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王爷,你说,如果陛下决定发兵攻打倭国,他会派谁为主帅?丘福,会不会主动请缨?”
朱楹没立刻回答。
他目光落在前方花架上低垂的紫藤花上,心中微微有些可惜。回来的,晚了些,紫藤花期已过,眼下只有零零散散些许花瓣,瞧上去,稀稀落落的。
“高煦和高燧都会开口。”
他说。
虽没直说,丘福会不会开口。可,那话里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朱高煦要去,丘福便定然会跟着去。
“你希望,皇兄发兵攻打倭国?”
他又问了一句。
徐妙容本想点头,突然,似想到了什么,她问:“王爷不想朝廷出兵吗?”
“兵者,诡道也。”
朱楹转过了身,停顿了一瞬,又道:“目下,出师有名。的确是个出兵的好时机。”
“所以王爷,是支持出兵的。”
“你不若问我,除了支持出兵,我还支不支持开海?”
一句“开海”说出口,徐妙容的视线猛地一顿。她心里,的确一直有这个疑问,只不过,一直没找到机会问。眼下朱楹既然说破了,那她也不隐瞒了。
“王爷支持开海吗?”
她径直问了。
朱楹道:“原先,没想好。但现在,我希望他们开海。”
原先。
现在。
徐妙容心知,造成他这种转变的关键节点,应该就是兰溪之行了。为什么转变,她没问,也大致能猜得出来。
无外乎是同朱瞻基想的差不多,堵不如疏,开海,又大有可图。
既然二人目标一致,她便多说了几句:“陛下,比前人都要主动,可开海一事,牵连甚广。王爷觉得,若提开海,胜算有多少?”
“三成。”
朱楹回答的很快。一句话让徐妙容有些泄气。
他又说:“现在,并不是提这些的好时机。”
言下之意,先不要吱声。
徐妙容也知,事情还有一箩筐,打倭国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便应下了。正准备亲自去看一遍白花花的五百两银子,下人来报,说徐辉祖来了。
徐辉祖昨日就说了要来,因此她也不意外。可,正儿八经看见人了,她却被惊了一跳。
“大哥,你去抓贼了?”
徐辉祖的样子,像是刚抓完贼回来,还是追着贼跑了十条街的那种。他额间暴汗如雨,头发更是明显有些凌乱。
问了一句,徐辉祖却摇头。
“没有。”
他又说:“我去造谣了。”
徐妙容:?
“造什么谣?”
为什么要造谣?
脑子里有一箩筐问号,忙不迭用眼神询问徐辉祖,徐辉祖也不隐瞒,只道:“我把倭寇在兰溪和象山做过的事,宣扬了一遍。”
徐妙容:??
不是都知道了吗,有什么好宣扬的?
这么大的事,应天府里该知道的早都知道了。再说一遍,不是浪费口舌吗?
疑惑地看着徐辉祖,又听得:“呸!”
徐辉祖狠狠地啐了一口,想到倭寇的罪行,更是没忍住一巴掌拍到了身旁的石桌上。
啪地一声。
他也不觉得疼。
“天杀的倭寇,真当我大明国土,是无人之境?他们竟敢挟持你,还敢在我大明的国土上肆意妄为!该杀,该杀,该杀!”
一连说了三个杀字,他又道:“不把他们的老巢倾覆,实在难消我心头之气。不让他们彻底对我大明俯首称臣,我心中实在难安。”
“所以大哥,是在造势吗?”
略一琢磨,徐妙容大致明白过来。和朱楹对视了一眼,她又问:“大哥,你想打倭寇?”
徐辉祖不会做无用之功。
费了这么大劲,还亲自出了马,摆明了是铁了心要把事情做成。徐辉祖,这是与朱瞻基,与他们想到了一处。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她看着徐辉祖的眼睛越发亮。
徐辉祖却又道:“那帮子软骨头,成天就知道把以和为贵挂在嘴上。我若贸然说要打,他们肯定会跳出来骂我穷兵黩武。现在我先添了一把火,我看他们还怎么说!”
