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大厨[八零] 第201节

  见小姑娘这样客气,有人就说了:“小姑娘……”
  他刚出口就被人打断:“人家是老板。”
  “同志,叫我‘小岳’,大家都这么叫的。”
  “小岳,那我们等着了。”
  “好的,好的。”岳宁笑着说,“您走好。”
  崔慧文看着岳宁,见她对待这家店的客人,就跟对待自家店里的客人一样,不禁笑了起来。
  今天她临出门接到岳宁的电话,请她带两大包港城的糖。
  要是别人叫她带这么两大包糖,她一定会觉得那人有病,让自己给她拎两包糖。但是宁宁就不会,好像就那么自然。
  就像宁宁帮她出主意,改配方带着崔记走出困境,宁宁对她的那些朋友也一样,她每次回内地,都会背布料、衣服、糖果这些对她来说不值一提的东西回去。她说这些都是内地的朋友让她带的。
  这姑娘能被港城上上下下都喜欢是有原因的,在富豪圈,风度涵养一样不缺,混得如鱼得水,在市井里,言语活泼,又能跟人打成一片。
  慧仪说,宁宁就是以诚待人。
  现在宁宁正在跟他们聊这个豆瓣酱的事,崔慧文嘴里的鱼肉,鲜香带着豆瓣酱的酱香。
  这个香气告诉她,这是一个好生意,她说:“行,我抽空去趟你们厂里,好好看看。”
  这句话让彭厂长喜出望外……
  第236章 何运邦的新婚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员流动日益频繁,有两种调料脱颖而出,成为了新晋国民调料。
  其一,是来自粤省的蚝油;其二,是源自川省的豆瓣酱。
  炒菜时,若是带酱油的菜品,必少不了一点蚝油提鲜;而做带辣味的菜肴,不少厨师都会选择用豆瓣酱来增添风味。
  这豆瓣酱市场前景,确实很好。几个人一起商议之后,两家设想建一家合资厂。由岳宁提供配方给崔记,合资厂则负责生产炒制后的成品酱料。
  一顿饭的工夫,合作的基本框架便敲定下来。
  岳宁送崔慧文到粤城宾馆后,返回何家。踏入大门,只见董大厨正拿着搪瓷茶杯喝茶。
  “董大厨,您在这儿呢!”岳宁笑着打招呼。
  董大厨起身相迎:“我来找你,想请你帮个忙。”
  岳宁请他坐下,说道:“您说吧,只要我能帮上忙。”
  董大厨面带笑容,缓缓说道:“我把锦莹这些年的情况跟我大哥讲了,他很担心锦莹。可毕竟她在台湾长大,我们在大陆,大哥怕锦莹一时无法接受我们三个。他想让我去看看锦莹,又不想过多打扰她。思来想去,觉得找你帮忙比较合适。你看能不能给我弄一份邀请函,我以交流的名义去一趟港城,亲眼见见锦莹,我就心满意足了。”
  岳宁思索片刻,说道:“邀请函的话,上头可能不会马上批准。不过这次我送了二十来个厨师回来支援春交会,而且这两天在春交会上还帮忙签下了几个单子和合作意向,在领导面前也算是有几分面子。我去找领导,就说我跟您和陆大厨相谈甚欢,有意邀请二位国厨去港城指导和交流。您也别一个人去,显得有些突兀,而且陆大厨肯定也想知道陆哥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岳宁这番热心帮忙的举动,让董大厨惊喜不已,连忙说道:“哎呀,这可太麻烦你了。”
  “不麻烦,不麻烦。你们正好还能跟htv的人见个面,商量一下参加《厨王大赛》的事儿。”岳宁说道,“今天陆哥应该跟你们说了我的想法。”
  董大厨点点头:“说了,我觉得你想得很周全。这种带着别人名头的赞助,我们确实不适合接受。只是,上头目前资金有限,如果没有外来资助,这事儿恐怕不好办。您说捐助的名义,肯定要好过赞助。”
