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出版书) 第79节
这时,有一位故人站了出来,他就是当年汉哀帝死后曾与何武互相举荐为大司马的故汉左将军公孙禄。
公孙禄早在安汉公时期就被排斥出政坛,这反而使他在此后的诸多权力斗争中安然无恙。考虑到他是前朝能臣,又担任过高级军职,这次廷议将他一并延请。公孙禄站出来,说了一番真心话:要想平息叛乱,只靠军事讨伐是不行的,根子在内政,因此,只要杀掉七个人,告慰天下,叛乱自会荡平。
哪七个人?
一,太史令宗宣,他胡乱解释天象,把凶说成吉,诖误朝廷;
二,太傅、平化侯唐尊,根本不懂政治,以虚伪的简朴博得名位,有害政务;
三,国师、嘉信公刘歆,颠倒六经,废毁师法,还把什么《周礼》伪经立在学官,导致天下学术败坏;
四、五,明学男张邯和地理侯孙阳,他们搞井田制,使百姓抛弃农耕;
六,羲和鲁匡,设立六筦,破坏工商业;
七,说符侯崔发,阿谀奉承,阻碍下情。
同时,还要停止和匈奴的对峙,尽快和亲,恢复和平。
王莽越听越不高兴,立刻吩咐虎贲进来,把公孙禄带出会场。公孙禄所说的,几乎涵盖了新朝改制的全部内容,也就是否定王莽,他焉能不生气?这场座谈会就此草草收场。
但是,细究公孙禄所说,有些也属于书生之见。宗宣、唐尊、刘歆所做的事情,主要是观念和学术,影响在上层而非社会;张邯、孙阳负责的王田制,早已停止实际运作,大概只留了个名目。这几位委实不必为新朝形势的败坏负主要责任。只有六筦之政、崔发的谄媚和与匈奴的对峙,比较在点上。
公孙禄这一番话,王莽虽怒,却听进去了。但是与匈奴的对峙,他已经错过了和亲的机会,骑虎难下,只能将错就错;其他人里,只有鲁匡可以借来为六筦塞责,就将鲁匡贬为五原卒正(即五原郡太守)。
但这已经于事无补,流民刚起来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喂饱肚子将其平息。例如樊崇军,虽然声势浩大,但这些农夫并不了解自己在做什么,没有建立文号、旌旗、标志的意识,别说称帝夺权,连将军都不敢自称,领头的樊崇叫“三老”,其次是从事,都是基层官职的名称。他们的组织结构也简单,主要靠“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 ”等基本伦理来约束。因为,他们的愿望并不是造反,而是:
常思岁熟得归乡里。 10
就是不劫掠郡县、杀人抢劫,只是到处寻找食物填饱肚子,熬到下一茬粮食熟了,还得回家过日子。
有一次,樊崇军经过一处地方,当地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孝女,樊崇军认为,惊扰了大孝之人会得罪鬼神,不仅没有劫掠,还给这位孝女留下了米肉。 11
如果这时朝廷能够调动粮草安抚,赦免其罪,鼓励他们回到家乡,那么可能还有挽回的余地,但王莽坚持镇压,而且从中央调派了太师羲仲(太师的副手)景尚、更始将军护军王党发兵。这支政府军所到之处,侵扰百姓,消耗物资,郡县还要做好接待。仗还没怎么打,先把经过的郡县给破坏了一遍。
翼平连率田况吃了败仗后,吸取教训,了解樊崇军其实都是些农夫,只是人多难以击败,因此不再单纯依靠常备军,而是发动郡县里所有十八岁以上的男丁,发给武器,组织成民兵,各自负责本乡本土的保卫。
这一招果然见效,樊崇军游走到这些地界,觉得无利可图,就辗转到其他地方去了。至于皇帝派来的“王师”景尚,竟然一不留神被樊崇军打死了。
看到田况的成效,听说了景尚之死,王莽若有所悟,委派田况兼领青州、徐州牧职权,但又不允许田况擅自征兵,又派太师将军王匡、更始将军廉丹带兵到关东征剿。
比起景尚、王党,王匡和廉丹的级别更高,王匡还是皇亲。田况争辩说,饥民太多,军队远道而来,人少兵疲,于事无补,而且接待高官,“郡县苦之,反甚于贼 ” 12 ,最好把他们都请回去,由我来负责平叛,一定能平定。
田况的自信反而引起王莽不满,史书用了一个词“畏恶 ” 13 ,细玩其意,既有对田况能力的畏惧,也有嫉妒和自卑。王莽于是派了个使者去接管田况的兵权,将田况召到长安授予职位,明升暗降。自此,樊崇军再无对手。
10.赤眉军的胜利
始建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四月,长安,宣平门外。
王莽正在雨中亲自祭祀路神,以饯别一支军队,为首的是太师将军王匡、更始将军廉丹,他们准备赴关东远征樊崇军。王匡是王音之孙、王舜之子,还很年轻;廉丹是新朝老将,廉颇后人,经验丰富,两人位高权重,带领十万大军出征,寄予了皇帝一举荡平关东的厚望。
