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李玄平跪地谢恩,心中却明白,皇帝早已对他失去了信任。
  “只是……”皇帝不抬头看他,只是把玩手中佛珠,语气平淡,“爱卿之子李然现任刑部侍郎,不知是否也要一同辞官回乡?”
  李玄平蓦地惊出一身冷汗,连连弯腰拱手道:“犬子才干不多,胜在一片拳拳之心,若是能得皇上青睐,愿为皇上效犬马之劳。”
  皇帝能放他走,但是却不能放李然走。虽说皇后亦是他的女儿,但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皇后诚然只是皇后而非李氏之女。
  若是李然也走了,岂不是在明摆着昭告皇帝,他们李家同北安王同仇敌忾亦藏着反叛之心吗?
  皇帝得到了满意的回答,两人虚以逶迤寒暄几句,皇帝便借口去皇后宫中叫他走了。
  李玄平起身离开皇宫,宫道之上,背影显得格外苍凉。
  -
  随着李玄平的离去,朝中局势变得更加微妙。
  皇帝开始加紧为梁梁谋划,生怕自己一旦驾崩,年幼的皇孙无法应对季汝珣的威胁。
  一日,皇帝留宿皇后宫中。
  皇帝倚在软榻上,手中把玩着一枚玉扳指,目光沉沉地望着殿外的夜色。
  一侧案几软座上的皇后眸色深邃,却压下心间无限思量,不着痕迹的叹息一声,旋即换上笑容,轻轻为他斟了一杯茶,柔声道:“陛下,夜深了,该歇息了。”
  父亲已经辞去官职归乡了,李然仍在刑部任职,官场上波诡云谲变动不已,人人都感觉风雨欲来,只是不知那日是何时。
  她知道,若是真的有哪一天,她必是自身难保了,只求弟弟能够抽身而出,她能做的,便只是陪着皇帝走完这一程,那些恩爱恨怨便都随风去吧,她已无力改变。
  皇帝接过茶盏,却并未饮下,只是缓缓摩挲着杯沿,似在思索什么。
  片刻后,他抬眼看向皇后,语气平淡却带着几分试探:“皇后,国丈辞官归乡,丞相之位空缺,朝中不可一日无相。不知皇后可有合适的人选推荐?”
  皇后闻言,神色如常,心中却微微一紧。她知道,皇帝这是在试探她的心思。
  她放下手中的茶壶,轻轻抚了抚衣袖,沉吟片刻后道:“陛下,丞相之位关系重大,需得才干出众、忠心耿耿之人方能胜任。臣妾虽久居深宫,但也听闻朝中有几位大臣颇有才干……”
  “哦,说来听听。”
  “不知陛下可曾考虑过宋氏的宋灵昀?”
  皇帝眉梢微挑,语气中带着几分兴趣:“哦?宋灵昀?朕倒是听过他的名字,据说此人年轻有为,颇有才干。只是……朕想知道,皇后为何觉得他合适?”
  皇后微微一笑,语气温婉:“宋灵昀虽出身寒门,但学识渊博,处事沉稳,且无世家根基,亦无姻缘纽带,与朝中各派皆无利益牵扯。这样的人,既能专心为陛下分忧,又不会因私心而动摇朝纲。况且,他年轻有为,若能得陛下重用,必能尽心竭力,为朝廷效力。”
  皇后神色迟疑,似还有话要说,皇帝看出她犹豫的神色,便出言推了一把:“皇后但说无妨。”
  皇后笑了笑,“想必,臣妾所想,和皇上您想的应是一样的。”
  两人相视,眸中都透露出心有灵犀之色。
  “那宋氏一家,对梁梁和康康多有照拂,臣妾亦是去过几次宋家,看得出宋氏对梁梁和康康的一片真心,若是宋灵昀委以重任,想必在梁梁独挑大梁之时,能够一心辅佐。”
  皇帝听罢,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
  他放下手中的茶盏,缓缓道:“皇后所言极是。宋灵昀确实是个合适的人选,朕也曾听闻他在刑部任职时,办事干练,颇有建树。只是……他毕竟年轻,资历尚浅,若是骤然提拔为丞相,恐怕朝中会有非议。”
  皇后轻轻一笑,语气从容:“陛下,资历固然重要,但才干与忠心更为关键。宋灵昀虽年轻,但若能得陛下信任,必能不负所托。至于朝中非议,陛下只需稍加安抚,便可平息。况且,如今朝中局势微妙,陛下正需一位无牵无挂、忠心耿耿的丞相来辅佐。”
  皇帝听罢,沉吟片刻,最终点了点头:“皇后所言有理。既然如此,朕便考虑提拔宋灵昀为丞相。只是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不可操之过急。”
  皇后微微一笑,柔声道:“陛下英明。”
  皇帝看了皇后一眼,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他伸手握住皇后的手,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皇后,朕这些日子忙于朝政,倒是冷落了你。你为朕分忧解难,朕心中甚是感激。”