  一样出钱,有时候就是一个名头的问题,错了可能事情就黄了。岳宁说:“我明天一早就去找领导商量,有消息就通知您和陆大厨。”
  “辛苦你了!很晚了,我就不打扰你休息了。”董大厨说着站起身来,岳宁赶忙起身将他送出门。
  岳宁回到屋里,拿起墙角的热水壶,打算上楼。
  这时,阿珍拿着两件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过来,说道:“宁宁,这两件衣服做好了。”
  原来,岳宁为丝绸进出口公司谈妥了好几个合作意向,还签了几个单子。丝绸进出口公司的同志为表感谢,说没什么贵重的礼物,送她几块面料,这让岳宁开心不已,每一块面料都让她爱不释手。她把面料交给何伯何婶,让他们有空时给自己裁剪。
  “这么快就做好了,你们活多着呢,我也不着急,我还以为要过段时间才能拿到呢。”岳宁诧异地说。
  “这做旗袍主要是锁边,做盘扣比较费工夫,你这几件相对简单些,就先给你做了。一件外套,一件马甲,还得花些日子呢。你试试看,看看合不合身,要不要改改。”何婶说。
  岳宁放下热水瓶,迫不及待地接过衣服。这是一件立领的真丝提花中袖衬衫,店堂里挂着一块布帘,可供客人试衣。她走到布帘后换好衣服,走到镜子前,仔细打量自己身上的衣服。
  何伯何婶的手艺确实精湛,只要岳宁能画出款式,他们总能完美地制作出来。上身效果简直无可挑剔,这件衬衫是优雅的香槟金色,搭配上她当天穿着的白色双绉长裤,整个人显得格外优雅干练。
  “太好看了!明天我就穿这件。”岳宁满意地说道。
  试完衣服,岳宁抱着衣服,提着热水瓶上楼去,卫生间里冲了凉。冲凉后回到楼下,她把热水瓶送到厨房间,只见阿珍正将两个热水瓶打满水,准备往锅里添热水。
  岳宁从厨房间出来,正巧范秀琴他们下班回来。
  范秀琴一看到岳宁,便兴奋地跑了过来:“宁宁,我跟你说呀!今天我师傅可出息了,他带着师娘去我们店里了,还……”
  何运邦一听,急忙伸手捂住徒弟的嘴。范秀琴却挣脱师傅的手,叫嚷道:“师娘,救命啊!”
  阿珍领证第一天,脸皮还比较薄,被范秀琴这么一喊,脸涨得通红。她虽然心里明白何运邦肯定有分寸,下意识地嗔怪道:“你干嘛呢?”
  何运邦见状,赶紧放开小徒弟,说道:“你在我面前怎么胡说都行,可别在你师娘面前这般没规矩。”
  “我哪有胡说呀!不信你问宁宁?”范秀琴看向岳宁。
  何运邦有些怕了,自家小徒弟能由着她去,可岳宁是老板,他又不能拿宁宁怎么着。
  于是催着范秀琴说:“忙活一天了,你累不累呀?快上楼休息吧。”
  岳宁笑着对范秀琴说:“秀琴姐,就是你话多。你师傅今天领证啦,说不定今晚就要洞房花烛咯。走吧,咱们上楼去。”
  “对呀对呀,师傅要洞房花烛啦。”范秀琴说着,从岳宁手里接过热水瓶。
  这话让阿珍羞得满脸通红,转身跑进了厨房。何运邦大步流星地跟进去,说道:“阿珍,你来厨房干啥?咱们也上楼啦。”
  阿珍小声说道:“我等秀琴和张大厨的热水瓶空出来,灌了热水再上去。”
  何运邦顺手提来一个木桶,说道:“热水打在桶里,拎上去不就行了,何必非要灌到热水瓶里。”
  他从锅里舀了些热水倒进桶里,说:“走吧,上楼咯。”
  阿珍犹豫了一下,说:“要不你先上去冲凉吧,我再等等。”
  何运邦笑着拉住她:“一起呗。”
  一起?阿珍吓得脸都白了。何运邦连忙解释:“一起上楼,分开冲凉。”
  来到楼上房间,阿珍站在门背后,有些局促不安地说:“你先冲吧!”