“他们当然无话可说。”
徐妙容心中颇觉好笑,又赞道:“大哥未雨绸缪,棋高一着。”
徐辉祖的意思,她明白。无外乎是觉得,打倭寇这事,可能会遇到一些阻力。而阻力,来自朝堂上的“软骨头”们。
虽然朱棣是个极有血性的皇帝,他也爱打仗,会打仗。可,皇帝是锐意进取的皇帝,臣子却是因循守旧的臣子。
某些掉书袋子的臣子,最喜欢拿大国之仪,拿以和为贵来说事。和他们周旋,的确有些耗费精力。如今徐辉祖提前下手,先将百姓们的情绪煽动起来了,而后,在百姓们的呼声下,在众望所归之中,打倭寇这事,就顺理成章了。
毕竟,软骨头们可以与一两个百姓为敌,却不敢跟天下所有的百姓为敌。
“大哥,辛苦了。”
她心中颇觉痛快,已经能预料到接下来几日,朝堂上的情况。出兵这事,不说板上钉钉,也八九不离十能成了。朱瞻基说自己有把握,现在徐辉祖打配合,她唯一关心的是,“谁会做主帅?”
“难说。”
徐辉祖给出了两个字。
以他身为武将的灵敏,和浸润朝堂多年的经验,这事,不是二外甥上,就是三外甥上。反正肥水不流外人田,两个外甥,又是经常上战场的,他们不上,谁上?
不过,再以他对朱棣的了解,他觉得,这事到最后,大概率还是会落到朱高煦的头上。
朱高煦犯了错,让他挂帅,正好能将功补过。
当爹的,不就是这样,一次次容忍,一次次给机会。朱棣这会,还不想放弃朱高煦。
“老二这个蠢东西,竟然敢把主意打到自家人头上。丘家攒着劲,把他往上拱,他坑你们也不带商量,要我说……”
“大哥你有没有想过,披挂上阵?”
徐辉祖:?
第102章 还没开始洗白,就已经变白了
徐辉祖愣了一下, 反应过来忙道:“你希望我来挂这个帅?”
“对。”
徐妙容回答的很直接,她又道:“反正肥水流谁家不是流,能流……”
本想说能流他老朱家, 为什么不能流咱们老徐家?
反应过来身边还有一个老朱家的人,忙住了口,改口道:“朝堂上的武将, 又不是只有他们几个。他们能挂帅,大哥为什么不能?再说了。”
说到这里, 她看向徐辉祖, 笑道:“大哥从前能将那敌军打得落花流水,而今自然也能将倭国杀得片甲不留。大哥如此英勇,这主帅啊, 舍大哥其谁?”
她脸上写满了大哥你就是最厉害的, 大哥不上阵谁能上阵, 徐辉祖懒得理她。看了她一眼,悠悠地来了一句:“你说的敌军,是先前, 燕王的兵。”
徐妙容语塞。
燕王是燕王, 永乐皇帝是永乐皇帝。这些事, 都老黄历了。之前燕王靖难,燕王大军和朝廷大军, 是敌我双方, 徐辉祖打燕军,是为朝廷出力。
如今, 朝廷是朱棣的朝廷, 时过境迁,大家都在一个锅里吃饭, 敌军也变自己人了。虽然徐辉祖的对敌经验,多是打燕军打出来的,但打燕军的经验,也是经验。
朱棣若派人打倭国,这些经验,不正好派上用场?
此外,她本就不希望朱高煦上战场,白得将功补过的机会。至于朱高燧,她和他不熟。
虽然二人暂时没什么仇也没什么怨,可人有亲疏远近,在她心里,徐辉祖就是要比朱高燧亲近。
打倭国这事,胜算极大。赢了,好处显而易见。捞军功攒威望这种好事,她当然还是希望落到徐辉祖头上。
而徐辉祖,“其实大哥,你也是想来挂这个帅的吧?”
试探着问了一句,她心中已有答案。
虽说朱棣登基以后,徐辉祖与他握手言和,平日里也尽心尽力,兢兢业业练兵点兵。可,毕竟是前朝旧臣,又有徐妙云这层关系在,朝中有人,嘴上不说,心中却实在微妙。
他们觉得自己有从龙之功,是正儿八经跟着朱棣从尸山血海中杀过来的,而徐辉祖,不过是借着徐家之故,才得以继续风光。
若徐辉祖能借着此次出兵,一举拿下倭国,朝堂的那些个闲言,便自然烟消云散。
“我的确想挂帅领兵。”
徐辉祖并没有否认。
他似是也知道妹妹在说什么,叹了一口气,又道:“可我想,没用。”
他的确想披挂上阵。
武将的归宿,本就在疆场。杀敌,御辱,是每一个武将的使命。
倭国蛮夷,弹丸之国,竟如此猖狂。他想给倭国一个教训,他的刀,也很久没见血了。
可他想,有什么用,朝中大事,并非他一人能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