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132节

  他匆匆告退,庆聿怀瑾稍稍舒展双臂,眉眼间浮现几分倦色。
  她这段时间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收服北方几个绿林帮派之上,相较于河洛城里的风波,这件事才是真正要紧的重任,唯有肃清北地已经渐具规模的反抗势力,将来大军南征之时才有一个稳固的后方。
  陈启福之死有些影响她的精力,尽管她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这极有可能是南边织经司的手笔,短时间内却没有足够详尽的线索。
  入夜之后,庆聿怀瑾随意用了些点心,继续翻阅最近的卷宗密报。
  “殿下,萧大人又来了。”一名贴身侍女轻声禀报。
  庆聿怀瑾下意识看了一眼窗外漆黑的天色,旋即眉尖微微蹙起,颔首道:“让他进来。”
  萧军快步走进花厅,来到跟前单膝跪下请罪道:“殿下,晏秋逃了。”
  厅内一片寂静,唯余外面的虫鸣之声。
  庆聿怀瑾沉吟道:“逃了?”
  萧军满脸愧色,垂首道:“殿下先前便提醒过小人,如果这件事是南齐织经司所为,这位名叫晏秋的清倌人很可能是细作,故而小人布下圈套陷阱。但是……没想到等下面的兄弟发现不对劲,进入晏秋的房间查看时,其人已经消失。他们仔细查找后,在房内角落发现一处密道,出口通往雪凝馆西边相邻的酒肆。”
  “也就是说,晏秋的确是南齐织经司的人。”
  出乎萧军的意料,庆聿怀瑾并未动怒,语气飘忽地说道:“这果然是一个酝酿已久的阴谋。你马上去办三件事。”
  萧军肃然道:“殿下请吩咐。”
  “其一,伱连夜去一趟郭府,告诉郭言杀人偿命方为正理。陈景堂虽然被罢免军职,但他终究是燕朝元老,这时候只需要郭义江受死,陈景堂平息怒意出面表态,城内就能安稳下来,南边的阴谋便不攻自破。”
  “是。”
  “其二,转告我朝三位将军,让他们做好随时掌控局面的准备。但是,若非万不得已,他们不要轻举妄动,我不希望父王的谋算最后还是要靠屠杀来完成。如果没有我的命令,他们不得对城内用兵。”
  “是。”
  “其三,明早太阳升起之后,各处城门加强守备力量,严查进出城门人等。另外你让察事厅加紧对织经司细作的查捕。”
  “小人领命!”
  萧军拱手应下。
  ……
  夜色泠泠,万籁俱寂。
  陈府满宅挂白,哀切之景随处可见。
  子夜时分,内书房中。
  陈景堂枯坐案前,木然地望着前方。
  仅仅数日时间,他原本乌黑的头发已然雪落青山。
  丧子之痛、对天子和朝廷的失望、对郭言以及景朝的愤恨,犹如虫蚁一般不断吞噬着他的内心。若非还存有几分理智,他肯定会联络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那些人拼个鱼死网破。然而每每想到景朝的强大,那位战无不胜的元帅庆聿恭,以及驻扎在河洛城外的景朝老卒,他的勇气便只能化成无尽的恨意。
  门外响起脚步声,陈景堂沉声道:“滚。”
  这声音并未停下,直入房中,陈景堂满面冰寒地转头,却看见一名略有些眼熟的仆人当先走进来,后面又跟着两人。
  一名年约三旬的男子,平静地打量着书房内的陈设。
  一名五旬左右的中年男人,双手负在身后,神态无比从容。
  陈景堂心中涌起荒谬的情绪,喝道:“你们是——”
  仆人身形一闪便来到陈景堂身旁,如鹰爪一般的手指按在他的喉结上,后面的话便被堵了回去。
  三旬男子好整以暇地搬来一张交椅坐在他对面,中年男人则负手走到书架旁,颇为悠闲地拿起一本典籍翻开。
  坐在对面的男子温和地说道:“陈大人别害怕,请不要大声喊叫。容我介绍一下,这位在看书的前辈乃是袖中乾坤尉迟归,位列江湖武榜上册第八,草莽之中的绝顶高手。”
  陈景堂略感晕眩,他知道一些江湖中的事情,却不明白对方为何会出现在自家府上。
  男子又指着他身旁的仆人说道:“大人应该眼熟此人,毕竟他化名崔福在你府上潜伏数年之久。他真名叫做严炯,大齐淮州清流府人氏,乃是我朝织经司密探。今夜能够顺利潜入陈府,并且知道大人这几天都会夜宿书房,全赖严炯之力。”
  陈景堂大惊失色,然而还没等他异动,严炯按在他喉结上的手指微微用力,提醒道:“大人稍安勿躁。”
  男子微微一笑,伸手剥下自己的胡须,又用力揉了揉眼角,随即便见一张二十岁左右年轻俊逸的面庞出现在陈景堂视线里。
  他平静地说道:“我叫陆沉,现为淮州都督府锐士营都尉,陈大人应该听说过我的名字。”
  何止听过?
