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出版书) 第33节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26
故事很简单:叶公告诉孔子,自己的故乡楚国有位父亲偷了羊,儿子去告发他,这是合乎道德的。孔子却说,我们家乡的风俗不同,如果有类似的事情,父亲帮儿子隐瞒,儿子帮父亲隐瞒,这才是道德。
这就叫作“父子相隐” 27 。在西汉的司法实践中,这种亲人之间的相互容隐而不是相互举报被提升到国家政策的高度,儿子告发父亲犯罪,不仅不会被看作“大义灭亲”,还会被认为是违背道德底线的恶行而被处死。
汉宣帝在位时期曾下诏,把这个原则说得明明白白:
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28
意思很感人:父子、夫妇之情都是天性,要彼此诚爱,虽死不渝。因此,如果儿子包庇父母、妻子包庇丈夫、孙子包庇祖父母,都不要追究包庇者的责任;倒过来,长辈包庇晚辈也是如此,除非罪犯是“殊死”的大罪比如谋反之类,但这也需要请示中央司法部门定夺。
从孔子所主张的“父子相隐”观念过渡到“亲亲相隐”的司法实践,在西汉已经是朝野共识,违背这个原则会被看作不道德的。
无独有偶,与孔子差不多同时代的古希腊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有个叫作游叙弗伦(euthyphro)的人,他的父亲无意间杀死了一个佣人,他就去城邦的法庭控告父亲。路遇苏格拉底,被截住聊了很久,聊的话题也很相似:你控告你父亲这件事虔敬吗? 29
古希腊的事情这里就不深究了,总之“亲亲相隐”是古代东西方都非常重视且态度相似的伦理难题。王莽作为儒学中人,逼死儿子,岂不是违反了容隐的大原则?
这件事,亦当是孔休对王莽彻底幻灭的重要事件。当然,王获是自杀的,并不是王莽将其送至司法部门。换言之,是王莽严厉的人格促使了王获之死,这似乎并不违反“容隐”原则。进一步说,在当时很多人看来,这也不是王莽“大义灭亲”,而是父亲以“仁者爱人”的儒家伦理迫使儿子羞愧自杀,是对亲人的道德救赎。这就不是对儒学的违背,而是忠实的实践 30 。
在这种视野里,除了了解王莽的人,多数人不认为王莽是在沽名钓誉,而更加认为朝廷把王莽斥逐出长安是一桩冤案,以至于“在国三岁,吏上书冤讼莽者以百数” 。 31
王莽在新都国的三年,刘欣也已经完成独掌朝政的目标。
此时,董贤已经成为刘欣的宠臣,大司马虽由丁氏家族的丁明担任,受宠远不及董贤,外戚权势不出后宫。刘欣已基本恢复了武、宣二帝的权力,外戚无论姓傅还是姓丁,姓赵还是姓王,都对自己没有威胁。
引起刘欣警惕的是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的一次灾异。与那些常见的天地异象不同,这次灾异是帝国民众的大规模流动。这年正月,从关东地区开始,平民们开始相互传递一种叫作“行诏筹” 的东西,这玩意儿用木片、竹竿之类制作,传递的人你给我,我给你,多的时候仅仅在路上就能聚起千人,集体迷狂里,有的披头散发,有的赤脚暴走,有的驾车狂奔,居然遍及二十六个郡国。这种传递诏筹的行为,有点像20世纪90年代颇流行的“连锁信”,一封信抄录若干份分发出去,每一封都要求收到信的人再抄录分发若干份,照着做的会发生好事,否则就会遭灾 32 。
传到长安后,这些流民在里巷仟佰里聚集,唱歌跳舞,行巫术,念咒语,集体祭祀一个叫作“西王母”的神灵,据说可以长生不老,这一“群体性事件”直到秋天才渐渐平息,持续了好几个月。
此事完全脱离了帝国的掌控,很多官员也投入其中,刘欣得知后感到非常恐惧。因为这场灾异散发着末世气息,渗透着汉朝气数已尽、天下即将大乱的隐秘含义。
至于原因,有的大臣认为是大旱导致了流民,有的如杜邺则认为是傅、丁两家权势过盛。
又过几个月,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出现了一次日食。
日食是重要的灾异,刘欣不敢怠慢,循例下诏称此次日食“厥咎不远,在余一人 ”,有罪己之意,并大赦天下,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者 ” 33 ,为他解说此次日食蕴含的天意。
“举贤良方正”是西汉常见的荐举措施,自汉文帝时期施行。天下有事的时候,皇帝亲自听取贤良方正们的直言谏议。说到皇帝心坎上的,会被直接授予官职,晁错、公孙弘、董仲舒等名臣都是通过贤良方正进入中央朝廷的。
这次所举的贤良周護、宋崇给刘欣上书,借日食为王莽鸣不平,要求把王莽请回来。
就在这个当口,王莽最大的仇敌、不可一世的傅太后去世了。
刘欣一边审视着这封奏疏,一边翻阅从新都国乃至全国送上的关于给王莽恢复名誉的“请愿书”,觉得王莽可能没太大威胁。一个失势的外戚、书呆子,召回长安,既能消除灾异的影响,又能为自己赢得声誉,还给了王政君面子,何乐而不为?
