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 第76节
但是,清代皇室有自己的宗法规则。清廷将皇族爱新觉罗氏内部分成“宗室”和“觉罗”,“宗室”内部还分成“近支宗室”和“远支宗室”,“近支宗室”内部除普通的“近支宗室”之外还有和皇帝血统关系最近的“近派宗支”。当时“近派宗支”的范围是仁宗嘉庆帝和宣宗道光帝两系。按照清代皇室自己的宗法习惯,当帝位断绝时,要尽可能地从“近派宗支”内挑选承继大统者,而且禁止错辈承继。也就是说,如果要给穆宗立嗣,则必须从“近派宗支”内选择出“溥”字辈的男性过继给穆宗。当时的“近派宗支”内只有一位“溥”字辈男性在世,即宣宗第一子隐志郡王奕纬的嗣孙溥伦。但是溥伦生于同治十三年十月初二日午时,当时只有三个月大,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很容易夭折,所以无法被承继给穆宗为嗣,这才让“载”字辈的德宗作为文宗的承继子入继大统。
孝哲毅皇后为亡夫穆宗立嗣的期待落空,又因为德宗入继,她成了寡嫂身份,政治上毫无发言权,未来十分堪忧。同时,明清时期尤其推崇“节妇”,“守节”或“殉节”都是当时社会所普遍赞赏的。孝哲毅皇后本家阿鲁特氏一门以科举知名,饱读经典,对于“节烈”似乎更为推崇。孝哲毅皇后的姑祖母以及大姑母都是节妇,可知孝哲毅皇后家族的门风本身便有刚烈的一面。1
顺带一提,有一些野史认为穆宗崩逝的时候孝哲毅皇后已经怀有身孕,所以孝钦显皇后才迫不及待地想要逼死她云云。一来前面所引孝哲毅皇后本家后裔的说法里明确说“家里人没有说过”;二来,根据清宫制度,一旦后宫主位被确认怀孕,马上会增设各种人员妥善保护孕妇,在档案上必然有所
——————————
1谨按,庚子之乱中,联军进京之后专门寻找支持义和团的大臣之家进行杀戮。孝哲毅皇后的父亲崇绮在政策上支持义和团,当时只身出京。其家人遵循“主辱臣死”的理念,由崇绮的继妻瓜尔佳氏率领,“先于京师陷时,预掘深坑,率子散秩大臣葆初及孙员外郎廉定,笔帖式廉容、廉密,监生廉宏,分别男女人坑生瘗,阖门死难”。根据记录,崇绮一家“闺门死难”一共有十三口人,六男七女。由此也可见阿鲁特氏一门门风之刚烈。
反映。而目前无论是档案还是医案上,均未发现有孝哲毅皇后怀孕的记录。
孝哲毅皇后崩逝之后,孝贞显皇后、孝钦显皇后评价她为“孝敬性成,温恭夙著”;“淑慎柔嘉,壶仪足式,侍奉两宫,孝敬无违”,1并为其上了“哲”的谥号。后来在光绪二年五月,御史潘敦俨上了一道奏折,说现在国内气候干旱是因为皇后的谥号有问题,请求更改皇后的谥号,并且提到“后崩在穆宗升遐百日内,道路传闻,或称伤悲致疾,或云绝粒赏生,奇节不彰,何以慰在天之灵?何以副兆民之望?”按照潘敦俨的想法,孝哲毅皇后既然是自杀殉节,自然是节妇的表率,需要和平民一样大为旌表一番才能公平,才能“风调雨顺”。两宫太后看了之后表示“深堪诧异”,下懿旨道:“本朝恭上列后谥号,均系恪遵成宪,敬谨举行。孝哲毅皇后已加谥号,岂可轻议更张。该御史逞其臆见,率行奏请,已属糊涂。并敢以传闻无据之词,登诸奏牍,尤属谬妄。潘敦俨著交部严加议处。”2换言之,内廷之事不是御史凭借坊间传言能够讨论的,结果潘敦俨被革职。
[封谥释义]
内阁为孝哲毅皇后拟出两种谥号,其一为“孝哲嘉顺淑慎贤明宪天彰圣毅皇后”,其二为“孝质嘉顺敬恪敦仁仪天钦圣毅皇后”3,最终选定了前者作为孝哲毅皇后的谥号。其主谥为“哲”,满文作“sultungga”1,意为“明哲”。
第三节 清穆宗同治帝的四位后宫
一、淑慎皇贵妃
[简介]
