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沈先生真在想,也许锅盔与参鸭汤更配,结果小厅的门被人推开,一身风尘仆仆的赵小郡王出现在三人视线里。
沈先生:……锅盔没机与参鸭汤配了。
花平:……下意识低头喝了一大口汤,这可是小娘子特意为他熬的,吃不到肚子里,岂不是白白担了人情?
作为探事司的秘密据点,老杜既是审犯人的小吏,又兼小据点的厨子,小主人来了,谁都可以偷偷吃自己的那一份,唯独他不可以。
老杜起身,把理应属于他的,未动过筷子的那一份让给了小郡王,还得笑笑盈盈的点出此汤出处:“苏二娘子特意给花平熬的,还请小公子尝尝合不合口味。”
双瑞听到这话,压不住笑意,“只要是苏家的吃食,小郡王那怕尝不出味,也会吃下去。”
沈、花二人:……好像还真是。
苏若锦并不知道赵澜虽然不来苏家蹭饭,可是隔三差五给花平炖的汤,或是备的好菜,都被花平拿到小院与清苦的沈先生分,结果赵澜的鼻子跟属狗似的,每次花平前脚拎来,他后脚就到了。
吃完之后,看过沈先生等他过目的公文,赵澜扬长而去。
望着背影,花平忍不住怀疑,“肯定有人监视我的一举一动,然后一等我拎食盒过来,小郡王他就跟过来。”
沈先生笑道:“那你觉得这个暗探是谁?”
花平皱皱眉,肯定又怀疑道,“难道是黄老头?”
“为何怀疑是他?”
“一个是黄老头在苏记做掌柜,二个,别忘了黄老头的外号叫什么?”
沈先生笑着点头,“极有可能。”
“不是极有可能,肯定是这个老家伙。”花平决定下次试试绕过黄顺看看会不会他前脚来,小郡王后脚就跟过来。
沈先生倒是对另一件事感兴趣,“花小弟,你有没有发现,小郡王现在不去苏博士家蹭饭了。”
花平愣得抬眼看向沈先生,“好像是哟,为什么?”
“你天天跟苏家人接触,我还想问你为什么呢?”
花平:……难道是小郡王不满苏博士?如果不满,为何一听到有关苏家的事就亲力亲为?
沈、花二人还真没弄明白赵小郡为何不去苏家蹭饭了。
第二日一早,花平早早去了苏家,先教孩子们练拳脚功夫,吃完早饭,一行人出发去文山街。
又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季节,裁出鹅黄新绿,山光明媚。
到达文山街时,快要到中午了。
明明经营的是早餐铺子,快到中午,大堂里的人居然还是满满的,几乎每人面前都是一碗面,而且是精致的苏式汤面。
一碗苏式面端到食客面前,首先一场视觉享受,汤清葱绿面白,犹如一张小写意,透出文人雅致。
其次是味,不仅要求汤清而不油,还需味要鲜而食后口不干,配以各式浇头佐面,生生把早餐铺子吃成了中餐食肆。
还真让苏若锦没想到。
叶怀真从柜台里面迎出来,“小东家——”
“这是你的主意?”
叶怀真点头,“上次你来时做了一碗,看着清汤寡水,实则喷香扑鼻,咸淡适中,我也挺喜欢,于早便试着做了卖,效果很好。”
果然是干掌柜的,就是有生意头脑,苏若锦挺高兴的,把自己知道的苏式汤面一些特点一一告诉她,什么叫‘宽汤’、‘紧汤’‘重青’‘免青’等,培养食客的老饕精致感。
第166章 苏记早茶
史二两口子一个铺前、一个在后厨忙得脚不沾地,三个儿子,两个跑堂,一个采办,另雇了两个婆子,一个烧火,一个专门洗碗筷、打杂。
苏若锦站在早餐铺面前,看着充满文人气息的文山街,突然想到了后世的早茶文化,既然早餐铺的吃食花样这么多了,为何不再多做一步呢?