  “好吧!”何运邦提着桶到了阳台上。
  这些天家里住进了同事,家里楼上楼下三个卫生间不够用了,阿珍的房间有个阳台,阳台上有水槽和自来水。索性就拉了厚塑料帘,帘子一拉就能冲凉了。
  阿珍待在房里,听着外头稀里哗啦的水流声,再看自己的那张床,脸涨得通红。
  “阿珍。”
  阿珍听见他喊,走出们去,见他从塑料帘子后探出头来:“帮我拿一下衣服,我忘了。”
  “你的衣服在哪里?”阿珍问。
  “在我房里。”
  只见一个头从隔壁房间窗口探出来,范秀琴往他们这里看过来:“师傅,你故意的吧?洗澡不拿衣服?”
  岳宁连忙把范秀琴拉了进来:“要死了,人家洞房花烛,有你这么煞风景的吗?”
  阿珍脸涨得通红,塑料帘子后的那个人很无辜:“我真的忘了。”
  阿珍只能去三楼敲门,张骏明拉开了门,阿珍局促地说:“张先生,我替阿邦来拿衣服。”
  张骏明笑了一声,把阿邦的衣服全都收在了一起,连带阿邦的箱子一并给了阿珍。
  “这心急得,连衣服都忘记了。”
  这话本没什么,阿珍却是脸都红透了,逃回了房间,克制着砰砰砰的心跳,把衣服放到床上,挑了一件汗背心,一条内裤一条短裤,记得他这几天冲过凉都是这么穿的。阿珍走了出去,把衣服放在帘子边的木凳上:“衣服拿来了。”
  “谢谢!”
  阿珍逃似得回了屋里。
  何运邦穿了衣服,提了木桶过来,阿珍去接,他说:“干嘛?”
  “我去打水。”阿珍说道。
  “我去打。”何运邦提着桶下楼去。
  之前李家,李家婆子从小就教育她,女人要学会伺候男人,凡事要以男人为先。如今男人竟然亲自给她去打水,这?
  阿珍挑着衣服,平时她洗过澡,都是穿件花背心,里面不穿文胸,就是跟秀琴睡,她们也是两个姑娘,她犹豫了一下,还是拿了文胸。
  何运邦提了热水,帮她放到了阳台上,进来跟她说:“水打好了,你洗吧!”
  “嗯!”
  阿珍到阳台上,仔细地拉上了塑料帘子,冲了凉。等她进房间的时候,何运邦已经坐在床沿了,对着她招手:“过来。”
  阿珍慢吞吞地过去,跟他一起并排坐在床沿,他的大脚和她的脚并排,她常年下乡干农活,脸上、手上皮肤黝黑,可脚上的皮肤却雪白细腻,与何运邦那双带着脚毛的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何运邦探出脚,勾了勾她的脚,脚与脚触碰在一起,那种感觉比手牵手还要强烈,阿珍羞得低下了头,不敢看何运邦。
  看她这样,何运邦笑了在她耳边说:“你先上床躺下。”
  阿珍浑身紧绷,何运邦轻声说:“乖!”
  阿珍给自己心里建设,他们已经结婚了,结婚了呀!
  她连忙爬上床,躺了下来,面对以后的事,她还是……阿珍扯过床上的毛巾毯,往上拉盖住了脸。
  何运邦看着蒙住头的老婆,无奈地笑了一声,扯住毛巾毯,略微拉了一下,阿珍松了手。
  他低头看着阿珍,伸手温柔地抚过她的脸庞,轻声唤道:“阿珍……”
  阿珍缓缓抬起头,红着脸轻轻点了点头,何运邦脱掉了身上的汗背心……
  第237章 遇上小姐姐
  春交会上,能准确翻译的人不少,但是既能准确翻译又懂得外国人心理的人却很少。
  好几个展台跟外国人谈不下来的时候,只要把岳宁拉过去,她跟老外聊上几句,就能分析出洋鬼子的心态,甚至是那些华商的心态。她能把那些不诚心想要谈的剔除掉,剩下有意向的基本都能拿下。
  上辈子宁烧腊在二十多个国家开店,岳宁非常注重本地食客的占比,认为宁烧腊出海不仅仅是为海外华人带去家乡食物,而是要成为当地的“洋快餐”。绝大部分店铺的非华人食客占比都超过50%,在绝大部分的大国,比如美国、法国和德国,非华人客人甚至能占70%。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