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 第80节
1富察敦崇:《隆裕皇太后大事记》,第31页b、第32页ab。
为瑾妃,未及封。同年十月二十九日,因屡有乞请,降为瑾贵人。光绪二十一年十月十五日,赏还妃位。同年十一月十二日,以礼部右侍郎溥善为正使,内阁学士堃岫为副使,册封为瑾妃。光绪二十六年七月,扈从德宗及孝钦显皇后、孝定景皇后西行。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回銮。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德宗崩逝,宣统帝即位,尊封为瑾贵妃。民国二年二月初五日,尊封为端康皇贵妃。民国十一年九月十五日,尊封为端康皇贵太妃。民国十三年九月二十二日丑时薨,年五十一岁。同年十月二十三日,由慈宁宫奉移广化寺暂安。十二月初十日,奉安崇陵妃园寝。民国十四年(1925年)九月,谥曰温靖皇贵妃。
[家族背景]
温靖皇贵妃出身岱图库哈里系他塔喇氏,这是清代他塔喇氏一姓内最大也是最为知名的一个支系。此系的祖先名讳不详,但是其族内门第最高的是岱图库哈里一脉,所以本书内以其岱图库哈里之名命名此系。岱图库哈里系他塔喇氏在八旗内一共拥有二十余个世管佐领,清初著名将领英俄尔岱即是岱图库哈里之孙,家族门第非同寻常。不过,这种门第与温靖皇贵妃的家族无甚关系,因为温靖皇贵妃家族一支只是岱图库哈里的同族远亲而已。温靖皇贵妃的家族隶属镶红旗满洲第一参领第十三佐领,这个佐领的世管家族是同属岱图库哈里系的朗格一脉,而温靖皇贵妃一支只是这个佐领内的普通属民。
根据温靖皇贵妃家族谱牒,其家族入旗始祖名为额尔古岱,世居扎库木地方,是岱图库哈里的同族远亲。自额尔古岱归入八旗之后,下数五代均为白身,直到第六代才有位名为五达色的人担任了骁骑校的职官。骁骑校虽然只是个六品武职,却已经是温靖皇贵妃家族第一位有官员品级的人。五达色的孙子名为萨郎阿,他是乾隆五十七年的翻译举人,仕至吏部主事,从此额尔古岱这一支他塔喇氏的门第开始由白身转变为中低级官员。
萨郎阿生有三子,第一子名为成泰,仕至笔帖式;第二子名为新泰,仕至泰陵主事,都没能提升家族的门第;而第三子裕泰,由官学生出身,考取内阁中书出仕之后不断升迁,在嘉庆朝末期出任道员,跻身中级官员的行列。道光年间升任按察使、布政使,直至巡抚、总督,不仅成了高级官员,而且是道光朝的著名地方大员,得谥庄毅。裕泰在宦场上的成功,使得这支他塔喇氏的门第从中下级官员提升为高级官员。
在裕泰得势之前,其曾祖母伊尔根觉罗氏、祖母李佳氏、母李氏均为普通旗人家的女儿。而在裕泰得势之后,这种情况为之一变。裕泰生有四子四女。第一子长启,娶正黄旗蒙古伍弥特氏一等继勇侯苏崇阿之女为妻;第二子长善,娶正红旗满洲瓜尔佳氏大学士桂良之女为妻;第三子长敬,娶镶蓝旗满洲赫舍里氏理藩院侍郎书元之女为妻;第四子长叙最为特殊,先后娶了四位嫡妻,第一位是宗室大学士宝兴之女,第二位是和硕惠端亲王绵愉之女,第三位是不人八分辅国公大学士载龄之女,第四位是宗室副都统奕贵之女。其中第二位嫡妻是仁宗嘉庆帝的孙女,出自宫中指婚。由此可见,经历了裕泰的一代显贵之后,这支他塔喇氏的门第已经成功跻身一等世家之列。不过裕泰一门跻身世家的时代较短,在当时尚属于“新贵”范畴,故而其接受新鲜事物也远比传统的世家要快,这点在二妃身上似乎也能看到影子。
