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出版书) 第27节
王莽的道德声誉日隆,在位的人赏识他,在野的人佩服他,朝野都把他当作汉廷未来的顶梁柱。王莽又是外戚,的确很有可能成为政坛未来的明星。比起在任的王商、王根等庸碌之辈和声名狼藉的淳于长,具备“儒家理想人格”的王莽怎么看都是更好的大司马人选。
王莽的好友也会向他表达这个意思:为天下着想,为了儒家的理想,王莽要敢于想象并争取未来担任大司马,从而辅助皇帝开启良政善制。王莽的野心,很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逐渐生发的。目睹叔辈的平庸和淳于长的佞幸,回顾自己在学术上的勤奋与道德上的实践,当仁不让才是哲人应有的选择。
淳于长不可能不注意到王莽这个姨表兄弟,但未必认为他是一个威胁。一来,王莽是君子,君子是不会害人的;二来,自己和王莽本不是一路人,走的是不同路线,王莽在朝野的声誉再高,也未必比得上自己八面玲珑,结交权贵。都是外戚,但论私交,王莽比不上淳于长和皇室的情谊,而将来谁能当上大司马,是皇太后和皇帝说了算。
王莽算什么呢?有次淳于长路遇王莽的母亲,也就是他的舅妈,按照礼仪,淳于长应该行礼致意。但淳于长当着舅妈的面上车走了,连声招呼都不打。在汉朝,亲戚之间的这种无礼近乎羞辱。
王莽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
可王莽算什么呢?他知道了又怎样?
而且,淳于长近来又有了新的刺激,令他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他偷娶了一位美貌的小妾名叫许孊,这个女人非同寻常,她是汉成帝废皇后许后的姐姐,曾是龙頟侯韩宝的夫人。韩宝的祖父的兄长就是当年汉武帝极为宠爱的韩嫣。韩宝死后,许孊寡居,不甘寂寞,与淳于长私通,最后干脆偷偷嫁给淳于长。之所以说是“偷”,是因为这桩“婚姻”私下里进行,没有经过正当的婚姻仪式,而且两人是私通在前,娶亲在后。
听说了这层关系,废居长定宫的许皇后动了心思。
自从被废之后,当年煊赫一时的许氏家族已经没落。男性成员承袭的平恩侯爵位虽然还在,但人被“遣就国” 17 ,从长安的核心圈子被排斥出去。内外朝的势利小人们都不愿与许家有什么瓜葛。不过,事情近来略有转机,汉成帝可怜祖母许家,让平恩侯返回了长安。许后很想利用这个机会,再努力一把,哪怕当个婕妤也好过现在的处境。她知道淳于长是皇帝面前的红人,连立赵飞燕为皇后这样“不可能的任务”都可以搞定,于是就拿出毕生积蓄,通过姐姐许孊托淳于长去求皇帝。
淳于长与汉成帝朝夕相伴,知道皇帝宠爱着赵氏姐妹,特别是赵合德,所以许后设想的事情绝无可能,但他还是满口答应了。他一边让许孊捎信给许后,欺骗她说,皇帝不只是要封她为婕妤,还要立她为左皇后,与赵皇后分庭抗礼。一边在信里对许后进行露骨的调情。许后想到自己虽然被废,但仍然是皇帝的女人,因此备感侮辱,但又有求于淳于长,而且“左皇后”的名分实在太诱人了,只能隐忍不发,依旧拿出钱财贿赂他。
淳于长好色,家中姬妾美女多得很,但与前任皇后调情,而且是才名冠绝后宫的许后,这种滋味是天下任何女人都无法给予的,这里面有爱慕,但更多的是刺激。至于其中包含的对皇帝的悖慢和侮辱,以及这种行为的大逆之罪,淳于长不说,许后姐妹不说,皇帝也就无从知晓。
淳于长以好色名誉扫地,王莽就不得不在女色上压抑自己。这段时间,王莽也偷偷买了一个美女,还没怎么着呢,马上就引来舆论的不满。作为君子、哲人,你王莽怎么能好色呢?孔子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王莽的性格里有一种激烈气质,听到这种非议,他索性不要这个美女了,立刻把她送给朋友、后将军朱博,并说:“后将军还没有后代,我听说这个姑娘挺能生的 18 ,所以特意买来送给后将军传宗接代。”言下之意,我王莽不好色。
班固后来说,这是“匿情求名 ” 19 ,也就是隐藏真实意图以求名誉,实在虚伪。
但与淳于长调戏皇后比起来,王莽这件事简直小到不值一提。他就算是真的买个美女,又能说明什么呢?王莽封侯已经六七年了,班固凭着还是王莽朋友的后人,在这六七年的漫长时间里竟然找不出其他的案例来批评王莽,恰恰证明王莽在这一时期的谨慎和谦虚。
但这件事透露了王莽极度在乎舆论和民意,面对非议不能淡然处之,不惜以极端、激烈的举动来自证清白。这绝非圣哲处世之道。当然,这种性格目前还影响不到他的仕途和理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性格之于哲人的影响会越来越重要。
11.新任大司马王莽
到了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曲阳侯、大司马王根的病越发沉重,经常无法到大司马府视事,只能在家中卧床休息。
