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拎着比往年更多的大包小包上了牛车,时萋看着身后越来越远的村子,有些感慨。
方家这边早就接到了时萋的电报,按照到站的时间早早守在站台。
“到点了没?”
“524晚点四十分钟,还得再等会儿。”
方家四口人脸上都是喜色,年前听说方时期要留在村里等通知书。
结果一等就是两个月。
他们还以为没希望了。
毕竟高考这事挺轰动的,周边去参加的人不少,可考上的真没几个。
结果就在大家都以为没考上的时候,又接到了电报。
还是那么好的大学。
他们家属院这边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是老皮家小儿子,还是今年的高中生呢,那也只考了个本省的冷门院校。
他老方家的闺女可是考的医科!
那是整个家属院都没一个能比得了的。
时萋透过火车窗户,看到家里那四口人四处张望,个个喜气洋洋,就连方父那黝黑严肃的脸,也都笑僵了似的,满脸褶子堆在一起。
她不知道,这时候的人对于刚恢复的大学所知甚少。
且不少人稀里糊涂的不管自己考了多少分,都往好的学校报。
报考的院校又是以工科和医科为重。
一是因为运动十年,大家对专业了解甚少,只按照自己所接触的理所当然认为各大工厂吃香,所以学工科就错不了。
其次是很多工种比如老师被打成臭老九,外语专业是走资派等等这种局面下,老百姓觉得好的工作除了铁饭碗,也就是医生了。
而且好些人的有一种心理,就是觉得外省学校一定好过本省。
四人齐上阵,很快把时萋从窗口扔出来的行李都提好。
到家后谁也没管那些又沉又重的行李里都装了什么,反而着急看时萋的通知书。
时萋拿出来时,方父这个大家长立刻摆出架子,示意两个儿子靠边站。
他则小心翼翼的拿到手里和方母一起查看。
方文许边蹦边探头要看,被方文鑫拎着后领子往后拉:“别毛手毛脚的,小心碰坏了,把你卖了都没用。”
方文许不服气,争辩了没几句立马被老父亲呵住了:“你俩就这么看,谁都别碰。”
他用袖子仔细蹭了蹭桌面,然后让方母把通知书摆在了桌子上。
等他俩一看完,方父方母生怕坏了似的,赶紧塞回信封里。
时萋瘫坐在椅子上,笑看几人又是惊叹,又是得意的把那了了三行字的通知书夸出了花来。
回到方家后,她只休整两天就出发了。
报到时间在三天后。
从她们宁北市到广南要坐十八个小时的火车。
拒绝了方家众人要送她去学校的想法,她拎了自己没拆包的被褥行李再次上了火车。
广南医大在火车站有专门接站的师生。
她跟着去报到后发现大家都有个差不多的现象,就是通知书都缝在内衣里。
引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善意哄笑。
时萋的大学生活很快开始,西医学科虽然并没有接触过。
但她有中医的基础。
至少在解剖这方面,她比周围的同学镇定的多。
为了与本身的医学知识互补,以及能接诊更多的病人,她选的是临床医学。
这一年的医学生,本科还是四年制。
与下届学生又只差了半年。
时间紧任务重,时萋每日忙的天昏地暗。
不是做实验,就是写作业。
这和现代位面记忆里,悠闲的大学生活完全不同。
宿舍里更没什么勾心斗角的事。
老师们更是摩拳擦掌,似乎是想把自己的知识一股脑都塞进学生们的脑子里。
课业量逐渐增加,大家每天累的回来就能倒头睡着。
连互相交流的时间都不算太多。
这几年的时间里,时萋只在大哥结婚和过年的时候回去过。
其余时间都泡在课业中。
方母有些着急,每年过年最关心的就是她有没有谈朋友。
特别是离毕业只剩下最后一学期,女儿的岁数也不小了。
周围姑娘二十六七岁的,孩子都能打酱油了。
自家的这个出息是出息,可到现在连个对象也没有。
于是时萋的寒假又多了个必备节目。
家里时常出现亲戚介绍过来的相亲对象。
她有才有貌的,相看的人个个都很满意。
当然学校里也有同学和她表达过好感。
只是时萋没遇见喜欢的,便没有答应。
为了避免每日被这些事骚扰,她逃命一般的提前回了学校。
“师姐,你回来这么早。”
时萋对陈奕新点了点头,他是78届的应届生。
虽然只比她晚来学校半年,两人却是隔了一届的学姐学弟。
她边做手部消毒边回道:“这个年过得简直是遭罪,想回去歇一歇,没成想比在实验室更累。”
陈奕新凑过来打听:“家里出了什么事啊?”
