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这件事不知道多少人在背后嘲讽信国公,人家一点儿都不在意,成功有小妾怀孕了就行。
  只是康老王上话一出口,就把事情的注意力移到了双方的私事八卦上。
  刚刚提起来的信国公的势力其实不行这件事,一下子就被忽略了。
  怪不得康老王上斗不过信国公,这样一来,炸弹变成哑炮了。
  虞九舟跟迟晚对视了一眼,谁让老王上来的啊。
  迟晚看了不远处的佳成郡主一眼,对方明悟,赶紧把康老王上给带下去了。
  本来康老王上是有事上朝的,现下根本没人管他了。
  这时,一位意想不到的人出来请战,“臣请战!”
  宝安王走了出来,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
  这货好得还挺快,竟然跑来上朝了。
  实在是圣元帝的态度变化太快,他不得不赶紧来上班,不然圣元帝不记得他了可怎么办。
  迟晚眯起了眼睛,宝安王是真心请战,还是为了达成什么目的?
  圣元帝的表情好了许多,他等了这么久,总算有人请战了,但他怎么可能让宝安王去边境,“好了,你不通战事,不必多言。”
  半晌他又看向虞九舟,想要问些什么,又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就是重文抑武的结果,根本没有人用。
  圣元帝犹豫的主要原因还是,不想把信国公放回去,因为信国公跟宝安王结亲,那就不适合再统领大军了,可又不想让平凉侯一下子掌控二十万大军。
  那太多了,就算他信任平凉侯,也不能把二十万大军交给一人之手。
  “陛下。”五军都督府的右都督走了出来,“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调天下兵马,前往燕北边境。”
  “你觉得调多少合适。”
  “燕北近三十万大军,我军边境也有二三十万,但分布太广,能集结起来的便只有平凉侯跟信国公两部,此时信国公部无帅在阵,那便先让平凉侯指挥,待中枢选出统帅再行分割。”
  “只是两部二十万大军,并不能一起前往鹤山关,燕北还需援军,京营不可动,那只能抽调天下兵马,臣请陛下抽调内陆兵马十万,前往燕北支援。”
  问题来了,大周不是没有兵,大周是没有将,兵好抽调,谁来指挥是难事。
  特别是抽调出来的各路兵马,可不会服气一个刚上任的统帅。
  不过,右都督此话圣元帝是听进去了,觉得右都督的安排没问题。
  “那你觉得,抽调的十万兵马由谁来统领?”
  “臣以为,信国公前往燕北统领自己本部,这抽调出来的十万兵马……徐晨露。”
  徐晨露,徐国公家的小女郎,跟父亲在东海抵御倭寇,大小战功无数,只是圣元帝不想给徐家人升官,她现在只是一个正四品的明威将军。
  这么多功劳,封爵都够了,可想而知圣元帝多偏心眼子。
  右都督这话把皇帝气得不轻,他最讨厌用徐家人,现下离了徐家,他居然连个统帅都找不出来?
  “徐晨露只是四品武官,怎么统领十万大军。”
  “危急时刻,能者居之。”
  右都督是一点儿都不怂,无论是开始还是到现在提起徐家,他为的都是大周把这一仗打赢,没有私心。
  圣元帝阴沉着脸问虞九舟,“长公主,你怎么看。”
  虞九舟毫不犹豫,“抽调出来的十万军队,他们来自各地,本就不服管教,打仗之前还要让他们服气,寻常人怕是不行,明威将军年轻,臣以为信国公合适,信国公统军多年,定然可以无视地方差异,让全军上下令行禁止,尽快成为可战之军,支援燕北。”
  圣元帝:“……”
  信国公,又是信国公,离了信国公就不能活了?
  这就是圣元帝,谁都不行,让他想,他又想不到。
  大周统帅将领就那么,新生的将领只有安易之一个,她是自己打出来的。
  徐家的将领不是没有,在东海抗倭战斗中,多有立功,圣元帝又不肯用。
  在听了虞九舟的话后,圣元帝看向信国公,“信国公,你来说。”
  信国公没办法,只能走了出来,“臣谢陛下与长公主厚爱,只是臣年事已高,怕是整合不了新军,但臣依然能前往鹤山关。”
  在留在中枢跟去燕北之间,他本就犹豫,要是让他统领杂军,那他肯定选去燕北。
  圣元帝的眼睛冷了冷,忽然看到了迟晚,“迟晚,你觉得呢?”
