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大厨[八零] 第178节
吴志海伸手示意:“陈老板、师傅,我们进去吧!”
四太太笑了笑:“阿志,你这改口还真快,现在都叫‘陈老板’了?”
“这……”
“有了新老板,当然得分清楚。四妈,您这可真是鸡蛋里挑骨头了。”陈锦莹冷笑一声,“我和爸爸是来看宝华楼为什么这么火。阿志作为被逼走的厨子,在知道我们来意之后,还愿意热情接待,已经够义气了吧?”
陈德祥再次训斥自己的小老婆:“你能不能闭嘴?”
“四太太,我要给陈老板和师傅介绍店里的情况,这些您可能不太感兴趣。我让人先带您去位子上,好吗?”吴志海虽是询问的口气,但随即叫来了礼宾小姐,让她把四太太带上去。
看着礼宾小姐的背影,吴志海介绍道:“宁宁为礼宾小姐选择浅灰蓝的工作装,主要是考虑到我们是一家以餐饮为主的酒楼,要让客人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服务,却又要降低服务人员的存在感,就先从服装开始做起。”
“很有道理。”陈锦莹点头赞同。
三个人往楼上走,陈锦莹说:“这装修也挺有风格。”
吴志海摇了摇头:“宁宴现在的装修是之前盘下来那家店的基础,只进行了些许改动,还算不上特别有风格。在中环正在装修的宁宴陆府,完全是另一种风格,装出来应该非常气派。等中环的店铺开了,估计这里也会重新装修。”
吴志海带着他们一路走,宁宴的厨师展示栏在一条不太显眼的走道墙上,吴志海带着他们第一站就来到这个展示栏边,说起这个展示栏的作用。
“宁宁说,全世界都在让名厨走向台前,法餐更是如此。让顾客认识厨师,让厨师获得与他能力匹配的名望,对餐厅和厨师都非常有利。”
陈锦莹看着展示栏最后的那张照片:“能上这个榜,是不是很骄傲?”
吴志海腼腆地笑了笑:“是啊!登上这个榜,是宝华楼每个厨子的目标,大家都觉得每天的努力都有了希望。当然,我要感谢师傅的栽培,才能让我这么快登上这个榜单。”
“这是你多年努力的结果,也是你的新老板慧眼识珠。”陈锦莹越发觉得这种方式,对厨子来说,真的很有盼头。
“师傅想去后厨看看吗?”
“可以吗?”陈锦莹问。
“当然。不过我们没穿戴工作服,只能在门口看看。”
吴志海带着父女俩往后厨走去,各个区域分隔得井井有条,还有一些提示性的标语,比如“进门三检视”“出门三核对”之类的。
陈锦莹看着看着,只觉得好像都是些小事,可又好像都是自己之前未曾注意到的。原本她对做菜很感兴趣,现在却觉得这里的一切都很有意思。
来港城一定是自己做过最正确的决定。在自家店里待久了,自己就像一只井底之蛙,大学时学的那些经营管理知识似乎渐渐模糊,这会儿又好像慢慢清晰起来。
陆培德看见吴志海,朝他招了招手。
陈锦莹闻到一股香味:“什么味道?好香。”
“宁宁的坛烧青衣头,快好了吧?”吴志海问。
陆培德往里面看了看:“对,她在进行最后调味了。”
吴志海跟父女俩说:“陈老板、师傅,我们去吃饭吧。”
第207章 陈家宁宴吃饭
岳宁调好味道,打荷的伙计过来把鱼头从坛子里舀出,分装在砂锅里,随后放到炉灶上加热,确保每一份鱼头上桌时,都能滋滋冒着热气。
砂锅端上桌,揭开锅盖的那一刻,鲜香扑鼻而来。
吴志海拿起陈锦莹的碗,帮她舀了一块黏糯的鱼下巴:“师傅,尝尝。”
离开德祥饭店后,他再叫陈德祥一声“陈老板”,已是出于客气,不过师傅对他向来真心,他始终谨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陈锦莹对她爸说:“爸,尝尝岳小姐的手艺。”
陈德祥自己舀了一块鱼头,鱼头上那层厚厚的皮在汤汁里微微颤动。他舀起一勺汤轻抿,醇厚的鲍汁混合着鱼鳞熬出的胶质感在舌尖散开,咸鲜中带着一丝回甘,汤汁浓稠得似乎能把嘴唇黏住。这汤用鲍汁调制没错,青衣鱼本身也确实鲜美,可其中还有另一种恰到好处、不喧宾夺主的鲜味。
“里面还加了什么食材?”陈锦莹率先开口问道。
“加了松茸。”吴志海回答。
“难怪了。”陈锦莹连连点头,“这汤汁,浓而不腻,鲜而不腥。岳小姐的手艺果然名不虚传。”
“那是自然。哪怕其他大厨手艺再好,只要宁宁在店里,很多客人都愿意等她做的菜。”
“现在她本事大,能镇得住场子,可以后呢?”陈德祥笑了笑,“当然,她不用考虑这些,以后她可是乔家的媳妇。”
吴志海来了这里,才知道自己以前在德祥饭店过的是什么日子。他说:“您既然说她本事大,能镇得住,那为什么又说她是乔家的媳妇呢?”