穆宗淑慎皇贵妃,镶黄旗满洲富察氏,盛京工部侍郎凤秀之女。咸丰九年十二月初一日生。在同治九年前后参加八旗选秀,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被指定为慧妃。同年九月十四日,以大学士文祥为正使,礼部尚书灵桂为副使,册封为慧妃,当日入宫。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因穆宗天花
——————————
1《德宗景皇帝实录》卷4,光绪元年二月戊子条,《清实录》,第52册 ,第133页。
2《德宗景皇帝实录》卷32,光绪五年二月戊子条,《清实录》,第52册 ,第133页。
3《呈恭拟大行嘉顺皇后尊谥单》,光绪元年,档案号;03-5522-1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4綦中明:《满语名号研究》,第81页。
之喜,诏晋为皇贵妃。同年十二月初五日,穆宗崩逝,德宗即位,尊封为敦宜皇贵妃。光绪二十年正月,因孝钦显皇后六旬慈庆,尊封为敦宜荣庆皇贵妃。光绪三十年正月二十八日薨,年四十六岁,谥曰淑慎皇贵妃。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一日,奉安惠陵妃园寝。
[家族背景]
淑慎皇贵妃出身檀都系富察氏,是太祖继妃、孝贤纯皇后的同族,高宗晋妃的族曾孙女,宣宗恬嫔的族孙女。其家世可以参考太祖继妃、孝贤纯皇后、高宗晋妃、宣宗恬嫔条。淑慎皇贵妃虽然是孝贤纯皇后的族亲,但是旱就出了五服,所以和宫廷亲缘并不近。淑慎皇贵妃的直系祖先是米思翰的第二子二等伯、大学士马齐,在血缘上与高宗晋妃、宣宗恬嫔较为接近。马齐生有十二子,形成了十二房后裔,高宗晋妃是第五房傅广的孙女,宣宗恬嫔是第十一房傅良的曾孙女,淑慎皇贵妃则是第四房傅德的四世孙女。这样算来,她与高宗晋妃和宣宗恬嫔也都出了五服。
在马齐后代的十二房中,门第的高低并不一致,其中作为大宗承袭二等伯爵位的是第十一房,无疑是八旗内的一等世家,其余的房头就要差一些。淑慎皇贵妃出身第四房,这个支系的祖先傅德只仕至员外郎,其子官登仕至知府,有沦落为中级官员的趋势。但是官登的第一子恭泰是当时有一定名望的诗人,又肯于读书,在乾隆四十三年考中文进士,由吏部员外郎入仕,乾隆朝晚期任内阁学士,嘉庆朝初期任盛京兵部侍郎,回归了高级官员的行列。这位恭泰便是淑慎皇贵妃的曾祖父。
淑慎皇贵妃的祖父是恭泰的第二子惠吉,其由荫生出身,嘉庆年间任员外郎、郎中,道光元年外任知府,在道光十三年升任广西巡抚,其后历任热河都统、漕运总督、陕西、福建、云南巡抚、陕甘总督等职,是道光中后期的著名督抚。惠吉生有三子,第一子名为钟秀,仕宦情况不明;第二子名为麟秀,仕至户部郎中;第三子名为凤秀,便是淑慎皇贵妃的父亲。凤秀,号辉堂,以监生的身份纳货出仕,同治年间任员外郎,后来因为女儿淑慎皇贵妃被孝钦显皇后喜爱的缘故成为“后党”的一员,得以在光绪朝屡屡晋升,仕至盛京工部侍郎,在光绪二十二年七月病故。已知的资料显示,凤秀并没有留下男性后裔,淑慎皇贵妃有可能是他的第一女。另外,凤秀还至少有一个小女儿,生于光绪元年,比淑慎皇贵妃小了十六岁,后来参加了光绪朝第一届的选秀,成功进入最后决选,但是最终没能被挑选入宫。
姻亲方面,淑慎皇贵妃至少有两位姑母,一位嫁给鸿胪寺卿绵善作为三继妻,绵善是圣祖第二十四子和硕戚恪亲王允秘的曾孙,也是同治元年的举人;另外一位嫁给正红旗满洲瓜尔佳氏闽浙总督怡良的独子笔帖式吉昌为妻。
