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来到渔阳有十几天了,徐京墨每日除了去官学,就是喜欢出门找些美食。他去摊儿上吃晚疙瘩汤、馄饨,也只是看着那摆摊人怎么做饭,不曾和这些百姓搭话。
不止他是这样的,其他的食客也基本都这样,偶尔有闲聊的,一听口音就知道不是本地人。难不成渔阳这地方处处讲究“食不言、寝不语”吗?
尤大人不会限制他的行动,只是会盯紧他。来渔阳的外人,徐京墨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最后一个,但是无论谁来,这儿都是个“普普通通”的城池。
“京都来的公子哥儿,怕是看什么都稀奇,随他便是。那个小孩儿找到了吗?”
“还没有,属下怀疑那个孩子可能已经不在渔阳了。”
尤大人眼里流出一丝狠光,“务必斩草除根。”
他原是渔阳的同知,谁成想那位知府不识好歹,倒是成全他的功名路。不过知府的大女儿逃走了,一个小女孩儿焉能掀起什么风浪?
徐京墨听说渔阳城西二十里外有处“高山流水”,初夏时山洞中有水流出,辅以阳光的灿烂和树木的森郁,独成一副美景。外放不就是工费旅游的好机会吗。
他去找尤知府,“尤大人,本官听闻城外的高山流水别有一番意境,明日打算出城看看,若是官学有什么事,可让人来城外寻我。”
不过是客气话,真有事情也是当地官员来解决,绝不会去找他。尤大人一脸向往的表情,“若非明日有公务,下官一定要与徐大人同行。那高山流水附近有一村落,每遇晨霁,瑞烟笼罩,似是仙境,您可一同看看。”
“妙哉妙哉,多谢尤大人想告。”
翌日,徐京墨带着观言和几个护卫一同出城。他们走的早,运气也不错,恰好看到了采村烟霁的美景。
赶了一早的路,一行人也走累了,打算就地休整一下再去那处高山流水。
徐京墨看着村里的百姓背着锄头、筐子往田间地头走去。为什么感觉这些人这么消瘦?
“老人家,请问这边到高山流水还要走多久?”
被徐京墨拦下的老人家,一脸的警惕,听完他的话,抬手指了指右边,“你们沿着这边走,约莫半个时辰就能到了。”
说完他就想离开,徐京墨抢先一步开口问,“老人家能不能借我们打点水,我们从城里过来,这水都喝完了。”
说着他就拿起那个空荡荡的水囊给老人家看。
那老人似乎想要拒绝,但是犹豫再三,还是低声说,“你们跟着小老儿来。”
老人家带他们回了自己家,走进去水井就在前院儿,院子另一侧堆着一些柴火,看起来这老人家家里也不富裕,一个院子里连个椅子都没有,大门甚至有点摇晃。
老人家拿出来一个碗,碗很干净,但是碗口有缺。“你们用这个装水吧,装了水就早点离开。”
“小子谢过老人家,老人家村里有食铺吗,我们想去买几个馒头、包子。”
那老人家一双深邃的眼看着徐京墨,语气很冷淡,说“没有,只有城里才有食铺,小老儿什么都不知道,你们打了水就快些走吧。”
观言拿出二两碎银,“老人家,我们不是坏人,只是少爷听说渔阳四景后就想来看看。我们不白吃白拿的。”
老人家不接银子,也不再回话。
徐京墨等人装好了水,留下一两银子才离开。不过也没有直接去往高山流水那处,而是走去了刚才看采村烟霁的高地。说是高地,其实也只是个土坡,九州几乎全是平原,所以这里才被誉为是齐朝的粮仓。
他看着那些在田里劳作的人,似乎都比较消瘦;那几个在田间“溜达”的人,怎么感觉像是监工一样?
这里的人似乎很警惕外来人,观言看出他对这儿有些疑虑,就问“少爷,可要我去打听一下?”
“不必。我们都是陌生的面孔,又是一口的官话,他们不会回话的,先去高山流水吧。”
徐京墨记得渔阳的税收算是中等水平,按理说这儿的百姓日子应该过的还不错,但是那补丁摞补丁的衣裳、消瘦的身躯,怎么样也看不出有哪里好了。
在外面转了转,知道宵禁前他们才回到城里。
之后几日,他又找了尤知府,“尤大人,我看官里面的学子人数并不多,若是劝百姓尽量
尤大人双手作揖,“徐大人大义,此事非一日之功,但是利在千秋,我等自然愿意。”
尤大人以为徐京墨是想借着教化之功得个好评,自然会满足他。不过怎么功绩要怎么来,还得要细细想想才是。
徐京墨做足了样子,才返回府城。一路上,他仔细观察着本地百姓,果然处处透着怪异。
回到家,总算能松口气。
南宫云辞帮他搅干头发,“你怎么回来以后心事重重的?”
