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大厨[八零] 第61节

  乔家一家子正在吃饭,凉菜拼盘形式是老苏州的两荤夹一素,里面的菜品,一半是苏式做法,一半是广式做法。
  乔老太太对这个熏鱼赞不绝口:“如今的那个熏鱼,单单放在油里炸酥,也好意思叫熏鱼的?”
  乔启明也是吃出了老底子的味道。
  上辈子岳宁正在上海读书的时候,吃到上海熏鱼,她一直不明白,在油里炸熟的鱼,为什么要叫熏鱼?明明另外一个名称爆鱼更加合适吗?
  她查阅资料之后,才得知,一开始熏鱼是真的熏制的,用砻糠,用果木,乃至用茶叶和大米,烟熏之后再炸,再投进酱汁里入味。
  刚好大学闺蜜来粤城玩,她就试着用民国的方法,茶叶熏过的草鱼块做熏鱼,闺蜜一吃顿觉惊艳。
  这道古法熏鱼后来在上海宁宴推出,也成了招牌。她自己也介绍了还原这道菜的经过,顺带给宁宴再贴一层,创新也不忘本,用心做菜的标签。
  不过那时候,已经难觅在民国吃过这道菜的老饕了,到底有没有传承那个风味,岳宁也不知道。
  老夫妻俩偏爱这道甜叽叽的熏鱼,他们儿孙还是喜欢那一块表皮松脆,肥肉柔润,瘦肉甘香的烧肉,这块肉里有玫瑰露和酒酿的双重清甜,但是又不像熏鱼甜味那么重。
  这时侍应生端着黄焖河鳗进来,菜上桌:“本店宁小厨的古法黄焖河鳗,请慢用。”
  乔君贤把菜转到奶奶面前:“奶奶,宁宁说未必能烧出您记忆里的味道,毕竟那是您和爷爷第一次见面,有特殊的味道在里面。她遵循苏帮菜的做法,尽力还原了。”
  乔老太太看向老头子,再看乔君贤:“弟啊!你爷爷整天瞎说,你怎么也把这个当真了?”
  乔启明不服气,拿起筷子给老妻夹了一块鳗鱼肉:“你吃,你吃。宁宁做得再好吃,有当年的味道吗?”
  乔老太太不想跟老头子争辩,筷子接触到鳗鱼段,皮分开,露出雪白的肉,她夹了一块鳗鱼肉蘸了一点酱汁吃进嘴里。
  “怎么样?宁宁的手艺算得上厨师里算很好的了,有你以前的味道吗?跟你说,老是不相信。”乔启明笃定地说。
  乔老太太伸出筷子给他夹了一块:“你吃,你吃了就晓得了!”
  乔启明笑着吃起来,这个河鳗皮炖到起了胶质,鳗鱼肉软嫩如细豆腐,进嘴里,一抿就化开,鳗鱼的味道占领了口腔,蒜香,猪油的丰腴香,还有若有似无的一点焦糖香。黄焖不像熏鱼那般甜,却也在咸鲜中脱不开苏帮菜骨子里的甜。
  “就是这个味道呀!就是这个甜又不太甜,甜得有一点点香。我生淑仪的时候,我想吃,你找了上海滩的名厨做,我说是甜香,那个厨子就打翻了糖罐子,真当我们苏州人,可以把糖当饭吃啊?这个菜的主味还是咸,不是甜。但是就是有一股子甜香。”乔老太太带着那种,这道菜总算还我清白的表情,跟儿孙说,“你们吃吃看,浓油赤酱也不是完全甜得吃不下去的。”
  乔家和伸出筷子夹了一块,其他人跟进,鳗鱼吃在嘴里,他们家老太太问:“就是很好吃,对吧?”
  乔家和看着他亲爸,想来想去还是不能违心:“很好吃。”
  “对吧!那时候我才十一岁,不到十二岁,你长得再好看,关我什么事?肯定比不上一块河鳗。那个河鳗,不像现在,我可以随便吃,我吃了一块,就不能吃第二块了。就一直牵念着。”乔老太太跟老男人解释,被儿孙们误解她十一二岁就看上老头子,总归不好吗?