温靖皇贵妃的祖父是裕泰,父亲则是婚姻对象最为复杂的长叙。根据他塔喇氏谱牒的记载,长叙仕至户部右侍郎,生有一子五女,其中有一子二女均是妾室赵氏所生。赵氏所生的一子二女内,独子名为志锜,生于同治十年,大女儿为长叙第四女,大排行行十,即是温靖皇贵妃,小女儿为长叙第五女,大排行行十一,即是恪顺皇贵妃。至于二妃的三位姐姐生母则不明,只知道长叙的第二女大排行行八,在光绪六年十一月嫁给博尔济吉特氏山西布政使葆享之子为妻。结果因为婚礼选在十一月十三日,这一天正好是圣祖的忌辰,按照当时的礼法不应该办喜事,所以长叙因“婚嫁违制”被革职。顺便一提,布政使葆享一支博尔济吉特氏和长叙有着特殊的亲缘,长叙的第三任嫡妻是不人八分辅国公大学士载龄之女,而载龄的嫡妻就是葆亨堂兄花良阿的女儿。这样看来,这位嫁回“姥姥家”的长叙的第二女有可能是其第三任嫡妻所出。
根据光绪年间第一届选秀的档案所显示,温靖皇贵妃家原住白庙胡同,后来在选秀的光绪十二年至光绪十四年中搬到粉子胡同,温靖皇贵妃和其妹恪顺皇贵妃即是从粉子胡同的宅邸内入宫的。1而在温靖皇贵妃和恪顺
————————————
1《八旗都统衙门全宗档》第39号《户部、镶红旗满洲、汉都统为挑选、复选、备选秀女及人选秀女谢赏等事的咨文保结之一》,转引自许妍:《清代“选秀女”制度研究》,第14页。
皇贵妃入宫之后,志锜一支又搬到了中老胡同居住。1
[入宫背景]
目前已知温靖皇贵妃是在光绪朝第一届选秀中被选中指定为瑾嫔的。这一届选秀从光绪十二年选到了光绪十四年,一共挑选了六次。温靖皇贵妃是在光绪十二年二月十九日第一次挑选的时候就已经参加,并且一直坚持到最后一次。
根据之前所引的清宫老太监唐冠卿的说法,温敬皇贵妃和恪顺皇贵妃只是“匆匆命公主各授荷包一与末列者二女,此珍妃姊妹之所以获选也”。2不过这种说法无法在其他资料上得到确认,只能聊备一说。而以目前所知的资料来看,在光绪十四年十月初五日的决定性挑选中的八位秀女,出身门第都不俗。八位秀女中,两位姓叶赫纳喇氏者分别是桂祥之女和佛佑之女,都是孝钦显皇后的侄女,和宫廷的关系不言而喻。镶黄旗满洲的富察氏秀女是穆宗淑慎皇贵妃的妹妹,而淑慎皇贵妃为孝钦显皇后所喜,有了宫廷内的这层关系,且作为名臣马齐的后代,门第自然也不一般。费莫氏秀女是正蓝旗满洲武英殿大学士文煜的孙女,是当时炙手可热的一等世家之一,她的姑姑由宫廷指婚成了和硕恭忠亲王奕的儿媳妇,母亲则是宗室尚书嵩森的女儿,门第也无可挑剔。至于温靖皇贵妃姐妹二人,虽然属于“新贵”,但是她们的伯父长善与和硕恭忠亲王奕是连襟,第二位嫡母则是由宫中指婚的仁宗的孙女,体现了她们与宫廷的间接关系。八位秀女之中门第不如其他几位的恰恰是镶红旗满洲富察氏巡抚德馨的两位女儿。德馨出自穆当阿系讷殷地方富察氏,其祖先名叫哈山,曾任刑部尚书、议政大臣,之后逐渐没落。德馨的曾祖父、祖父以及父亲均已经沦落到中下级官员的身份。到了德馨这一代才通过德馨自己的努力成功升到高级官员阶层,属于刚刚“中兴”的门第。以此角度进行分析,或许德馨的两位女儿可以坚持到最后
——————————
1此段他塔喇氏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珍妃和她的娘家》《东岩府君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清代朱卷集成》《光绪九年癸未科会试同年齿录》《恩赐荫生同官齿录》《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2《故宫周刊》第30期《珍妃专号》,民国十九年五月三日,第3版。
3谨按,长善的第一女,也就是温靖皇贵妃、恪顺皇贵妃的堂姐,嫁给和硕惠端亲王绵愉的第六子固山贝子奕谟。这里的联姻辈分是错乱的,奕谟的同父姐妹是温靖皇贵妃、恪顺皇贵妃的嫡母。
环节的确是受到了德宗相当的关注。
[宫廷生活o光绪朝]
