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果然,开头两天两小伙穿着苏若锦给他们新置的粗布长袄,提着糖葫芦扎把怯生生的跟在苏若锦身后,都不敢平视扫人。
  苏若锦并不着急卖货,指着人群中的小贩子让他们有样学样,告诉他们怎么克服慌乱、怎么吆喝招揽客人,如果遇上难缠的客人怎么办,又或遇到兵马司巡差怎么应对。
  最后一句,也是最重要的一句:你们想不想口袋里一直有钱、想不想过越来越好的日子?
  两小伙齐齐点头嗯声:“想。”
  可太想了。
  原来在山里没有比较不觉得,可一旦走出大山进了繁华大城,看到人们穿鲜着亮、吃香喝辣,再看看自己身上叫化子都不如的衣裳,内心早就翻江倒海了,只恨空余一身力气不知道怎么使,现在有人手把手的教,这两小伙可不就像干枯的海绵遇到了水使劲的吸。
  人一旦有了强烈改变的念头就会冲破自身的胆怯、懦弱,跟脱胎换骨一般重新生长起来,冯家的两块石头算是遇到伯乐了,他们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迅速成长。
  一时之间,京城人来人往之中,人们目光总被一串串红通通晶莹的果子吸引住,不管男女老少总会想着给家里的孩子带一串。
  一些小商小贩见此物好卖也来打听想拿货去卖,想赚钱光一两个人卖是不行的,苏若锦同意他们贩卖,但定好了区域,如果被她知道不按区域卖,与别人恶性竟争降价赚不到钱,那可不要怪她了。
  小商贩当然也想赚钱,不赚钱卖个什么劲,他们都同意按区域卖,要是有人不守规矩,那下次就拿不到货了。
  苏记糖葫芦卖爆了。
  大街小巷里玩乐的孩子,谁手里没一串糖葫芦,就算没有,那也是在回家拿钱出来买的路上。
  冯望田不再做其它山楂产品,与小娘子兄妹俩熬糖做糖葫芦,总是没等货做好,就有人在门口等着补货,包括他的两个儿子,简直忙的脚不着地。
  书同与董妈妈卖早饭,原本苏若锦把山楂买过来是等朝庭放年假不做早饭生意再去卖的,可看到冯家父子三人,实在眼馋三个大劳动力,一个没忍住就把人留了下来,没想到糖葫芦竟不够卖到过年的,更不要说卖到年后正月十五。
  主要是苏若锦把山楂分成了几份,除了做糖葫芦,还做了山楂片、果酱,原本想着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是防止三千斤山楂滞在手里,没想到糖葫芦卖爆了。
  眼看朝庭放年假书同叔与董妈妈就要歇下来,苏若锦提前对冯望田道,“叔,要不,咱们过年后再歇?”
  冯望田一听就明白了,但不知道具体要怎么做,“小娘子,有话尽管讲。”
  苏若锦嘿嘿一笑,“知我者,冯叔也!”
  老实的中年汉子被六岁小娘子调侃的老脸一红,“我虽年长,见识却短,小娘子不要嫌弃我才好。”
  这话说的,一大一小免不了商业互捧一翻,贶完继续正事,“叔,我想把大石哥、二石哥留在京城继续卖糖葫芦,但需要你回老家一趟,再帮我们运个几千斤山楂过来。”
  这可咋好,冯望田着急忙慌:“我……家里没了!”
  没做过生意,脑子转不过来,苏若锦也不急,提醒问道:“那村里其它人家都卖出去了?”
  “那倒没有。”冯望田一拍膝盖,“是啊,镇上收的人少,县里的商户又压价,村里山楂都没舍得出手,他们听说我来京城卖,个个都在家等我消息呢,我出来快十天了,估计他们都以为我没卖出去呢!”
  要不是遇到小娘子,估计不是没卖出去就是以极低的价格出手,这种事以前也不是没遇到,他冯望田今年是走了狗屎运遇到贵人了。
  想到这里,冯望田嚯下起身,“我马上就驾骡车回去。”
  冯望田兴冲冲的抬腿就要回去,被苏若锦拉住了,免不了交待提醒一番,告诉他怎么低调藏好银子、回村怎么收山楂、来时要是一个人弄不过来可以雇人等,当然还给他准备了一车年货及要收购山楂的订金,反正只要能想到的都一一细心的与他讲了一遍,这才让他回去。
  冯望田人驾的是骡车,但心是飞回去,他怎样激动憧憬未来生活,苏若锦是能感同身受的,因为她此刻就是处在快乐赚钱之中。
  走了一个大劳动力,苏若锦少不得把他爹抓来当壮丁。
  前几天切的山楂片已经晒干了,下值吃好晚饭后,苏言礼就帮女儿包装山楂干,女儿还请他雕了个小印章,每个纸袋上都戳了个‘苏记’二字。
  “这些怎么卖?”苏言礼问:“也摆小摊?”
