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食味 第20节
空间里育出来的种子不会产生基因退化现象,玉米小麦大米始终是国民的主要粮食,而土豆和红薯的高产可能挽救很多人的性命。紫玉恼怒地培育着一批批粮食,这女人绝对疯了!
安然积累着大批粮食准备带回老家那边,没等她回去安舒信却来了,这回他是特意来这边的,胡家要迁回浙江,他的商队帮着搬家也顺便过来看看妹妹。
安舒信和安舒齐的突然到来将安然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兄弟俩没想到安然自己住着一栋别墅小洋楼,还依旧是一幅男装打扮。
生活看似很悠闲,只是没看到妹夫。他们脑补那个男人应该是不常来,不过能给妹妹一栋小楼应该是有钱的,既然安然喜欢兄弟俩就没说什么。
他们不问,安然自然不会提,“你们来的正好,我帮着家里弄了一批粮种想要运回去。”
“爹娘倒是提了,你确定弄到的都是高产粮种?别被人骗了!”
“我亲自实地收购的,不高产的不要。”
兄弟俩相信,因为他们走了那么多地方是见识过也听说过高产的粮食,只是种子很贵,家里买地后即使安然不弄他们也会弄一些。
“我买的有些多,就是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带走?”
“多少?”
“一万斤小麦,一万斤玉米,还有一些土豆、黄豆、高粱和红薯。”
“运得走!”这样的粮食多少都运得走,再说安家买了那么多地正好用得上,自己用不了还可以卖给别人。兄弟俩没急着走,而是好好在码头港口和租界内外看了看,这里发展太快了,他们只是几年没来变化就这么大!
安然带兄弟俩去豪华餐厅吃洋餐喝洋酒,可惜国人的胃就是不习惯那些洋玩意!于是三兄妹周转一些酒楼饭店,好吃好喝地招待着。这兄弟俩真的知道安然过的不错了,而且还很有钱。就是这洋话跟谁学的?
安舒信最终没忍住还是问了安然男人的事,以后主家过来估计这边生意会越来越多,说不定哪天就能遇到,到时候别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
安然头大,兄弟俩没说多走?万一沈军没事过来坐坐怎么办?她还想拿他做挡箭牌呢!于是当晚安然拿了两条香烟去找沈军!
“安老弟,什么风把您吹来了?”沈军这阵子正准备安装织布机忙的焦头烂额。
安然将烟给他:“无事不登三宝殿,兄弟有事求哥哥帮忙。”
“何事?说!”沈军忙里偷闲,直接拆了烟扔给安然一支自己拿一支,给两人点上。
“我记得你是徐州人吧?”安然吸了一口烟道。
“对”沈军深深吸了一口烟,有些疑惑看向安然。
“家里有妻,这里有二房?”
“嗯”沈军不明白安然为什么说这个,他享受地长长吐了一口烟一笑“怎么想再给我找一个?”
“别没正经!是这样,我离家原因除了来这边做生意还有一点就是家里一直逼我成亲。”
沈军点头,“成亲是好事,老弟为何抗拒?”
“嗯,就是不想成亲,不想为家庭琐事困扰。”
沈军再次点头,继续吸烟“那你让哥哥怎么帮你?”
“我二哥堂哥来了,上次回家我说做了别人的外室。”安然没从沈军脸上看到震惊,是她没表达明白?还是他早就知道她不是男子?
沈军绽开笑脸,开心地笑了几声:“你想让我做那个人?”
安然尴尬点头,盯着对方反映,沈军痞痞一笑:“不慎荣幸!”
“呵呵,那晚上有空吗?我请你吃饭!”
“好,晚上我去!去见见两位大舅哥!”沈军还在笑,他的笑让安然有些微恼,起身就走,后面传来沈军更大的笑声。
晚上徐婶和小香母女做了一桌丰盛的晚餐,沈军带了一箱子酒和两盒糕点过来,双方一介绍,安舒信还真听说过沈军这人,风评还不错,见他和妹妹相处融洽这回算是放心了。
他们带着粮食走了,沈军却问安然是不是要一直这样下去?
“过几年再说!”
“好吧!什么时候需要我尽管说,沈某随时伺候着!”沈军又笑,安然一本正经无视此人。
“没趣!不逗你了,我说话算话,你个姑娘装男人想装到什么时候?”
