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说着接了满满一碗稀饭,不谢恩,还道:“陛下,您自打有了管饭的,手艺是一日不如一日了。”
虽如此说,众军士还是诚惶诚恐。直到连日暴雪将他们盖在村中,这边穷山僻壤,百姓尚不得度日。萧恒便没有声张,收了旗帜,只道自己是附近军营将领,将随军粮草分与村民,又率军士抢险清道。
如何救秧苗、补屋顶,又如何凿河取水、防治冻疮,以及轻微的伤寒疾病,竟都不曾将他难倒。甚至干起活来,别人连手都搭不上。
村民感激,让屋给他住,没成想萧恒一个皇帝,连此都要推脱。每户驻留三个士兵,还剩下一百余人。他便带人往村中一座庙里住了,村民拼缝了棉被,又接了张厚毡布,全当门帘挡风雪了。
皇帝做到这个份上,也算是前无古人后鲜来者。第二日士卒们见了同袍便争相夸耀,陛下不仅与他们同榻抵足,还躬亲为他们做羹汤。同袍们不服,争相让屋与兄弟,轮流进破庙和陛下共患难。萧恒哭笑不得,也由他们去了。
只如今话涉夫妻,萧恒多少留了心,更不敢轻易开口。士兵们却捧着热碗,很感兴趣地问:“陛下登基也小半年了,啥时候给咱们娶娘娘?”
“咱听说杨家小娘子知书达理的,父兄争气,生的肯定也差不了。陛下早立了娘娘,生十个八个太子公主,咱们都高兴哪!”
“去去去,早先没听过吗?汤家女公子是命定做皇后的,国色!当年那么多王爷皇子抢破头去提亲,愣是从阁中候到今天。要我说,这是等着咱们陛下呢!”
梅道然兴致勃勃,叫萧恒一个眼神冻回去。
瓦锅已见了底,火苗依旧大盛,如一簇金黄烟火。萧恒给自己舀了一个碗底,便听几个上年纪的说:“咱们是觉得,陛下卝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贴心人,大家夥都放心。”
“可不,就说咱们过冬。穿着浑家缝的,破几个窟窿心里都暖和。”
梅道然转眼看萧恒。火光绚烂,一小把一小把地爆。他那身海龙皮大氅磨平了风毛,火色一映,如同金缕衣。
又有人叹道:“俺临走前,家里的有了身子。不知道能不能赶到孩子出生。”
“这是老几啦?”
“老三,”那人顿了顿,“前头的都没啦。今年冬天又这样……俺怕赶不及,都没抱一抱,又要埋进土了……”
“呸!放你娘的屁!孩子们福大命大,哪有叫亲爹这么咒的!”
“陛下,”梅道然忽然打断,举粥迎着萧恒,像端起酒碗,“您金口玉言,说两句吧。”
众人都望过来,一时都寂了。
萧恒定定看他一会,将勺撂下,也将碗捧起来。他望着那人说:“长命百岁。”
那人也举起碗,泪已浮起来,连连点头道:“长命百岁。”
萧恒不太会说吉利话。他自觉命硬,怕说多了要妨。如此静了一会,吃酒般扬碗将冷粥喝尽,方道:“咱们加紧脚程,速战速决。”
众人纷纷效仿,竟如犒军一般。
萧恒望着碗底,沉声道:“孩子长得快,赶在会叫爹前,回去抱抱它。”
***
篝火如娘娘天眼,它渐熄了,娘娘目中金泪便淡了。
庙外风雪呼啸,远望黑白混淆。萧恒背在柱子后抱刀打盹,身边窸窸窣窣一响,接著有人挨着肩膀坐下。
萧恒睁眼,低声道:“叫范汝晖带领一千左卫留下抢险,其余人等明早启程。时刻监视,如有异动随时来报。”
安州与西塞乃国之重事,范汝晖曾外通郑君朱云基,态度摇摆,赌不起。
“陛下还真跟李渡白学坏了。金吾大将军带左卫,多损哪。”梅道然转着笛子道,“这么费心防着,还不如留他在京,带出来平添麻烦。”
萧恒看他一眼,梅道然啧声道:“以身犯险,情深义重啊。”
话音未落,梅道然笛子倒了手,捏出一封信,斜头看他,“今早新到的,八百里加急。这么大的雪,难为那些傻小子当成军报,轮流护了一天才回来。”
他伸个懒腰,提笛又走,边说:“那什么,我去替个值。陛下今晚左右睡不着,一会替我。”
夜深雪重,千里相同。萧恒呼吸像被冻掉,将信封细细拆开,抽出薄薄一张纸笺。
还是他先前写给李寒的那一封,交待寥寥,收尾草草。他怕人窥得,不敢多说,最后只问了句:好眠否?康健否?平安否?
