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出版书) 第61节

  王莽决定采取的动作是改元。他令人去兰台查阅汉哀帝几年前改元“太初元将”时候的档案,找到夏贺良等人当年为汉室“再受命”时制作的谶书,决定仿照汉哀帝的做法,改元为“初始”,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万物更始、源本复初的纪元,强调今后再无“摄皇帝”,而是“假皇帝”的时代了。
  这表明,王莽至此没有找到“即真”的办法,离“真皇帝”只有一步之遥,但无论如何就是跨不过去。
  王莽已经技穷。
  表6.1 王莽代汉前夕日程表
  3.河出图,洛出书
  汉朝这次改元“初始”,并不是说从下一年才开始,而是把已经到了十一月二十一号的居摄三年改为初始元年,也就是说改元的第二天就已经是初始元年的十一月二十二日了。
  就在这一日,负责宫廷警卫的武官期门郎张充和其他六人,决意要劫持王莽。但在举事之前被发觉,六人随即被杀。据说张充他们打算立汉宣帝的曾孙楚王刘纡为帝。楚王这一支的确有些特殊,刘纡的父亲刘衍有三兄弟,分别是大宗刘文和刘衍、刘勋。刘勋被封为广戚侯,而皇太子刘婴就是刘勋的孙子。也就是说,刘纡是皇太子刘婴的堂叔。所以,张充等人预谋劫持王莽,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所考虑的。
  这件案子的蹊跷之处在于,以往王莽会抓住一丝端倪就大做文章,穷治到底。这次却不同,他只是处死了张充,没有继续追究楚王。当然,刘纡远在楚国,应该没有牵扯到这个案子里。但更大的可能是,这几天王莽非常忙碌,心思都在“即真”上,对这件事也就顾不上了。
  也是在这一日,朝廷正式颁布改元初始的法令。长安的士民近水楼台,最早知晓了这一消息。
  广汉郡梓潼县人哀章,这一天也在长安,他很可能是太学生或是博士弟子,对儒经、符命、谶纬等都很熟悉。和他一起“学问长安 ” 20 的人里,哀章是一个格外热衷言说五德终始、天下大势,颇有些预言家风范的人。
  这样的人也擅长投机。
  早在三年前王莽刚刚“居摄”时,哀章就窥破了王莽的心事。他精心制作了两个铜匮,也就是铜匣子,一个里面放了“图”,一个放了“书”,这是模仿《周易系辞》里说的“河出图,洛出书”。这些“图”“书”应是写在木简上,放在铜匮之中,还按照汉朝当时书信的格式加上盖子,用绳子捆结实,填上封泥,最后在封泥上盖上书检 21 。在一般的书信邮寄中,书检就相当于信封,上面印着寄信人的印章等署名信息。
  哀章所作的铜匮封检,大抵也会遵循这种惯例。其中,放“图”的那个封检,署了一句话:
  天帝行玺金匮图。
  放“书”的那个封检署的是:
  赤帝行玺邦传予黄帝金策书。 22
  这两个封检署名,细究大有深意。
  首先,两个封检都是“行玺”。在汉朝特别是中后期,皇帝有六玺,其中“皇帝行玺”是用在任命诸侯王的场合。那么,天帝行玺、赤帝行玺,也就是比照人间皇帝分封诸侯,以天帝的身份任命人间的帝王。这证明哀章对汉朝的玺章制度比较了解。
  其次,汉朝奠基最重要的事之一是“赤帝之子斩白蛇起义”,“书”的封检明确说,“赤帝”通过给刘邦“行玺”,给“黄帝”以策书,也就是刘邦以赤帝之子的身份给黄帝的后代转达册封之书,这就描述了禅让的逻辑。
  哀章制作好铜匮之后,并没有急于拿出来,而是等待、观望。一年又一年,哀章看着王莽制礼作乐卓有成效,又多次平叛牢固掌权,统治基础一天天坚实起来。他相信王莽迟早有称帝的一天。
  于是,当哀章听说齐郡神井、巴郡石牛等祥瑞和符命的时候,他知道时机已经成熟。“初始”年号颁布后,哀章当机立断,抓紧时间做了些准备。在新年号颁布后的第二天,也就是初始元年十一月二十三丙寅日黄昏时分,他终于走出家门。
  行人多半会注意到,这个人身穿形制奇特的黄色衣服,手里小心翼翼地拿着铜匣子,顺着安门大街向南走。走到长乐宫的西南方向,那里坐落着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宗庙,也就是高庙 23 。
