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靖安帝身后的人听的嘴角都抽搐了起来。
这样的罪己诏,一旦公布,皇权的神圣性就会被极度剥去,在极度讲究道德治国的大魏,皇上又怎么还有统领天下的合法性。
幽禁皇帝,主掌朝堂都已经算是锦上添花的选项了。
宋时这一手已经是完全把太祖费尽心思废掉的丞相职务又提了上来。
一旦被通过,首辅就能独立于六部的决策执行体系之上。
原本六部直属皇帝,即使在数任帝王都摆烂的情况下,首辅依旧还是和六部制衡,而她宋时一介女流却是真的要当大魏的宰相了……
“如果朕不答应呢!”血气上涌,如果目光能杀人,靖安帝会毫不犹豫的杀掉对面的那些乱臣贼子。
“陛下,您知道我为什么选你吗?”宋时幽幽的看向靖安帝。
靖安帝不明所以的看着宋时。
“陛下虽然出身宗室,但性格简朴,喜欢钻研音律数术历法。闯王造反攻入河南的时候,您也曾于绝境中举兵反抗。虽然军事不通,举兵失败后流落民间,一路上虽然历经艰辛也曾善待百姓,将《救荒本草》上的内容教于流民……”
“我以为陛下经历过百姓困苦,会知晓民生不易,不会轻易起动干戈,给百姓留有休养生息的时间。”
“我曾对陛下说,希望陛下能将端靖世子的著作撰写出来,传授与弟子门徒,流传后世!是认真的,可惜,这数年来,端靖世子的著作,陛下还没有默写出来……”
靖安帝身躯一震,想到了祖父的《农政全书》以及《乐律全书》,然而这一瞬间他才发现,自以为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此刻再回想起来书中的内容,在脑海中已经变的有些模糊不清了。
他甚至都想不起来,上一次整理书写祖父著作是什么时候了。
“你们魏家人,总是如此……”宋时怜悯的看了一眼靖安帝,就像在看一件不得不报废的物品:“倘若陛下连这仅有的余地都不愿意让出,虽然福王屠戮之下,大魏宗室本来也没有多少人了,但是想找一个前太子流落民间的血脉,却也并不难……”
在宋时和靖安帝的交谈间,时间无声无息的流过。
太和殿的烈火在水和醋的阻挡下,终究没有蔓延开来,反而是渐渐暗淡。
而就在靖安帝和世家大臣的后面,另一批黑色的身影早已驻足在他们的身后,静静的等待着靖安帝的选择。
第205章 处置“你要彻底毁掉大魏三百……
“你要彻底毁掉大魏三百年的基业吗?”听到宋时的话,靖安帝面色惨白。
“陛下,只要华夏百姓还在,国土还在,是叫大魏,还是叫大秦,亦或者是大唐,其实都一样……”
“微臣这次进宫,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陛下,当年因闯贼造反后与陛下失散的东恒王妃找到了,她如今就在大宗伯的府邸之中,等待与陛下团聚!”
宋时这话一出,所谓的选择,其实根本就没有给靖安帝留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要不就乖乖的当宋时的傀儡,以大魏的皇室的身份撑过这个帝国转型最激荡的时期。
要不就魂归天外,暴毙当前,宋时再换一个人上位,而且靖安帝的皇位,本来就是因为众望所归的前太子仓促离世,福王又将宗室屠戮殆尽后的不得已的选择。
一旦传出消息,前太子还有子嗣在世,哪怕说前太子最后的血脉是个女子,恐怕宋时也会效仿大唐旧事,让对方登基为帝。
以宋时在大魏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和举措,她干的出来这样的事。
甚至能有大魏的血脉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最怕就是她随便找了个人,就这样玷污皇室的血脉,毁掉前太子以血肉所铸就的清白。
而东恒王妃的出现,是击垮靖安帝的最后一根稻草。
靖安帝看着宋时身后那些将枪口指向自己却丝毫没有犹豫的将士,他原本以为以自己的身份,多少有些将士还能残余一些忠君之心,现在看来,是他想的太简单了。
在没有得到军权的情况下,对方杀他和杀一个女真鞑子没有任何区别。
想到和自己相伴十年的妻子,那一口堵在胸口的郁气不由的散了许多,徒生出一股愧疚。
大魏的皇室虽然在兄弟相残,子叔拼杀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但是由于太祖的选妃政策,大多目不识丁的平民百姓家的女儿加入皇家,反而是历朝历代中家庭氛围最为浓厚的家族。
在以为东恒王妃已死的情况下,靖安帝甚至甘愿用皇后之位来换取龚敬的信任,而当初宋时出访蒙古之前提出的让蒙古部落和亲的打算靖安帝也是同意的。
只是当人生大起大落后,又得知旧人的踪迹就掌握在对方的手里。
原本就脆弱的心防被瞬间击穿!
