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萧恒接过碗,见碗底果然有一只胖胖的刺参。他嘴唇动了动,秦灼便端了药走过来,往碗里一瞧,问萧玠:“怎么不吃掉呢?”
萧玠只说:“还要吃药,臣吃不动了。”
秦灼没说什么,只吹着汤药从榻边坐下。萧恒便站起来避到一边,听见萧玠吞咽的咕嘟声,不一会秦灼便问:“要吃糖吗?”
萧玠有些犹豫,还是摇了摇头,“会咳嗽。”
秦灼将药碗接过来,轻声道:“阿玠含一会就吐出来,阿耶给你接着,好不好?”
萧玠想了想,还是道:“想喝甜水。”
秦灼给他拢紧外袍,刚想叫苏合,便听萧恒道:“我去吧。”还不待秦灼说话,他已经转身往外殿去了。
秦灼将空药碗搁在一边,替萧玠掖了掖被角,道:“喝完甜水,听完故事,阿耶就陪阿玠睡觉,好不好?”
他自从回宫就在东宫住着,萧玠便问道:“阿耶不回去吗?”
秦灼替他将头发打散,用手指帮他按摩头皮,说:“阿玠不想和阿耶一起睡了吗?”
萧玠急忙摇头,过一会才低声说:“可是……可是阿爹怕黑呀。”
秦灼慢慢抚摸他的头发,只道:“他没事。”
小孩头发软,却容易黄。秦温吉小时候便是一把黄头发,把秦灼愁了好久。萧玠离了乳母之后,秦灼便磨芝麻黑豆之类给他吃,是以头发养得好,编小辫都够了。
秦灼当着儿子便出神至此,恍惚只听见一只碗端过来,轻轻放在案上,那人说:“你们早些休息,我先走了。”
秦灼将萧玠头发轻轻撩到背后,没有理会。
等那人走远,秦灼方将那只小青碗端起来。枇杷膏调水总有点颜色,像余晖里的池塘,融了点透明的橘红。萧玠吃了几口,嘴唇似乎都染上血色,不那么苍白了。
过了一会,他小声说:“你们和好好不好?你们不要吵架。”
案边烛心爆了枚小小的金花,秦灼一下子回神般,解释道:“我们没有吵架。”
萧玠咕哝道:“但阿耶这几天都不和阿爹说话了。”
“阿耶没有怪阿爹,”秦灼沉默了一会,摸了摸萧玠瘦下去的脸颊,“阿耶是怪自己,生了阿玠,但没有保护好阿玠。”
萧玠咬了咬嘴唇,伸手去够秦灼脖子。他小脸埋在秦灼颈窝里,一个劲地说:“没有的,没有的。”
***
三日之后,杨韬、杨峥革职查办的旨意正式下达,其婿郑素也调兵出京,群臣人心惶惶。朝会还未散,含元殿外便响起击鼓之声。
那鼓声擂得极响,雷声低低炸裂般。众臣压低了头,只听萧恒问:“外面出了什么事?”
秋童忙躬身道:“是温国公家的杨娘子,在殿外击鼓鸣冤。”
萧恒又问:“是从前缳首相抗,不肯入宫的?”
秋童听其语气难辨喜怒,只得道:“正是这位小娘子。”
萧恒也未多言,只点点头道:“由她吧。”
夏秋声闻言,便持笏出列,道:“我朝法制,为防止刁民无端上诉,凡击登闻鼓者,先要廷杖三十。杨娘子甘愿承罪行事,恐怕杨公行刺一案,实有隐情。”
萧恒面孔隐在玉旒后,问:“夏卿此言,是要为罪人开脱?”
夏秋声忙跪地道:“臣不敢。”
“杨韬父子一事已记录在案,众卿但有疑问,皆可去大理寺调看卷宗。”萧恒说,“杨娘子其情可悯,免去三十廷杖。她爱敲就敲,敲够了,送她回去。”
天子态度明白,众人亦不敢多言。直至下朝,鼓声未绝。
丹陛之下立一尊牛皮大鼓,擂鼓者年不过十八,一袭大红石榴裙,鬓发散乱,汗透罗衣,虽满面泪水,却形容坚毅。
她不住擂着鼓面,动作已然疲软,身形也摇摇欲坠。
李寒正和裴兰桥同道缓缓下阶,低声问:“你先前不是劝过她么。”
裴兰桥看着那一袭红衣,沉思片刻道:“父兄革职等于有了定论,难免会着急。”
突然间,李寒停下脚步。耳边风声静止,人声静止,他像跳进另一个世界。
鼓槌击打鼓面。
咚——咚——咚——
礼官敲击乐鼓。在奏乐。
奏什么乐?
青庐、撒帐、花生桂圆如雨撒落……之子于归……共牢而食……
奏婚乐。
他死死盯着女子的脸,捕捉到混沌神思中的一线光。
杨观音。立后人选。皇后。
有了!
