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30节

  “这下,高丽真成瓮中之鳖了。”
  陈景恪说道:“高丽已经是我大明囊中之物,没什么好担心的。”
  “现在我更关注的是国内的改革,也是时候推行了。”
  国内变革,原本是想等辽东战事有了进展再进行,谁知道进展竟然如此之快。
  进度条直接拉到头了。
  对外战争的胜利,往往最能提升君主的威望,增加朝廷的凝聚力。
  此时正是革新最恰当的时机。
  朱元璋自然也明白这一点,当即就颁布了一条条新政措施。
  第一就是开海。
  在泉州、福州、宁波、松江府、青州等五地设立市舶司,掌管出海事宜。
  开海之事已经人尽皆知,并没有人觉得奇怪,很顺利的就展开了。
  第二条新政就是新税法。
  商业税还好说,这是早晚都要征收的,大家也都能接受。
  真正让文武百官无奈的,是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表面看起来此法是面对所有人的,但谁都知道,这就是在针对豪门大户。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想象中的反对声根本就没有出现,此法就这样通过。
  陈景恪一开始觉得很惊讶,但略微一想就知道是为啥了。
  去年朱雄英上书,提出摊丁入亩之法,已经经历过一番辩论了。
  朝廷的意思是明摆着的,此法必然要施行。
  百官抗争过,但没有任何效果,只能无奈接受。
  当然,主要原因还是老朱的屠刀太锋利,将人给杀怕了。
  尤其是借着赵瑁案,将地方大户清洗了一遍,又借着清查人口和土地,将宗族势力敲打了一番。
  有能力阻挠新税法的势力,已经被打的七七八八。
  剩下那点残余势力,能保全自身就偷着乐了,哪还敢和朝廷做对。
  真正让百官震惊的,是第三条政令。
  将金钞局稽查司大部分剥离,组建税务稽查司,专门负责税务稽查工作。
  并且还拿出了详细的工作守则。
  这个守则字行里间透露出三个字,吃大户。
  这下百官彻底坐不住了。
  知道皇帝想打击大户,但你也不能弄的这么明显吧?
  你朱元璋莫不是忘了,你靠谁治理天下的?
  文官集团和部分武将勋贵,开始上奏朝廷,强烈要求废除此法。
  认为此法堪比汉武恶政,必将导致国家大乱。
  这次朱元璋什么都没说,更没有发怒。
  因为以徐达为首的勋贵集团集体上书,表示支持朝廷的改革。
  就连辞官退隐的李善长,都写了一封长长的奏疏,论述了从古至今的征税问题。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税务稽查司势在必行。
  并且他还给反对派扣了一个大帽子,明知道大户偷税漏税严重,还要反对税务稽查司,其心可诛。
  朱元璋大喜,将此奏疏拿到朝堂宣读。
  这一下,可以说打了文官集团一个措手不及,他们没想到勋贵集团竟然会支持朝廷。
  作为既得利益者,你们不应该最讨厌税务稽查吗?为何要支持?
  但事实就是如此的不可思议。
  现在还是大明初立,国家真正的权力掌握在勋贵集团手里。
  他们的支持,彻底压倒了文官集团的声音。
  很多原本和文官集团一起上蹿下跳的勋贵,肠子都悔青了。
  有些选择了装死,有些则赶紧上书请罪。
  以前是我不懂事儿,误会了陛下误解了新政。
  经过一番研究,我终于体会到了陛下的良苦用心。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坚定的新政支持者了。
  不管怎么说,新政顺利通过。
  陈景恪却感慨不已,还好他穿越到了洪武时期。
  但凡再往后穿个几十年,这事儿就难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并不复杂。
  其一,朱元璋的个人威望,足以影响到勋贵集团的选择。
  其二,大明的开国功勋集团,大多数都是底层百姓出身,还没有完全被腐化。
  尚能站在百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但凡再过个几十年,等开国功勋去世,想让他们的后人支持税务稽查司,就几乎不可能了。
  别说专门针对富人的税务稽查,就算是摊丁入亩,估计都要经过一番折腾才能通过。
  哪像现在,只是稍稍争论一番,就得以施行。
  即便如此,朱元璋依然没有掉以轻心。
  借口洛阳城营建需要人监督,命太子朱标前往洛阳坐镇。
  实际上就是让他去北方,督促各省税制改革之事。
  两广、福建、江西等地自然由朱棡负责。
  朱元璋坐镇应天,同时也负责最难啃的两湖、江浙等地的改革。
  安排好这一切,朱元璋去韩国公府探望了李善长。
  这是李善长请辞后的第一次。
  回来之后,朱元璋脸上的笑容增多了几分。
  还专门在宫里摆了一桌,邀请了徐达、汤和等几个老朋友一起聚了聚。
  大家都能猜到,君臣二人在一定程度达成了和解。
  虽然李善长已经不可能重获信任,但至少两人之间的心结解开了许多。
  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证明老朱还是念旧情的,他们这帮老家伙可以安心的享受富贵。
  朱元璋念旧情,虽然听起来很滑稽,但事情就这么发生了。
  只能说,时移世易。
  马皇后依然健在,朱雄英的优秀表现,大明蒸蒸日上,未来目标更加明确。
  让朱元璋心中的那根弦松动了许多。
  当皇帝觉得自己能掌握未来的时候,就是他最自信,也是最安全的时候。
  这一点,越靠近朱元璋的人,感触就越深。
  尤其是徐达、汤和等人,前几年他们在朱元璋身上,感受更多的是一种紧张、肃杀之气。
  这让他们一度不想回京。
  最近两年朱元璋变了,准确说是打天下时的那个朱元璋又回来了。
  老兄弟在一起饮酒,没有了那种种试探,也没有了战战兢兢。
  就单纯是聚会享乐。
  天南海北畅谈,缅怀过去,畅聊未来,显摆自己的儿孙。
  一切仿佛回到了大明立国之前。
  对于这一切变化从何而起,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甚了解。
  只有马皇后、朱标、徐达以及李善长四人知道,一切都要从洪武十五年太孙病危说起。
  一个浑身充满神秘的少年凭空出现,挽大厦之将倾。
  一点点改变了大明,也改变了朱元璋。
  所以,他们才是最支持陈景恪的人。
  包括已经被赋闲在家的李善长,都数次交代子女,和陈景恪搞好关系。
  如果他出现危险,不要落井下石,要想办法保住他。
  其他人虽然知道陈景恪很有才学和见地,却并不知道他具体做过什么。
  不过影响并不大,对他们来说皇帝为什么改变不重要,重要的是变了。
  现在,他们最喜欢干的,就是没事儿找朱元璋聚会。
  朱元璋几次气愤的说道:“你们这是在腐化咱,咱还有军国大事要处理呢。”
  “下次能不能找个咱清闲的时候再来?”
  徐达等人都是一脸笑意的道:“下次一定,下次一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