后将她往身前一拉。
林溪又是无奈又是好笑,当然也带着几分羞意,终究还是顺从他的意思,埋首靠在他的胸膛上。
听着他强劲有力的心跳声,气氛忽地旖旎起来。
“不许胡闹。”
林溪轻声呢喃,只是这软糯的语调委实没有多少杀伤力。
“陛下这是信任我,或者说让我在朝堂上建立威信,同时也是让我彻底自绝于江南望族,防止将来我会和那些门阀走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