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然而梁山伯在带着寡母去祝家提亲的时候,知道了祝英台的父亲是自己杀父仇人,二十年前他父亲被祝公远杀害,马俊升则是包庇人。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纵然再爱祝英台也没有办法放下心中芥蒂,梁山伯开始查办当年案件。
  马俊升正在危急关头,却不想被梁山伯一纸状书告到了京城,马家所做的一切被这根稻草给压垮了,马俊升被革职查办,查抄家产后,人被定罪,流放三千里外的边关,终身不得再回。
  祝公远本应该被判死刑,但在最后反而被梁山伯求情,也被判了流放三千里。
  我母亲前段时间去世了。停下脚步,马文才低头手摩擦着长箫说。
  思央注意到马文才手臂上一块黑布,心中微叹:节哀顺变。
  我是特地来找你的。马文才不等思央说话,继续道:家中给我找了条出路,我即将要远行,来跟你道个别。
  他转头看过来,唇角竟是带笑:上回走的匆忙,没有和你说,心里面一直放不下。
  思央紧了紧怀中的琴:你要去哪儿?
  边关,与我父亲一道。抬手将思央蹙起的眉心抚展开,他说:父亲身体不好,我放心不下,一路跟随去也好可以照料,另外家中给我谋的出路在边关,我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回来了。
  马俊升被贬,但马家家族大,马文才这样的苗子,马家还不想让他废了,虽然他高中会试第三名,可马俊升一事到底是连累了他。
  思央有预料他来肯定是有事的,却没想到原来是道别呀。
  四目相对,思央从他深邃的眸子中,感受到其中浓烈的感情,然而还是垂下视线避开了,往前走了几步,后面人没跟上,她便停了下来。
  我
  丁香马文才立在原地,声音低沉暗哑,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你你日后要保重。
  背对着他,思央轻声道:你也要照顾好自己。
  黄衣少女抱琴,渐行渐远,男人垂在身侧的手伸出,想要去抓住什么,然而最后什么也没有挽留下。
  他不敢去问你心中现在是否有我,也不敢问你是否会等我,更不想违心的说出让她余生找个好伴侣,最后只有一声苦涩又苍白的叮嘱。
  .
  小宝你慢点跑。
  三四岁走路还不稳当的小孩童在前面蹬蹬蹬的跑着,后面一位美丽妇人,一边追,一边不断喊着,最后看孩子跑个不停,忙让身边的丫鬟上去看着。
  转眼间小宝都这么大了。思央低头摸了摸妇人的又隆起来的肚子:你竟然这么快就要再当娘了。
  如意给她一个白眼:你还知道说,我和路哥都要有两个孩子了,你还没出嫁,刚才吃饭的时候,你瞧没瞧见老师和师母看小宝的眼神,这宠的都快当成亲孙子对待了,你也不体谅体谅他们二老。
  思央默默的摸摸鼻子,不知道怎么反驳,本意是调侃如意,现在反而被说教。
  这,这种事情怎么急的来思央干巴巴的找个借口。
  你就别说这些推脱话了,当谁不知道呢。如意撇撇嘴:有些姑娘像你这个年纪不出嫁成亲,当地官府是可以直接给你配人的,也亏得老师和这边太守县令大人有交情,否则你就要被强制嫁人了。
  思央听着她念叨只觉得头疼的不行:好了好,你别说了,你都不知道这几年我给我娘是整天说教,你现在又说,让我清净点呀。逼婚什么的真的是好凄惨呀。
  如意看她真的是有种崩溃的迹象,只能意犹未尽的止住了话头,怀孕的人就是有点怪癖。
  走了一段路,思央扶着如意在旁边凉亭内坐下。
  一坐下后,思央转身趴在临湖的栏杆上,有气无力道:你也知道啊,我现在也是很忙的。
  这一点如意倒是赞同,感叹道:你现在办的女学也挺像模像样的。
  女学是思央在尼山书院下面镇子开的小学堂。
  朝廷并没有规定女子不可读书,而她所办出来的女学中所教授的除了读书识字,和众多文化之外,还包括琴棋书画。
