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大厨[八零] 第160节
曾经食品商店的“一支花”,凭着美貌做了富豪二奶的俞婉媚,现在就像一根干瘪的树丫子盖着被子。
俞婉媚眼窝深陷,双颊没什么肉,皮肤暗淡无光,确实看上去时日无多了。
“有什么话,说吧!”岳宁说道。
“让……让……”俞婉媚一句话都没力气说完整。
“爷爷,你先出去。她想跟我单独说话。”
岳宝华看着孙女,有些犹豫,岳宁说:“没事。”
岳宝华走了出去,岳宁关上门,坐在椅子上:“这下可以说了吗?”
“帮……帮我照顾……慧……书。”俞婉媚说,“我……要你亲口承认……慧书是……你弟弟。”
“血缘上,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可感情上,你觉得我会把你当妈?再说了,公众早就知道我对你的态度,我要是承认了,公众还以为我有什么把柄被你抓住了,被胁迫了。反常即为妖,懂吗?公众肯定要深挖,到时候少不了流言蜚语。”岳宁不紧不慢地说,“你以为自己反复琢磨出来的主意,其实一点都经不起推敲。这个办法不行,要不你再好好想想?”
这一番话让用尽力气琢磨着如何让岳宁照顾儿子的俞婉媚愣住了。
岳宁淡笑一声:“另外,你儿子靠我,或者靠慧仪姐姐是靠不住的。如果你真担心你儿子,就熬到你儿子回来,自己跟他说吧。在我看来,崔慧书的脑子随你,思路不清,不适合做生意。崔世伯虽然把大部分财产给了两个女儿,他手里的那些资产还是足够另外两个子女和三太一生衣食无忧。你唯一需要跟你儿子说的是,要是愿意,就找个早九晚五的工作,比如当个公职人员,或者去大公司里做个职员。要是他不想受拘束,反正也不缺钱,那就每天吃喝玩乐,做个富贵闲人,这就是对他最好的照顾。”
俞婉媚轻声咳嗽起来,哪怕这样的咳嗽都让她五脏六腑牵扯着疼,她本就憔悴的脸扭曲起来。
“俞婉媚,你以己度人了,以为你会买凶害钟月珊,就认为我会找人来打你。岳志荣忠厚善良,莫维文君子如玉。我是他们养大的孩子,哪怕我再恨你,也不会做让他们失望的事。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岳宁站起身,“我后天要回粤城祭拜爸爸了,我会告诉他你的结局。”
俞婉媚强压着疼痛,咬牙,用尽力气说:“不欺暗室,但是公众信吗?要是有你找人打死亲妈的传闻传出去,公众会怎么看你?”
这次她终于一口气把话说完了,俞婉媚瞪大了眼睛看着她,咳嗽让她胸口震动,疼得她额头上冒出黄豆大的汗滴,但这不妨碍她脸上露出一丝微笑。
就在这时,岳宁打开包,拿出一个日本刚刚上市的随身听,她买来是为了随时随地听英语的。
“刚才我们的对话,我都录下来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记者们就在楼下,我一下去就把录音带给他们,他们可以去调查。”岳宁说道,“还有其他要说的吗?我不知道哪家的记者找上了你,也不知道你是否录音,反正只要我全程录音就可以了。”
俞婉媚没想到岳宁藏了录音机,她呼吸急促起来。岳宁拉开门:“你还是留着力气等你儿子回来吧。看起来,我们今生不会再见了。我只希望,你生生世世远离我们父女。”
岳宁看了一眼崔家昌:“崔世伯,等下新闻播出,如果你真心为崔慧书考虑,就好好看看我说的话吧。”
崔家昌有些不解,崔慧仪送岳宁出来,岳宁跟她说:“可能你们俩刚才离开的时候,有记者潜入了病房。”
“人都快死了,还要新闻?”崔慧仪被这些无孔不入的记者弄得很恼火。
岳宁想起最近哥哥和姐姐在车上激吻被狗仔偷拍到,新闻报道说他们“激咀半个钟”。
“这是他们的工作嘛。”岳宁笑着说,“我下去了,那群记者还等着新闻呢。”
祖孙俩一起下楼,到了医院门口,记者们全都围了上来。
岳宁伸手示意:“这里不方便,我们去前面咖啡馆。”
岳宁转头对爷爷说:“爷爷,帮我把录音机拿来。”
岳宁带着记者走进医院对面的咖啡馆,这个时间咖啡馆里人已经不多了,岳宁要了一个包间。
这个年代的咖啡馆,不像几十年后的那些咖啡店,疯狂开店,搞9.9低价竞争。
咖啡馆讲究格调,有包间还提供简餐。
记者这个活不好做,吃饭没个固定的时间,岳宁说:“喜欢喝什么点什么,要是没吃晚饭的话,就点餐食,别客气。”
“不用了。”
“真不用了!”