  迟晚拱手,“臣以为,右都督说得对。”
  “你也觉得徐晨露可以?”圣元帝语气不好。
  迟晚抬眸,“抽调的支援军,等战胜北宁后,还是要各回各家的,正如右都督所说,他们来自各地,冲突摩擦必然不会少,需要一个能管得住他们的人,臣不知明威将军如何,所以不敢妄下结论。”
  右都督既然提起来徐晨露,想必是早有定论。
  圣元帝语气微冷,“信国公率亲卫回燕北,支援大军等集结入京,再选统帅。”
  说完,他就要说退朝,右都督又站出来问道:“陛下,此行三位统帅,敢问以谁为主?”
  总要有一个总指挥吧,不然谁都不服谁可还行。
  大周军制太差了,日后必须改制。
  虞九舟蹙眉,要是她,此刻大军都出发了,何至于还在朝堂上争论。
  迟晚看了虞九舟一眼,就知道她在想什么。
  还好昨晚她们就派出人去找安易之了,先安排好再说,特别是信国公部的人,也该整治了。
  她们不赶紧派人过去,还不知道朝堂上要讨论到什么时候呢。
  特别是以谁为主这件事,又有得吵了。
  平凉侯年轻,却立功无数,信国公功劳少,却资历深。
  圣元帝也无语了,又不能让三十万大军各自为战,那该如何?
  他蹙眉想了很久,三军统帅中,无疑,他最信任的还是平凉侯安易之。
  圣元帝看向虞九舟,想让她推荐平凉侯,又想到她刚刚一直推信国公,干脆又问右都督,“你觉得呢?”
  “臣觉得,平凉侯合适,并且信国公不必回燕北,也省得信国公一把年纪了,还被年轻人管着,实在不妥,况且有信国公在,那些将领未必服气平凉侯,不如不去。”
  右都督这话是对的,三军必须一统帅的话,信国公部肯定不服气以平凉侯为主,不去的话,那平凉侯就是最大的,无论是斩将还是做什么,都很容易。
  此言有理,圣元帝不懂军事,但他不傻,“那就这么办,另外,李保率五百皇城司司卫前往燕北监军,此事迟晚你来办。”
  “臣遵旨。”
  圣元帝还是不放心把二十万大军交给一人之手。
  迟晚心中有些沉重,遇上这样的皇帝,是前方将士的不幸。
  她昨日把军队改制的内容给虞九舟看了,燕北的九边重镇驻军三十万,此数不变,但内地卫所的缩减,卫所分布不变,但是每个卫所要缩减至五千人,东海抗倭不变,西南镇守不变,再解散护龙军,愿意继续做军户的重新安排,不愿意的分布在各地过普通百姓的生活。
  主要减少内地卫所兵,把军力集中在京营,扩建到二十万到四十万人,以此来守卫京都,或是出征,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各地调兵,还要让统帅先收服这些兵的说法了。
  迟晚对军制的建议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减少内地卫所兵,增加京营军队。
  卫所兵吃空饷的太多了,做事的人少,白有那么多名额,不如缩减了,扩建京营。
  这样一来,不仅完善了大周的军制,还能省下不少军饷,一举两得。
  虞九舟也说了自己的看法,并以此召开了会议,更加完善了改制的办法。
  从各地抽调将士这件事,就是完成改制的开始,等打完仗,他们直接扩充军营,顺理成章地缩减各地卫所兵。
  朝会结束,虞九舟去了皇后宫里,迟晚则被皇帝召见。
  圣元帝上了个朝,整个人显得萎靡不振的,他的身体已经到了最后关头。
  看到迟晚,他冷哼一声,“徐晨露是徐家小女郎,徐家在东海手握大军,再让徐家把手伸到燕北,你觉得会如何?”
  看吧,就圣元帝这个小心眼,朝堂上已经决定了的事情,还要再来质问她。
  迟晚立即道:“陛下,燕北重地,不容有失,无论是谁,只要能让北宁退军就行。”
  “朕难道不知?”圣元帝怒声高喊,“难道朕离了徐家,就没有别的将领了吗?”
  还真没有。
  迟晚心里知道,表面只是垂眸听着。
  她的不语让圣元帝的气消了些,“说说吧,真让徐晨露来了,又该如何。”
  迟晚强忍住内心的不爽,故作思索模样,“陛下,派个监军,李保带了五百皇城司司卫去监督平凉侯,那徐晨露也得有人监视。”
  一个监视人员而已,想要杀了,有的是办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