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出版书) 第39节

  围观帷幔里的新妇容貌如何,围观马车两边骑马和步行的奴仆多不多,围观乐声喧天、热闹非凡的排场。富人围观,琢磨这个排场大概耗费多少金,暗暗下定决心将来要赶超过去;穷人围观,则自惭形秽,为弄不起这样的排场而深以为耻。 7
  那些淡泊名利、勤俭节约的事迹并不是没有,但委实不符合汉朝一般臣民的观念,所以只能记在史书里当作楷模。
  未央,是西汉的时代精神。
  在这种风气下,再加上儒家最为重视婚丧嫁娶,所以婚礼日渐变得复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礼一样都不能少,一次婚礼铺排下来的花费,即使中产之家也不堪重负。
  平民尚且如此,皇帝娶亲,安汉公嫁女,其豪奢可想而知。王莽嫁女的婚礼,是由王莽的好友刘歆制定的。
  为王氏“纳采”(提亲)的,是长乐少府夏侯藩、宗正刘宏、少府宗伯凤、尚书令平晏,其中刘宏是皇家宗室的管理者,宗伯凤精熟礼仪,平晏是为王莽掌管机要的心腹。
  提亲时会“问名”,然后“纳吉”,拿姑娘的名字占卜吉凶。占卜由大司徒、大司空策告刘氏宗庙后进行,结果不用问,当然是大吉。
  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纳征”,也就是俗称的“聘”了。古往今来,无论老百姓还是士大夫,下多少聘礼,怎么看待聘礼,是众多婚姻在缔结之前最惊险的一环。
  皇帝要以怎样的聘礼,来聘安汉公的女儿呢?
  此时,宗室、信乡侯刘佟上书,讲了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周天子要娶纪国的女儿为后,但纪国只是一个子爵,是五等爵制里较低的爵位,因此周天子先将纪国国君升为侯爵,才正式下聘。刘佟的意思是,新都侯的侯国,与未来皇后父亲的身份不符。
  怎么才能符合呢?汉廷讨论之后认为,古代天子的岳父要有百里封国才符合,所以应该把新都国补足百里,增加封地。换言之,皇帝的聘礼之一就是增加封国的土地。
  这个提议被王莽谦虚地拒绝了,一句“臣莽国邑足以共朝贡 ” 8 ,颇显深明大义。但是,未来安汉公成为皇帝的岳父,和他相关的礼仪怎么弄仍然是绕不过去的问题。刘佟的上书埋下了一线伏笔。
  除了封地还有金钱,按照汉朝的惯例,聘皇后要黄金二万斤,折合钱两个亿。王莽仍然推辞,说钱太多了,只要四千万,而且这四千万也只接受七百万为聘礼,剩余的三千三百万平均分给十一户陪嫁的家庭,每户分三百万。
  群臣见王莽如此谦逊,要求朝廷再给王莽增加两千三百万的聘礼,合成三千万。王莽接受了,但又从中拿出一千万分给了同族的贫寒之家,最终的聘礼只有两千万,是以往聘皇后的十分之一。
  一场充满谦让、慷慨、仁爱之情的“纳征”总算结束了。目前来看,王莽所期望的东西绝非金钱。在他的人生取舍里,钱属于可以被“舍”的那部分。
  婚礼剩下的步骤就很简单了。“请期”就是确定婚礼日期,字面上的意思是男方需要征求女方对成婚日期的建议,实际上男方把良辰吉日通告女方即可,但出于谦逊称之为“请期”。汉家把日期定在次年春天,元始四年的二月丁未(公元4年3月16日)。
  一晃,吕宽案人头落地,皇帝大婚的日子也到了,汉廷派大司徒马宫、大司空甄丰、左将军孙建、右将军甄邯、光禄大夫刘歆,陪同皇帝乘坐法驾,“亲迎”皇后于安汉公的宅邸,并带来皇后的印玺、绶带、礼服。在充满皇家威仪的严肃和婚礼的喜庆气氛里,皇帝带着他从未谋面的妻子返回未央宫。此时,未央宫前殿里群臣济济,衣冠赫赫,皇帝和皇后就位,众臣依次行礼。
  皇帝随即宣布大赦天下,把王莽的封邑增加到方圆百里,对操办此次婚事的各色人员进行赏赐。又过三个月,皇后祭祀刘氏宗庙,完成了这场西汉皇朝最后一次立后的典礼。
  至于汉平帝在想什么,是想念孤身一人不得入京的母亲?是想念被诛戮殆尽余者流放的卫氏亲族?还是迫不及待地想看一眼,这个尚未谋面就与自己结下滔天仇恨的妻子是何面孔?谁都无从得知。