  陈景堂这一刻脸上神情之复杂难以用言语来形容。
  他之所以落到眼下这般境地,根源虽然是景朝想要洗牌燕国朝堂势力,可如果没有去年边境战事的惨败,王安和庞师古等人也没办法那么快遂愿,他还有足够的时间力求迂回。
  然而去年他被南齐边军百般戏弄,广陵之战和青峡之战接连大败,后面更是丢掉沫阳路近半疆域。若非他这些年为燕朝效力劳苦功高,若非他在朝堂和军中都有很深的人脉,又怎会只是罢官这么简单,说不定会被抄家灭族。
  萧望之和厉天润自不必提,最让陈景堂无法释怀的便是南齐那些战略竟然出自一个年轻人之手。
  害他一生努力付之东流的罪魁祸首,此刻竟然出现在他眼前。
  陈景堂努力平复着心境,寒声道:“你好大的胆子,居然敢出现在河洛城!”
  “承蒙大人夸奖。”
  陆沉神情淡然,继而道:“不过与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相比,来河洛城转一圈委实不算什么。”
  在他亮明身份之后,陈景堂便有了不详的预感,强装镇定地说道:“你想做甚么?”
  陆沉喟然道:“令郎不幸去世,大人心里肯定很悲痛,但如今却非沉湎苦痛的时候。景朝吞并燕国之心昭然若揭,等到他们彻底掌控军方大权,只需要庆聿恭一声令下,北地归于景朝便会成为现实。”
  陈景堂领悟到对方的想法,目光渐渐冰冷。
  陆沉不以为意地说道:“令郎去世之后,河洛城内风波骤起,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心甘情愿给景朝当狗。但是这还不够,只有出现更加令人心惊的鲜血,才会让那些权贵门阀回忆起景朝的残暴。十多年前北地白骨累累的景象,不应该被世人遗忘。”
  陈景堂沉声道:“你想杀我?”
  陆沉轻舒一口浊气,不轻不重地说道:“没错,不过在杀你之前,还有一件事希望陈大人能帮忙。”
  陈景堂不怒反笑,一字字道:“你要杀我,还要我帮你做事?”
  陆沉点了点头,温言道:“大人莫急,且听我细说。”
  陈景堂满眼嘲弄之色,冷冷地望着这个年轻人。
  第172章 【荣华照当年】
  陆沉问道:“陈大人是河南路东明人氏?”
  陈景堂漠然道:“是又如何?”
  “这次我来河洛城假冒的身份便是河南路行商,说起来咱们倒也有些缘分。”
  陆沉这般套近乎的方法略显粗疏,陈景堂干脆不再理会,虽然眼下他受制于人,连大声呼救都做不到,但好歹掌握军权多年,还不至于在一个年轻人面前表现得惊慌失措。
  “听闻陈大人年轻时胸怀大志,投身边军奋发向上,曾有过率军进入宝台山围剿七星帮的经历,也曾领兵在边境对抗景朝骑兵。无论坊间对你评价如何,我只对一件事感兴趣,当年那位曾与景人死战不退的陈将军,缘何甘愿仰人鼻息,成为景军屠戮北地百姓的帮凶?”
  陆沉对陈景堂的生平信手拈来,显然做过非常详细地了解。
  陈景堂目光微沉:“你究竟想说什么?”
  陆沉稍稍调整着坐姿,轻叹一声道:“我在想,如果没有十八年前那场针对杨大帅的冤案,没有燕子岭上八千沙州土兵殒命的壮烈,元嘉之变未曾发生,或许陈大人就不会成为伪燕的枢密副使,而是一如当年那般继续做着大齐的忠臣良将。”
  陈景堂苍老的面庞上泛起几分怅惘之色,自嘲道:“既然你已知情,又何必再问?今日落在伱手中,要杀要剐悉听尊便,却也不必故作姿态。”
  陆沉摇摇头,淡然道:“我只是想告诉陈大人,一时行差踏错不算什么,只要懂得改弦更张,将来青史之上总会给你一个公允的评价。”
  陈景堂领悟他话中深意,忍俊不禁道:“你竟然认为南齐可以击败景朝数十万大军,卷土重来收复旧山河?”
  “为何不可?”