侍应生给每人呈上一例黄皮酱蒸青衣。这道菜的摆盘颇具法餐风格,蔬菜围边,中间雪白的鱼肉上点缀着黄皮果酱,底下是蒸鱼豉油。
大青衣鱼的肉质不像小青衣鱼那般嫩滑,用筷子夹开鱼肉,一片片呈蒜瓣状,入口鲜美无比,鱼肉的纹理丝丝缕缕。这种简单的做法最能考验厨师的功力,而这道菜的火候把握得恰到好处。
“你现在薪水怎么样?方便说吗?”陈德祥问吴志海。
“在港城,我们的薪水也不算什么秘密。我上个月工作了大半个月,拿了三千多港币。”
“这么多?”
“能上榜的大厨,至少七八千港币,前面的几位都上万,甚至更多。”吴志海说道,“这里客源充足,大家都拼命干活,每天的工作量是以前的一倍。对我来说,收入也是以前的好几倍,累点儿也开心。”
陈德祥本想问,他们这么高的薪水,餐厅能挣钱吗?看着这络绎不绝的客流,再想想刚才看过的菜单,他说:“菜价这么贵,给得起这么高的薪水倒也正常。”
吴志海不想和他争辩,带他看这些,只是想让他明白师傅留下来的原因。鸽吞翅上桌了,他跟陈锦莹说:“师傅,这是鸽吞翅。用的是36日龄的乳鸽,拆骨后填入黄焖鱼翅。”
陈锦莹用筷子轻轻一戳,鸽背上的皮便爆开,里面是满满的鱼翅。她拿起勺子,舀了一勺送进嘴里,这汤确实厉害。
各大传统餐馆酒楼大多用火腿和母鸡吊汤,每家的高汤各有特色。自己的一道清汤柳叶燕菜在台北颇有名气,可和这一口比起来,还是有所不及。
鲜味也分高低雅俗,这汤里的鲜味就是那种高雅的鲜,温润柔和,余味悠长。
陈锦莹不禁赞道:“不愧是陆家传人。”
“陆家也今非昔比了,想当年陆家在自家的四合院里开私厨,一天只做两餐,就十几桌菜,来往的都是达官贵人,不提前三五个月预订,根本吃不上。如今陆家人都漂泊到港城,给别人打工了。”陈德祥感慨道。
“陆大厨的二叔是国宴大厨,专门接待外国元首,陆家不算没落吧?陆大厨来港城,是他二叔觉得他应该出来多学习,博采众长。”吴志海反驳道。
陈德祥笑着说:“这些不过是借口,说白了,还不是为了挣钱。”
“想多挣些钱,也是人之常情。”陈锦莹说道,“更何况人家年纪轻轻就有这么好的手艺,未来一片光明。”
“是啊!装修中的宁宴陆府,规模比这里大,装修极为精致。景色也好,在餐厅里能直接看到维港。那家店,陆大厨有股份,算是宁宴的支线,这不跟自己当老板差不多吗?”吴志海说,“要是有一天我们想自己创业当老板,宁宁也会支持的吧?”
“你别做梦了!她把她爷爷徒弟开的酒楼搞破产了,你不知道?”陈德祥只觉得吴志海到底只是个厨子,想法太简单。
“爸,要是有一天,我在咱家隔壁开一家饭店,价格卖得比你低,把你后厨的人都挖走,想把你逼破产,您会怎么想?”陈锦莹问她爸。
“是啊!华叔以前对那个徒弟多好,手艺全教,还帮他还赌债。”吴志海说道。
陈德祥看看女儿,又看看吴志海,有些慌张:“锦莹,你想开店?”