最底下,是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笔迹。
一个又轻又小、似能被风吹走的“安”。
就这么一个字,足以从他心口再覆一层疤。信封里又抖出个小纸片,俨然是李寒行书:
精神、饮食尚可,好昼寝,或因孤枕耳。已代探腹,愈尖,若男。代告父安。阅后付炳。
他轻笑一声,将纸条团成银丸,丢入奄奄火丛。如香球掷入熏炉,幽幽吐作青烟。
信笺如同膏药,敷在左胸收了。萧恒隐隐听闻笛声,也提刀寻梅道然去了。二人静立一夜,无人有话。当着满天风雪,却灌了热酒般,再不觉得冷了。
第53章 四十八灯山
长安西南角有一处坊区,名叫永阳坊。永阳坊有一座烟花馆,名叫“小秦淮”。
小秦淮后门,是一座金漆篱门,大白天也挑着红纸灯笼。门外一条人工河,河上画舫朱船络绎,多是与雅妓泛舟的京都子弟。
小秦淮是风流人士的会所,但少有人知,这是南秦线人在长安的据点。
元和七年,秦文公北上长安前对秦灼说,少郎,你已经十岁,有些事我可以告诉你了。阿耶这次进京凶多吉少,你记住,秦君有自己的死士。北方不信奉光明,我们要在梁地点自己的灯。
而“灯山”,就是秦文公留给秦灼的最后一把刀。
他们是潜藏梁地的暗桩,或为妓女走卒,或为门客幕僚,网罗朝中消息,以为秦公所用。而“小秦淮”四通八达,又能捕捉高门秘闻,也就成为接头的绝佳场所。
譬如今天,冬日严寒的河面上,依旧有画舫悠悠。几人登舟后,一个翠衣女郎上前,青天白日,却从舟上挂了灯笼。
如果此时打帘进去,会听见琵琶声、骰子声、划拳声。但多待一刻就能发觉,曲儿来来回回只是那首,每个人跟前的银子压根没动。
再往里进,便是一幕屏风,屏后一张小案,一个赭衣人坐在对面。腰杆挺直,双手置膝,腰间佩刀。如果有人熟识秦温吉的刀鞘,那不难认出来,那是一对夫妻。
他对面,坐一个文士打扮的少年,眉目清秀,有些雌雄莫辨。他低声警告道:“长安突然多了不少魏人。陈将军,要当心。”
陈子元拈酒杯看他,他继续道:“形貌可以掩饰,但总有蛛丝马迹。南魏以首饰区分地位,耳环是尤为重要的特征。梁、秦、羌、燕四地,男子穿耳者,不是奴隶便是玩物,对寻常人是奇耻大辱;琼地男子不避戴耳饰,但也是双耳佩戴;只有魏地男子穿单耳,贵族戴左耳,奴隶穿右耳。以此作为身份依凭。”
“但近几日,仅在小秦淮,穿单耳的男人数量突然增多。而且皆着梁服,讲梁音,不戴耳环,应当在刻意掩盖身份。现行身份也多是游侠和商人,流动性极大。”他将一张羊皮纸递过去,“我着人留意过他们的行动轨迹,主要是这几个地方。”
劝春行宫。
他眉头一跳,沉声道:“梁皇帝离京前下了严令,不许魏人入京。”
“但梁皇帝也下了令旨,接纳魏人入境,”他声音平静,“将军,主君之事卑职不当议论。可梁皇帝所作所为,偏帮南魏无疑。他忘恩负义,岂把大王放在眼里?”
陈子元眼神陡转淩厉。很少有人能扛住他如此目光,但少年泰然自若,毫不退避。
陈子元笃定道:“你是温吉的人。”
“卑职姓裴。”他——在他讲出下一句话后,陈子元觉得用“她”更合适——她不置可否,道:
“文公曾以卑职之名题楼,其楼名摘星。”
***
“今天接头的是你老婆。”
陈子元说完这句话,秦灼剧烈咳嗽起来。
阿双忙给他捶背,他摇摇手,百思不得其解道:“段映蓝在京城?”
段映蓝正于西南扫荡南魏,要出现在长安,除非她会缩地之术。
陈子元一拍脑袋,恍然大悟道:“忘了这一茬了。是小时候给你撮合的那位,你老师的女儿,裴家娘子裴摘星。你的书房就用的人家闺名呢!”
秦灼放下碗靠回软枕上,“是她。”
他开蒙之师是南秦名儒裴公海,后来文公薨,秦善登位,秦灼作傀儡。裴公海刺杀秦善不成,全家老少皆被发配。其女想必也是因缘际会,入了长安,做了“灯山”。
要说嫁娶,文公的确动过心思。只是秦灼当年不过六岁,裴摘星更是身在襁褓,不好下定。便用女孩名字给儿子题了书房名,明眼人都知道什么意思。谁知时移世易,文公作古,君臣两隔,秦灼偏偏没有女人缘,栽给了萧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