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出版书) 第78节

  8.谁是刘秀?
  始建国天凤元年(公元14年),南阳郡舂陵白水乡,刘氏皇族的后裔刘秀正在勤勤恳恳地务农。他今年十九岁,在家族里被公认为忠厚内向。他的兄长刘縯任侠仗义,是“社会青年”,常常嘲笑刘秀热衷务农。
  刘秀热爱务农,除了他性格上温厚安定的原因,主要还是社会相对安定,有踏踏实实务农的条件。
  这是新朝建立的第六年,几年来朝廷大张旗鼓地搞了许多改制,设王田、禁奴婢、搞六筦,特别是钱币改来改去,令大家倍觉不便。好在,王田制已经在前两年取消;六筦虽然加重了务农的负担,但还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最令人恼火的钱币,也在今年改得简单易用多了。
  这几天,朝廷新发行的“货泉”刚开始流通,本地人就纷纷说这个钱特别好,简直是给白水乡铸造的呢。刘秀也拿着一枚仔细看,这钱和以前汉朝的五铢钱很像,重量和形制都差不多,只是上面的字变了,确实,这“货泉”二字怎么看都像是“白水真人”四个字!“货”的篆书从右到左,好像“真人”;“泉”的篆书从上到下,好像“白水”。刘秀笃信谶语,虽然说不清楚“白水真人”有何寓意,但对这款新钱很是喜欢。
  图7.1 货泉
  刘秀小时候父母去世,一直是当过萧县令的叔父刘良照顾他。最近,叔父为他的前途所计,要他收拾行装,进长安,入太学,做太学生。当今天子最重儒学,将来要想入仕,非通经不可。刘秀也很希望出去看看,以前他去过的“大城市”主要是新野,对新野最有名的美女阴丽华心向往之,但倘若一直务农,娶阴丽华是绝无可能的。
  从白水乡到长安城,从田间地头到太学,刘秀的视野大为开拓,也渐渐发现自己并不仅有务农的才能。他交际能力强,很快融入长安的“老乡会”,和南阳的上层人士关系密切,请他们下榻在自己尚冠里的住处,了解信息,不懂就问;他头脑也很灵活,和同居的舍友凑钱买驴,租给别人赚钱交学费;他为人诚实厚道,有次去见老乡、同学朱祐,朱祐刚好要去上课,刘秀竟然一直等到他回来,并没有觉得自己被冒犯,诸如此类。
  他的人生理想,也因此有了变化。一天,他在大街上看到负责京城治安的执金吾出行,仪仗威严,就去围观,发出一句很有名的感慨: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1
  且不提刘秀此时的志向就是当一个中级公务员,娶个老家的美女而不是什么大明星,关键是这句话透露出,即使在始建国天凤年间,新朝的天下特别是关内还是比较稳定甚至热闹的。
  当然,二十出头,身处京师,又是太学生,正是最关心国家大事的年龄。刘秀对朝廷政策兴趣浓厚,对社会问题也有比在家乡更切身的认识,在朋友同学里就像一个业余评论员:
  朝政每下,必先闻知,具为同舍解说。 2
  就是总能第一时间知道朝廷的新消息,还为同学舍友分析解说。江湖上早就传言着纬书《赤伏符》里的一句话:
  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刘秀的朋友说,“这说的是新朝的国师刘秀吧。”如前所述,新朝的国师刘秀,就是刘歆,他是在汉哀帝刘欣即位时出于避讳改名为刘秀的,不承想这条谶言流传甚广,连南阳的微末宗室刘秀也听说了。刘秀就开玩笑说:“咋就知道说的不是我呢?”引起哄堂大笑。 3
