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我……”
“我这就去帮嫂嫂报官。”
“不能报官!”
小袁氏脱口而出,话音落,见徐家三姐妹都看着自己。心知自己表现的太明显了,忙尴尬笑笑,道:“东西虽贵重,贼人虽无耻,可,大善至诚。或许有人会因为那金鸡纳挽回一命,我就当,日行一善了。”
“嫂嫂你可真是个好人!”
徐妙容有些感动,“都说善有善报,嫂嫂如此善良,老天爷一定会给嫂嫂回报。嫂嫂就拭目以待吧。”
小袁氏的心头忽然涌现出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诡异。可一想到那“万金”,她又觉得,一定是她想多了。
那偷东西的人既然在土里放了宝钞,便说明,云华堂的前例,他是知道的。他既然效仿着崔娘子夫妇的做法,想必那金子已经在路上了。
想到金子,她眉眼间都有些得意,“借弟妹吉言。若真如此,我一定及时说与弟妹知道。”
“那我就坐等嫂嫂的好消息了。”
徐妙容假装没听懂她话里“及时”二字,笑着回了一句。
第49章 大佬们已经出世又去世了
平山堂小厨房。
一阵浓郁的香味从里头传来, 徐妙容站在院子里,有些奇怪。今天府上好像没有炖汤,她也没交代谁炖汤。
“是王爷叫有池送的鸭子, 又交代奴婢们炖一盏鸭子汤的。”
月栀回了一句。
徐妙容这才想起来,进宫前她同朱楹说了,让他帮忙看看火, 她回来要喝鸭子汤。
“可那是……”
算了。
白给的鸭子,炖了就炖了。在宫里被人秀了一脸恩爱, 又被人委以“重任”, 之后又和小袁氏虚与委蛇了一番,这会她的确口干舌燥。
只是,“你们打一碗, 送去给王爷。”
分享是一种美德, 他送一只鸭子, 她便还一碗汤。
又想到,朱橚还在九成斋那头蹭住着,便又交代了一句:“给周王也送一碗。”
月栀已经习惯了尊老爱幼, 依言将两碗汤分别送到了朱楹和朱橚手上。再折返时, 身后多了一个人。
“王妃, 小的是来拿书的。”
有池第一句话就说明了来意。
怕徐妙容不清楚不明白,他还多说了一句:“王爷知道宫里送了书来, 想问王妃借几本。”
“借书?”
徐妙容有些惊讶, 她还没来得及践行那个不道德的想法呢,朱楹这就, 主动找上了门?
他这么上道?
拿不准他是不是真的单纯只想来借书, 她决定试探一回,便问了一句:“王爷想借几本?”
“五十本。”
“多少?”
徐妙容怀疑自己的听力了。
朱棣一共给了她九十九本书, 朱楹张口,就要问她借走五十本?所以他果然是想干点什么的吧。
“王爷看得完吗?”
“看得完。”
有池心说,看不完也得看得完,不仅看得完,还会……
想到来时王爷的叮嘱,有池真想仰天长叹一声:“王爷,你可真是个好人呀。”
“看的完,那就,借给你们吧。”
徐妙容瞬间有了决断。
虽然朱棣那人可恶,说好的几十本其实是九十九本,可闭门思过时间是一个月。一个月,她一天看两本,也看不完九十九本。
原本她就想把这看书的任务外包,现在免费的劳动力送上门了。免费的,不用白不用。只是……
光借书,不成,朱棣还留了话,让她写读书摘要呢。
便客气笑了笑,暗示:“我听说,王爷最近在读《韩昌黎文集》?”
有池点头。
她心中一喜,又道:“韩愈的文章,的确别出心裁。所谓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1],看完书,要总结,要思考,才算是真的把书看透了。韩愈言行如一,字字句句,发自肺腑。他的文章,我很喜欢。”
有池轻声称是,别的一句都不说。
徐妙容看了他一眼,而后,摆摆手,示意他去拿书。
有池不爱看书,看到密密麻麻的字就头疼,他也不挑,按顺序数了五十本,就叫人搬走了。
盯着他的背影看了一会,徐妙容转过头。待看见剩下的四十九本,她叹了一口气。梗着一口老血坐回榻上,又示意月芽泡茶。
月芽应了,刚抬了脚又似想起了什么似的,转身问她:“王妃,可要试试新茶?”
“什么新茶?”
