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出版书) 第90节
这几年,王莽开始改制,他以为天下将会自然而然实现太平。那自己做什么呢?当然不能闲着,得搞搞研究:一要继续研究符命,牢牢把握符命的解释权;二要研究怎么成仙,人间大功告成,就要像秦皇汉武一样,登仙与黄帝、赤精等仙人同游了;三嘛,以前和刘歆一起为汉朝制礼作乐,今后要亲自给新朝制礼作乐了。
王莽按照苏乐的意思,耗费万金巨款,在宫中建了一座高台,名曰“八风台”。这个名字不是随便取的,因为“八风”意味着八音,而古代的音律实际上和天象、八卦都有着密切关系。
八风台建成后,王莽登台纵情享乐 2 ,根据风向的不同,制作各色的饮药。还把鹤的骨髓、海龟的壳、犀牛的角等二十多种名贵珍奇煮成汁液,再选择五种颜色的粮食种子浸泡其中,按照颜色播种在殿中不同的方位,这就是升仙的秘诀。
不管是否管用,王莽先拜苏乐为黄门郎,专门负责升仙之术。从此以后,王莽虽然继续津津乐道儒家经术、制礼作乐,但也迷信鬼神淫祀、怪力乱神,不仅祭祀天地日月、星辰山河的各路神祇,连地方上的小神小仙也不会怠慢,前前后后建起一千七百多所祭坛。祭祀的时候,各类祭品有三千多种,还不乏大雁、锦鸡、麋鹿等珍禽。
王莽如此虔诚,但不仅没有升仙,到始建国天凤二年,一个令他极度忌讳的灾异报了上来:有人说在黄山宫 3 发现了一条死龙。
还是条黄色的死龙。
据说,当时有万人奔走围观,场面宏大。他们不纯粹是好奇,而是这几年改制、缴税的压力越来越大,边疆战事也连年不断,大家对王莽有怨言。围观黄龙死,潜台词就是盼望王莽去死。
这和当年秦始皇在位时,天上掉下一块石头,写着“始皇帝死而地分”,是同类的灾异。所以,王莽坚持说这是谣言,命令搜查谣言的始作俑者,众多官吏使者搜寻多日,却没有找到源头。至于这条龙是不是真的,是别的动物尸体抑或的确是谣言,就无从知晓了。
雪上加霜的是,黄龙事件后不久,他最宠信、一度想结为亲家的立国将军孙建去世了。
王莽越是努力升仙,灾异反而越来越多。如果勾勒新朝的大势,始建国年间形势平稳,许多内外政策也才刚刚制定实施;但这些政策的后果,到始建国天凤年间开始显现,形势一年比一年危险,绿林、赤眉等义军就是在始建国天凤后期兴起的;到始建国地皇年间,形势急转直下,昆阳大战失败后,即糜烂不可收拾。
始建国天凤三年(公元16年)初,关东连续降下大雨雪,导致这年秋天流民四起;七月,长安霸城门失火;刚灭了火,又出现日食。王莽只好策免大司马陈茂,换上孟建伯严尤。十月,王路堂的朱鸟门突然发出奇怪的声响,连续几个昼夜不停,守门的卫士、路过的官员惶惑不已,不知道这个灾异意味着什么。
王莽也百思不得其解。幸好崔发及时出面,说儒经记载,虞舜开四门以招纳四方聪明之士,所以朱鸟门发出声响是要新朝效仿舜帝,招纳四方才俊。崔发把灾异说成祥瑞,总算把这件事对付了过去。
灾异的层出不穷令王莽日益焦虑,正在此时,一位故人出现在他的面前。
逃亡整整十年之久的王孙庆被抓到了。
不知道谁还记得这位翟义起兵时的高级参谋,当年他被翟义委以重任,但究竟在义军中发挥了何种作用,外人一直无从知晓。翟义死难后,他下落不明,许多人以为他死在了乱军中,没想到竟然成功逃亡,改名换姓,直到十年后才被抓获。
王莽被灾异惹出的一腔怒火正无处发泄,见到这位故人,不禁回想起他踌躇满志、万民拥戴、祥瑞迭出、弹指间翟义军破人亡的美好往事。他打算好好借助这个故人,让朝野回忆起新朝奠基之前的天命和辉煌。
对待王孙庆,王莽不需要治狱使者。他下令让主管诊断的太医、负责器物制造的尚方,以及擅长屠宰的屠夫,一同前来。
太医精通人体脉络和五脏,尚方了解工具制造,屠夫擅长解剖,难道让他们审讯人犯?