  始建国天凤四年(公元17年),朝廷重申六筦之令,监督和惩罚措施更严更重,触犯的人有可能被判死罪,很多人逃亡以躲避惩处,关东和荆州都出现了“盗贼”。
  在关东,会稽一带出现了“瓜田仪”叛乱,从“瓜田”两字看,应是逃亡的农民;琅琊郡出现一支由吕母带领的叛军,吕母原是当地富户,因儿子被县宰冤杀,吕母散尽家财、购买兵器,招募亡命、以图报复。这种事在汉朝很常见,与六筦本没有直接关系,但与以往不同的是,竟然有百余人投奔吕母,而且不是以前那类游侠、歹徒,而是逃亡的贫穷少年。吕母于是自称将军,带领这些人攻进县治所,杀掉县宰,割下首级,祭奠儿子,大仇得报。这么大的动静已经不是一般的复仇行为,和叛乱几乎没有区别,吕母干脆带着这些人继续亡命,逐渐聚起万人之多。
  王莽派使者去安抚。回来之后,一位使者禀报称:这些盗贼匪患,赦免了也没有意义,我们一走,他们又聚。问他们为什么不好好谋生,他们回答:法律禁令苛刻繁多,举手触禁;努力谋生,所得还不足以交税;就算宅在家里,邻居犯法自己还被连坐;所以,只能当土匪。
  王莽一听,好像是在讽刺自己,大怒,立刻将使者免官。后面发言的使者们,见状纷纷说,“这些刁民应发兵剿灭”,“匪患不足为据,一定会自生自灭”。王莽这才受用。
  不仅是使者,纳言冯常向王莽上谏,给六筦提意见,惹得王莽大怒,被免官;拟任的荆州牧费兴是王莽宠臣,临行前被问到任后如何治理,费兴推心置腹地讲,六筦与民争利,再加上连年旱灾,所以荆州的百姓才会逃到“绿林”里当“盗贼”,因此到任后不打算征剿,而是减轻赋税,借给耕牛和种子,根除问题,没想到王莽又不悦,当场免了费兴的荆州牧。
  王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不认为新朝的政策有问题,哪个时期没有盗贼呢?以前的文景之治、昭宣中兴,不照样有吗?汉武帝时,天下都“户口减半”了,不照样渡过了难关吗?
  这些朝堂之上的事情,太学里的刘秀不一定都清楚。但他应该能看见、听说和感知,到始建国天凤年间的最后一两年,天下特别是关东地区,连年出现大面积旱灾和蝗灾 4 ,这直接导致了严重的饥荒,粮食价格飞涨,一斛粟米能卖到一斤黄金。
  在不发达的古代,就算是丰年,普通人也未必每天都能吃上饭,更别说吃饱。因此每逢天灾,脆弱的社会结构最需要的是安抚和救助,但如今四方边境的战事仍然从内地吸走人力物力,六筦和征税的影响也超出了工商部门。
  边境的流民流落到饥荒的内地,内地的饥民正在躲避征税和连坐,于是一并沦为啸聚山林的“盗贼”“匪患”。而此时,原本可以采取应对措施的官僚行政系统恰好正在改制,郡县在改名和划界,俸禄纷扰未定,也就没有发挥足够的作用,基层官吏有些自己都快过不下去了。这样的状况持续到始建国地皇年间,终于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战斗死亡、缘边四夷所系虏、陷罪、饥疫、人相食,及莽未诛,而天下户口减半 矣。 5
  这是汉武帝之后,再一次出现户口减半的严重状况。当然,户口减半并不是说天下死了一半人口,这其中包括逃亡和服刑人员。汉武帝时期的户口减半,与大规模的对匈奴战争有关;但新朝,在战斗中死亡和被俘虏的情况只是一部分,因法令苛刻而获罪,饿死、病死以及大量逃亡才是主要原因。
  始建国天凤四年(公元17年),在荆州的南阳郡和南郡一带,一支由王匡、王凤 6 、王常、马武等人领头的饥民逃入南方的绿林之中,汉水之上,距离刘秀的家乡不远;始建国天凤五年(公元18年)底,吕母所在的琅琊郡,由樊崇等领头的饥民,也聚众劫掠,吕母的万余人马亦汇流其中。