温靖皇贵妃以瑾嫔的身份入宫之后,住在永和宫。1以目前的资料来看,温靖皇贵妃入宫之初时比较受孝钦显皇后的喜爱,懿旨中称她“向称淑慎”2。光绪二十年,因孝钦显皇后六十寿辰而晋封后宫,温靖皇贵妃也列位其中,由瑾嫔诏晋为瑾妃,但是同年十月,便和妹妹恪顺皇贵妃一起遭遇了降位处分。关于这次降位,懿旨之中明确指出:“本朝家法严明,凡在宫闱,从不准干预朝政。瑾妃、珍妃承侍掖廷,向称淑慎,是以优加恩眷,游陟崇封。乃近来习尚浮华,屡有乞请之事……若不量予做戒,恐左右近侍,鼎为夤缘蒙蔽之阶,患有不可胜防者。瑾妃、珍妃均著降为贵人以示薄惩,而肃内政。”3可见,温靖皇贵妃降位的理由是她和妹妹恪顺皇贵妃作为后宫干预朝政,跟皇帝表示了相关的私人请求。在懿旨下达的数日后,十一月初一日宫中另有两道懿旨发下,这两道旨意特别写在两个长方形的牌子上,悬挂在内廷里,被称为“则例”或“禁牌”来警示后宫。第一道的内容是:“瑾贵人、珍贵人着恩准其上殿当差随侍,谨言慎行,改过自新,平日装饰衣服俱按宫内规矩穿戴,并一切使用物件,不准违例。皇帝前,遇年节,照例准其呈递食物,其余新巧希奇物件及穿戴等项,不准私自呈递。如有不遵者,重责不贷。特谕。”第二道是:“皇后有统辖六宫之责,俟后妃嫔等,如有不遵家法,在皇帝前干预国政,颠倒是非,着皇后严加访查,据实陈奏,从重惩办,决不宽贷。”3从这里可以看出,温靖皇贵妃姐妹除了干预国政,“屡有乞请”之外,还不按照宫中的规矩穿戴服饰,并呈进给德宗一些“新巧希奇物件”,对于这种情况,后宫名义上的领导者孝定景皇后并没有进行处理。但是,这次降位的处罚并没有持续太久,一年之后的光绪二十一年十月十五日,便赏还了温靖皇贵妃及其妹恪顺皇贵妃的妃位。
关于这次降位,当时的军机大臣翁同龢在其日记内也有所记录。十月二十九日的日记内称:“皇太后召见枢臣于仪鸾殿,先问旅顺事,次及宫闱
——————————
1《奏为永和宫因病出宫女子一名事》,光绪十五年二月二十三日,档案号:05-0967-06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德宗景皇帝实录》卷352,光绪二十年十月壬申条,《清实录》,第56册 ,第565页。
3《德宗景皇帝实录》卷352,光绪二十年十月壬申条,《清实录》,第56册 ,第565页。
4谕旨牌两道,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转引自于善浦:《光绪皇帝的珍妃》,第21页。
事。谓瑾、珍二妃有祈请干预种种劣迹,即着缮旨降为贵人等因。(下注:鲁伯阳、玉铭、宜麟皆从中官乞请,河南抚裕宽欲营福州将军未果。内监永禄、常泰、高姓皆发,又一名忘之,皆西边人也。)臣再三请缓办,圣意不谓然。是日上未在座,因请问上知之否。谕云:皇帝意正尔。”1十一月初一日的日记内称:“诣瀛台,上语咋事,意极坦坦。”2十一月初二日的日记内称:“午初三刻传太后见起,午正二刻入见于仪鸾殿,论兵事……次及二妃,语极多,谓种种骄纵,肆无忌惮,因及珍妃位下内监高万枝诸多不法,若再审问,恐兴大狱,于政体有伤,应写明发,饬交刑部即日正法等因。臣奏言明发即有伤政体,若果无可贷,宜交内务府扑杀之。圣意以为大是,遂定议退。退写懿旨,封固呈览,发下交内务府大臣即日办理。”3仅从其内容进行分析,干预国政、“屡有乞请”,可能主要是恪顺皇贵妃一方所为。4
经过了光绪二十年那次降位处分之后,温靖皇贵妃变得谨小慎微,循规蹈矩,没有继续干涉政治。对于这种变化,有些通说认为是因为温靖皇贵妃性格“老实”,而其内侄唐海忻则认为“(瑾妃)能委曲求全,是个有心计的女子”。5至于其妹恪顺皇贵妃则未改作风,导致被迁居幽禁,以至于在光绪二十六年七月殉死宫中。曾经侍奉过孝定景皇后和温靖皇贵妃的清宫太监信修明记录称:“(温靖皇贵妃)鉴于珍妃的过失,一生持守惟谨。”6可知恪顺皇贵妃的结局对温靖皇贵妃有着颇深的影响。
