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苏若锦好像在哪听过?哦,她想起来了,“此人不是五城兵马司的巡吏吗?”曾想吞过苏记小摊,没想到事隔三年,他又冒出来了,难道不知道苏家现在有大腿吗?
花平看了眼小主人,两年前,毕长贵兵马司的差事就被撸了,至于是谁的干的,还要说嘛,就在眼前,那时赵澜做苏言礼学生没多久,他就为老师出气了。
“何时投到户部了?”
三泰回道:“三个月前,毕长贵投到了吏部都事(管收发文书、稽察缺失及监印等事,秩正八品。)洪满仓门下,做了个收市税的小吏,一样在街上,看着不张扬,但为人阴狠,什么钱都敢收,被东、西两集的人称为毕犊子。”
毕长贵是洪满仓爪牙,洪满仓又是户部爪牙,听说很得户部侍郎——方文忠的心。
方文忠可是二皇子心腹。
没想到过年了遇到个棘手的小人物。
端午节时,赵澜给苏若锦科谱过大胤皇子权力分布图,户部是最能干的二皇子的权力中心,怪不得史家兄弟敢名目张胆的进苏记抢东西。
赵澜眸微紧,“姓毕的先放一边,史家兄弟给我料理了。”
“是,小公子。”三泰又去安排。
史六一把丢掉拐棍,扑嗵一声跪下,“贵……贵人,我家那些嫂子侄子侄女也难缠的很。”
众人望向他。
史六怕的脸色唰白,但还是硬着头皮挺上,“你们把我三个兄长关了,她们断了生计,肯定要来苏记闹事。”
还真是麻烦之事。
赵澜手指轻轻动了两下,起身,“阿锦,我送你回去。”
苏若锦还在想史六说的可能性,一下子跳到回家,“不用麻烦了,书同叔骡车等在门口。”
“我的车子暖和。”
这个……确实,赵小郡王的马车一直有碳火,苏家骡车临时出行,怎么可能奢侈的在上面摆碳火盆,但就一小段路,苏若锦真不想让他送,总觉得现在的赵澜怪怪的,相处起来让人别扭。
赵澜那容小娘子拒绝,穿好大氅,就等她出门。
好吧!苏若锦只好乘他的马车回家,开门时,跟作贼一样,踮起脚尖回到了房间,没一会儿,没有月亮星星的夜晚,除了呼啸而过的西北风,犹如一片黑色的海洋。
巷子口,双瑞举着灯笼,赵澜借着昏黄的灯光看向巷子里的苏家,夜色深黑,连苏家的轮廓都看不到,他轻轻叹口气,转身,“找卫世子。”
“是,小公子。”
双瑞知道,小公子这是让卫世子帮忙处理糟心的史家,他暗暗摇摇头,一遇到苏家之事,小公子总是亲力亲为,连腊月二十八都不放过。
史家三兄弟具体怎么判的,苏若锦一直到来年二月才知道,自古以来,抢劫罪都比偷盗罪严重,大胤朝也不例外,史家三兄弟被判十年,他们的妻子孩子也被遣送回原籍,且颁了文书,此生如果没有官府公文不得进京,凡进京者以犯罪论处。
判的不轻,不过苏若锦不同情,听史六说,史家三兄弟在城北贫民巷子欺弱骗生,一直不务正业,史二为了在三兄弟手下活下去,在家里睡觉腰上都别一把柴刀,与兄弟们斗起来都是不要命的砍,这样才吓住了三兄弟不敢卖他孩子、赚的吃食才养活孩子。
史二叔这么凶狠?明明在她面前一团和气老好人的模样,苏若锦实在想像不出来,感慨恶劣的生存环境生生把人逼成什么样了?
想起以前困顿的日子,比起史家来,那简直不知好了多少倍,苏若锦拍拍心口,“幸好我爹是个公务员,至少挣的钱能养活我们。”
苏记账房里放了张长椅,上面铺了一张软软的垫子,花平半躺在上面,从去年年底一直忙到今年正月尽,年节过了,他们这些伺查探子才终于有空歇口气。
听到苏若锦的感慨,有气无力一笑,胳膊枕在后脑勺,眯着眼养神。
秋月擅长打理庶务,算盘珠子拨的啪啪响,苏若锦瞄了眼,转身看向没个正形的花叔,摇头啧啧嘴,“要是不知道,还以为你昨天晚上做贼去了。”
花平没理小娘子的调侃,他真的累的要死,走到哪都想睡觉,想着想着,真想睡了,打起精神起来,“中午别叫我。”他要好好睡一觉。
还真是做贼去了。
苏若锦感觉好笑,在他身后喊一句,“明天我去文山街看账,你去不去?”
“我去做什么?”花平没停。
“做我的马车夫啊!”