记者们纷纷说。
“有最低消费的,都要付钱的呀!点吗!”岳宁笑着说。
记者开始点餐,岳宁给自己和爷爷点了牛奶。
“你不喝咖啡吗?”有记者问。
“我下午三点以后就不喝咖啡了,怕睡不着。”
岳宝华拿着录音机进来,岳宁从随身听里拿出卡带,有个记者帮她插好插头。
里面播放出她和俞婉媚的对话。
岳宁喝着牛奶,记者们有的转录,有的奋笔疾书。
录音播完,岳宁把卡带交给htv的记者,她说:“我在家接到崔小姐的电话,以我对俞婉媚的了解,就做了一些准备,果然如我所料。”
“那岳小姐,你跟那个人是否联系过,有没有跟他说过你恨你亲妈?”一个记者问道。
“我唯一跟他见面就是踢他的那一脚,后面只是为他付了医疗账单。实际上我连他长什么样都不知道,踢人的时候没仔细看。”岳宁微微一笑,“不过,我不认为他们会这么做。如果他们这么做了,只能说是好心办坏事了。这份情我领了。”
“你领情?”记者有些疑惑。
“是的,他们讲义气,这份义气我承情。但是我更希望大家通过这件事,认识到,这样做是违法犯罪,我不希望有人为了我触犯法律。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是纯粹的坏,比如俞婉媚就是纯粹的自私。也有很多人是迫于无奈才走上了犯罪的路,尤其是一些不识字,没有技能,来了也没有身份的人。”
“岳小姐很同情这些人?”记者有些意外,港城帮派横行,社会问题大多是由这些人引发的。
岳宁叹了口气:“这些人怀揣着梦想来到港城,最终却被现实打垮,为了活下去,才从事一些非法勾当。我来到港城,看到高楼大厦的同时,也看到了这样的景象,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在西北的贫困山区长大,经历过那种苦。所以我来到港城之后,就希望自己发达了,能帮西北的乡亲脱贫。刚开始我想,能不能把他们带到港城?我在旺角,晚市结束后,看到隔壁街上有站街女在揽客,我自己上街也曾被小偷扒窃过。我就想,不能把那些没多少文化、没什么技能的人带过来了。”
“你原来想要带人过来?”记者问。
“其实港城大部分新移民,不就是因为亲戚朋友在这里,然后投靠过来的吗?”岳宁反问道。
“是。”记者们回答。
岳宁接着说:“所以,我找了崔慧仪小姐、赵熙如小姐、傅丹琴女士,还有乔君贤,他们陆续在内地都开了厂,我把乡亲们都安排在了内地的厂里。我看某一期的港姐选拔,主持人问某位佳丽,如果她是港督,会怎么对待从大陆一直过来的人。她说,她会建高高的墙,让他们不要过来。当时大家给了她很多掌声。我想说,本是一家,怎么能割断联系呢?还是大禹治水的法子,堵不如疏。咱们这些港城的商人,多去内地投资,给内地,尤其是华南这些城市创造工作机会,让那里的人生活条件好起来,背井离乡的人就少了。另外,我们要正视港城对人才的渴求。像我们宝华楼引入的这些厨师,就是高技能人才,能为港城提供更好的餐饮服务。当然,社会问题非常复杂,我只是从我,一个大陆来的人,和一个商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尽我所能为这个城市尽一点绵薄之力。”
岳宁接受完记者的采访,回家给蔡致远打了个电话,问他是否知道这件事,蔡致远笑着说:“你的事,哥哥怎么会不知道?”