到了光绪朝后期,随着以孝钦显皇后为核心的“内廷外交”的展开,温靖皇贵妃也偶尔陪同孝钦显皇后接待外宾,这也让其留下了一些侧面记录,让今人丰富了对她的认知。如光绪二十九年、光绪三十年在宫内为孝钦显皇后画像的美国女画师凯瑟琳o卡尔便记载道:“我见到她(温靖皇贵妃)时,她虽然只有二十八岁,但已经变成了身材矮胖的女人,原有的美丽几乎无存,只有那双大而圆的棕色眼睛,还保留着些许往日的清澈。她的鼻子扁平,嘴巴很大,胖胖的脸庞显得有些臃肿,额头上也看不出什么智慧的痕迹。
————————————
1《翁同龢日记》,光绪二十年十月二十九日条,第5册 ,第2754页。
2《翁同龢日记》,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初一日条,第5册 ,第2754页。
3《翁同龢日记》,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初二日条,第5册 ,第2755页。
4关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降位的情况以及干预国政的具体问题,可以参见恪顺皇贵妃条。
5唐海忻:《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文安主编:《清宫轶事》,第152页。
6信修明:《老太监的回忆》,第79、80页。
总之,她的整个外表与高贵的身份很不相称。脾气似乎还好,但既不聪明又不善于待人接物,宫里的女人一般都不怎么喜欢她,更谈不上具有皇后《孝定景皇后)那样的魅力。”1曾经短期在宫内服役的容龄则形容她:“平日总不说话,有时只是笑笑而已。虽然她在名义上是一位皇贵妃,可是我看来大家对她很不恭敬。我在宫里多年,从来没有见慈禧对她说过一句话。”信修明则说,因为“同命相怜之感”3,温靖皇贵妃和孝定景皇后的关系处得不错。
[宫廷生活o宣统及小朝廷时期]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德宗和孝钦显皇后先后崩逝,宣统帝即位,外由其生父和硕醇亲王载沣主政,内则由孝定景皇后主掌,温靖皇贵妃则过着平静的寡居生活。民国二年正月,孝定景皇后崩逝,导致小朝廷内后宫的势力矛盾发生变化。
当时的后宫中分为以献哲皇贵妃居首的穆宗遗孀和以孝定景皇后居首的德宗遗孀两派,宣统帝承继了大统,在宗法上,他是承继穆宗,兼桃德宗,所以两派在法理上均有“母权”。但是穆宗的嫡后孝哲毅皇后已故,德宗的嫡后孝定景皇后仍在,在嫡庶的明确区分之下,德宗遗孀一派占据了绝对的上风。因为温靖皇贵妃性格比较温和,所以与穆宗遗孀三位太妃的关系还算不错,她们称呼温靖皇贵妃为“胖妹妹”4。而在民国二年正月孝定景皇后崩逝之后,两派的名分一下子势均力敌,便展开了以宣统帝“母权”为目标的争斗,各种拉拢宣统帝以及遗老大臣们,并且积极将与自己有关系的闺秀嫁给宣统帝为“皇后”。
在这场争斗之中,最开始是以献哲皇贵妃一派领先的,毕竟献哲皇贵妃“很有笼络人的手腕”5。但是从民国八年开始,情势为之一转,温靖皇贵妃开始占据上风,这主要是因为她成功拉拢了宣统帝本生父和硕醇亲王载沣
——————————
1[美]凯瑟琳卡尔著,王和平译:《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第34页。
2容龄:《清宫琐记》,《在太后身边的日子》,第255页。
3信修明:《老太监的回忆》,第80页。
4溥杰:《清宫会亲见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第44页。
