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听师父说,钢铁厂过两天会给我们发福利,有两条咸鱼呢。”
  方母眼里一亮:“那可是大件,老方,你说咱们自家吃还是一起当年礼。”
  方父看了看几个孩子,一挥手:“搁家里吃,年礼还是买去年那些样就行。”
  “哈哈,可不用再买多少,你不知道你妮儿有多厉害。这次回来带了不老少东西,我看着都能包起来……”方母得意的显摆,这两人一回来就赶上吃晚饭了,她还没来得及拿出来给两人看。
  打破大儿子和女儿之间的僵局后。
  一顿饭吃完,家里氛围明显比原来和睦多了。
  时萋蛮喜欢这个家庭氛围,家里成员都没有坏的。
  虽与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关爱不同。
  但相处的也很愉快,平日里热闹是成倍的。
  第81章 七十年代知青24
  过年这段时间折腾的时萋不轻。
  除夕晚上一家子去了爷爷奶奶家,次日又去了姥姥、姥爷家。
  方母娘家住的还挺远。
  因家里没自行车,全靠走着。
  之后的几天,因方父和方文鑫要上班。
  剩下的三口人兵分两路,由时萋带着弟弟,方母一个人。跟赶场子似的拎着礼物走完余下的亲戚家。
  这场面时萋是第一次体验。
  查看了一下方时期的记忆,方家年年如此。
  也可以说这时候家家户户都是如此。
  这年过得比在西代村上工都累。
  知青的探亲假统一是十二天,不管家里离着近还是远。
  只是大家都没那么老实,超假是普遍现象。
  时萋回到村里时,全村除了没走的程家旺以外,只有她一个知青按时到达。
  只离开十来天,她的小屋也没怎么落灰。
  简单收拾了一通,开了门通着风,然后点了炉子和炕。
  把回来时方母给她带的大包小包东西拿出来。
  有一包白糖,有一斤重。
  还有过年时送礼的槽子糕,用牛皮油纸包着的。
  两小瓶罐头被纸绳拴在一块。
  这些东西要是塞在她的行李袋子里一路,早就挤烂掉了。
  时萋上在出家门前就给收了起来,外包装看着才这么完好。
  这些都是走完亲戚后,家里余下的年礼。
  每一样几乎都是在外面绕了一大圈的。
  你家拎到我家,我家拎到她家,他家又提回我家……
  绕了一圈又一圈。
  实际需要准备的只有四五份,后面送出去的都是换个来回。
  但每年也有出岔子的时候。
  比如这些就是方父那边的一个侄子拿过来的。
  到了初七,正常人家都已经走完了全部的亲戚,方家也是,没有再需要送礼的亲戚了。
  这家等到最后来送,大约也是礼不凑手。
  等收完了别家的,才逛到他们家。
  方母往年能放的罐头就会放一放留到下一年再送。
  今年都包进了时萋的行李里。
  其他人家也是这样,最后收到的礼当年送不出去的,就会放一放搁到下一年。
  这时候的老百姓几乎不会关注什么生产日期。
  在这个人民生活拮据的年月,这些繁琐的风俗让大家叫苦连天又乐此不疲。
  时萋把东西分出来,村长和大队长家都走了一趟。
  村长这老头有些不仗义,可人在屋檐下,该送的还是得送。
  这给领导人送礼是个学问。
  第一年你送了,往后千万别断。
  年年送兴许也不会多照顾你,也不一定记得你。
  但你忽然不送了,他肯定记着……
  江淑月回来时已经晚了一个多星期,村里已经开始安排上工了。
  天气回暖,土地也疏松了不少。
  生产队组织人修水利、挖水沟。
  这活儿是既脏又累,挖土要使力气,清底得大弯腰。
  一天下来人要断成两半儿。
  村里一户人家最少一户要出一个人。
  每天的任务一人是三方土,给十个工分。
  有些人家想多挣点工分的,也会出两三人。
  知青就得人人都去了。
  大约是看时萋刚送过年礼,大队长打着官腔说:“方卫生员就不用来了,你这老些天不在,村里好几家想看病的都得去隔壁村,你先坚守住自己的岗位。”
  村长想到江淑月送的鸡蛋,也赞成的点头:“那小江知青也算了,整个知青点就她一个女同志来也不像话。”