四太太听了许久,老男人不让她插嘴,她也就少说话了。但听到老男人这句话,她心里一慌:“锦莹,你爸爸可是把整个后厨都交给你了,你对锦龙想骂就骂,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还想在德祥饭店隔壁开店?”
“四妈,您想哪儿去了?我也就有点手艺。您没看到人家经营饭店的思路吗?我还差得远呢!”陈锦莹看向她爸,“更何况,我爸每个月就给我那么点钱,我哪有本钱开店?我只是让你们将心比心,你看,就这么一说,你们就急得跳起来了。还好意思说人家把她爷爷的徒弟逼得破产。”
“锦莹,台北和港城的薪水本来就有差距,再说你妈这几年治病也花了不少钱。”陈德祥只能解释。
见春卷上桌,陈锦莹说:“不说这些了,吃饭。”
“好好好,不说了。”陈德祥有些不快地看向吴志海,算了!回去给女儿加点薪水。
吃过饭,既然岳宁知道他们来了,还表示了欢迎,陈德祥离开时自然要跟她打个招呼。吴志海问了人,得知岳宁和客人正在办公室喝茶。
他去办公室找到岳宁,岳宁不仅亲自送他们出来,还让行政安排车送他们。
岳宁跟陈德祥说:“陈老板,实在不好意思,这几天太忙了。还望见谅!”
“没事,没事。我们那儿小朋友考大学,对全家来说都是大事。听说你考完了,要去台湾?”
“是要去的。”
“也来我们店里坐坐。”陈德祥说,“这次锦龙要守店,没能来。到时候让他好好向你请教。”
“请教谈不上,同行之间交流嘛!”岳宁跟吴志海说,“吴哥,晚上安排在旺角,对吧?今天秀琴姐在那儿。陈老板离开北京三十多年了吧?去尝尝秀琴姐正宗的老北京炸酱面,再吃口春饼卷合菜。”
“好。”
送走他们后,岳宁回到办公室,祖孙俩继续陪陈主任喝茶。
陈主任被派来驻港招商,内地和港城在思想和经济上差异很大,工作该如何开展,他也一筹莫展。
“要是多一些像乔家,尤其是乔二少这样的热血商人就好了。”陈主任叹气。
他来的路上特意在鹏城停留了两晚,和乔君贤,还有那几位先期在鹏城开厂的华商,坐下来深入聊了聊。
在一无所有,政策还在不断调整的情况下,乔君贤也遇到了许多看似不起眼,实则很棘手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让很多原本想试探着去内地投资的港商打了退堂鼓。
从实际情况看,真正对内地有深厚感情,不计盈亏都要往内地投资的港商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港商都是在商言商,甚至其中有不少是在殖民政府统治下发家的港商,他们年轻时在英国念书,回来后和英资洋行合作,他们不过是说着粤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英国人”。就看最近的房价,中国多次表明不会放弃港城,港岛是英国人占领的地盘,房价比99年租约的九龙高出30%-40%。报纸上那些南美小国都在打广告吸引港人移民。
岳宁说的这些,陈主任何尝不知道?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需要一个过程。”岳宁笑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相信中国人是最会经商的群体之一。”
“也是。”
岳宁想起一件事,说:“陈主任,前几天我回去清明扫墓,粤城二商局的宋局长找我,想借调大厨回去支持春交会。我在想,你们能不能让立德、瑞美这样有港资背景的企业设个摊位,也参加交易会?”
粤城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每年春秋各举办一次,从1957年开始,即便在最混乱的时期也从未中断。
“港商来参观、采购的不少,如果能看到港资背景的企业也能通过这个窗口和世界各国的客商接洽,他们会怎么想?”
陈主任一拍大腿:“我就说,得多找你们聊聊,肯定有收获。我回去打报告,春交会来不及了,秋季应该能赶上。”
陈主任又和他们聊了一会儿,起身说:“来日方长,以后还得多多麻烦你们。”
“就凭您千里迢迢去接我过来,您说这话可就见外了。”
“小岳,我再强调一遍,以后可别再安排在这么豪华的酒楼请我吃饭了。影响不好!”
他今天已经说了好几遍,岳宁笑着说:“知道了,知道了。下次就在宝华楼,只要我亲自掌勺就行。”
陈主任哈哈大笑:“我这面子可真是大得很呐。”
第208章 不回台湾了
陈德祥年纪大了,一大早赶飞机过来,吃了午饭,小老婆就拉着他出来逛商场。
四太太一进商厦就两眼放光,陈德祥实在不明白,一条丝巾、一个手袋到底有什么值得她如此兴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