徐妙容没当回事,她对茶没有太多研究,也没有太多讲究。
月芽道:“近来应天流行一种新的吃茶法,说是把蜜渍过的橙丁放在茶水里,喝来甜丝丝的,又解腻。”
“那便试试吧。”
徐妙容点了点头,有些佩服应天人的闲情。橙丁加茶,不算黑暗料理,她还能接受。
又想到,那天在魏国公府,曹氏也在茶里加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那茶……她想起来了,和《金瓶梅》里潘金莲泡给西门庆的茶如出一辙!
《金瓶梅》里,潘金莲给西门庆泡了一盏名字很长,一口气都没法说完的茶。
“芝麻盐笋栗丝瓜仁核桃仁夹春不老海青拿天鹅木樨玫瑰泼卤六安雀舌芽茶。”[2]
这茶,跟大杂烩似的。都说“海青”可能是青橄榄,“拿天鹅”或许是白果,可要她说,橄榄也好,白果也罢,直接吃不好吗?
花片、果仁、笋豆等等一堆杂物加进去,各种味道混合,谁还记得起来,茶本来是什么味道?
摇了摇头,打定主意,千万要看住月芽,别让她即兴发挥。
既说到茶,想到《金瓶梅》,心里便被勾的痒痒的。前世出差途中,她可是抱着小说不放的。大明诗坛不行,但小说发展空前繁荣,近水楼台先得月,小说不比朱棣给的正经书香?
“对了,月芽,你可知,近来市面上可有什么流行的话本?”
想着现在兰陵笑笑生还没出生呢,小说创作的高峰期也还早,可土壤在,不愁没有种子,便想让月芽帮着找些话本来。
月芽还当真想了想,回说:“外头的流行一天一个变,奴婢也没法断言什么话本流行。王妃若想看,奴婢这就买些回来。”
“那便不拘什么类型,都买几本。”
徐妙容心里美滋滋,决定了,白天看朱棣给的书,晚上看话本。劳逸结合,效率翻倍。
可......
第二天晚上,捧着手上的小人书,她陷入了沉默。
“要不,月芽,咱们以后还是把钱拿去买吃的吧。”
不买书了。
什么烂书。
她从未见过如此敷衍,如此不讲究剧情连贯性,如此侮辱人智商的书。
原来不管在哪个时代,好书都不是人人都能写得出来的。在此她呼唤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冯梦龙、汤显祖等等一众大佬,你们快点出世吧。
不对,施耐庵和罗贯中已经出世又去世了。
噌地一下,她从榻上站了起来。月芽惊了一跳,正待细问,她却又一脸失望地坐回了原处。
“王妃,怎么了?”
“没怎么。”
徐妙容直想叹气。大佬出世了又能怎么办。《三国演义》最早的刊刻本在嘉靖年间,《水浒传》最早的刊刻本在万历年间。两本名著,经历了无数人的修改、润色、二创,才最终定型。
也就是说,哪怕她现在找到施耐庵和罗贯中的手稿,手稿上也不是她看过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不过,说来她的确有些好奇,原始手稿是怎么样的。有心想叫人出去搜罗搜罗,想到自己还在闭门思过,只得暂时作罢。
因为这个小插曲,她越发看不进去朱棣给的书了。晚饭后,思来想去,她拿了一支笔,在纸上写下五个字:桃园三结义。
印象中,这好像是《三国演义》的开篇。
至于后来……回忆了一番电视剧里的情节,又对应书里的情节,她又写下:三英战吕布。
当晚她是在《三国演义》的剧情中睡着的。梦里面诸葛亮一会哭一会笑的,唐国强的脸一会明一会暗。
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她哭得好大声。
正哭着,月菱把她摇醒了,“王妃,醒醒。王妃,你哭什么?”
从梦里醒来,她略有些不适地眯了眯眼,没好意思说,她在哭诸葛亮。
“什么事?”
她问了一句。
丫鬟们都是知道分寸也非常纵容她的,现在还没到日上三竿,没有特殊情况,她们不会专程摇醒她。
果然,“王妃,云华堂出事了!”
徐妙容彻底清醒了。
“梅驸马坐在门口,不让人进,也不准人买东西。”
梅驸马,梅殷?
徐妙容有印象。
前几天梅殷还跟一帮子建文帝的旧臣参了她,说什么她和朱楹竟然敢染手商业,坏了祖宗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