  两个人老成精的对视了一眼,都心知肚明。
  挖水沟的活开展三天后,时萋这边陆续有过来开膏药的。
  年间休息了这么多年,冷不丁的出这种大力,不少人累的腰疼。
  五分钱一贴的膏药,并不是人人都舍得贴。
  时萋想了想,和大队长打了个商量。
  卫生所可以免费提供膏药,但之后村里要组织人手上山采药,补充卫生所的药材库存。
  这种提供少量工分给村民,村民采药送到卫生所的方式其他村常有。
  只西代村一直没实行过。
  早年“张半吊子”父亲在时,没有生产队这种模式,都是他自己采药。
  大队长皱眉思索了半刻,不太想答应。
  凭白分出工分去,还是生产队承担这其中的损失。
  “也不是人人都腰疼,我看,没这个必要。”
  时萋也不是烂发好心。
  她和竹子讨论过后,打算这一世多治病救人。
  看是否会给更多的能量。
  只是西代村的村民来看病的人忒少了。
  小病不看,大病更不看。
  不想想别的办法也不行。
  “叔,我听隔壁王家庙村里的人说,他们采四十斤药给三个工分左右。这些药材炮制好入药,至少能省出几块钱的药品费,核算下来,还是生产队收入的多。或者领膏药的队员扣上一两个工分,不然个个顶着腰疼去上工,也影响效率……”
  大队长边听边思忖,心里的账本盘算了一番点头:“行,等得空我和队里人商讨一下再决定。”
  去年三四个月,卫生所去掉给国营药店的药品钱,还往队上交了三块多。
  若是让村里人去采药,那药店的钱就剩下了。
  生产队不得收更多的钱?
  他们西代村能进收入的方式很少,不像有的村子,和城里茶叶厂挂钩。亦或是附近能开采砂石的,村里兴办厂子……
  西代村是啥啥没有,光靠这些田地,出去交了公粮的,剩下只够村民糊口。
  生产队那点猪羊,上交能分得点钱外,分完村里人剩下的也是自销了。
  他们村这点收入,一年到头每户能发上二十块钱都顶了天。
  卫生所这收入看着不多,但有总比没有强。
  第82章 七十年代知青25
  村里大队会计和村长都没什么意见。
  为修水利的人提供膏药这事也提上了日程。
  江淑月看时萋忙着熬药调制药膏,也跟着忙活起来。
  她对药理是一点也不懂,只能干些搅拌、加火这类没含量的活。
  大队长怕扣工分这事算不清。
  干脆让时萋这头自己计算着,来人拿药就用十斤的药材换。
  用药材记工分这活,也归了时萋。
  村里前几天拿过药的人,觉得有些亏了。
  再次拿药时面上就带了出来。
  时萋笑了笑,指着本子上记的名录说:“叔你家里有挖药材挣工分的,可以多挖出十斤来把上回的钱换回去。”
  对面人脸上立刻挂了笑,家里半大孩子一堆。
  挖点药材还不和挖山野菜一样容易?
  等人一走,江淑月唉声叹气的说:“你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嘛,瞅瞅这些活,不够繁琐的了。”
  时萋胡乱编了个理由:“不然我一天天坐在卫生所里,也没个人来看病,往后说不准有看不顺眼的找麻烦,得让我全天上工呢。”
  江淑月认真点头:“你这么一说还真是,知青点那俩就能干出来。”
  知青点那俩,指的是钱丽影和姜亚琴。
  她可是个小心眼的,以前不对付(合不来),以后也对付不了。
  “对了,你知道吗?听说姜亚琴和张方法处对象呢!”
  时萋一脸茫然:“谁是张方法?”从没听过这么个人。
  江淑月立刻挂上神秘兮兮的表情:“就是村长大孙子,他大儿子家的。能传出来风声我看是八九不离十了。”
  时萋看她的表情很是无语,这姑娘来村里没多久,事儿知道的可不少。
  谁是谁家的谁,信手拈来。
  捋的比谁都顺。
  “哎?哎?你那么看我干啥,还想不想听内幕消息了。”江淑月瞪着眼不满意时萋的反应。
  “想听,想听,您说,您好好说。”时萋笑着递过去一把瓜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