  苏若锦点头:“腊月十八以后书同叔与董妈妈就不摆早饭摊了,咱们到各个寺庙前摆摊卖。”
  山楂切片晒干,既可以泡茶,也可以煲汤,这是最常规的吃法,吸引不了大家的注意力,最多顺手买点过年回家吃,想要赚大钱,大头在把晒干的山楂片碾碎成粉,做成成品山楂片和山楂酱。
  家里做豆浆,有现成的石磨,山楂片碾好粉后,用筛子过滤得到极细腻的山渣粉,与大锅里熬煮好的糖稀搅拌,小火慢熬成山楂泥,薄一点的装到罐子里封口成酱,浓厚的铺在案板上放凉擀薄擀均匀,最后用做的圆形模子分切成一个又一个圆形山楂片,既可当零嘴,又可做健胃消食片,老少皆宜,正是过年居家必备好品。
  要做出量来卖,极耗功夫,一大家子,连做双月子的程迎珍都过来帮忙去核,苏家忙的热火朝天,干劲十足。
  第23章 杨四娘(为亲亲们加更)
  苏言礼并不同意腊月十八就撤早食摊,“官署要上到腊月二十六,到正月初四又要上值,总共才七天假,撤的太早会不会让别人趁虚而入?”
  苏若锦:……
  不是说腊月十九封印不给办公的吗?等等,她好像想起来了过年封印放一个月假的只有大清朝,什么盛唐雅宋都是七天,哎哟喂,以为苏言礼放假了朝廷也就放假了,没想到给弄岔了。
  苏言礼看到女儿一脸懊恼,笑道:“国子监跟官署不一样,官家允许年前年后各多放十天。”
  不就是后世的寒假嘛,那现在怎么办?早食摊子不撤,那庙集的摊子没办法支呀!
  苏言礼见女儿小脸皱的跟个小苦瓜似的,笑着提醒,“卖糖葫芦的两小伙现在怎么样了?”
  果然,苏若锦马上就被点拔醒,“糖葫芦都给小商小贩卖了,大石哥二石哥也锻练的差不多了完全可以撤回来。”
  她寻思了一会,马上有了主意,“让董妈妈带着二石哥继续做早饭摊,书同叔跟大哥两人去相国寺去摆摊。”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好像一眨眼功夫冯叔就从老家回来了,这次不仅他自己驾了一辆骡车,还带了一辆骡车过来,一时之间苏家门口被两辆大骡板车停的满满当当的。
  左邻右舍都站在门口看热闹。
  左边薛家管事冯婆子看到苏家二娘子出来,笑问:“二娘子,麻袋里就是做糖葫芦的山楂?”
  上次程迎珍晕倒,冯妈妈过来扶人,苏若锦记着恩情,笑着点点头,“等我家董妈妈做好了,我再送给五郎六娘他们吃。”
  “二娘子客气了。”冯妈妈看着两车堆得跟小山似的麻袋,暗暗咋舌,这得多少斤,一面笑笑,一面转身进院,看到五郎与六娘站在门口,伸手要把他们牵回家。
  薛五郎薛凌川、薛六娘薛蕙兰,兄妹二人并不肯进屋,扯着手不动,站在门口望苏家门口卸麻袋,嘴巴不自觉的吧唧了一下,一看就是在回味糖葫芦的美味。
  冯妈妈低头,小声在兄妹二人耳边道,“你们不进去,夫人要不高兴了,就会不准你们吃糖葫芦了。”
  兄妹二人被冯妈妈威胁到了,瘪着小嘴不情不愿的被牵进了院内,看门老头顺手关上了院门,他一个人站在门口看苏家卸货,没想到八品五经博士家连个管事都没有竟亲自站在门口看人扛麻袋,这日子过得也真够拮据的。
  右舍杨四娘杨碧容跟苏若锦同龄也是六岁,虽是小娘子,也正中淘气的时候,家里的婆子拉不住她,她早就站到了苏若锦身侧,“阿锦,这下就能做更多糖葫芦了吧。”看着麻袋好像看到了甜滋滋的糖葫芦,馋的口水就差冒出来。
  苏家住到这条巷子也大半年了,但跟左邻右舍并不熟悉,特别是两个月以前苏家日子过得很拮据时,左右薛杨两家过节时送些小礼过来,苏家回过去的并没有他们送过来的好,所以送过一两次之后,两家就很少互送东西了。
  这两个月有吃食之后,苏若锦会送一些给左右两家,一方面为了感谢他们在程迎珍晕倒时的相帮,另一方面出于私心,故意漏出这些吃食方子及生意都是为了给女儿备嫁妆的风声。
  没想到右边杨家小四娘很喜欢苏家美食,这个把月跟苏若锦热络的很,老想来找苏若锦玩,苏若锦可不是真小孩那有空跟她一个真小屁孩顽,实在缠得紧了,就在巷子里跟她玩一会,就当休息放松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