总体而言,淑慎皇贵妃家族属于是满洲一等世家的分支,本支内并没有爵位或者世管佐领承袭,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持在高级官员的行列里,依然与世家进行联姻。1
[入宫背景]
目前已知淑慎皇贵妃是在同治朝第一届选秀中被选中指定为慧妃的。这一届选秀从同治七年选到了同治十一年,一共挑选了二十次。在同治七年的时候,淑慎皇贵妃只有十岁,不属于挑选范围,应该没有参加挑选。但是因为同治朝选秀经常更改秀女参加年龄,同治八年之后几次挑选的要求不明,所以淑慎皇贵妃具体是在哪次开始参加挑选的目前并不清楚,推测她可能是在同治九年十二岁左右开始参加挑选的。
根据通说,在这届秀女之中,孝贞显皇后支持孝哲毅皇后,而孝钦显皇后支持淑慎皇贵妃。前文提到过,孝贞显皇后支持孝哲毅皇后的一个原因是孝哲毅皇后与孝钦显皇后有亲属关系,故而有人以此猜测孝钦显皇后支持淑慎皇贵妃也是因为亲属关系的缘故。特别是根据资料得知孝钦显皇后的母亲是富察氏,便认为孝钦显皇后的母亲是淑慎皇贵妃的同族。实际上,孝钦显皇后的母亲富察氏是归化城副都统惠显的女儿,惠显虽然与淑慎皇贵妃的祖父惠吉名字很像兄弟,而且两人都是镶黄旗满洲人,但是惠显和惠吉不仅不是兄弟,而且惠显也并非檀都系富察氏出身,惠显之子所用的行辈也与惠吉家族完全不同,属于典型的“同姓各宗”。
总之,以目前的资料来看,并没有发现孝钦显皇后与淑慎皇贵妃有亲属关系。孝钦显皇后可能只是因为淑慎皇贵妃家世尚好,而且符合自己的喜好,才会支持淑慎皇贵妃。另外,在档案中发现,淑慎皇贵妃亲伯父麟秀的
————————
1此段富察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沙济富察氏宗谱》《思恩太守年谱》《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女儿也参加了当届选秀,并且一直记名,可惜在同治九年五月二十八日以记名秀女的身份病故,1而淑慎皇贵妃也应该是在此年前后参加挑选的。
从结果来看,在五位被选中的秀女之中,除了孝哲毅皇后指立为皇后之外,只有淑慎皇贵妃独占妃位,并且在事实上是以贵妃的待遇入宫的,入宫的时间也与众不同,俨然有“副后”的待遇,似乎也证明了淑慎皇贵妃在原选秀中被看好的情况。
[宫廷生活]
根据《筹办大婚典礼册》内记录的后宫主位入宫典礼,在一般情况下,指立的皇后应该在行大婚礼的前一日,于自家邸第被册封为皇后,并于第二天凌晨入宫行合卺大婚礼。而指定的妃嫔贵人等后宫主位则是在皇后册封的那一天便由内务府迎接入宫,并于第二日皇后大婚礼上作为后宫行礼朝贺。至于这些后宫主位们的册封礼,则惯例安排在大婚礼之后。与之相对,淑慎皇贵妃则与众不同。根据两宫的懿旨,她“于本年九月十四日册封皇后礼成后,即日册封慧妃”。2也就是淑慎皇贵妃是与皇后在同一天在邸第被册封,先于皇后入宫,3而且在册封的当天“命委散秩大臣三等承恩公崇绮以内阁学士候补,员外郎凤秀以四品京堂候补”。4不仅将皇后的父亲升官,还同时升了淑慎皇贵妃父亲的官职,待遇显然与其他三位后宫不同。
入宫之后,淑顺皇贵妃住在永和宫。5根据两宫太后的懿旨,“慧妃分例著照贵妃分例预备”6,在事实上享受贵妃的待遇。另外,淑顺皇贵妃还代替孝哲毅皇后主持了先蚕坛的祭祀。清代先蚕坛的祭祀是由皇后主持的祭祀活动,一般每年都要进行,或由皇后亲自主持祭祀,或派一位后宫代祭,或派官员、命妇代祭。在皇后在位的情况之下,一般不派人代祭,除非皇后
————————