  叶应漪见公公略有些尴尬,他们家的男人啊!都喜欢的自己骗自己,老婆先喜欢他。当年自己大学毕业,从美国回到南洋,明明乔家和这个笨蛋,情愿坐三天三夜的船,从港城到新加坡找自己看一场电影,什么都不说就走了。好了,这人婚后还非说,她在美国的时候,就看上他了。
  看上他了,她还会听她妈的话去相亲?听见她要去相亲,他火烧屁股赶过来。
  想到这里,叶应漪瞥了老公一眼,转头跟老太太说:“妈,这个汤汁拌饭肯定好吃。要不,我们来一小碗米饭,我们娘俩一人一半?”
  “好呀!”
  “奶奶、妈,你们确定,君贤一个人能吃掉两份炒饭?”乔君慎阻止他妈拌饭,他妈家在南洋,那里各种咖喱酱,她看见什么酱汁浓郁,就想着拌饭。
  刚巧这时候,侍应生端着一个煲进来:“武汉鱼杂煲,请慢用。”
  乔启明年纪大了,山珍海味吃多了,街边小摊也吃得不少,只是他当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穿越了大半个中国,他就想着那些年,在鬼子的轰炸中组织协调运输,风餐露宿,在湖北,偶尔吃到的一口烧鱼杂,尤其是那个鱼籽,让他吃掉了三碗糙米饭,还有就是仗着自己是宁波商帮的二公子,到陕北送物资,在寒夜里,一位大嫂给他做的一碗洋芋饼饼,快冻僵的他,吃了这么一碗香辣的洋芋饼饼,瞬间活过来了。
  可这两样农家味道的土菜,实在难以找到。一来是港城人基本不吃辣,确实也没饭店做,二来饭店里也做不出来那种农家的味道。
  他说这些话,老太太也说他,饿惨了,啃树皮都香。
  岳宁再次听乔君贤说乔爷爷当年的事,不禁觉得这个秃顶的老爷子,竟然是如此帅气。
  乔君贤把热情腾腾的鱼杂煲转到爷爷面前:“爷爷,我跟宁宁说的……”
  乔君慎打断弟弟说话:“傻小子,你真是年轻,年轻就是不懂事,喜欢什么都跟心上人说。宁宁呢!手艺也太好了……”
  乔君慎说不下去了,他侧头笑。
  “吃饭。”乔启明瞪着大孙子,“自作聪明。”
  乔老太太用勺子舀了一勺鱼杂,放在乔启明的碗里:“我去上海读女中的时候,就看上你了呀!要不然,怎么会给你做糕点?就怕你不知道我贤惠,不知道我手巧。”
  这下乔启明头上剩下的几根毛终于顺了,他低头吃老妻给他盛的鱼籽,咸辣可口,很家常很下饭。
  叶应漪也来了一口鱼杂:“这个辣辣的好吃。”
  “你就别想拌饭了。”乔家和跟老婆说。
  正想着下饭,侍应生进来,托盘里是一大碗拆鱼羹和浅浅的一小碗白米饭:“宁小厨的拆鱼羹。宁小厨让给乔老先生上半碗白米饭。”
  乔启明拿过饭,又舀了两勺鱼杂吃起饭来。
  乔家和把拆鱼羹转了过去,他打了一碗拆鱼羹给老婆:“吃拆鱼羹,别想着爸碗里的饭。”
  叶应漪接过拆鱼羹:“这不是应该儿子喝第一口吗?”