5溥杰:《清宫会亲见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第44页。
一家,特别是宣统帝的本生母和硕醇亲王嫡福晋瓜尔佳氏,具体的方法即是以太妃的身份帮助她一起联系复辟事宜。溥杰这样记录道:“从此她(温靖皇贵妃)不仅和我母亲的关系一天天密切起来,就连她的大总管刘承平和我母亲的亲信太监张金,也搞得火热。原来,她们是通过这两个太监,利用步军统领衙门左翼总兵袁得亮,曾是我外祖父荣禄的旧部的关系,竟和奉系的一些人勾结起来,想借用奉系的力量来搞复辟,以便自己独占‘母权’,坐上太后‘宝座’。当时因我年幼,虽不知道他们勾结的具体情况,但也看出一些蛛丝马迹来。如从张金同我母亲的谈话中,经常听到奉天、张作霖等等这样一些名字,我母亲也经常同瑾妃密谈到深夜。有一次,听说奉系于冲汉的儿子于静远,还曾悄悄地到宫中来过,由刘承平负责接待,并在刘的住所吃到了瑾妃赏的丰盛佳肴,临走时瑾妃还有赏赐。也是在他们的策划下,张勋的女儿还几乎和我定亲,只是因为‘命相不合’才作罢;但瑾妃就立将自己最宠爱的二侄女和我配了婚。有一次,我因看到瑾妃与我母亲的来往异乎寻常,曾问我母亲:‘您和端康主子商议什么秘密事?’她说:‘现在你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的。’言罢颇露得意之色。”1
对于这一时期的温靖皇贵妃,一些当事人留下的记录依然记载她性格和蔼,待人亲切。如溥佳记录称,温靖皇贵妃“开通一些”,说话比较亲切,其特别喜好美食,有专门雇用的名厨,“不但果桌做得最好,烹饪也颇出色。每逢她的生日,王公旧臣都喜欢吃她赏的那一顿饭。据太监说,这样的好饭她还不满意,经常派人到‘天福号’买酱肘子供她吃早点”。2温靖皇贵妃的本家侄子唐海忻也记录她和蔼,且“最爱喝青果茶”“踢毽子的姿势很好看”3。当然,所谓的“开通”和“亲切”都是相对的。在外籍教师庄士敦发现宣统帝视力不好,建议宣统帝配眼镜的时候,温靖皇贵妃就极力反对,“认为外国医生只会为皇帝配眼镜,而皇帝戴眼镜是绝对不可以的”。4在宣统帝的记录中,温靖皇贵妃也全无“亲切”的形象,而是“在有意无意之中,模仿起西太
——————————
1溥杰:《清宫会亲见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第46页。
2溥佳:《清宫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第16页。
3唐海忻:《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文安主编:《清宫轶事》,第149页。
4[英]庄士敦著,张昌丽译:《紫禁城的黄昏》,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55页。
后、隆裕太后来……骄傲跋扈”。1出现这种印象差异,其实是因为自从民国八年温靖皇贵妃在太妃斗争中逐渐得势以来,随着和醇亲王府的关系愈发紧密,其性格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对宣统帝,大有“母后”的架势,并且最终在民国十年间接逼死了宣统帝的生母和硕醇亲王嫡福晋瓜尔佳氏。关于这个事情,宣统帝和溥杰都留下了记录。
宣统帝的记录称:
在我十四五岁时,端康太妃由于我追逐时髦,狠狠地训斥了我一顿,并打了两个太监每人二百大板。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之后,她便数仿起西太后对待光绪的老办法,每天派她宫中的六七名太监,轮流地来“服侍”我,其实就是派他们来做监视我的“特务”。我当时敢怒而不敢言,直到有一天,我真觉得有些按捺不住了,便借机和太监大闹起来。太妃知道……便知趣地把“特务太监”撤走了。