  女学一开始就是在镇子上招的合适年龄的女孩儿,起初的时候,大家对女子上学堂是有抵触的,但尼山书院院长的女儿,再加上一些小小的推波助澜,总有几个愿意吃螃蟹。
  有些男子不愿意女子读书,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为防止有人刻意为难,一开始教学中就有女戒女则等等。
  思央创办的女学起初是很艰难的,这个世道,多数的男子还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女子读书抱有很大的敌意,有的甚至认为女子不配读书识字。
  真正让女学立起来是在创办的第二年,此时被传到了朝堂引发了争论,此事思央早早的联系了路秉章等一些人,借由他们之手,风声传到了后宫。
  当今皇上甚是宠爱皇后,皇后端庄大方,世家女饱读诗书,又识大体,听闻女学后表示了很大的兴趣,还把思央给召进宫内,一番交谈后,两人有一种相识恨晚的架势。
  没多久,皇上下旨,女学正式立足。
  算了,别说我了,说点别的。思央摆摆手道。
  路秉章这几年政绩不错,回京述职便带着如意和小宝来尼山书院看望丁夫子和丁师母,同时也和思央叙叙旧,京城那边还没安顿好,如意又怀孕了,就先让如意和小宝在书院住下,等到他那边妥当了再来接人。
  如意摇摇头,看她实在是烦心也就不提了,转而说起别的事情来。
  说起一事你知不知道?
  嗯?
  如意道:祝英台和梁山伯成亲了。
  哦?思央坐直了,来了点兴趣:他们折腾了这么久,终于决定在一起了?
  是呀,他们啊,真的是一对孽缘。如意直点头。
  三年前,梁山伯为报杀父之仇状告祝公远,让他边境流放三千里,后来据说在途中就重病缠身死了,这回两家是结了死仇,两人是怎么也不可能在一起的了。
  还不是因为祝英台的那个混账哥哥。如意说来也来气:祝英台当初就不应该顶替她哥哥考功名。
  怎么说?思央这几年都不关注梁祝二人,自然也不知道其他后续了。
  如意满脸气愤:祝威根本不是个好官,当个县令鱼肉乡里,就被撸了官职。
  撸了官职的祝威回家去继续做少爷,他爹死了,家产都是他的,明明是自己做官不称职,偏偏把错怪在了祝英台的身上,又说他爹的死就是因为祝英台把梁山伯引狼入室,对祝英台很是不好。
  祝英台的娘从她爹出事身体一如不如一日,也管不了祝威,而祝威好吃懒做,不善经营,家中生意做坏了,田产也被变卖了,最后还要把祝英台嫁给别的员外家做小妾。
  祝英台的性子旁人也是清楚的,她逃了,逃去找梁山伯。
  梁山伯对她余情未了,看到她如此境地很是心疼,就留下她,祝威找来后,两人经历了一些磨难后,梁山伯的母亲终是放下心结,接受了祝英台。
  而祝英台的娘也拼着最后一口气,阻止了祝威继续作恶,让两人成亲。
  英台的娘去世了,但是祝威还在,以后希望他们能好好的。如意担心道:就怕祝威还会去找英台的麻烦。
  思央听完后心情挺复杂,没有了马文才,梁祝还是困难重重,不过现在好歹是在一起了:梁山伯好歹也是个官,祝威不敢太放肆的,也就是他自己老好人下不去手,祝英台挺聪明的,她会知道怎么做。
  你说的对。如意叹口气,看了思央一眼,却是道:他们两个都能在一起,那你和他呢?
  思央不解:我?
  如意瞪她一眼:别装了,都三年了难道马文才没有寄信回来。
  还,真的没有。
  我听路哥说,马文才在边关好像在带兵打仗。
  思央站了起来,望着湖面,轻笑了笑,笑意不达眼底: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和他三年前就
  就怎样?如意不依不饶。
  思央转过来无奈道:从来就没有开始过,又何谈有什么以后。
  如意只觉得可惜,她不想相信,但思央的表情很认真。
  老师,老师
  一名十多岁的少女跑到这边,思央认出来,那是她女学内的学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