“哥,新闻这块,你从我和俞婉媚的个人恩怨往港城社会问题上引导,往关心港城底层,尤其是新移民问题上引导,然后主要是鼓励港商往内地投资。帮派等问题,涉及的纠葛太深。监狱里发生这种事,港英政府也不希望目光聚焦,也不希望承受压力。这虽然是和稀泥的办法,但却是几方都能满意的做法。”
“小丫头,我知道了!”
第183章 俞婉媚死了
岳宁家的狗叼只老鼠都能上新闻,更别说岳宁的亲妈俞婉媚生命垂危,岳宁前去探望这件事了。
刚开始,各家电视台的报道各有侧重。有的讲述岳宁和俞婉媚母女之间的恩怨情仇;有的渲染江湖恩义;有的聚焦监狱管理;htv则将这件事与内地非法移民问题结合起来报道,通过岳宁对非法移民的看法进行引申。
电视画面中,政府当局出动直升机、军舰和大量警力堵截偷渡者冲关的场景触目惊心。内地非法移民问题已然成为港城当前最为严峻的社会问题。
港城这些年针对内地非法移民实行抵垒政策:内地非法入境者若偷渡进入港城后,成功抵达市区,便可成为合法居民居留港城;若在边境禁区被执法人员截获,则会被遣返内地。在内地改革开放之前,边境管理极为严格,即便如此,靠着这个政策逃过来的人也不在少数。
自1978年开放之后,内地放松边境政策,内地非法入境者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据说1978、1979年有十多万人从粤省涌入港城。港城本就是一个仅有五百万人口的城市,这十多万人中,大部分识字不多,也没有什么劳动技能,港城哪有那么多低端岗位来安置这些人呢?
起初,电视台和电台的报道重点各不相同。可到了第二天中午,仿佛得到统一指令一般,纷纷将焦点转向移民问题。
昨天讲述母女恩怨的,借着俞婉媚梳理起内地人逃港历史以及逃港人员结构。
昨天渲染江湖恩义的,今天走进九龙城寨探访那些逃港人员。
镜头里,记者穿过狭窄逼仄、像蜿蜒曲折肠道般的通道。头顶上,密密麻麻的晾衣杆交错纵横,衣物如同破旧的旗帜,在昏暗的光线中随风摆动,几乎将天空完全遮蔽。阳光艰难地透过这层层阻碍,洒下的光斑也显得黯淡而无力。建筑像是杂乱堆砌的积木,毫无规划可言。
楼房紧紧相依,墙体上满是岁月侵蚀的痕迹,有些建筑甚至向外倾斜,摇摇欲坠,却依旧顽强地挺立着。街边的排水沟里污水横流,各种垃圾在其中漂浮。
一间间狭小的房间里,塞进了无数的人。人们在昏暗的灯光下,或疲惫地劳作,或麻木地休息。孩子们在狭窄的过道里玩耍。在这里,每一寸空间都被充分利用,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地方。
一个抽着烟的女人拉住了记者,记者跟着她进了一间阴暗狭小的屋子。屋子里只有一张简陋的床板,女人进屋就脱了那件花花绿绿的廉价外衣,露出凹凸有致的身材,朝着记者扑过来,记者连忙将她推开,女人顿时破口大骂,嫌记者浪费她时间。
记者又走进一家粉面店,里面的桌椅破旧不堪,地面油腻腻的。记者点了一份餐食,等待过程中,和老板攀谈起来。老板说,他来港城将近二十年了,当初为了生计来到这里,却发现自己只能被困在这里,每天忙忙碌碌,也只能勉强糊口。
在这个港城最大的贫民窟里,在港城人的印象中,这里是罪恶之城,街头火拼、绑架、盗窃等犯罪行为,乃至更恶劣的事情,都与这个地方脱不了干系。然而,很少有人关注这里的人们是如何艰难求生的。
那些报道俞婉媚在监狱被打成重伤、指责警匪勾结、警察不作为的媒体,今天拿出数据,分析因非法移民消耗了多少警力。
许多长期存在的问题,如今都被归到非法移民问题之下,非法移民成了众矢之的。
当晚,岳宁被请进htv的演播室,与港城的几位有识之士一同探讨这个问题。
一位大学教授分析了的抵垒政策的背景。
港城在日占时期人口降至六十万,新增人口中,一大半是从内地迁移过来的。就像岳宁来投靠岳宝华,大家在内地都有亲人,自然希望港城能给亲人留条路。
如今内地开放了,去年内地大领导访美之后,中美两国关系迅速升温,看美国眼色行事的英国,与中国的关系也快速升温。
内地亲人通过合法途径来港的难度降低了,那为何不能关闭这条非法渠道呢?