1《为镶黄旗满洲耀奎佐领下记名秀女原任郎中麟秀之女病故事致内务府》,同治九年五月三十日,档案号:05-13-002-000811-012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穆宗毅皇帝实录》卷330,同治十一年三月己丑条,《清实录》,第51册 ,第364页。
3于善浦:《清代帝后的归宿》,第215页。
4《穆宗毅皇帝实录》卷340,同治十一年九月乙未条,《清实录》,第51册 ,第486页。
5《为敬事房接出永和宫慧妃位下女子一名系正白旗披甲人祥永之女因笨现令退出事的堂报》,同治十二年二月十一日,档案号:05-0867-04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6《奏为拣派皇后妃嫔位下专奉内管领等预备分例事》,同治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档案号;05-0861-03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有孕在身,或者国丧以及皇后本家有丧事。1而同治朝两次祭祀先蚕坛,均是派淑慎皇贵妃代祭的,当时孝哲毅皇后似乎不在丧期之内,也并未怀孕,出现这种情况或许是孝哲毅皇后身体不适造成的,也可能是两宫皇太后对淑慎皇贵妃的一种优待。
虽然淑慎皇贵妃得到了两宫皇太后的特殊优待,但是穆宗天寿不永,过早崩逝,让淑慎皇贵妃以十六岁的年纪开始寡居。在光绪二年,淑慎皇贵妃作为穆宗的遗孀,与其他三位后宫一起移居到“西内”慈宁宫2,并且在此了却残生。
[封谥释义]
淑慎皇贵妃原本的封号为“慧”,满文作“ulhisungge”3,意为“聪慧”“伶俐”。作为皇贵妃的封号为“敦宜荣庆”,满文作“jiramin acabungge derengge urgun”4,意为“敦厚相宜荣华喜庆”。最后的谥号为“淑慎”,满文作“nemgiycn olhoba”5,意为“温和谨慎”。
二、献哲皇贵妃
[简介]
穆宗献哲皇贵妃,正蓝旗满洲赫舍里氏,知府崇龄之女。咸丰六年六月初一日未时生。6在同治七年参加八旗选秀,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被指定为瑜嫔。同年九月十三日入宫。同年十月二十八日,以大学士文祥为正使,礼部尚书万青藜为副使,册封为瑜嫔。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因穆宗天花之喜,诏晋为瑜妃。光绪二十年正月,因孝钦显皇后六旬慈庆,诏
——————————
1如嘉庆九年(1804年),孝和睿皇后之母病故,因此由裁妃代祭。见《著为祭蚕坛遵旨改遣戚妃致祭事》,嘉庆九年三月初四日,档案号:05-0508-07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谨按,此处"慈宁宫"泛指宫廷内慈宁宫本宫以及其北部和东部的六个“所”。
3《为片查慧妃照皇贵妃例赏给何项事致内务府》,同治十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档案号:05-13-002-000242-013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4《为发给恭办敦宣荣庆皇贵妃等位镀金银册等项核用头等赤金事致内务府》,光绪二十年