  陆沉微微挑眉,继而说道:“去年的战事已经证明齐军和景军在实力上并无太大的差距,无论是大齐边军这十年来厉兵秣马日益强大,还是景军坐吃山空已非当年那支纵横南北的精锐雄师,至少我们已经具备和景朝在战场上一决雌雄的能力。”
  他压根没将燕军计算进去,陈景堂却没有反驳的底气。
  在淮州和靖州两处战场上,燕军的表现大抵可用一塌糊涂来形容。
  陆沉继续说道:“想必陈大人听说过我朝去年岁尾发生的变动,天子大力封赏边军将士,又在江北之地新设四军。萧、厉两位大都督受封郡公,此为大齐数十万军队的表率,他们也将成为北伐的主心骨,带领边军一路反攻。故此,我对大齐收复故土的信心很充足。”
  “可是你说的这些终究与我无关,这世上有个词叫做覆水难收。”
  陈景堂此刻的表情格外沉重,言下之意他已经做了十多年的燕臣,和景朝有着牵扯不断的关联,即便陆沉所言会成为现实,他也必然是被南齐清算的对象。
  “不,现在摆在你面前还有一条路。”
  陆沉双手拢在腹前,正色道:“雪凝馆的命案发生之后,河洛城里有很多人同情陈大人的遭遇,但是事情还没有发展到足够惨烈的地步,因此这种同情很快会被时间抹平。如果陈大人愿意用自己的性命警醒那些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人生出反抗景朝的信念。”
  陈景堂沉默片刻,幽幽道:“你指望这城里的人反抗景朝?”
  他的声音里满是嘲讽之意。
  陆沉不疾不徐地说道:“陈大人,何必囿于当年不肯向前看?”
  陈景堂抬起头问道:“何意?”
  陆沉道:“将时间推移到十四年前,那时候只有齐人和景人之争,很多人直到现在都还有这种思维惯性。可是莫要忘了,十多年的时间足够一部分人形成新的观念,我指的便是这座城里的燕人。包括陈大人在内,你们肯定不愿意回到大齐的治下,可难道你们就心甘情愿成为庆聿恭的奴仆?”
  陈景堂心中的答案不言自明。
  当年燕国之所以能建立,一方面是景朝自身缺少足够的官员治理北地,另一方面则是还有相当多的反抗势力存在,包括翟林王氏这些门阀世族,如果没有一个缓冲的余地,北地将会一片糜烂。
  陈景堂便是因此逐渐登上高位,可他不像王安那般铁了心投靠景朝,心里仍然保留着一些念想,所以被景朝视为必须赶出朝堂的对象。
  良久之后,他语调艰涩地说道:“我若自尽,陈家数十口岂不是会成为王安和郭言等人泄愤的对象?”
  他当然明白自己一死可能会造成的影响,有很多人躲在暗处看着雪凝馆命案的后续,这些天他也听到一部分故交世交隐晦的暗示,虽然大家明面上都将矛头指向郭言这等禽兽,实则是在反抗景朝的野心和企图。
  他一死,河洛城内必然会乱成一锅粥,届时王安等人头皮发麻之际,说不定就会拿陈家出气。
  陆沉笃定地说道:“陈大人一叶障目,忧虑过甚。令郎被郭义江刺死之事已经引发太多人的关注,这个时候大人再愤然以死明志,莫说王安和郭言等人,便是庆聿恭本人亲临,他也不敢动陈家人一根寒毛。”
  他微微一顿,正色道:“景朝囿于种种原因定下逐步吞并北地之策,景帝和庆聿恭花费十多年才能逐渐看到曙光,他们怎能忍受功亏一篑?若是再对陈家人下手,只会让世间军民想起十多年前的血泪,北地维持十年的承平假象立刻会被打破,这是景帝绝对无法接受的结果。倘若他被迫要杀光北地数千万百姓才能统治这片疆域,又何必浪费这么多年?”
  陈景堂并非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他一直不愿意承认,因为这一切推断成立的前提是他今夜便要死去。
  只有极少数人面对死亡才能做到面无惧色。
  他抬眼望着对面那张俊逸的面庞,不由得感觉到岁月沧桑之意,喃喃道:“你本可以直接杀了我,再伪造成自杀的假象,无论那些人能否查出古怪,他们都洗不清嫌疑。我若是自杀,自可挑起北人的怒火,我若是被杀,除了景朝权贵又有谁敢这么做?”
  陆沉心中暗暗松了口气,旋即平静地说道:“我今夜来此之前便做好了两种准备,如果大人不屑与我详谈,我便在最短的时间里送你上路。如果大人愿意谈,那我希望你不带遗憾地走,另外还请你帮我写一封书信。”
  陈景堂不解地问道:“什么书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