他打算病退。
王根就是当年因为“赤墀青琐”僭越皇室规格而被汉成帝怒斥的舅舅,无论是辅政能力还是道德人品,均无足称道,凭的是王凤奠定的政治基础和尚且稳定的外朝政局而任职至今。眼下,与王凤病重时候的情形已大不相同,王凤有许多兄弟可以从容安排身后事,王根却已近乎孤家寡人。王根最小的弟弟王逢时去年刚刚去世,王氏家族这一辈里还活着的男性只有王根和红阳侯王立,但王立是公认的荒淫无能、见钱眼开的废物,所以下一任大司马不能让王立接任。
那么,就只能从下一辈里选。王根分析,目前来看,只有外甥、定陵侯淳于长和侄子、新都侯王莽可以胜任,两人都是王氏家族成员,年龄相仿,淳于长聪明能干,王莽品行高尚;淳于长乖巧伶俐,颇得皇太后和皇帝的喜爱,推荐淳于长,皇太后和皇帝都会称心;王莽谨饬严肃,常来侍奉自己,如果推荐王莽,他应该能对自己保持忠诚。
王根拿不定主意。
淳于长觉得不需要王根拿主意,他已经羽翼丰满,不再是从前那个没有爵位的黄门郎,而是位列九卿的定陵侯,不必再像当年侍奉王凤那样,屈尊去侍奉王根。他判断,自己有皇太后和皇帝的支持,王根卸任后,只要王立不来捣乱,应该会轮到自己出任大司马,所以紧要的事情是琢磨一下当了大司马后的人事安排,免得上任时手忙脚乱。
王莽觉得,自己有哲人之能,又精通礼乐,但如果顾忌礼让,不去争夺大司马这个位置,而让王立、淳于长这样的蠢货、佞幸来做,究竟是对还是错呢?当年孔子不也是周游列国,以求被用吗?孟子遍干诸侯,不也是当仁不让吗?如果怕别人批评自己贪图高位就不去争,反而让淳于长上位,这才是虚荣吧。
儒家是允许“权变”的。
在王根身边侍奉时,听王根的意思,似乎还没有下决心安排后面的事情。要不要主动一下呢?
终于,王莽对天下的责任心和对地位的渴望,战胜了个人的道德心。他在侍奉王根时,直截了当地向王根告知了淳于长的事情:“淳于长看到您一直生病,反而很高兴,因为您之后就轮到他接任您的职位了,所以他不仅不来看望您,甚至开始公开大搞封官许愿。”
王根不是深思熟虑之人,听到这话勃然大怒,训斥王莽说:“这种事,你怎么不早说?”
“我不知道将军您的意图啊,我哪里敢张嘴?”王莽吓得不轻。
“赶紧去告诉东宫的皇太后吧。”王根说。
见到王政君后,王莽把自己知道的所有淳于长的事情和盘托出,包括淳于长偷娶许孊、见到自己母亲失礼以及封官许愿等等。
王政君听了大怒:这个娃娃怎么这么过分?!你去禀报皇帝吧。
有了王政君的意旨,王莽把这些事又向汉成帝说了一番。
汉成帝知道淳于长一向比较放荡,但没想到这个平时和自己一处玩闹的兄弟居然这么不守规矩,就勒令淳于长“遣就国”,回定陵国反省。从这里可以看出,汉成帝确实很宠信淳于长,没有治罪的打算,让他回定陵国更像是暂避风头。
但这件事情仍然造成汉廷政治的动荡,因为淳于长已经炙手可热许多年,他这么一走,到底是彻底失势,还是暂时躲避,外边的人是不知晓的。红阳侯王立听说后觉得比较痛快,因为早年王根接任大司马时,他就听说是淳于长讲过对自己不利的话,导致自己没能接任大司马。
王立决定狠狠地羞辱淳于长一番,他令儿子王融去拜访即将“遣就国”的淳于长。王融当然不是酹酒挥别、送君千里,而是转达父亲的意思,淳于长既然要离开长安,可以把马车留下,供王立享用。
汉成帝常常躲在淳于长的马车里,微服私访,纵情享乐,想必这套马车一定是珠光宝气,非同一般。王融向淳于长索要马车,既是落井下石,也是真心眼馋。
淳于长完全不在意马车,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节骨眼上遭受到政治攻击,而且是王莽告的状,真没想到王莽也想要当大司马。他觉得咽不下这口气,一定要翻盘,正愁没办法呢,王立送上门来了。
马车?
他立刻把这套马车送给了王立,还加码多送了些珍宝。要求只有一个:请舅舅王立替自己在汉成帝面前关说,是王莽要当大司马,所以故意陷害自己。
王立收了钱,立刻换了一副嘴脸,再也不嫉恨淳于长了。他找了个机会,向汉成帝说淳于长人还不错,“遣就国”的惩罚太过了,王莽倒是问题很多。汉成帝对几个舅舅再熟悉不过,王立是个蠢材人尽皆知,居然敢插手这么复杂的宫廷斗争,谁借给他的胆量?而且,王立和淳于长以前关系很差,现在王立为淳于长美言,这其中定有自己不知的秘密。
我要知道是什么秘密。
汉成帝下令彻查王立。
王立害怕了,逼迫儿子王融自杀,以灭口。
弄巧成拙,汉成帝疑心或者说好奇心更大了,你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能让儿子自杀呢?原本觉得淳于长折腾不出什么大事的汉成帝,想法彻底变了,他令廷尉把淳于长抓回来严加审讯,务必找出他与王立在背后谋划了什么阴谋诡计。在皇帝的默许下,廷尉下了狠手,淳于长受不住,主动交代了与许皇后的事。
是的,我许诺帮助立许皇后为左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