四月二十一日,档案号:05-13-002-000307-006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5《为淑慎皇贵妃神牌开工事宜一折抄录原奏事致内务府等》,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二十七日,档案号:05-13-002-000349-003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6谨按,自献哲皇贵妃入宫时,即以六月初一日为生辰。至民国小朝廷时期,则主动将生辰改为七月十九日,其理由目前尚不明确。可参见《内务府口传醉王爷交谕敬懿皇贵妃改七月十九日千秋单》,无朝年,档案号:06-02-004-000013-020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晋为瑜贵妃。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德宗崩逝,宣统帝即位,尊封为瑜皇贵妃。民国二年二月初五日,尊封为敬懿皇贵妃。民国十一年(1922年)九月十五日,尊封为敬懿皇贵太妃。民国十三年(1924年)十月二十五日,与敦惠皇贵妃一同出宫,前往宽街荣寿固伦公主府居住,后又迁居麒麟碑胡同。民国二十年(1931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亥时薨,年七十七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正月,谥曰献哲皇贵妃,暂安柏林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二月,奉安惠陵妃园寝。
[家族背景]
穆宗献哲皇贵妃出身的赫舍里氏所属大系不明,属于西安驻防正蓝旗满洲赫舍里氏。在清代,凡是被拨往驻防并且人当地驻防旗籍的,多数是没有世爵世职也没有出任中高级职官的中下层旗人,以兵丁阶层为主。不过根据献哲皇贵妃家族部分谱牒显示,献哲皇贵妃的祖父名为成明,仕至杭州将军,已经成功跻身高级官员阶级,为脱离驻防旗籍做了准备。成明的第二子名为舒兴阿,字叔起,号云溪,是道光十二年的进士,在道光年间历任内阁学士、兵部、工部侍郎,咸丰年间成为军机大臣,历任户部左侍郎、陕甘总督、云南巡抚,在咸丰八年病故。献哲皇贵妃的家族因为其祖父舒兴阿位至高官,得以被调入京旗。以这个角度而言,虽然祖父等均是西安驻防出身,但是在献哲皇贵妃出生的时候其家族已经是京旗的旗人了。
舒兴阿共有五子数女。第一子熙龄仕至陕西候补同知;第二子崇龄仕至广东雷州府知府;第三子松龄仕至礼部员外郎;第四子惠龄仕至吏部郎中;第五子益龄仕至工部笔贴式。舒兴阿的女儿里,有一位嫁给老恭王府1出身的尚书延煦作为二继妻。可以看出,由于舒兴阿在仕宦上的得势,其家族也进入了京旗世家的婚姻圈。
献哲皇贵妃的父亲为舒兴阿的第二子崇龄,母亲的资料则不明。献哲皇贵妃有可能是崇龄的第一女,并且至少有一位亲妹妹,后来被指婚给和硕恭忠亲王奕的第二子多罗贝勒载滢作为嫡妻。
另外,献哲皇贵妃的好几位嫡堂姐妹也嫁给高等宗室,如其伯父熙龄之
——————————
1谨按,老恭王府指的是世祖第五子和硕恭亲王常宁一门,用以区别宣宗第六子和硕恭忠亲王奕一门。
女嫁给和硕睿恭亲王淳颖的孙子,还有一女嫁给宗室大学士耆英的弟弟。叔父松龄的女儿嫁给履王府的奉恩镇国公溥楸,另外一位叔父益龄的女儿则嫁给和王府的小宗典礼院学士毓隆。由此可见,献哲皇贵妃一家虽然刚被调入京旗,但是和京旗世家的联姻已经很普遍,特别是和高等宗室的联姻尤为密切,可见其门第。