有一天,端康下了一道命令,把太医院的御医范一梅开除了。我听到此事后非常气愤,当然这也和我平日对于她的种种不满有关……我于是就给她下了个结论:她本是一个妾的身份,而不是妻的身份,并不能算是我的母亲。现在她既这样对我毫不客气,我为什么要怕她呢?于是我愈想愈可气。但是在那家长制度凛然不可侵犯的宫廷中,我还不敢下定决心,当面去质问她,便把此事告诉了陈宝琛,并和他作了一番商量,而他居然赞成了我这样做。于是,我就鼓足了勇气,到她那里质问她为什么开除了范一梅。当然她是不会向我让步的,于是我们母子便闹翻了脸争吵起来。我粗暴地扬言不承认她是我的母亲。我表明了这种决裂态度之后,便愤愤地回去了。端康太妃盛怒之下,把我的祖母刘佳氏和我的生母瓜尔佳氏叫到宫里来,并迁怒于她们,对她们作了严厉的斥责。她们在这种情形下,也只得向太妃赔礼,但太妃还不甘心,把我父亲载沣和各王公大臣全都叫进宫来……最后,我还是在我祖母和母亲的努力说服下,才勉强地到端康面前下了一跪,并且认了错,这场风波才算平息下来。
——————————
1溥仪:《我的前半生(灰皮本)》,第104页。
可怜我的母亲在她临回家去的头一天,还来看我,并谆谆嘱咐我尔后千万不要再做这样鲁莽的事,我也对她表示了今后一定不再如此。我却万万没想到。我的母亲在回家之后的第二天就吞服鸦片自杀了。1
溥杰的记录则说:
溥仪十五岁那年,因受他的英语教师庄溥仪庄士敦的影响,很想买些舶来品装饰时髦,就命李延年、李长安两个御前小太监给他买了些洋袜子之类的东西。不料瑾妃闻知,却认为违犯了“祖宗家法”,立命我父亲载沣进宫,大加申斥。那时,我们恰好又在那里会亲,亲眼看到父亲被申斥后面色苍白、颓然退出去的情景;还听到那两个小太监挨打时的竹板声和号叫声。接着,瑾妃又把溥仪叫来,亲自训诚了一通;我母亲则在一旁敲边鼓,使这时的溥仪,确有当年光绪的狼狈处境。瑾妃为了控制溥仪,每日还将自己的亲信太监派去“伺候”他。其实,这与其说是去“当差”,侧不如说去“监视”更合乎事实。……就这样大约过了一年的“风云酝酿”时期,将仪终于在帝师陈宝琛的支持下,借着瑾妃斥革太医范一梅为借口,到瑾妃处大吵大闹。瑾妃召集了王公近臣来压制溥仪……结果这次“宫中会议”,只好在王公近臣的抹稀泥和溥仪针锋相对地还击之下,草草收场,毫无结果。不仅如此,听说溥仪事后也把这班人马找来,大喊大叫了一通。在这种情况下,瑾妃深感自己力薄势单,终于从“太后梦”中醒来,从此消沉下去了。而我母亲也在这种情况下,觉得既对不起瑾妃,又认为已无法再使溥仪就范,就给我写了一封遗书,吞生鸦片、白酒自杀了。2
实际上,温靖皇贵妃并没有像溥杰所说的“从此消沉下去”,依然和另外几位太妃围绕着“母权”进行争夺,特别是在民国十一年为宣统帝挑选“皇
——————————
1溥仪:《我的前半生(灰皮本)》,第104、105页。
9溥杰:《清宫会亲见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第47页。
后”,其背后即是以献哲皇贵妃为首的穆宗遗孀与温靖皇贵妃的争斗,最终温靖皇贵妃所支持的郭布罗氏成了“皇后”,而献哲皇贵妃所支持的额尔德特氏成了“淑妃”。也正是在同年九月十五日,小朝廷下达“上谕”,称:“恭维敬懿皇贵妃、荣惠皇贵妃恭侍皇考穆宗毅皇帝,敬慎素著。端康皇贵妃恭侍兼祧皇考德宗景皇帝,温顺孔昭。现届举行大婚典礼,允宜加崇位号,以表尊荣。敬懿皇贵妃尊封为敬懿皇贵太妃,荣惠皇贵妃尊封为荣惠皇贵太妃,端康皇贵妃尊封为端康皇贵太妃。”1将三位太妃均正式尊为“皇贵太妃”。