“给我介绍的对象都快组成个足球队了。”
陈奕新稍一停顿,然后询问:“我听说之前301的程博文还给你写了情信,之前也没少收吧!怎么,这么些年一个看上的都没有?”
时萋摇了摇头:“没看到合眼缘的吧,暂时没这想法。”
陈奕新点头:“要是没有喜欢的,就再等等。可千万别将就,将就着找的人都不是良缘。”
“你这年纪不大,知道的还挺多。谈起这事来一套一套的呢,怎么,有喜欢的人啦?”时萋笑道。
陈奕新带着口罩,却能看出他一脸认真:“我说的可是真事,师姐你别不上心,有的男同志惯会花言巧语,师姐你可别被骗了,还是好好学习要紧。”
时萋认同的点头,确实得好好学习。
她这个实验也得赶赶进度了,等下个月就要把论文的数据准备出来。
陈奕新又说了几句学习比搞对象更重要的话后,看时萋要忙了,他很有眼色的回到自己的位子。
……
第99章 七十年代知青42
本科毕业后,时萋不打算继续深造。
而是去了之前实习的那家医院上班。
因她在学校的成绩一直不错,且这个时候国家招收研究生也才刚恢复三年。
所以她这个学历在此时也就够用了。
只不过因为明面上没有经验。
手术只能作为助手旁观,平时也多是在急诊和住院部值班。
时萋也没什么意见。
急诊部也挺忙的,她也不在乎什么职位。
能多治病人就行。
心里暗自盘算着这些年看诊过病人的数目。
打算超过上一世,积累更多能量。
这么一想就斗志满满。
竹子不好泼她凉水,默默熄了声。
她觉着吧,也不一定是因为这个。
还是不要抱太大希望的好。
时萋住在单位宿舍里,离急诊科室不远。
半夜十二点上班,她通常是十一点五十再出门上班。
“诶,陈亦新?你怎么在这儿?”
陈奕新穿着白大褂,双手插在外衣兜里。
笑眯眯的解释:“我来实习的,以后就跟着师姐你了。”
这大半个月的时间都是值夜班,半夜十二点到第二天早上八点的班。
下班后她就回去一觉睡到自然醒,时萋黑白颠倒后渐渐与同学朋友联系不上了。
没有手机,连bb机都是稀罕物的年月。
她留的联系方式都是医院的固定电话。
陈奕新打了几次都没找到人之后,就成了实习学生。
时萋略微疑惑,她之前听说陈奕新是打算继续深造,往研究方向发展的。
怎么突然来这个医院实习。
虽然疑惑,但他人的事,她没有细究的想法。
难得碰上熟人,她也挺高兴。
而且陈奕新是个听话又技术过硬的“小弟”。
使唤起来非常顺手。
有了他的加入,忙时能稍微减轻些压力,闲时还有人聊天。
“师姐,你水壶里的水是我刚接了,稍微有点烫,喝的时候注意下。”
“谢谢你了。”
时萋侧头看了看桌边敞着盖子的陶瓷保温杯,这时候还没有什么钢化保温杯。
这个陶瓷杯可花了她十几块。
要赶上一个月的工资了。
这几年下乡攒的钱和大学给的补贴,除去平日里花费的。
剩下大约有五百多块。
现如今当医生的工资属实不多。
要说赚钱,这时候做生意应该是最挣钱的。
就算是小商贩,年入百万不是梦。
广南是最先发展起来的城市,这几年各种新奇的电子产品络绎不绝,等过阵子就批上一些小商品,等回宁北市的时候转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