  高庙是宫廷重地,守备森严。哀章虽然有备而来,还是被挡在了外面。他告诉守卫,此番来到高庙,是要代天帝和赤帝传递符命。
  守卫连忙向长官高庙仆射报告,仆射不敢怠慢,亲自出门拜接铜匮,先请哀章在庙中等待,然后火速去未央宫禀报王莽。
  王莽正在接见侍郎王盱 24 。据王盱所说,他刚刚在未央宫前殿大门外,忽然看见一个人身穿白色单衣,方形领子上挂着红色装饰,头戴小冠,站在前殿外面对他说:“今日上天同其颜色,将天下人民托付给皇帝。”王盱觉得奇怪,紧走十几步要去看个究竟,结果那白衣人倏而不见了。
  这件祥瑞与广饶侯刘京所转述的亭长辛当的梦话都是孤证,空口无凭,很可能是王盱自己的行为。
  正在此时,高庙仆射赶到了。王莽听说这两只铜匮是由黄衣人送到高庙,封检上的文字又是如此震撼,马上召集近臣前来拆封。众目睽睽之下,铜匮的封检被打开,一“图”一“书”,至此大白:
  那“图”,绘制的是尧后火德、舜后土德的五德循环和汉朝“三七之厄”的术数推演 25 ;那“书”则明说王莽当为真天子,皇太后也要遵循此天命:
  高帝承天命,以国传新皇帝。 26
  这句话至为重要,是汉高帝刘邦根据天帝和赤帝的运命,将国家禅让给新朝皇帝。如此,王莽所纠结的难题迎刃而解——不一定非得是活着的人禅让,死去的人也可以。而且,请刘氏的高皇帝亲自禅让,说服力更强。
  在汉朝人的观念里,鬼神的世界本就是真实存在的。例如汉墓,特别富有生活气息,有的墓里连马桶都有。刘邦的肉身虽然湮灭,但神灵依然活在人间。祭祀刘邦的高帝庙,每个月都由礼官把刘邦生前的衣冠从庙寝请出来,巡游一番,送到庙里,仿佛刘邦仍在享受人间的风景。所以,请刘邦禅让给王莽,说得过去。
  此外,“图”“书”中还说王莽有大臣十一人,除了现在高高在位的八个人外,还有哀章自己,以及王兴、王盛。这两个名字既有“王氏兴盛”的彩头,又是当时极为普通的人名,相当于20世纪末的王伟、王军之类,查访的余地很大。
  上天的符命已经说得如此清楚明白,王莽仍然按部就班地表示,兹事体大,需要廷议,现在天色已晚,等明天早上再说吧!另外,为表示诚惶诚恐,王莽决定从现在开始不吃不睡,直到此事完结。
  4.王莽受禅!
  次日,初始元年十一月廿四,丁卯日。
  丁卯不是个普通的日子。
  丁,属火,汉是火德;卯,“劉”姓中有一个卯字。王莽一宿没睡,这天一早就举行廷议,特意请了汉宗室、忠孝侯刘宏召集公卿来讨论。同时,王莽还将“图”“书”送至王政君面前。
  形势发展得如此迅速,仅仅在十五天之前,巴郡的石牛才运到;仅仅在三天前,王莽还承诺将来还政给子婴,现在就要在前朝和后宫同时摊牌,讨论禅让的大事了。而上一次禅让天下,是发生在舜帝禅让给大禹之时。 27
  未央宫前殿人声鼎沸,公卿们聚集在前不久巴郡运来的石牛旁边各抒己见。他们虽然对这一天有所准备,但真要决策议定了,反而出现了议而不决的胶着局面。
  另一边,王政君见到符命后,大惊失色,特别是策书里明说皇太后也要执行,简直像是特意告诉她似的。她三天前刚批准了改元的建议,以为自己八十老朽可以过几年安稳日子,万没想到目睹这样的符命。
  她告诉王莽的使者,坚决不同意汉家禅位,自己是汉家的太皇太后,不会允许汉家在自己手中终结。
  此时哀章可能仍然留在高庙中,耐心地倾听刻漏滴答,等待着天命的告白。
  一个千古疑问——这件事,是哀章自己独立所为,还是王莽的授意安排?
  若说是王莽授意,不是没有可能:其一,丁卯日意味着汉朝天命的终结,第二天王莽就受禅了,说明这个日子先已定好,王莽提前安排的可能性很大。其二,策书明确说出“新皇帝”三个字,但此时王莽还没有建立“新朝”,哀章如何事先得知?其三,策书里还格外提出皇太后也要执行,说明有人告诉哀章,王政君虽然支持王莽居摄,但却是称帝的最大障碍,所以要以符命来辖制。因此,说王莽授意哀章是有可能的。
  不过,哀章独立所为的可能性更大。哀章既然能自制符命,对丁卯这样的日子保持敏感很自然;而“新朝”的名称和皇太后的意图,在当时恐怕已不是秘密,王莽崛起于新都侯,儒家强调“新命”,已经在汉家天下流传了很多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