把苏记早餐铺做成早茶铺子,契合文山街的文人匠气,岂不更好?感谢赵小郡王的大手笔,整了个小院送给她,她把靠近铺子的东院隔了两间出来,做了早茶室。
早茶,南方较为特色的餐饮文化。饮早茶,字面意思,喝早茶,但此“茶”非彼“茶”,有着更广泛的意义。饮早茶,涵盖了吃早饭,喝茶,以及消磨社交时间。
南方早茶主要有两大流派,一个是苏式早茶,代表地域是扬州和泰州;一个是粤式早茶,在广府地区流传。
广府亲友之间常有‘得闲饮茶(粤语,即‘有空喝茶’)’之说,有空一起喝茶是广府人生活交际的重要一环。广府人的喝茶并非真的只是去喝一两杯茶,而是与亲友于茶楼,点几件茶点,泡上一壶茶,谈天说地,填饱肚子与消闲取乐两得。
扬州流传‘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
这里的‘皮包水’,指的就是扬州的早茶文化,而‘水包皮’指的则是扬州的澡堂文化。这体现的是扬州人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而我们也能从中看出早茶在扬州人民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当然扬州早茶与扬州盐商有着分不开的联系。盐商们拥有着大量财富,对饮食玩乐也就极为讲究,不仅在饮食上要求精美奢华,在就餐环境、饮食排场上也要尽显奢侈,因此就大修园子、请厨子、养文人,而富商大贾也在此时养成了空前的喝茶遗风,喜欢在早上喝茶议事。在这些风雅效应的影响下,扬州早茶应运而生了。
在当时,茶肆文化盛行的扬州可是一个饮茶大埠,卖茶的地方通常不叫茶馆,而叫茶社、茶楼、茶坊,而坊间不少老字号的饭店、酒楼甚至也都以茶社、茶楼命名。难怪有文记载:吾乡茶肆,甲于天下。
虽然后来盐商没落,繁华不在了,但对饮食的挑剔以及吃早茶这份生活仪式感一直刻在扬州人的基因里,流传至今。
苏若锦与叶怀真两个小女子,研究讨论了两天,两天之后,苏若锦请花平找赵小郡王帮忙,让他的管事四平,给她弄了精致的茶具、桌椅。
等早茶铺子彻底营业上已经是二月底三月初了,正好是城内人出行踏青的季节。
苏若锦倒是不指望这人流量,她要把东山书院的夫子们吸引出来吃早茶,据苏大郎统计,东山书院有近百教职工,要是他们到山下吃饭,苏记早茶氛围肯定杠杠的。
要做宣传单,苏若锦请苏大郎帮忙,反正他就在山上读书,傍晚下山帮他画个几百份。
“不是叫哥哥你画个几百份哈,而是你把模板画好,让你的同窗帮忙一起画,到时免费请他们吃我们苏记早茶。”
苏大郎笑笑,表示没问题,与妹妹二人合计了宣传画尺寸、内容等,合计了两个晚上才定好稿,画好一张妹妹觉得没问题了才带到书院,下学休息请同窗帮忙。
少年人聚一堆画,被苏向珩看到了,他不仅没训少年们不误正业,还嫌弃他们画的不好,直接动手,知道要画几百张,拿上画样子走人。
“过两天给你们。”
苏大郎:……
同窗问:“安之,那我们还要画吗?”
苏大郎看桌上画好的几张,“先画着吧。”万一要是夫子不靠谱,还能拿这些充数。
被怀疑不靠谱的苏向珩突然打了个喷嚏,“难道苏少白惦记他了?”那正好,找他喝酒去,下了文山街,到了一处农舍之家。
他敲开了门。
“屿兄……”
“原来是少青。”
黄昏夜色中,一个病态青年男子拎着灯笼开了木板院门,长发简单束起,微蹙的双眉之间好象藏有很多深沉的心事,衣衫虽然有些灰旧,但穿在他身上依然让人感觉到矜贵矍然。
“不好意思,打扰屿兄。”
“哪里……哪里……”
上官屿往边避了两步,让苏向珩进来。
他问:“吃了吗?”
上官屿摇头:“没胃口。”
“这怎么行?”苏向珩皱眉,“少白让我照顾你,你这不吃,不利于养病啊!”
上官屿牵强的笑笑,“都是老毛病了,无妨。”
二人边走边说,很快进了堂屋。
农舍正堂不大,正面墙挂了到水墨山水画,边上有两幅条联:上联:烟树远浮春缥缈,下联:风船解与月徘徊。
苏向珩笑道,“幸好我有准备。”他让小厮拿出从学生那里搜刮来的方便面,“只要烧开水往锅里煮下就可吃。”
“少青,不要麻烦,我喝了点枇杷叶汁肚子有三分饱了。”
喝水喝三分饱,苏向珩一时之间失语,真不知如何安慰。
“冷墨,你去煮,煮好了,我跟屿兄分着吃。”
冷墨便去了后厨,没一会儿,便端了两小碗方便面出来,方便面的香气飘的整个屋子都是。
上官屿鼻子动了下,接着又嗅了下。
苏向珩见了,笑道,“香吧!”
油灯下,病态像常年没见光的脸涌上丝丝红晕,上官屿窘迫的很明显,他显得很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