他刚回过神,身边人却当即冲下阶去,在杨观音倒地前将她接在怀里。裴兰桥算不得强壮,甚至可称瘦弱,如今却将杨观音抱起来,吩咐一旁大哭的丫鬟准备车轿,对李寒道:“下官先送她回去。”
他朱红官袍映着石榴罗裙,如大片春花泼了血。
李寒也无心于此,挥挥手当道别,三步作两步地下阶解马,并未回府,直接往甘露殿方向去了。
***
杨观音再醒来,只觉整个人摇摇晃晃。见自己正躺在轿中,身边坐着个人,正将个手炉往自己怀中递,发觉她睁眼,便笑道:“娘子醒了。”
杨观音哑声问道:“这轿子也是侍郎赁的?”
“本不当与娘子同轿,但在下思来想去,还是有言相告,”裴兰桥靠着帘子坐着,轻声道,“请娘子放心,陛下不会令无辜者蒙冤。”
杨观音将手炉捧在掌中,笑道:“我知道。”
裴兰桥因此瞭然,“娘子是故意的。”
“陛下醉翁之意,要杨氏做障眼。我如不结结实实闹这一场,只怕真正的谋逆之人,不信杨家已被扳倒。”那手炉作六角,没有套子,烧得温温的,却不烫手。杨观音抱紧它,轻声说:“蒙此大祸,家里总得有人撕心裂肺,而家母年事已高。”
裴兰桥点头说:“娘子深信陛下。”
“妾深信侍郎。”杨观音抬头看他,目光明亮,“妾知道,倘若蒙此大祸,侍郎不会袖手旁观的。”
裴兰桥笑道:“娘子错看我了。官场中人明哲保身,我并不是个仗义直言的人。”
杨观音轻声问:“是吗?”
裴兰桥却说:“到了。”
轿子一歪一放,已稳稳落地。裴兰桥打开帘子,果然是杨府前一双石狮子。他手心似出了层汗,双手揉搓了一会,方道:“娘子装昏即可,我使人抬娘子下去。”
杨观音便从轿中躺倒。裴兰桥正打帘往外探看,逆着光,杨观音看见他的乌黑鬓角,喉结并不突出的优美颈线,和微微汗湿的朱红领口。她轻轻叫一声:“裴侍郎。”
裴兰桥转头看她。
“杨家倘若能渡过此劫……”她捧着手炉,似终于下定决心,“妾还有些话,想同侍郎说。”
裴兰桥凝视她许久,伸出手,替她拉了拉滑落的衣衫,点了点头。
***
“立后?”
秦灼还没说话,萧恒立刻斩钉截铁道:“不可能。”
李寒几乎是闯进甘露殿,先灌了一碗茶水,按一下手,说:“陛下,您先听臣梳理因由,捋清步骤,可以吗?要一锤定音,起码也得把锤子捏在手里吧。”
秦灼没理萧恒,直接道:“你说。”
李寒得令,从对面寻了把椅子坐下,正色道:“臣之前劝陛下从长计议,因为汤氏族系庞大,难以一网打尽。但这几日臣发觉,并不需要全部拔除。”
“汤氏的根基是两点:商贾和宗田。陛下改土地制,宗田已废,便只剩下第一个。”李寒道,“汤氏财源主要在茶丝商务上,因其世代经营,江南织造基本成了汤家世袭,再连同输往塞外的丝路之业,形成了一个生产到贩卖、由商到官的完美闭合,在地方很有积威。为了巩固势力,他们姻亲多为当地官僚和军队长官。”
李寒笑道:“但同时也暴露了一点:在地方上,汤氏本家政权薄弱,没有兵权。”
他见二人不语,便问道:“陛下知道在京城世家中,汤氏处于什么位置?”
萧恒向他抬了抬手,示意他不用设问了。
李寒便道:“不尴不尬。”
“杨、郑、夏、许诸多世家,居于长安远逾百年,根基深厚。在京都人脉广阔,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汤住英不同。他是跟随肃帝进京的江南地方官,倘若是正经王爷,汤氏便有从龙之功。但肃帝是藩王篡位,他的附庸多为旧世族不耻。且汤氏一少人才,二无将领,只能靠姻亲来笼络势力。这也是为什么他把心思动到皇后的身上。”
依附裙带,一飞冲天。
李寒道:“世家早晚要动,如今既然有了由头,不如做个开端。”
秦灼明白了。李寒突然主张大张旗鼓,是要杀鸡儆猴。他并非完全为了太子,这是他打击世族的第一步。
他说:“陛下,该出手了。”
“只杀汤住英一人,汤氏势力仍然盘根错节。哪怕人人自危一段,等他的姻亲偕力推举一个新的‘汤住英’上位,汤氏依旧有人坐镇,茶丝商贸仍捏在世族手中。到时候有了家仇,汤氏一使绊,新法推行的阻力更大。但如果拔除重要族系的主要势力,这就不同了。”李寒说,“茶丝商贸的血换一遍,汤氏两个根基便都断了。既如此,对世家来说便没了用处。都是聪明人,无用之物,保又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