“找你的书同叔。”
“书同叔忙着呢。”苏若锦紧走几步跟上他,一脸讨好笑道:“去嘛,给你炖人参汤养神。”
终于,花平停下脚步,“觉醒就能吃到?”
苏若锦点点头。
“那行吧。”一副看在美食的面子上勉为其难的样子。
苏若锦笑笑,不打扰他睡觉,挥挥手,让他赶紧去睡,她转身去了工房。
冯大石兄弟等人正在准备出摊的食材,史六也坐在自己工位上认真串着素菜。
史家除了史二、史六,全部离开了京城,这兄弟二人像是脱离了樊笼一般,终于自由了,从此再也不要提心吊胆过日子。
苏若锦看了眼精气神很好的史六,转身去厨房找董妈妈。
董妈妈正在准备中午饭菜,见小娘子来了,高兴的转头,“锦娘,账查好了?”
苏若锦点点头,“二石媳妇怎么样?”
“人有点老实,但胜在肯下功夫。”
今年过年回家二石成亲了,还把新媳妇带了过来,冯老爹送孩子们过来时,对苏若锦说道,“好多人想做我家二石的媳妇,他最后选了个厨艺好的人老实的,就希望两口子在东家长长久久的做下去。”
苏若锦问,“难道大石、二石哥没想过自己独立门户吗?”
冯老爹笑道,“不瞒二娘子,当然有想过,可随着在京城呆的时间越长越知道,做小生意,没人罩着就是别人盘剥的命,那还有钱赚。”
这倒是事实,苏家如果没有大腿,估计也被吃的七七八八了。
第165章 苏式汤面
下午,苏若锦熬好人参汤后才回家,回到家时,杨四娘等她,约她逛街。
“明天不行,过两天吧。”
杨四娘同意,并且跟她对好时间,“不准忽悠我。”
苏若锦失笑:“我什么时候忽悠过你。”
“反正每次约你,不是在查铺子就是忙这忙那,找你玩都不见人影。”
苏若锦心道,我又不是真小孩,家里家外一堆事,怎么能跟你一个真小孩一天玩到晚,那不得喝西北风去。
约好时间,杨四娘也不急回去,与苏若锦一起到小厢房,里面摆着两个婴儿摇篮,一个是苏家小五妹,一个是书同叔长子许念松,小名阿松。
书同,姓许,单名一个岩字,做苏言礼小厮后要求改名,苏言礼觉得雇佣的没必要改名字,书同叔非要改,说要忘记过去,重新做人,苏言礼劝他三思,书同非要重新改,客栈亲戚即兴给他起了个书同(书童),后来便一直叫书同。
人可以忘记过去,但姓氏来处是没法割断的,这不有了儿子,要给孩子上户籍,苏若锦终于知道书同叔原来姓许,给儿子取念松,是记住老家屋后的一棵松树。
也算是记住家乡记住家的意味了。
两个小娘子站在摇篮边逗孩子,一直到苏言礼下值,杨四娘才依依不舍的回家。
苏言礼回家第一件事是洗洗手和脸,然后从摇篮里抱幺女,与她伊呀个小半天。
书同放好骡车也跟大人一样洗手洗脸,然后抱儿子,送到嘴边就是一顿猛啃。
两个大年龄青年站到走廊里哄孩子,已经成为苏家风景线。
苏若锦看着直笑,顺便把明天的行程跟他爹、书同叔都告之一遍,“爹,我明天去文山街,要我带什么笔墨纸砚吗?”
“带几张大尺寸宣纸,再带一刀普通白纸。”
“好。”
书同问:“明天什么时候出发?”铺子里一些辅助食材要买,他怕回来晚去城外赶不回来,要是没儿子时,住外面无所谓,但现在有了儿子,他习惯天天往回家跑。
“知道你忙,我找了花平叔当我车夫。”
一听有人代他出门,书同挺高兴的,“下次见到花小弟,我请他吃饭。”
太阳西沉,落到地平下,天边最后一丝光亮也被暮色淹没,花平拎着一大砂锅参鸭汤到了小院,老杜看到就拿到灶头加热,小半刻钟后,参汤香气透过砂锅盖小孔飘出来,散的到处都是。
沈先生深深吸了一口:“除了人参,还有枸杞、红枣、淮山、陈皮,都主甘、平,温和滋补,果然是好汤。”
花平吃要吃的,但他从来不像沈先生这样还研究里面究竟放了哪些中药材,反正滋补就对了,赶紧让老杜把汤分了,“省得每次都被小郡王占了去。”
他不仅催老杜头手脚快,自己也站起来,把食盒抽屉拉开,拿出董妈妈今天下午才包的小笼、特意为他煎的鸡蛋灌饼,赶紧低头吃上,可不能便宜了小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