此番出征,不仅有军事意图,还要兼顾赈灾。前些日子田况给皇帝的上书提到,洛阳以东每石米的价格已经涨到两千钱,来自关东郡县的报告上也惨痛地说“关东人相食 ”。因此,他们还要在关东打开粮仓,赈济饥民。
雨下得很大,把军人的衣服都淋湿了,给原本雄壮的出征仪式蒙上了一丝悲壮和不祥的色彩。有老人哀叹地说,“是为泣军! ” 14
但真正要哭泣的,其实是饥民。王莽虽然取消了山泽之禁,打猎捞鱼不用交税了,但这实在是杯水车薪。更荒诞的是,他派人到全国各地传授一种方法,据说把草木煮成酪能够充饥。
关东的饥民得不到有效的救助,出关的王匡、廉丹十万大军,又加重了关东的局势。正如田况所预料的,大军所过之处,比流民更甚。以至于关东有谚语说:
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 15
王匡比赤眉可怕,廉丹比王匡还可怕,这个链条透露了廉丹的残酷。但战争哪有不残酷的?这侧面反映了廉丹比王匡更像一名将军。自四月出征,王匡、廉丹到了定陶,还没有与樊崇军作战,皇帝的诏书先追了上来。
王莽斥责廉丹,“可以怒矣,可以战矣!将军受国重任,不捐身于中野,无以报恩塞责” 16 。这话说得很重,但其实就是催促廉丹尽快荡平关东,不要蒙上贪生怕死之名。
廉丹岂是贪生怕死之徒?但皇帝直接催促进兵,还是很严重的事情,他把诏书拿给自己的下属、将军掾冯衍看。冯衍是汉元帝冯昭仪的兄长冯野王之孙,冯昭仪的孙子是汉平帝,算起来,冯衍和汉平帝是兄弟。因此,冯衍对王莽是很抵触的,看到诏书,就劝廉丹不要出战,而要拥兵于大郡,招降纳叛,以待时变。
廉丹不敢,大军继续前行,到了睢阳 17 ,冯衍又一次劝说廉丹,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再延宕就没有机会了。
廉丹最终没有听从冯衍。他与王匡在冬天时抵达有盐亭,就是改名前的无盐县。这里已经被一名叫“索卢恢”的叛军占据。王匡、廉丹迅速将其攻克,斩首万余级,取得了一场大胜。
王莽很高兴,派中郎将劳军,将廉丹晋爵为平均公。王匡受到激励,侦知有一支号称赤眉的队伍由董宪统领,驻扎在梁郡,就很想乘着士气高昂,一举击破。董宪其实和樊崇军没有直接关系,是自立的一支武装,只是以赤眉为号。廉丹却认为,刚打下无盐,士兵都很疲劳,应该休养一番,恢复士气。王匡不听,自己带兵出发攻打董宪。
见此情景,廉丹不得不紧随其后,在成昌县 18 ,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战斗。
王匡、廉丹惊奇地发现,这些人之所以叫赤眉,是因为他们把眉毛染红了。而且,他们虽然是乌合之众,但早有准备,以逸待劳。一番激战,王匡、廉丹兵败。
王匡见状,主张尽快逃走。廉丹心里如何想已经不得而知,但面对一个冒进失败又没有担当的同僚,该是非常无奈吧。他派属吏把印玺、符节等重要的凭信都交给王匡,说:
小儿可走,吾不可! 19
称王匡为“小儿”,有愤激指责的意思,但也可能是把王匡还当作孩子。而他不走的理由,想来该和王莽的那封诏书有关。廉丹交代完后事,带领残兵力战而死,果然实现了诏书里“捐身中野 ”的话。
廉丹的校尉汝云、王隆等二十余位将军见到主帅阵亡,都说“廉公已死,吾谁为生? ” 20 纷纷骑马冲入赤眉军阵,全部战死。由此可见,廉丹的确是一个颇得人心的合格军人,既不辱没先祖廉颇,孙子廉范也能因为贤能仗义在东汉扬名天下。王莽派他出征,不无识人之明。
冯衍对这个结果并不意外,他侥幸逃出乱军,向河东逃命去了。
得知廉丹阵亡,十万大军只剩下王匡的残军,王莽悲痛不已。但他仍然不重视田况的忠告,继续选拔将领东征。这时,早就被他晾在一边的国将哀章站了出来,主动请缨去东方支援。
哀章虽为四辅,手中却没有什么权力,被认为是王莽最轻贱的人。而且他贪恋禄位,有贪赃徇私之事。王莽得知后,没有惩处他。正好当时给四辅配备副手,也就是太师羲仲、国师和仲、太傅羲叔,以及国将和叔。而这位国将和叔,名义上是哀章的副手,实际上是派来监视他。几年来,哀章在长安过得不舒服,想去关东立功,也躲避监视。
王莽同意了,令哀章带兵驰援王匡,又派大将军阳浚守敖仓,司徒王寻带兵十万赶赴洛阳,很快就重建东方防线,但防线已经萎缩到洛阳一线,再往东的地区,只有王匡和哀章的弱旅。赤眉军则从东海、琅琊诸郡,到楚、沛、汝南、颍川诸多郡县,四处转进,与各地郡县的政府军战斗,胜多败少。皇帝在东方战场彻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