  这两支“盗贼”,分别就是日后著名的绿林兵和赤眉军。但现在,他们还和其他地区的流民一样,尚没有掀起巨大的波澜,只在地方郡县的视野里。
  大概就在此时,刘秀返回了故乡。对于天下的种种变化,他还会继续观察、体悟。在故乡,已经二十五六岁的刘秀,沉稳的性格和游学长安的经历,给他的另一位叔父刘敞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刘敞委托刘秀到长安帮他打个官司。
  刘敞是汉朝时候的舂陵侯,翟义的兄长翟宣的亲家,汉末曾被牵连进翟义的叛乱,所幸后来他态度好,被王莽树为拥护他的典型。而此番诉讼,涉及始建国地皇元年十二月 7 之前他地租上的两万六千斛粮食和充抵草料的钱若干万。从这个事情看,首先,刘敞虽然没了爵位,但在新朝仍然过得比较舒服;其次,直到始建国地皇元年,舂陵一带仍然比较稳定,没有受到关东的影响和绿林的冲击;再次,选择刘秀帮他打官司,除了刘秀踏实能干、熟悉长安,关键是看不出他有造反的想法。
  刘秀再次奔赴长安,拜谒时任大司马严尤。当时一同去的还有宛城的一个人,据说严尤接待他们二人时,注意到刘秀“美须眉 ”,长得帅,因此只和刘秀一个人说话。刘秀给了严尤很深的印象。用不了几年,他俩将会在战场上再见。
  9.赤眉军的兴起
  这次重返长安,刘秀在办事之余,惊讶地发现南郊正在大兴土木,被征发的人日夜在工地服役,每天都有人累病而死。
  原来是修建九庙。
  京师的执法们,正在穷治一起大案。巨鹿郡有人谋反,联络发动燕赵一带的军队起兵,事情被大司空士王丹发觉,皇帝派三公亲自督办,案子牵连郡国豪杰数千人,都被诛杀。
  带着从京师获得的此类信息,刘秀返回了家乡,他敏锐地觉察到天下的形势已经比较危急,但朝廷似乎没有足够的危机感。这或是因为关内一直比较稳定。不过,到了始建国地皇二年,“三辅盗贼麻起 ” 8 ,关内的匪患也层出不穷了。
  面对源源不断呈报上来的边境战事和内地民情,王莽并非没有危机感。起初,他觉得应该以军事镇压为主,试图建立军政合一的军制,任命所有的州牧为大将军,郡长官为偏将军,县长官为校尉。
  但效果不佳,不是说官僚加上军职就能打仗。
  比如,在荆州,始建国地皇二年(公元21年),荆州牧发兵两万人攻打绿林兵,结果被击败,数千人被杀,辎重全部损失。绿林兵乘胜回击,攻克数县,掠夺了许多妇女和物资回到山林,军队扩充到五万多人,靠州郡的力量已经制不住了。
  在关东,同样是这年,樊崇和琅琊郡及周边的叛军逐渐合流,达到数万,开始主动攻打周边县城;在姑幕县 9 ,与前来征剿的翼平连率(即北海太守,翼平是从原北海郡分出的郡)田况遭遇,并击败田况军。此后,他们从琅琊郡辗转打到泰山,势力大盛,成为关东主要的反叛力量。
  而在边境,王莽派国师和仲(即国师副手)曹放增兵西南,攻打句町国,同时继续从全国征发物资转运到北方边境,以备攻打匈奴。
  如此四面开花,同时进行好几场战争,王莽应接不暇,不得不认真考虑根本解决叛乱、民变以及边疆战事的办法。他下令召集群臣,不管是现任的还是退休的,开一个“擒贼战略座谈会”。
  但是,经历过那么多事情之后的群臣,都已熟悉王莽的习惯。会上没人敢说实话,却大谈叛贼是行尸走肉,很快就自生自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