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其中暗指不言而喻,却因某些想法太大逆不道,根本不敢深谈。
  虽说电影中新旧两派如今争端得厉害, 可是那些旧知识分子也并非是大盛朝这样所想的全然保守。
  比如其中最受瞩目的那位教授, 他竟然还会七国语言, 在舌枪唇战中丝毫不落下风。
  还有些教授同样会研读各方的学说, 便是他平日里都看不上研读新式学派也一一记在心中, 正所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只能说这所学堂的祭酒,也就是电影中所言的校长是个极其富有智慧的人。他在学校中安排的老师绝不是那种迂腐愚昧之人, 就算是有新旧之争也是良性之争,他知晓如何做才是对学生最好的。]
  [我已然对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叹服不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话说得果然不错。就算是你厌恶的学说,也不可全盘否定。]
  [可是,不管怎样争论,终究是这些新式派获得了胜利,而保守陈旧的思想,却被狠狠地甩在了身后……]
  [欸,此话有失偏颇。便是到了五皇子他们所生存的年代,我看从前的知识也未必消失了,他们的一言一行,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曾经的优秀文化么。]
  不说那些读书人如何争论,便是黔首也看得津津有味。
  皆因电影镜头全然不在一方流转,而是总跟着主角陈逸之见识到民国各式的画面,也让他们看见了小人物的生存。
  陈逸之之所以跟家人朋友决裂,当然不是因为他吃饱了撑的这样简单,而是他的眼睛早已发现了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种种弊痛。
  再次踏入祖国的疆土,他的眼睛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沉淀在了普通民众身上。
  他见到有些人得了病,却不医治,而是去寻求神婆。
  陈逸之愤怒,告诉他们求神问药是不可能的。
  他追求的学说是唯物论,而世上本就无神。
  这话让大盛朝不由得骇然,唾弃他不敬神明,可是要遭罪的。
  但是陈逸之下一句话就让他们中这种浑浑噩噩的心态中震出来——
  “若是举头三尺有神明,祂又怎会眼睁睁地看着我们华夏大地沦陷悲鸣,又怎会让祂的信徒赴死,怎会看着苍生离别困顿而无动于衷。若这就是神明,那么不信也罢!”
  “难道我们次次从大灾大难中活下来,不是我们人民自己的努力么?我们辛勤栽种粮食,一点一点收获,皆是劳作后才喂饱我们自己。我们改江河易道,救灾救难,也是人民的伟力。我们从病痛中活下来,是从医生大夫那找到了药材医治好了病!”
  字字珠玑,振聋发聩。
  大盛朝的普通人想法开始动摇。
  他们的信仰神明是极为朴素的,若是谁有用,便信谁。若是无用,就根本不信。
  [胡言论语,昔王母菩萨大慈大悲,化身于人间救苦救难。是以百姓才会立祠立庙,为其祭祀香火。]
  [我曾去大夫那儿拿药没有医好,神婆却为我治了病,这难道不是神明的恩赐么。]
  [圣人有云:子不语怪力乱神,又道是敬鬼神而远之。不管这世上究竟有无神灵,其位于九天之上,站得太高了,也不会为我等蝼蚁投下眼神,不如自救为妙。]
  [信则有,不信则无,随意尔等如何想。]
  电影中的穷人已经流泪了,浑浊的泪水从他赤红的眼睛里流出,淌过脏污的面庞。
  他说自己知道,他明白这是无用功。
  众人不由骇人,然而他的下一句话却让他们的心都揪起来。
  “因为我没钱啊,先生!大爷!我拿不出钱给孩子看病,找不了大夫,找不了医生,我只能寄希望于神婆身上。”
  七尺男儿嚎啕大哭,掩面而泣。
  大盛朝的普通人原以为他们已经麻木了,面前这样的景象不会让他们心生多少波澜,只因他们从前过的便是这样的日子。
  看着电影里的那个苦难人,他们就像是在照镜子一样。日日对着镜中的自己,也就生不出其他想法了。可是当他们看到那一幕时,眼圈却不由自主地红了。
  日日注视自己的苦难,难道就不会再疼了么?