据清宫医案可知,早在入宫伊始,温靖皇贵妃便患有肝病,还染上了劳嗽症。2光绪二十一年曾染疟疾。3升到妃位之后,因其肝病影响,屡有神志不清、抽搐等病症。4到了宣统年间,肝病依然持续,并有血虚经停、经脉制痛等症。5到民国八年时,已经形成了胀症。6根据其内侄唐海忻的记载,在民国十一年,温靖皇贵妃“身体已经很虚弱了,并得了甲状腺肥大病,眼珠往外努着”。7在这种情况下,温靖皇贵妃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人,于是在民国十三年五月十七日,温靖皇贵妃的母亲七十整寿时,温靖皇贵妃特地回中老胡同邸第“省亲”和家人团聚,虽然当天早晨“回邸”,下午四五点钟就“回宫”,也好歹是回家“省亲”了一次,以清宫的规矩而言,已经是“破天荒”之举。温靖皇贵妃“省亲”之后,病情逐渐加重,最终于当年九月二十二日丑时,因胀症在永和宫崩逝,停灵在慈宁宫。十六天之后的十月初九日,鹿钟麟率军进入紫禁城,将宣统帝驱逐出宫。同月二十三日,温靖皇贵妃的金棺才从紫禁城移往广化寺暂安。
[封谥释义]
温靖皇贵妃原本的封号为“瑾”,满文作“gincihiyangga”8,意为“华丽的”“秀美的”。不过在光绪朝,后妃的封号一般都是以汉语为核心选定的,
————————
1中国国家图书馆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49册 ,第26416、26417页。
2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4册 ,第1706页。
3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4册 ,第1697页。
4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4册 ,第1702页。
5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4册 ,第1717页。
6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4册 ,第1750页。
7唐海忻:《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文安主编:《清宫轶事》,第149页。
8《为原任侍郎长叙之十五岁女他他喇氏封为瑾嫔并十三岁女他他喇氏封为珍嫔事》,光绪十四年十月初五日,档案号:05-13-002-000288-010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满文词义的意义不大。
[考证生辰]
关于温靖皇贵妃的生辰,不同史料有不同的记载,且有互相矛盾的地方。目前来看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八月十五日”说。光绪朝中后期曾经短期在宫内服役的容龄记载:“瑾妃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有一次,我送她一些水果,还放了些毛豆。因为毛豆是八月十五日供兔儿爷的,招得大家都笑了。瑾妃不但没有生气,反而也笑了。”1温靖皇贵妃的内侄唐海忻也记录道:“1922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瑾妃的五十整寿。”2根据宫内档案,从光绪二十三年到宣统二年,温靖皇贵妃均是在八月十四日获得千秋恩赏。这种行为可能是为了区别于八月十五日中秋节的恩赏。