  “没关系!妈,您先吃。”乔君贤说。
  乔君贤打了一碗拆鱼羹,总算是再次吃到岳宁的拆鱼羹,正吃着,门再次推开,香气袭来。
  侍应生端着一盘炒饭进来。炒饭上层金黄色的丝丝缕缕不知道是什么,中层五彩混合,看上去就材料丰富,最底层是薄薄的一层纯粹的蛋炒饭。
  “宁小厨的扬州炒饭。”
  炒饭放到桌上,众人看清楚,上层是鸡蛋炸的蛋松。
  乔君慎说:“这次让君贤先吃。”
  乔君贤也不谦让,一口喝掉碗里拆鱼羹,盛了一碗饭,一口吃下去,他总算知道了,为什么周爷爷跟他形容宁宁做的扬州炒饭眼睛都亮了,像是饿狼看见了烧鸡。
  后面是岳宝华的大菜乾坤烧鸭,原本应该用鹅,他们一家子,鹅那么大肯定吃不掉,那就用鸭子吧?乾坤烧鸭肚子里还有鲍鱼海参这些山珍海味,量也不小。
  他还蒸了一条乔启明最爱的老鼠斑。
  还有两道素菜,哪怕岳宁的炒洋芋饼饼,只是那么一小盘。他们家有不能浪费粮食的规矩,今天他们也不想浪费,一家子把这么一桌菜,全吃完了,结果是全都吃撑了。
  岳宁端了一个水果拼盘上楼来,推开门,她有些抱歉地说:“我想来想去,东平鸡饭还是不上了,要不然你们真吃不完了。还有,洋芋饼饼用的是普通的辣椒,不是我们西北的秦椒,辣椒的香气有点不对。也只能请乔爷爷多包涵了。”
  “味道很好了。哪儿能完全一模一样?”乔启明笑着说,“我很喜欢。东平鸡饭不急在一时,以后来吃吗!”
  “好的。”
  乔老太太看着岳宁说:“囡囡啊!你的这个熏鱼做得地道,我和你乔爷爷已经很久没有吃到过,真正经过烟熏再炸的熏鱼,是老底子的味道。”
  “是的,很地道。不输当年的成兴菜馆里的熏鱼。”乔启明应和。
  听到经历过那个年代,而且确实是吃客的人这么说,岳宁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肯定。
  “这个黄焖河鳗,做得更好。就是苏州老底子的味道。我知道了,这么多年吃来吃去,吃不到那个味道,是里面的一小块糖猪油。”乔老太太总算是找到了症结。只有糖渍的猪油,才让这道菜有了甜香。
  “是的,按照以前的做法,就要放这块糖猪油。”
  乔君慎轻笑一声:“你这个河鳗做得太好了。”
  “君慎哥哥也喜欢吗?”岳宁更开心了,“我还以为君慎哥哥在港城长大,不一定能吃得惯苏帮菜呢?”
  乔君慎一直认为岳宁这个小姑娘特别聪明,现在他知道了,什么叫物以类聚?她跟自家这个傻小子还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他笑着重强调:“真的是太好了。”
  这下岳宁总算是回味过来,君慎哥哥这是话里有话。她用眼神询问乔君贤……
  第56章 改良方便面
  午市结束,岳宁去换掉厨师服。
  脑子里全是的乔君贤悄悄跟她说的话,她怎么知道乔爷爷是这样的人?
  乔君贤跟她说,因为她的黄焖河鳗做得太过于正宗,导致乔奶奶拿出了切实的证据,乔奶奶并没有第一次见乔爷爷就喜欢上乔爷爷。
  乔老太太真的只是觉得那块河鳗很好吃,好吃到值得心心念念到现在。
  这么多年,乔爷爷一直认为乔奶奶不好意思承认,她对他一见钟情,而且一直沾沾自喜,自我沉迷于老婆对他一见钟情。
  我的天!岳宁听见这话目瞪口呆,乔爷爷这么个大佬也会恋爱脑,且这么自恋吗?
  乔君贤还说,这个毛病他们家遗传,他爸总是认为是他妈先喜欢上他的,只是不肯说而已。实际上他爸追他妈,追到南洋。父子俩就享受这种感觉,婆媳俩一直以来,懒得跟他们计较。
  还会有这样的遗传?岳宁就问乔君贤:“你会吗?”
  乔君贤摇头:“我不会。”
  岳宁心里愧疚,自己终究是戳破了乔爷爷那件皇帝的新装。难怪君慎哥哥说“太”好了。
  岳宁换了衣服,拿了手提包往外走,崔慧仪已经等着了,今天她要去立德食品。
  前两天她把岭南豉油鸡捞面的调料样品和调味方子给了崔慧仪,岳宁对圆仔的面条过于柔软,给了些意见。
  岳宁记得上辈子港式茶餐厅的豉油皇炒面,原本用竹升面,后来方便面厂商推出了带调味料的方便面,特别合适需要快速出餐的茶餐厅,渐渐地简便且容易存放的方便面取代了竹升面,被广大的茶餐厅接受。
  岳宁就想着面条上面想想办法改进一下,让它更适合茶餐厅。
  这两天崔慧仪一直在工厂里试,调味料就是按照岳宁标准做,面饼却是厂里做了好几款,要让岳宁去亲自试试。
  两人上车,崔慧仪刚发动,车载收音机通电了,里面传出声音。
  “我觉得很暖心,没想到在宝华楼能吃到家乡菜。我一开始只是说我是湖南人,能不能放点辣椒?上一次我在一家餐厅这么问,被嘲笑过。这次,宝华楼的侍应生进去问了之后,来问我想不想吃农家一碗香?”