不,王莽的兴趣是,在王孙庆的身体上探究一番人体的奥妙。
在古代,人的身体被看作一个小宇宙,五官、五脏、五窍都与天地季节四方有关系,而经脉更是玄妙。
屠夫先将王孙庆剥皮、解剖,太医仔细度量他的五脏,尚方则把竹子削成极细极长的竹针,一点一点插入王孙庆的经脉,观察竹针的走向,以判断经络的布局。
王莽严肃命令太医做好记录,说是将来可以治病。有人据此推测,王孙庆很有可能是被活体解剖。 4 不管推测是否为真,这种解剖方式一定会把人吓得心惊胆战。从将尸体垒成京观,到肢解甄寻的尸体,再到解剖人体,王莽一次比一次冲击着朝臣的想象力,他以往不为人知的阴郁内心,在这些残忍的虐杀中逐渐暴露,他那曾经伟岸高尚的道德形象也日益萎缩。
对王莽早有了解的桓谭,并不觉得意外,多年以后,他在《新论》里写道:
王翁之残死人,无损于生人。生人恶之者,以残酷示之也。 5
王翁就是王莽。桓谭的话一针见血,王莽残虐尸体,就是给活人看,让活人感到恐怖。这种变态的内心,说明王莽对手中的权力始终存在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
到始建国天凤四年(公元17年),因为前几年先后用兵西北、西南,边疆已陷入战事的泥沼,与西域的关系也彻底断绝;天下的反叛此起彼伏,号称“绿林”的队伍声势尤其浩大,新朝的形势越来越差。王莽勒令地方官或剿或抚,自己思来想去,觉得还是要用老办法:厌胜。
按照当时的观念,对军队厌胜,就要采用北斗。从天象看,北斗星拱卫北极星,随着季节的变化,斗柄指向不同的方位,就好像居于北极星的天帝在指挥战斗。因此,军队出征之前要祭祀太一,祭祀所用的灵旗上绘有北斗星。斗柄指向哪里,就寓意哪里的敌军会被打败。
王莽曾铸造过类似北斗星的大铜勺,在大臣死后赐给他们。比如甄邯死时就下葬过一把,但那时主要是说北斗拱卫北极,所以赐给臣下。 6 但这次不同了,皇帝决心铸造一座厌胜敌军的“大勺子”。
这年八月,正是最热的时候,王莽亲自到长安城南郊主持铸造工作。文武百官、侍卫禁军浩浩荡荡跟着他。威斗以铜为主,但加入了五色石,大概是五种颜色的矿石,或是丹砂、白矾、雄黄之类。 7 总之,铸成了一个二尺五寸、大概50到60厘米长的合金铜斗,模样大概是像勺子,也可能像熨斗 8 。
王莽希望它具有荡涤敌军的威力,就命名为威斗。只要出门,司命孔仁就要背着威斗紧紧跟随。
威斗铸成那天,严寒突然来袭,在炎热的盛夏 9 夜晚,跟随王莽驻跸在南郊简陋住处的百官人马,竟然有人和马被冻死了。
又是灾异!王莽的心头掠过一丝阴影。
8.扬雄之死
听见大门被打开又关上,正在屋里和学生侯芭论学的扬雄只是愣了一下,继续谈起《太玄》和《法言》。
他知道不会有别的访客。自从那年险些在甄寻的案子里丢掉性命,他本就冷落的门庭就更无人造访了,只有一个人时不时带着酒菜前来问学,但比起眼前这位专心跟随他的钜鹿郡的侯芭,那个人只是来饮酒聊天,打发时间罢了。
那人登堂入室,屋门开了,扬雄和侯芭抬头一看,弄错了,竟然是国师公刘歆。
两人虽然曾是好友,但一个身居高位,一个沉沦下僚,很少交接。刘歆像今天这样亲自造访,更是很久没有的事情了。
彼此行礼后,刘歆环顾了一下扬雄的住处,除了几卷书,几个瓶瓶罐罐,堪称家徒四壁。刚刚在门口,他听见扬雄和侯芭在谈论《太玄》,于是开玩笑道:
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 10
就是说,你何必这么苦呢!今天能捞利禄的学者,尚且搞不懂《易》,你还模仿《易》搞个《太玄》,将来谁会读呢?恐怕只能用来给酱坛子当盖子吧。
扬雄笑了笑没有接话。几个人又聊起别的事情。扬雄知道,刘歆的两个儿子被王莽所杀之后,已经不问政事。现在炙手可热的,要么是修仙的方士,要么是说符的新贵,要么是能打仗的将军,无论是自己还是刘歆,包括担任典乐大夫的桓谭,都已经过气。刘歆忽然登门造访,谈玄论易,只能说明他实在是寂寞。
这是始建国天凤五年(公元18年),扬雄就在这一年去世。
吊唁的人不算少,贵族的世子、大小的官吏,也颇有几位宠臣,比如大司空王邑、纳言严尤,桓谭当然也在。王邑和严尤见到桓谭,问道,你一直称道扬子云(扬雄,字子云)的大作,现在人死了,书能传世吗?
桓谭说:必传!只是我和你们一样,看不到那一天了。
侯芭给扬雄建了坟,服丧三年,桓谭为扬雄建了祠堂。
扬雄的去世,王莽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总之他没什么表示,他要赶在新的年号“始建国地皇”开始之前,把新朝的新礼乐制作完毕。年底,他带领群臣到南郊,齐聚明堂、太庙,郑重地向皇家祭祀献上这套新乐。
这是自长安建城以来,没有人听过的音乐,与昔日汉家宗庙音乐的巍巍清正很是不同。那乐声萦绕在城市上空,又是冬季,有人凝神倾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