  心肠软的早已跟着泪洒当场,帕子沾湿了一条又一条。
  这电影再不是他们从前所看过的附庸风雅戏曲,不是吹拉弹唱庆贺寿辰的喜庆之音,也不是勾栏瓦肆的靡靡之声,而是将美好都给活活撕开,把赤|裸裸的惨状摆在他们面前。
  “传我的令,吩咐底下人再去给外头那些流民布棚施粥。”
  “听闻北边儿遭灾,爹爹,不如捐些粮食衣物过去吧,也算是行善积德了。”
  “娘亲,外头那些乞丐们好可怜。呜……咱们一会儿给他们带点吃的吧。”
  一句句请求,一声声许诺从各家宅邸传出,兴许这些力量微不足道,兴许他们的同情不值一提,可不过是一念之差,或终能救一人性命。
  电影里头的剧情仍在继续。
  陈逸之听了那个穷苦人的悲恸哭诉,心神大震,脑子里气血上涌,已然分不清是痛苦还是怜悯。
  他最终还是帮人把孩子带去了医院医治,并且留下了足够拿药的钱。
  但是他清楚,他现在只能救下眼前这一个,却救不了所有人。可如今他忠爱的国家有千千万万人在这样受难,而这人不过只是这个时代可怜人的一个微小缩影罢了。
  要改变这个国家实在太难,要挖掉浓疮,不伤筋动骨根本不可能。没有流血牺牲也改变不了。何为革|||命,便是改革已经做不到救国的,要用性命去填,去撼动大树了。
  明知前方极有可能是死路,但在那位伟人喊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口号时,陈逸之毅然决然地加入其中。
  皇帝看到这儿,差点就要掀翻金丝楠木御案上的折子了。
  先前无论薛兰鹤怎么演,不管他代表的陈逸之在那远离家人朋友也好,去当劳什子教授、又去假惺惺地同情穷人也罢,他都嗤之以鼻,连掀个眼皮都懒得。
  但是看到薛兰鹤做出此等姿态,又说出那些话来激发旁人的血志,却让他惊恐得不知如何是好。
  那些话看似在激励那个世界的人斗争,可若是换到了他统治下的国家竟也丝毫不显得怪异。
  原本没有想法的,恐怕也会被他撩拨出些惊世骇俗的想法来。要是那些泥腿子在濒临绝境时,忽地想起了薛兰鹤说的三言两语来,恐也会产生血性,继而生出大逆不道的恶念。
  他已经无心处理奏折,愤恨中还掺杂着说不清的恐惧。
  皇帝现在已经恍然大悟,他跟薛兰鹤之间隔着血海深仇,彼此绝不可能和解,都想要置对方于死地。
  可恨的是他只是一届凡人,没有任何能力去阻拦这场潜移默化的斗争。
  他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薛兰鹤在加入革|||命之后,又因导火索,同许许多多志同道合的人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斗争。
  皇帝全然代入了薛兰鹤的敌人,看着这场斗争而气得浑身颤抖,生怕那些人联合起来推翻他的皇位。
  直到他见那边的官府并没有完全无能无作为,而是把闹事者都押入大牢后,才骤然松了口气。
  他唇角挂着一抹讥笑,冷冰冰地看向天幕。
  官府就是要这样血腥镇压才好,看这些自命不凡的人还敢不敢再放肆!
  可是接下来所发生的事却震撼到了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大盛朝人。
  这些游街示威被关入大牢的人不但没能被人避之不及,反而受到了不少人的敬重和爱戴。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皆是为了谋求他们的生路!
  若是一个人的力量,自然是水滴入海,无任何波澜。可若是千千万万人的力量加起来,那便是排山倒海之势,连那个世界的官府都不得不屈服,迫于民情而将那些人无罪释放!
  此事让大盛朝的人都看见了民众的力量,原来并非是他们倚靠着官府生存,而是官府凭借着他们的力量才能维持正轨。
  [圣人言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得便是如此吧。]
  [得民心者得天下,古人诚不欺我。]
  [自古昏庸无能的君主轻视民众,奴役压迫他们,官逼民反,又怎能堪当大任!]
  [有血性、明事理之人,定然不愿看到为国为民之人白白受苦受难。电影中言:“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此话乃是真理。]
  一句句话砸在元盛昭的心头,令他这个皇帝又惊又怒,心头霎时蹿起一把大火。
  火在烧到了陈逸之为救自己战友时坦然赴死之际,才稍稍得到了疏解。
  他以为这是在意旨同官府作恶没有好下场,对方抛弃了优渥的生活却死得如此可怜,是在警示众人。
  可惜他错了。
  电影的镜头急转,终究是陈逸之加入的革|||命党人获得了最终胜利,并且全国人民都在为此欢腾。
  后来就是元宁他们所在的现代,一名年轻的女老师带领着和元宁这个年纪相差不大的学生们来到了陵墓之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