  “是啊!是啊!我进去说不想吃肉片炒胜瓜,想吃肉筋炒胜瓜,我老婆在世的时候,会在我生日的时候给我炒这个菜。我知道我很过分,肉筋是猪排外面的一层筋膜。他们让我等了半个小时,给我炒了一盘的肉筋炒胜瓜,还端了一碗荷包蛋面。祝我生日快乐!”
  “我有小朋友的,出来吃饭很麻烦。宝华楼有儿童座椅呢!”
  声音切换成了主持人:“这是我们两天来对宝华楼食客的采访。这几天宝华楼重开,我们发现重开了之后的宝华楼已经不是以前的宝华楼。宝华楼的岳宁,刚刚抵港就火爆港城,后来她通过用比试的办法,揭穿了胜华楼低价竞争下的种种问题。她也在大球场收拾垃圾,第一次让港城人,对一个来自大陆西北贫困地区的女孩子有了非常好的印象。这再一次证明了,我们港城人并不排外,只是排低素质的人。”
  岳宁微微笑了笑,加了这么多限定语,其实骨子里还是有优越感。不过作为来港讨生活的外乡人,她也没必要这么敏感。
  主持人还请来了两个嘉宾,其中一位是陆大厨。
  “这人成天电视、电台说是传播中华饮食文化,实际上就是到处混了脸熟,不过也有用,他们的云和楼生意还不错,里面还有好几个厨子是从辉煌过去的。包括烧腊师傅。用的烧腊方子还不是你爷爷的。”崔慧仪不以为然地说,“要不是我姐退出了辉煌的经营,他的云和楼会起来吗?”
  “对了,辉煌现在的经营如何?”岳宁颇感兴趣地问。
  崔慧仪摇头苦笑:“举步维艰,上次从内地回来,我爸已经有意要转让。这几天都在洽谈,不过谈了几家,几家都对接手辉煌有顾虑。高端餐饮难做,高质素的菜品,高素质服务人员,都很难找。而且每年开销都不菲。”
  电台里一位嘉宾对宝华楼目前的改变做出了正面的表扬,希望宝华楼的这些改变能是长期坚持下去。
  现在是那位陆大厨在说:“宝华楼的服务不是最好的,港城比他们服务好的酒楼有很多。但是,大部分酒楼的厨子没有岳宁这么出名,也没有她这种背景可以依靠。她出名了之后,很懂怎么博得大家的好感。短期内宝华楼也就是提升服务这一条比较快,招聘侍应生毕竟比较容易。但是宝华楼后厨走了那么多的人,现在他们每天的接待量不足以前的一半,以后接待量上去了,宝华楼还可以接受现在的特殊点单要求吗?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长期能继续的。我倒是建议,岳宁能收起她的小聪明,能沉下心来,当务之急,她需要解决后厨人员缺少的问题。长期来说,宝华楼是粤菜馆,那就做好粤菜,而不是搞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出来。你一家粤菜馆给顾客炒一道湘菜,这算什么事?”
  另外一位嘉宾说:“但是,根据食客的反馈,她炒的菜味道非常好。”
  陆进勇微微一笑:“宝华楼的菜缺的从来不是口感,而是格调。如果她一直转在这些小打小闹上,宝华楼可能不会关,但是三十年后还是这样一家宝华楼。但是她的雄心应该不止于此吧?上次我跟她面对面的时候,提议给她找个人,带她入门餐饮美学,已经过去有一周了吧?也没见她来联系我。当然,也可能是她比较忙。”
  原来他还在等自己上门去求着做他的徒孙,他有面子,还能蹭她现在的流量,端着,还什么好处都想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