靖安帝张了张嘴,最后还是妥协的叹气一声。
见靖安帝迅速妥协,宋时的心里也是松了一口气。
对于宋时来说,大魏已经到了一个不得不转型的关键时刻,常年的灾荒与战乱,即使没有女真入侵,这个朝廷也已经进入了一种腐朽消融的地步。
任何的外界力量只要打破了这个平衡,就能迅速获得大量不满现状的百姓的拥护。北方的百姓甘愿成为女真的带路人,江南世家也不是一开始就愿意抗击女真的,甚至在世家的掌控下,一度对女真骑兵喜迎王师。
直到女真剃发易服的政策,以及圈地令让整个江南的世家私产成为了无主之地。动到了江南引以为傲的根本,打破江南人士改朝换代不更习俗的预期。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也彻底让江南世家从待价而沽沦为待宰牲畜。
然而等他们从醉梦中清醒过来时,在江南各地自发组建乡兵动员以村落为单位试图守卫江南的时候,却陷入了和代宋一样永无休止的噩梦之中。
没有了他们视为累赘和负担的北方燕云十六州,一马平川的江南地形,在世界最强的游牧骑兵的扫荡下,一击即溃。
北方或许消耗了大量的江南赋税才能勉强供养,但失去北方的屏障,富庶的江南也就成为了一块毫无遮蔽的肥肉,不管是谁都能咬上一口。
人性的贪欲就在于此,让人只顾眼前,而忘了看远处虎视眈眈的群狼环伺。
宋时的目光移到了靖安帝的身后:“至于这些怂恿陛下谋害忠臣,意图谋逆作乱的逆臣……”
“上天有好生之德,只诛首恶。其余九族,便乘着冬季的疾风,流放南溟,三代不可踏上大魏故土!”
这就是,宋时等待的时机。
虽然她无法像女真一样随意的将人当成牲畜一样随意的迁来迁去,不过一旦被她揪住把柄。
不好意思,我忍你们,真的很久了!
不说漕运和盐铁这种关乎国家命脉的东西,光是一个图书馆的捐书令,就让这些世家抗议不断,导致各地图书馆的修建进度一再拖延。
宋时正愁南溟地广人稀,不管是军事还是文化上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困难,在没有强制迁徙令的情况下,很难凑齐这么多的高素质人才。
这不就是自动送上来的。
世家有钱,有地,有在当地培养了数百年的宗族势力。
他们这么多年借助各种裙带关系,以及诡寄(土地挂靠免税户)、飞洒(虚报田亩)等手段,将实际税负转嫁给其他的平民百姓。
拥有最多最肥沃的土地,却连佃户的身契都不肯放过。
宋时清帐田亩即使收拢了不少他们的不义之财,但是对于部分被洗清来源干净的田地,却也不能强行收回,多少还是妥协了部分。
迂回是为了更坚定的前进,如今,这就是最好的时机。
虽然宋时不喜欢宗族力量过分干预朝政和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但是所谓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宗族是华夏在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出来凝聚劳动力和抢夺资源的最佳选择。
这些世家宗族所爱培养的在经商或者读书上有天赋的家族子弟。
这样的人才,如果不是流放,谁又会甘愿远离政治中心,去万里之外耕耘发展。
换到南洋那火山雨林密布、南溟那种物竞天择,和袋鼠互殴的地方,一整个宗族的搬迁才能真正的加快当地的同化进度,将大魏的文化最精髓的东西一同传过去。
“陛下,切不可听这等奸臣的陷阱,我们手中还有枪,我们一同杀出去!宋时绝对不敢承担弑君之名啊!”
靖安帝身后的那些世家大臣纷纷惊慌了起来,忍不住对着他游说。
他们支持靖安帝夺权,想要的是那从龙之功,共治天下,恢复世家从前的垄断地位。
毕竟宋时的对世家的手段和太祖如出一辙,只要抓到漏洞动辄抄家充公,全族流放。即使还没有正式往盐税和漕运上开刀,但是江南的桑蚕业早已改头换面,和世家再无半点干系。
宋时吃了肉,却连汤的大头都分润出去给到了那些仆从工人,而将世家统统挤兑了出去,累世所积攒的土地,也在清帐田亩的行动中被剥夺了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