  到了这年秋天,皇后王氏第一次有了“子孙瑞”。这不是怀孕,而是月经,古人认为这是“阴道通”。王莽为此非常高兴,下令再次开通子午道,以成祥瑞。子午道是从巴蜀到长安的通道之一,地势险峻,通而复阻,王莽凿通子午道不仅意味着他笃信此类天人感应,而且看得出他十分希望王皇后能够诞下子孙。
  注释:
  1  《汉书》;瘱,音同易。
  2  婆家。
  3  加引号,是因为这是王莽所理解的周代。
  4  《汉书·王莽传》,第4051页;这句话里的“适”不是适龄,而是“嫡”,即正妻所生。
  5  邢义田:《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读记》,见氏著《地不爱宝》,第155页,中华书局,2011。
  6  以上汉印、瓦当、镜铭、铜洗等内容,俱采自王子今:《秦汉人的富贵追求》,见《秦汉文化风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按是文所引资料,未区分西汉东汉,但西汉更丰富。
  7  王符《潜夫论·浮侈》:“富贵嫁娶,车軿各十,骑奴侍僮,夹毂节引。富者竞欲相过,贫者耻不逮及。是故一飨之所费,破终身之本业。”见《潜夫论笺校正》,第130页,中华书局,1985。
  8  《汉书·王莽传》,第4052页;共,同供。
  三、从宰衡到赐九锡
  6.王莽会梦见周公吗?
  汉平帝元始二年(约公元1年)。
  越嶲郡,一个位于益州西南边缘的偏僻地区,向长安报来一次祥瑞,说是江中有黄龙出现。
  这个消息让安汉公颇为振奋。一年多来,他苦苦等不来祥瑞,反而经历了两次日食、一次陨石。其间虽然有“去京师三万里 ” 1 的黄支国进献了珍贵的犀牛,但这事儿与元始初年越裳氏献雉性质差不多,缺乏新意。
  黄龙就不一样了。
  不仅“龙”比“雉”要罕见,关键是“黄”色。
  这就说明,“尧后火德”的说法此时已经非常流行。所谓“尧后火德”,简单来说就是认为汉朝的刘姓是尧的后代,属火德,尚红;按照“五德终始”推算,接下来继承尧的是舜,属土德,尚黄。
  黄龙现身,意思不言而喻了。
  唯王莽马首是瞻的太师孔光、大司徒马宫闻此,说这又是王莽颉颃周公的明证,要告祀宗庙。很有要借这个祥瑞大做文章的意思。
  没想到,大司农孙宝站出来反对。孙宝是位老臣,汉哀帝时期触怒傅太后被免为庶人 2 。王莽掌权后将他擢拔,大概把他当成自己人。孙宝既没有说祥瑞是假的,也没有评价王莽该不该告祀宗庙,而是别开一层意思:当年周公和召公都是圣贤,尚且有分歧,如今还没有风调雨顺、家给人足,安汉公每说一件事,大家都唯唯诺诺的,恐怕不好吧。
  孙宝很快就被排除出王莽的权力圈。他当时正好派人迎接母亲入京赡养,自己都七十岁了,母亲估计得年逾九十。老人家路上病了,孙宝就把母亲暂留弟弟家休息,先把妻子和儿女接了回去。这件事马上被弹劾,罪名是不孝。孙宝一看,知道这是罗织罪名,不再争辩,当场承认弹劾属实,愿意接受一切惩罚。
  孙宝于是被免职回家,但他的话让这次祥瑞没了下文。
  这说明,在元始二年初,“黄龙”所蕴含的改朝换代含义仍然令朝野警惕。安汉公已经是汉廷最尊贵的名号了,已经是对汉朝现有官僚体系、爵位制度的突破了,想更上一层楼,朝野同意不同意?会不会有改朝换代之嫌?况且安汉公上面已经没有“楼”了,如何“更上”?
  这就需要想象力了。
  在西汉,上至太皇太后,下到普通臣民,头脑里还没有“皇帝轮流坐”的观念,毕竟在此之前统共没有几次改朝换代。高皇帝是第一个平民帝王,但他是尧的后代,斩白蛇诛暴秦,是“五德循环”的必然结果,继承的是周代王化。所以,要设想汉朝的灭亡,谁都没有“历史经验”,甚至都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和胆子。
  这就好比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等人已经勘破君主制的衰败,但始终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皇帝的制度;晚清的大臣出使西洋,亲眼看到君主立宪和议会辩论,也只会将其理解为“垂拱而治”“明堂议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