“装到不想装的时候!”安然白了对方一眼,心道以后还是与他保持距离。她从不相信男女之间有什么纯洁的友谊,当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好时一定别有用心!沈军太过事故,有着传统男子的思想,尽管不迂腐,可骨子里的东西不是说变就能变的。
第46章 可能沈军觉得自己能与安然再进一步,过来的越来越频繁。这一点安然很不喜,于是她给徐嫂结了半年的粮……
可能沈军觉得自己能与安然再进一步,过来的越来越频繁。这一点安然很不喜,于是她给徐嫂结了半年的粮食说要回家过年,还得去寻找货源,什么时候回来待定!“定期通风打扫即可,就不要让外人进来了,我不喜欢屋内有外人的气味!”
“是!”徐嫂叹口气,她知道她们伺候的主家是女人,安然女儿状很多时候并没避讳徐嫂。徐嫂猜测主人要离开是不是与沈先生最近来的频繁有关,她真不想失去这份工作。
“你和小香这段时间可以做做零工,如果我半年不回来你们就把厨房的粮食拿走,算作工钱。”
“先生,不需要,有这些足够了!”
“徐嫂,不要跟我客气,我做粮食买卖的,粮食放久了会发霉!”
“好的先生。”
安然真的回家了,回家过年,既然答应家里回家过年一定做到,坐上暖暖的炕,安然又有了幸福感,她看着嫂子们忙碌,看着小孩子们嬉戏,看着家里生意红火。安家秉承着有饭大家吃的原则除了过年过节多杀驴,平时每天就两头。
“也不光是为了别人有口饭,是关中和新疆那边的驴运不过来”张氏唠叨着,真是南边打完西边打,就没几天太平时候。
安然算算,还真没几年好日子,那就好好享受吧!
开春播种土豆、红薯、高粱、黄豆,小麦是去年秋天种下的。玉米要等小麦收割后才能种。安然跟着安炳贵和老爷子去新买的田地那边住了阵子,房屋还在建,田地几乎都被佃出去了,主家提供种子收秋还,一包在内六分租子。
对种地安然不懂,但看那些农户将土地收拾的干净整齐就知道是用心了。
“一旦小麦二两银,如果亩产真的有七八旦,一亩地就能收入十五两左右,一百亩那就是一千五百两左右!这是小麦的,一地两茬,秋后还有一茬玉米,玉米一旦一两二,亩产按一千斤?一百亩又是一千多两。咱们取六成,那就是一千六百两——”老爷子越算越不敢相信,就是一百亩没都种上这两种,沙土地种了红薯土豆,生地种了黄豆,就是这样那也是好大一笔收入!
安炳贵同样高兴,以后他们家就是地主,不需要劳心劳力,坐着收粮就行。只是——“五妮啊,你说的到底有没有准?”他依旧担心产量。
“大伯,要是水肥到了应该可以的。不过也要看土地,好的不好的产量肯定不一样。我收粮食的地方可都是高产的,有的好地玉米亩产都在两千斤。”只要别来个大旱大涝就行。不过他们买的地土质差的都种了土豆和红薯和黄豆,低洼处栽了高粱。
安然没着急离开,就在家里陪张氏带孩子,跟着嫂子们做做针线,看看安炳绪教大侄子煮肉。
忐忑中憧憬中就到了六月,安仁泰说这季节土豆可以挖了,于是安然跟去看,她也怕空间跟她开玩笑。当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土豆出来时,安然的心终于放下了,安仁泰安炳贵居然激动地涕泪直流,那些农户直接跪地:“感谢老天爷啊!”“谢谢安老爷!谢谢安老爷!”
这是多少啊?一棵秧子下就是一堆比拳头还大的土豆!女人们高兴的抹眼泪,孩子们高兴地跳跃,“回家娘给你们蒸土豆吃!”主家说了太小的不算数,都给他们。
于是孩子们帮着捡,大人们赶紧挖!
有经验的老农估摸了一下,这一亩地打三四千斤都没问题,等八月中旬还能种一茬,一年两茬该是多少?一下家里的吃食就给解决了。
安炳贵问老爷子他们的怎么办?
“拉出去卖!”老爷子道。
“老爷,能不能卖给我们一些,留着我们明年做种?”村里的农户早就盯着呢,还有本家一些人,这么高产明年家家都要种,不但他们种,亲戚也要种。不需要拉出去就能卖当然好,土豆一斤按两文钱,三千斤土豆就是六两,一年两季,安炳贵再次激动起来。他好后悔种的少了,安舒信拉回来后还被家里吃了一些,真是败家!