十分有趣的是,根据档案显示,舒兴阿一家被调入京城之后,住在板厂胡同。同年被选为皇后的孝哲毅皇后以及恭肃皇贵妃阿鲁特氏,她们家族的邸第也是在板厂胡同。所以献哲皇贵妃与孝哲毅皇后和恭肃皇贵妃是邻居的关系。1
[入宫背景]
目前已知献哲皇贵妃是在同治朝第一届选秀中被选中指定为瑜嫔的。这一届选秀从同治七年选到了同治十一年,一共挑选了二十次。献哲皇贵妃是在同治七年二月初四日第一次挑选的时候就已经参加,并且一直坚持到最后一次选秀。
[宫廷生活]
献哲皇贵妃入宫之后,住在景仁宫。2度过了两年多的宫廷生活,在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穆宗崩逝之后,以十九岁的年纪开始寡居。在光绪二年,作为穆宗的遗孀与其他三位后宫一起移居到“西内”慈宁宫,与敦惠皇贵妃一起住在寿头所。3后来淑慎皇贵妃在光绪三十年正月薨逝,献哲皇贵妃成了穆宗遗孀们的首领。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德宗崩逝,宣统帝即位。因为宣统帝在宗法上是承继穆宗为嗣,兼祧德宗,故而以献哲皇贵妃为首的穆宗遗孀们对宣统帝的“母权”提出要求,却被德宗的嫡后孝定景皇后所压制,在其过程之中,献哲皇贵妃与孝定景皇后的矛盾极其严重,以至于民国二年正月孝定景皇后崩逝的时候,据说献哲皇贵妃曾经对着孝定景皇后的尸身说:“你也有
——————————
1此段赫舍里氏谱系,整理自《爱新觉罗宗谱》《恩赐荫生同官齿录》《会试同年齿录》。
2《为敬事房接出景仁宫瑜嫔位下女子系正白旗匠役宝英之女因笨现令退出事的堂报》,同治十二年二月初七日,档案号:05-0867-04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3《为查验寿头所交出女子二名分别在瑜妃瑨嫔位下当差素无过失并无别情属实事的呈文》,光绪二年十一月十三日,档案号:05-0894-06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了今日!”1以表达自己的愤恨。
最大的对手孝定景皇后崩逝之后,以献哲皇贵妃为首的穆宗遗孀们再次发难,最终与德宗的遗孀温靖皇贵妃共享宣统帝的“母权”,也因此得以搬离慈宁宫。其中,献哲皇贵妃搬入太极殿(启祥宫),2并且继续与温靖皇贵妃争夺“母权”。关于这一点,宣统帝的记录中提到:“敬懿太妃因为我幼时曾住在和她的‘太极殿’相衔接的‘长春宫’的关系,所以我幼时对于她的感情,总比和那三位太妃要亲近些,就是她对于我也是在无言之中,似乎更关切些。她对于端康的骄傲跋扈的平日行动,也颇为不满,只不过是面和心不和地过着表面平静的生活罢了。”3宣统帝的本生亲弟溥杰也记录说:“那时,瑜妃住在太极殿,溥仪住在长春宫,二人相距最近。瑜妃很想利用这种‘地利’之便,逐渐影响溥仪,来加强自己在其他三宫中的地位,于是就提出让我祖母、母亲和我及长妹韫嫔,进宫去会见溥仪。”“瑜妃看来待人和气,但很有笼络人的手腕。……可是到我十三岁的时候,瑾妃也忽然派人来,宣我们进宫去会亲了。……当我们于次日到太极殿给瑜妃请安时,她的脸上就露出不悦之色。”5由此可见,在这场关于“母权”的争斗当中,以民国八年(1919年)为界限。民国八年之前,献哲皇贵妃占据上风,民国八年之后,温靖皇贵妃占据上风。
在当时,其他太妃均称呼献哲皇贵妃为“三姐”6,这大概是因为她原本在娘家行三的缘故。关于献哲皇贵妃的性格,一些当事人留下了记录。鸿佳回忆说:“我曾听母亲说过,敬懿的文化很高,西太后对她很器重。……她的言谈举止处处仿效慈禧,见她时可千万不要错了规矩,否则她会当面呵斥的。确实如我母亲所说,我每次去见她,她总是端坐在宝座之上,我给她叩