  皇后掩唇哂笑,低眉顺目,语气温柔:“陛下言重了。臣妾身为皇后,理应为陛下分忧。只要陛下龙体康健,朝局安稳,臣妾便心满意足了。”
  皇帝轻轻拍了拍皇后的手,语气中带着几分疲惫:“有你陪在朕身边,朕心中也安稳许多。只是……朝中局势复杂,朕心中总有些不安。”
  皇后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但很快便恢复了平静。她轻声道:“陛下不必过于忧心。只要陛下稳坐龙椅,朝中再大的风浪也能平息。臣妾相信,陛下定能化险为夷,稳固江山。”
  皇帝点了点头,目光再次投向殿外的夜色,语气低沉:“但愿如此。”
  殿内烛火摇曳,映照出皇帝略显疲惫的面容。皇后静静陪在一旁,心中却思绪万千。她知道,皇帝对季汝珣的猜忌已深,朝中局势随时可能生变。而她所能做的,便是尽力为皇帝分忧,稳住朝局。
  自那日之后,皇帝便开始频繁召见宋灵昀,意欲对他委以重任。
  “宋爱卿,朕知道你为人正直,能力出众。”皇帝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如今朝中局势复杂,朕需要你这样的忠臣来辅佐梁梁。”
  宋灵昀心中一凛,知道皇帝这是在试探他的忠诚。他连忙跪地,恭敬道:“陛下厚爱,臣定当竭尽全力,辅佐皇孙,保我大周江山稳固。”
  皇帝满意地点了点头:“有你这句话,朕就放心了。”
  宋灵昀离开皇宫后,心中却并不轻松。
  他知道,皇帝对季汝珣的猜忌已经达到了顶点,而季汝珣的反心也日渐显露。
  作为丞相,他必须在皇帝与季汝珣之间找到平衡,否则一旦局势失控,整个大周都将陷入动荡。
  -
  宋灵昀的任命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尽管皇帝有意提拔他,但朝中各方势力对此反应不一,尤其是那些世家大族和权臣,对宋灵昀这样一个出身寒门、资历尚浅的年轻人骤然升任丞相之位,感到极为不满。
  朝会上,礼部尚书率先发难:“陛下,丞相之位乃国之重器,非德高望重、资历深厚者不可胜任。宋灵昀虽才干出众,但毕竟年轻,恐难以服众。臣以为,此事还需慎重考虑。”
  紧接着,兵部尚书也附和道:“陛下,宋灵昀虽在刑部有所建树,但丞相之位涉及朝政全局,非一隅之才可胜任。臣以为,应当从朝中老臣中选拔更为妥当。”
  面对群臣的质疑,皇帝神色冷峻,目光扫过殿内众人,语气威严:“诸位爱卿所言,朕并非不知。然而,宋灵昀虽年轻,但其才干与忠心,朕心中有数。如今朝中局势复杂,朕需要的是一位无牵无挂、忠心耿耿的丞相,而非那些结党营私、心怀叵测之人。”
  皇帝的话音刚落,殿内顿时一片寂静。群臣面面相觑,无人敢再轻易开口。
  就在此时,御史大夫站了出来,恭敬道:“陛下,臣以为宋灵昀虽年轻,但其才干与忠心确实无可挑剔。况且,陛下既然已决定提拔他,臣等自当遵从圣意。只是,臣担心朝中某些势力会因此心生不满,恐生事端。”
  皇帝冷笑一声,语气中带着几分凌厉:“心生不满?朕倒要看看,谁敢在朕的眼皮底下兴风作浪!宋灵昀的任命,朕意已决,任何人不得再有异议!”
  皇帝的强硬态度让群臣不敢再言。然而,朝中的暗流并未因此平息。
  -
  几日后,朝中开始流传一些关于宋灵昀的流言蜚语,称他结党营私、贪赃枉法,甚至有人暗中散布谣言,称他与北安王季汝珣有勾结。
  这些流言迅速在朝中蔓延,甚至传到了皇帝的耳中。
  皇帝对此并未立即表态,而是暗中派人调查。然而,调查的结果却显示,这些流言并无实据,显然是有人故意散布,意在阻挠宋灵昀的任命。
  皇帝心中明了,知道这是朝中某些势力在暗中作祟。他冷笑一声,心中已有了决断。
  次日朝会上,皇帝当着群臣的面,直接点名了几位散布流言的官员,语气冰冷:“朕听闻,近日朝中有人散布谣言,诋毁宋灵昀。朕已查明,这些谣言纯属子虚乌有。朕今日在此明言,若再有谁敢在朝中兴风作浪,散布谣言,朕定不轻饶!”
  皇帝的话如同一记重锤,砸在群臣心头,那些原本心怀不满的官员顿时噤若寒蝉,不敢再有任何动作。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