小麦收成一样好,这回安炳绪也来了,亩产都能到六百斤以上,好田能到一千斤左右,玉米更高了,亩产一千五百斤左右!黄豆、高粱也不错,最后是红薯,等收红薯的时候安然已经走了。这次她跟着安舒信的商队去了一趟东北,东北也很乱,眼看着天冷下来再不去就去不成了。
这次安然目标就是毛皮和珍贵药材,她要为她的人参找借口。空间那么多人参不变现岂不浪费?再说她在紫玉空间种了那么多人参种子,紫玉用了时间加持,这些都是钱啊!
等回来路上已经下了雪,安然真不想安家两个男孩再干这等买卖了,路上实在是危险重重,以后山匪越来越多,家里已经不缺钱了,真不该再冒险。
但安舒信依旧坚持,不光为自己,更是为胡家!胡家风头正盛,生意遍布全国各地,东北西北依旧是安舒信主要行走路线。
安然没办法,该提醒提醒了,剩下的就看两人的命运。到家又是年底,安然在家算是过了两个年,正月十五一过她该走了,她怕徐嫂母女去了别家,更怕家里女人的唠叨。
回来家里客厅堆了一堆东西,上面有礼单和送礼的人,年根大家都要相互走走,安然看完后简单收拾了一下开始准备送各处的礼品,好在这次从东北带来的东西多。但她知道那些人更喜欢现代物品,有些人更喜欢银子!
她缕好思绪躺在床上,好久没好好睡了,一睁眼太阳已经老高,一楼传来脚步声和轻微的说话声,安然伸了个懒腰赶紧起来收拾停当下楼,徐嫂一见高兴地打招呼:“先生回来了?我一早过来看到东西就知道您回来了,已经擀好了面,先生现在要不要吃?”
“好,做去吧!”
“先生,您看这些东西怎么办?”小香问那些节礼。
“等下我处理,一会儿帮我叫辆车。”安然将东西分了类,干货不太值钱的拿到厨房,珍贵的弄到空间,糕点给了徐婶两盒,剩下的还得弄空间,火腿腊肉腊肠要留下,布匹绸缎留下,烟酒收去房间,给了徐婶母女一匹花布算是过年的福利了,顺便结算了欠下的粮食,再补充了两个红包。
怎么没人送古董?吃了饭开始拜访各家,每到一处都要解释一遍消失的这一大年去了哪儿,一家一支三五十年的人参诚意十足!大家都知道她收了一批人参有家底的都要弄上一颗,安然提前到药材铺问了问,百年人参那就是五千两,一百五十年的就是上万两,她可没敢多拿,只拿出三支就被抢了,差点把她也抢了!
要知道上海这地方有钱的人还是不少的,尤其那些买办,垄断着好几大类商品的进出口买卖。安然涉足其中深知里面的油水有多大,别说上百的人参,就是上千年的也敢买!
第47章 最后一家是沈军那边,一支五十年的人参,一盒鹿茸片。两人坐定后沈军叹口气,又无奈笑笑,想说什么最后换了说厂子怠
最后一家是沈军那边,一支五十年的人参,一盒鹿茸片。两人坐定后沈军叹口气,又无奈笑笑,想说什么最后换了说厂子的事,织布机已经织布了,就是缺少有经验的维修工,“洋人帮着安装调式后就走了,出了毛病还得等他们修,好在厂里有几个手巧聪明的,跟着装机器的时候上了心,我让他们放手干,倒是练出了两三个人手,就是零件买一次时间太久。”
从上海到欧洲最短还要一个多月,一来一回没几个月是不行的,这的确是个很大问题。没设备没技术,什么都要仰仗洋人,“我们应该向朝廷提议派国人去欧洲学习那边的先进科技。”安然道。
“朝廷搞的洋务派正是有此意,我们什么都要从洋人那里买,何时是个头?技术不在我们手里,永远受人牵制。你有没有办法?”沈军很想能在安然这里得到解决的办法,都知道她与洋人那边关系好,还能搞到欧洲最好的货。
安然还真想去再趟欧洲了,不然空间的东西真不好再拿出来了。“把厂子需要的零件列一份清淡,我看有机会再过去一次。”
“好!需要多少钱你说话,费用就从厂子出。”
费用安然无所谓,这次的目的地是英国,她需要一个身份,正好租界领事馆的一名官员妻子孩子回国,安然便作为随行护卫人员跟了过去。这个身份为她提供了很大便利,在船上能自由行走,能结交到一些商人。
刚上船就让她遇到到了一名算是熟人的英国商人詹姆斯,这家伙没搞清状况就借钱买了一批货过来,本来想卖个高价大赚一笔,哪成想中国人不认他的货。最后只得低价出售出去,不但没赚到钱还搭去了路费。
