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出版书) 第24节

  王凤对实权的掌控与王莽对世系的构建,一前一后,共同缔造了一个履历完整、大权在握的黄金家族。王政君就是这之间的纽带。
  注释:
  1  今河北大名县。
  2  当然,占卜之类不在被禁之列。
  3  《汉书·元后传》,第4015页。
  4  《西京杂记(外五种)》卷四,第34页。
  5  今济南章丘一带。
  6  《汉书·元后传》,第4013页
  7  《汉书·元后传》,第4014页。
  8  张金光教授认为,王贺是郡三老,理由是他担任三老后,有“魏郡人德之”的记载。但考虑到魏郡的治所是邺而非元城,还是认为王贺为县三老较稳妥。
  9  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第140页。
  10  《汉书·元后传》,第4035页。
  11  《汉书·元后传》,第4015页。
  12  《汉书》说王政君许嫁的是汉宣帝儿子东平王,但东平王封王的时间要晚于王政君入太子宫的时间,所以不确;《论衡·偶会篇》则说是赵王。黄晖认为当时的几个赵王在年龄和卒年方面也对不上,推测是平干王,见《论衡校释》,第105页,中华书局,1990。无论是哪个王,都不影响行文,所以文中未明确说明。
  13  《汉书·外戚传》,第3969页。
  14  《论衡校释·骨相篇》,第115页。
  15  《汉书·元后传》,第4015页。
  16  《汉书·元后传》,第4015页。
  17  《论衡校释·骨相篇》第115页载王政君“生子君上”,与《汉书》载刘骜“字太孙”不同,刘盼遂认为“太孙”乃“宣帝宠异成帝之词”,可从。
  18  《汉书·外戚传》,第3970页。
  19  这一时期姓王的重要人物太多了,重名的也不少,为了区别,这里以“王翁须家”指代汉宣帝的母族王氏家族。而专以“王氏家族”来指王政君家族。
  20  《汉书·成帝纪》,第301页。
  21  《汉书·成帝纪》,第301页;《汉书·元后传》,第4016页。
  22  刘竟死后,这一世系绝嗣,国除。后来汉元帝把自己的儿子刘兴封为中山王。
  23  《汉书·史丹传》,第3376页。
  24  《汉书·元后传》,第4016页。
  25  《汉书·元后传》,第4019页。
  26  《汉书·元后传》,第4036页。
  27  西汉时期的西安一带,气候与今天有很大差别,比现在湿润温暖,能够生长今天的亚热带甚至热带植物,犀牛、熊等也出没在山林里。据竺可桢等人研究,当时正处于“大理冰期结束后的第三个温暖期”。
  28  《汉书·元后传》,第4017页。
  29  《汉书·元后传》,第4017页。
  30  汉成帝第一个年号,约前32—前29年。
  31  《汉书·刘歆传》载刘歆入仕的起步是黄门郎,所以他在此之前尚未有其他职务。主张只有侍郎才能加官中常侍,并推测刘歆是任命中常侍未果才转任黄门郎,见李炳泉:《西汉中常侍新考》,《史学月刊》2013年第4期。
  32  汉成帝第三个年号,约前24—前21年。
  33  《汉书·刘歆传》,第1972页。
  34  《资治通鉴·成帝纪》,第976页,中华书局,精装版,2012。
  35  檿,音同眼。
  36  王凤的弟弟成都侯也叫王商,不过此时王凤的弟弟尚未封为列侯,两人主要活动有先后,不至于相混。但为了便于阅读,文中有时候使用乐昌侯、丞相等来进一步区分。
  37  《汉书·王商传》,第3370页。
  38  《汉书·王商传》,第3372—3373页。
  39  《汉书·王商传》,第3373页。
  40  《汉书·王商传》,第3374页。
  41  《汉书·王章传》交代了王章这位颇有性格的妻子的结局:多年后,王凤已死,王凤的弟弟王商为大司马,将王章的妻子家人赦免,允许回乡。王章的家人在广西靠采珍珠积聚了百万家财,回到故乡,赎回故居,是流放者里罕见的一幕。
  42  王凤死后,儿子襄成袭爵阳平侯;王崇死后,儿子王奉世袭爵成安侯。
  43  吴国武:《帝舜姓氏考辨》,见《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2期。
  44  因为氏比较实用,血缘又越来越远,所以姓的意义变小,氏日益重要,慢慢地姓氏就成了一回事。
  45  上古之时,“陈”“田”的声母是一样的,所以两字发音相似,一声之转;中古时期,“陈”的声母分出,发音才迥然不同。顾炎武认为,陈完奔齐后并没有改为田氏,而是到了战国时期他的后人才改,从之。
  46  《汉书·元后传》,第4013页。
  47  《汉书·元后传》,第4013页。
  48  沈展如:《新莽全史》,第一章第一节注释八,第3页,正中书局,1977。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