刘欣很快就下诏征王莽回到长安,一并被召回的还有平阿侯王仁,理由都是照顾日益衰老的王政君,也就没给王莽安排职务和待遇,但已经令许多人满意了。
千里之外 34 的新都国,王莽从面色肃然的孔休手中接过诏令,感慨涕零,匆忙收拾一番,连夜踏上了北上的道路。
此情此景,正如七百年之后的李太白所说: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1 按照天文学推算,这个月并未发生“荧惑守心”,见黄一农:《星占、事应与伪造天象:以荧惑守心为例》,载《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年第10卷第2期。黄一农认为,翟方进可能是被卷入了政治阴谋。刘次沅认为,这个月的天象是“荧惑守太微,犯东上相”,同样属于对天子不利的凶象,见《古代荧惑守心记录再探》,载《自然科学史研究》2008年第27卷第4期。后文对这一事件还将详细叙述。
2 从今天的医学角度看,可能是脑溢血。
3 确有个别观点认为汉成帝是自杀,因为史书记载他身体很好,却在立太子、内廷任用王莽为大司马、外廷任孔光为丞相后去世,时间上仓促,行为上却很从容,所以怀疑是自杀。但缺乏史料支持,聊备一说。
4 此处及以下关于刘欣即位的礼仪安排,参考李俊方:《两汉皇帝即位礼仪研究》,载《史学月刊》2005年第2期。
5 《汉书·哀帝纪》第345页赞语:“睹孝成世禄去王室,权柄外移,是故临朝屡诛大臣,欲强主威,以则武、宣”。这个评价被有的学者认为是粉饰虚夸,但从汉哀帝的行为来看,这个评价应是当时人的看法,符合实际,不宜以成败和后世眼光来评判。
6 这里使用“外戚传统”而较少使用“外戚制度”,因为外戚是基于情感、礼仪的亲亲关系,平民也有外戚,充满着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感情的纠葛和爱恨,不宜使用生硬冰冷的“制度”来将其抽象。这一点,在外戚与皇帝的关系上最为明显。
7 后面又增加一位列侯。
8 《汉书·五行志》,第1450页。
9 以上两引俱见《汉书·王莽传》第4042页。
10 例如明朝嘉靖年间“大礼议”事件,一脉相承。
11 《汉书·外戚传》,第4002页。
12 《汉书·王莽传》在描述这件事情时,紧跟着董宏上书一事,说“后日”云云。但据《汉书》,董宏上书在尊定陶恭王为“恭皇”之前,而《哀帝纪》明言此事在四月,因此董宏上书及被免一事亦应在四月;同时,王莽被免大司马是在七月丁卯,且紧承未央宫宴会事件。所以,《王莽传》里的“后日”云云,并非“后天”,而是“后来”之意。
13 《汉书·王莽传》,第4042页。
14 校尉是武职的名称。
15 《汉书》等皆称之为司隶校尉,其实这个官职是司隶。
16 王去疾在刘欣为太子时就为侍臣,所以关系不错。王闳是后来才进入内廷的。
17 《汉书·外戚传》,第4006页。
18 《汉书·师丹传》,第3509页。
19 汉成帝绥和改制,将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汉哀帝刘欣在建平二年又改回御史大夫,这段政事恰好发生在改名期间。四年后,刘欣又将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
20 《汉书·朱博传》,第3400页。
21 今山东菏泽一带。
22 邢义田:《秦汉皇帝与圣人》,见氏著《天下一家》,中华书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