安然就是其中的买家,她还狠狠压了价格,但也帮他买了一批货。两人一见面聊得甚是投机,詹姆斯想赚钱,多少有些门路,安然这里需要一个出头办事的人,两人一商量就决定找人合伙在上海办一家设备零部件供应商。
中国购置的机械设备常用零部件他们会进一批,在上海设公司,公司再招募一些机械师修理工以供调配,买件负责维修。安然找人出本钱,詹姆斯负责出面买卖和招募人手培训人手。
修理技师从国外请,修理师傅在国内招,厂子筹办要等合伙人集齐待定,在上海想吃独食很难!两人就细节拟定了一个方案,下船安然这批零件就由詹姆斯出面采买。买完零件招人,高薪聘请去中国做修理技师,帮着带徒弟,带一个徒弟多少钱。
安然一直坚信只要钱到位什么都不是拒绝的理由,在国外不一定人人生活的都很好,有人就愿意离开故土过来拿高薪。
一行回到上海,安然就找人合股建修理厂,建技术员培训班。上海已经有了多家火柴厂、面粉厂、纺织厂、水泥厂、香皂厂等等,厂子还在不断扩大,有厂子就要用设备机械,设备机械总有损坏的时候,备件及修理师需求量日益增加。安然一呼,响应者甚多!
有人做董事长,有人做经理,唯独安然这个发起者只入股不担任任何职务!为啥?她还行做米虫呢!往往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打脸!她不过说说负责教学员英语,做洋人师傅的汉语老师兼翻译立刻就有五十名徒弟送了来。再一打听,这些学徒工几乎是各厂子派来的亲信或家族子弟。大家都知道这批学员不但学技术,还要学英语,这种机会怎么给别人?
安然只得一边教学徒英语,一边还要教从英国来的技术员中文,实际操作中还要充当翻译,自己偶尔还做做生意,这种紧张忙碌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五年,不是这群人笨,而是他们实在忙,忙的没时*间学习。弄得安然跟着他们周转于各个厂子。
最可恨的是这群股东又塞给安然一些家族子弟跟着学英语,她很闲吗?真的很闲吗?倒是詹姆斯逍遥很多,拿到零备件清单只需要采买托运回来即可,年底分红!
送走这些祖宗安然再也不想干了,厂子有这些人带其实已经上了正轨,修理费是小钱,大头还在那些配件上。通过詹姆斯厂子又购进了机床车床等等,很多简单零件自己开始加工,新工人进了一批又一批,安然终于成了甩手掌柜!
付出的努力得到的回报就是她买了两块不错的地皮,还参股了一些面粉厂、轮船公司等。两块地皮被她建成了两处住宅区,卖了房子手里还剩下几套洋楼。建房还多亏了沈大山的帮忙,不管人工物料,几乎都是沈大山在操办,不然以她一人之力说什么也做不到。
五年她只回老家一次,老家人人过的好也不需要她操心,安仁泰如愿埋在了老家,安炳绪教下一辈煮肉手艺,安炳贵夫妻在老家过着地主老爷的生活。倒是在码头遇到过胡家的运输队,带队的是孙家人安然自动退避三舍。据说胡老爷又纳了两房小妾,也不知道孙燕如今过得如何?
饭来伸手,衣来张口,无视晒晒太阳,睡觉睡到自然醒,这种生活只过了一年,便有消息传过来北方干旱,粮食减产。安然想到家里的存粮和粮食的产量便没在意。第二年依旧干旱,南方开始有了逃荒者,粮价在涨,这便引起了安然的注意。
她仔细找了一下资料:光绪二年,一场史无前例的饥荒席卷了大清半壁江山。连续四年的灾害让土地荒芜一片,饿殍遍地。在这四年前干旱已经显现,倒不至于吃不饱,毕竟每家都有家底,可再连续四年颗粒无收什么家底都吃没了!
也就是灾难不会很快过去,严重的还在后面,这只是开始。前期干旱,随后是蝗灾,再后来是大水漫灌!连续四年大片国土颗粒无收!她马上做出决定,接安家人来沪!
“安先生,你这里还有多少粮食?”安然还没走就有三个粮商都来找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