——————————
1溥仪:《我的前半生(灰皮本)》,北京:群众出版社,2011年,第48页。
2溥佳:《清宫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第15、16页。
3溥仪:《我的前半生(灰皮本)》,第104页。
4溥杰:《清宫会亲见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第37页。
5溥杰;《清宫会亲见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第45页。
6溥杰:《清宫会亲见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第44页。
了头,她才叫人临时放一把椅子叫我坐,可我又得给她谢恩。有时她还给我一杯茶喝,我还得给她谢恩。总之在她那里要不断地谢恩就是了。她面部表情严肃,说话总带着教训人的口气,而且一说起来就没个完,直到她说声‘你下去吧’,我才敢退出来。”1可见献哲皇贵妃是一位规矩很大、比较严肃的人。
与此同时,献哲皇贵妃和温靖皇贵妃的“母权”之争还在继续。民国十一年为宣统帝挑选“皇后”,两位太妃也明争暗斗起来,献哲皇贵妃支持额尔德特氏,温靖皇贵妃支持郭布罗氏,最终温靖皇贵妃所支持的郭布罗氏成了“皇后”,而献哲皇贵妃所支持的额尔德特氏成了“淑妃”,似乎献哲皇贵妃又输了一阵。也正是在同年九月十五日,小朝廷下达“上谕”,称:“恭维敬懿皇贵妃、荣惠皇贵妃恭侍皇考穆宗毅皇帝,敬慎素著。端康皇贵妃恭侍兼祧皇考德宗景皇帝,温顺孔昭。现届举行大婚典礼,允宜加崇位号,以表尊荣。敬懿皇贵妃尊封为敬懿皇贵太妃,荣惠皇贵妃尊封为荣惠皇贵太妃,端康皇贵妃尊封为端康皇贵太妃。”“将三位太妃均正式尊为“皇贵太妃”。
民国十三年九月二十二日,与献哲皇贵妃争斗了十年的温靖皇贵妃薨逝,献哲皇贵妃终于没有了敌手,然而在十六天之后的十月初九日,冯玉祥命鹿钟麟率军进入紫禁城,将宣统帝驱逐出宫。献哲皇贵妃与敦惠皇贵妃则借故逗留在宫内,之后于十月二十五日与敦惠皇贵妃一同出宫,前往宽街荣寿固伦公主府居住。后来荣寿固伦公主在当年十一月十八日薨逝,过了一段时间,献哲皇贵妃与敦惠皇贵妃又迁居麒麟碑胡同,度过了最后的晚年时光。3
[封谥释义]
献哲皇贵妃原本的封号为“瑜”,满文作“fiyangga”4,意为“鲜亮的”“有
——————————
1溥佳《清宫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第14、15页。
2中国国家图书馆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49册 ,第26416、26417页。
3谨按,关于献哲皇贵妃与敦惠皇贵妃迁居麒麟碑胡同的原因,有学者通过坊间调查,认为是因为荣寿固伦公主的承继子麟光经常请人来公主府打牌娱乐,来宾所乘汽车的喇叭声很少,敦惠皇贵妃与献哲皇贵妃不堪其扰,故而迁居。实际上,荣寿固伦公主的承继子麟光在1921年病故,献哲皇贵妃与敦惠皇贵妃入住公主府时,他已经去世近三年了。
4《为知照册封瑜嫔珣嫔应用捧节册入宫之内监及赞引并宣读册接授册各女官及执彩仗人等查照原奏办理事致内务府》,同治十一年十月十三日,档案号:05-13-002-000241-001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