“九州虽然不如临安富庶,但是也算不得穷困。我这趟渔阳之行,却见到了完全不一样的民间百态。”
打补丁的衣服、麻木的神情、监工一样的人。
“你可有打听北边的粮价?”
“未曾,刘知事一直跟着我,观言那也有人盯着。就是知道有问题,我也不敢去打草惊蛇。”
南宫云辞将帕子交给他,然后走去梳妆台,拿了一本册子给他。
徐京墨一目十行的看完,北边的粮价居然要800文/石?
“我在北边开的粮铺,买不到一颗粮食,也卖不出一粒米。”那位原老板恐怕不只是粮商这么简单。
徐京墨问“高价买、低价卖都不行吗?”
“不行,不过墨雨发现了个有趣的东西。”
她将那本册子翻到倒数第四页,是一副图腾的样子。“北边的粮铺有生意的,在招牌或者挂着的酒帘上必有这个图案。”
徐京墨听到这儿就明白了,“可有约到了那位原老板?”
“我连贴子都递不进去。”
南宫云辞在北边大肆开铺子为的就是掩人耳目,而后得到一些消息,如今能查到的都已经查到了,她也不准备再开着这些铺子去亏钱了。
“暂且不忙关店。”徐京墨打算再去一次,夫人的粮铺亏钱,不就是个很合理的理由吗。
“随你,不过要去最好快些,开的太久也会让人起疑。”
“谁?”
青影压着之前被南宫云辞带回来的小姑娘进门来,“小姐、姑爷,这小丫头一直在外面偷听。”
两人看向那姑娘。“你带她进来,把门关上。”
他们的院子,若非是青影和侍卫防水,这个小姑娘是根本不可能走的进来的。
“你特意找上我,究竟所谓何事?”
那小姑娘看着她,却一直不肯说话。
“若是不想说,也罢,我给你十两银子,你自己出府去吧。”说着南宫云辞就走去一旁拿银子。
那小姑娘忽然跪下,“徐大人,您是京都的官老爷吗?”
“我是,本官出自翰林院,被陛下安排
到九州彻查粮税一事。”
小姑娘抬起头已经是满脸的泪水,“阿爹说徐状元妙笔生花,一事一务都是民生,一字一句都是求真务实。”
徐京墨不记得自己有九州的好友,他走过去扶起小姑娘,“你阿爹是谁?”
“我爹是渔阳知府余成林。”
徐京墨对这个名字有点印象,他来九州前已经了解过这边官员的背景。渔阳前任知府余成林是齐武帝三十年的进士,从正七品的知县做起,慢慢升到了渔阳的知府。他的妻子乃是恩师之女,两人育有一女一子,但是余知府被人诬陷贪墨,被关入大牢后自尽而死,他的妻子、孩子也都畏罪自杀。
“现任的渔阳知府尤大人与你爹是何关系?”
“那个坏蛋是阿爹的下属,他陷害阿爹,还带人杀了我阿娘和弟弟。”
第82章 对不上的数字……
“为何要害你全家?”
“因为所有的田地都是原家的。”
简直骇人听闻,天下田地岂能尽数归于一家,“你可有证据?”
“有,但是我不知道在哪。爹发现原家之事后,仔细探查,发现渔阳、汝南等地俱是如此,而当地的官员也是知情的。”
眼看着九州之地,官商勾结,沆瀣一气,余成林只得想法子给京都递了折子。不久以后,朝廷派了官员来九州视察,可惜这位特使也被九州的官员用银子买下了良心。余成林不仅没能为当地的百姓讨得公道,反倒是害了一家人的性命。
南宫云辞让青影送小姑娘回去。
“我有一种大胆的猜测,不止渔阳,北边其他地方可能也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她在北边收不到一颗粮。
“至少官员上下沆瀣一气肯定是真的,不过这孩子也并不完全信任你我。”她进府已经有两个月了,直到现在才说,甚至也没有说完。
不过可以理解,余成林的天真害了一家人的性命,这个幸存的女儿不敢再轻信于人也是可以理解的。她今日愿意说这些,应该是听到他们二人刚才的话,感觉徐京墨没有被当地官员收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