第二种,“八月二十日”说。唐邦治在《清皇室四谱》“温靖皇贵妃”一条中写:“同治十三年甲戌八月二十日生。”31937年所修《星源集庆》也记为:“同治十三年甲戌八月二十日生。”4但是对于这个日期未见有档案反映。第三种,“八月二十二日”说。根据升平署的档案,民国二年孝定景皇后崩逝之后,四大太妃开始由宫廷正式负责操办各自的生日,温靖皇贵妃作为其中之一,其过生日也就是“千秋”的记载也开始被档案记录。从民国二年到民国十二年(1923年)这十年,温靖皇贵妃均是在农历八月二十二日过千秋。至于侧面记载,如1920年《小公报》有“千秋誌盛”一条:“清室端康瑾贵妃,昨旧历八月二十二日寿辰。”6《那桐日记》1923年9月28日条也记载:“即阴历八月十八日……八月二十二日为端康皇太贵妃五旬千秋,今日呈进元青四则织金花纬成缎马褂料成件、翠蓝四则闪银花纬成缎衣料成件、果品、饽饽各四盒,蒙赏收。回赏酱色江绸蟒袍一件。”7均记载温靖皇贵妃是在八月二十二日过生日。
——————————
1容龄:《清宫琐记》,《在太后身边的日子》,第255页。
2唐海炘:《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文安主编:《清宫轶事》,第151页。
3唐邦治:《清皇室四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八辑)》,第108页。
4《星源集庆》,季羡林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第64册 ,第280页。5中国国家图书馆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49、50册。
6《千秋盛》,《小公报》1920年10月13日,第3版。
7北京市档案馆编:《那桐日记》,下册,第1031页。
综上可知,除“八月二十日”一说来源不明之外,温靖皇贵妃在民国之前基本是在八月十五日过寿,而在进入民国之后则因故改为八月二十二日过寿。清代宫中主位的生日有可能因为节日而挪动日子,也可能是与忌辰冲突而变更。目前尚不知道温靖皇贵妃改变生日日期的原因为何,还需要进一步发现资料来确认。
[考证o南方长大说]
很多文章以及小说中均提到温靖皇贵妃和恪顺皇贵妃姐妹二人从小跟着伯父长善在南方长大,有的还很准确地描述她们十岁才回京,几乎成了定说。但是这种“南方长大说”一般以其父长叙早逝的背景为立论基础,而此与史实并不符合。
温靖皇贵妃一家是京旗旗人,“旧宅”即在北京。其父长叙在同治四年时任郎中,后升为大理寺少卿。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升为光禄寺卿,同治十三年八月女儿温靖皇贵妃出生。光绪元年二月转任太常寺卿,三月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光绪二年二月女儿恪顺皇贵妃出生,十月署理兵部左侍郎。光绪三年正月正式升任礼部右侍郎,十一月调任刑部右侍郎。光绪四年(1878年)五月兼任镶白旗蒙古副都统。光绪五年二月转刑部左侍郎,八月兼署户部右侍郎,十一月正式调为户部右侍郎。光绪六年十一月因违例婚嫁革职。之后光绪十年十月,因孝钦显皇后五旬万寿,长叙作为革职之员还随班行礼。1以这些履历来看,从温靖皇贵妃出生,一直到温靖皇贵妃十一岁为止,其父长叙均任京官或者住在京城。温靖皇贵妃和恪顺皇贵妃原本住家即在北京,亲生父母也均在北京生活,在旧时代交通不便利且医疗不发达的状态下,似乎没有理由作为幼儿被长途跋涉送到伯父长善所在的广州去。
二、恪顺皇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