岳宁记得抵垒政策今年就会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律遣送回内地的政策。
另外一位嘉宾分析了两地巨大的收入差异,最后提到岳宁:“这方面岳小姐最有发言权。你那些来港的厨师,在内地工钱是多少,在港城收入又是多少?”
“虽说薪资其实很难保密,但在公开场合,我还是得说,我们公司的薪资是保密的。从市场行情来看,港城的厨师工钱大约在一千五港币到四千多港币不等,内地厨子的收入从三十人民币到七八十人民币。”岳宁稍作停顿,接着说,“实际上,手艺人来港城的想法并不迫切,因为他们在内地能吃得饱。所以,真正来港的主力是农民。我在西北的时候,一个月只有三两油。我是个实在人,也有力气,可因为性别和年龄,只能拿对折的工分,一年收入只有四十多块。可以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能吃饱饭的天数,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西北山连着山,怎么都跑不出去,要是像这里,游到对岸就能吃饱饭,我会不会游过来?”
岳宁看向林先生:“这就是我说的,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港城的商人要把工厂开到鹏城,开到粤省。如果把非法来港的人比作流失的沙土,治理海边沙土是不是得种红树林?港城的投资就是栽种的一颗颗小树苗。树苗长成大树,沙土也稳固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但是你不怕红树苗长不大吗?”经济学者林先生问她。无论是港督访京,还是中国领导访问英国,都谈及港城的前途,很多人对港城前途信心不足。
“我在内地听了很多广播,也关注去年十月份中国领导人访问英国的新闻,当时就港城未来发表声明,让港城的投资者放心。当然,口头上的承诺,大家未必全信。那么十二月份,大领导与日本首相会晤时,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二十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到了今年一月份,领导人再提:加紧经济建设,就是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也就是说,未来内地会以经济建设为核心。这意味着内地未来的方向和投资者的方向是一致的,那我们就放心大胆地投。”
“你打算投多少呢?”林先生追问。
岳宁微笑着说:“一步一步来,宝华楼是福运楼的分支,宝华楼餐饮管理公司明年开春第一件事,就是和福运楼合资。这是我的第一棵红树苗,大家陪我一起看这棵树苗能长多高,好不好?”
“拭目以待。”林先生回应道。
“你说看好内地,可你最近的动作,却是重仓日本。”另一位学者说道。
岳宁点头:“这么说吧,未来十年我强烈看好日本,未来数十年,乃至我的一生,都看好中国。两者并不矛盾,我会按照各自特点和节奏进行投资。”
“日本你看好十年,中国你一生都看好?”主持人饶有兴趣地问她。
岳宁意味深长地看着他:“赌我的眼光,十年很快就会过去。”
岳宁在日本有诸多生意,自然不会说日本只有这十来年的发展机遇,不会提及昭和男儿很快会变成平成废宅。
“日本未来十年和中国的未来几十年,不是一个概念吧?日本未来十年发展良好,几乎已成定局。但中国有太多不确定因素。”那位学者继续质疑。
“那您就当是我的个人看法。”岳宁也不想过多争辩。
内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九十年代进入内地投资都算很早的。
九十年代的港城还有一波移出潮,从1990年前后开始,很多港城人,甚至富豪,都贱卖港城资产,远赴枫叶国。
岳宁上辈子研究过港城这段历史,令她瞠目结舌的是,港城移民潮最高峰时,非洲的一些小国家都来打广告吸引移民。她今日说这些话,是希望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时,能让大家安心一些。当然,来去自由,这个城市缺了谁,都照样运转。
岳宁做完节目回家,打开门,爷爷就迎了出来,对她说:“宁宁,崔小姐来电话,说俞婉媚晚上七点多死了。”
“崔慧书还没回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