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就不能在近处捡点吗?这也太远了……”
  众人坐到半路边,耳朵里全是江淑月的碎碎念。
  “大壮,你坚持住啊,先别睡知道吗?”
  时萋顺着声音往后看过去。
  一个中年男人从山上往下走。
  因走的急,时而踩到凸起踉跄着勉强稳住了身形。
  离的近了些,看清楚他身上背着个人。
  韩国栋看到人率先迎了上去:“杨叔,这是怎么了?”
  “韩知青啊,太好了,你帮我背一会你牛壮叔,我这会卸劲儿了。”
  第63章 七十年代知青6
  韩国栋伸手帮着他把身后的牛壮放下来。
  时萋与其他几人连忙上前帮忙。
  “牛壮叔这是出什么事了?”韩国栋边接人边询问道。
  杨大山抹了一把脑门上的汗,他整个手掌都在抖,也不知道是脱了力还是吓的:“俺俩想找点肉吃,就跑的远了点。牛壮没留意脚底下,出溜下去了,韩知青你帮忙背一下。”
  韩知青点了头,喊张宝辉和刘志向帮他把人扶到自己背上。
  “先别忙。”
  时萋撸开牛壮的裤管,一条腿明显折了错位的地方现在肿胀异常。
  “哎,哎。小知青你干啥?可不敢乱动。”杨大山连忙制止。
  时萋摸了摸折成两节的腿骨,折断端已经旋转了角度。
  “给他固定一下腿再走,不然这么晃荡下去,到了村里腿也废了。”
  江淑月惊讶:“方时期你还懂这个呢?”
  “家里亲戚有在医院工作的。”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谁知道她家亲戚都是干嘛的,她说有,就是有。
  这话一出,周围人的目光瞬间不同了。
  崇拜、信任交织在一起。
  仿佛家里有一个医生亲戚,这人就会治病。
  这种理论莫名其妙又理所当然。
  杨大山一听,瞬间觉得时萋无比可靠:“小知青有文化,你说咋弄就咋弄。”
  时萋扯了扯嘴角,从兜里掏出一张手绢,叠了叠塞进牛壮嘴里。
  他这会意识处于半清醒,能发出细微的无意识的呻吟。
  杨大山还不知道她这是要干什么。
  但片刻后,他就知道了。
  小知青两手拿着牛壮的腿一扭一折。
  就见牛壮瞬间惨叫出声,一口咬在那手绢上。
  若是不塞上他的嘴,说不定会要掉半截舌头去。
  杨大山呲牙咧嘴,他看着都替牛壮疼。
  “壮子,你忍一忍啊。”
  牛壮根本没回话,他之前就疼晕了。
  这回的疼痛又刺激了他一回,脑子里浑浑噩噩对外界已经没什么感知了。
  正好了骨头,时萋又掏了一包药粉撒上去,然后包扎,再拿了几条粗直的柴火削了削,将宽木条捆到骨折部位固定。
  半山腰上什么也没有,荒郊野岭的,就这样的条件了,勉强也能应付到回村。
  “小方知青,你还随身带着药呢!”
  时萋敷衍的应了一声:“亲戚给准备的,以备不时之需。”
  杨大山啧啧啧的赞叹:“小方知青可真不简单,看着捆的就像那么回事。”
  时萋趁着给牛壮包扎时,简单摸了下脉,发现没什么大碍就松了手。
  记忆里这时候对中医大夫很不友好。
  关牛棚都是轻的,还有些老大夫被混乱中打死的。
  是以,她连银针都不敢往外露,把脉也是看似随意的掐了掐。
  周围这几个刚认识的人,万一谁心里存着坏再去举报她一下怎么整。
  所以她现在救人用的方法都是挑不出错的,也没露什么把柄出来。
  人心各肚皮,看着一个个都不错,但谁拿自己去赌呢?
  腿骨固定好之后,一行人收拾了便往村里赶。
  韩国栋到底是在村里练出来了,身上有一把力气。
  和杨大山倒了几次手把人背回村里。
  至于张宝辉和刘志向。
  俩人扛柴火都费劲,就别提扛人下山了。
  进村后,韩国栋和杨大山一块去了牛壮家。
  也想叫时萋一块了,时萋摇头指了指柴火。
  韩国栋想了想也没多说,他这属于好人好事,必须得留名。
  方时期不去就算了,到时候他给方时期说几句。
  保准比人过去还管用。
  在西代村这两年,他可是知道了。
  在村里名声好,吃的就开,后面分粮,分工都不吃亏。
  即便没有实际的好处,村里人乐意给他们行方便,也会好过许多。
  余下时萋三人拖拽着柴火往知青点走。
  刘志向嘴里抱怨着:“要是次次都这么捡柴火,我可受不了。”
  “借个自行车之类的能好一点。”江淑月道。
  “你想的还怪好的,这村里估计就没一辆自行车。”
  时萋搓了搓手,路程太远是不好干:“有自行车也都是宝贝,不能借给人拉柴火用。不过板车应该好借。”
  “对对,我们看看谁家有板车,到时候借来,一天多跑两趟就能拉够量。”
  几人为了转移注意力,一路都讨论的热火朝天,等进了院儿摞好柴火后就再没力气了,纷纷回屋歇着。
  韩国栋回来后,简单的说了一下牛壮的情况。
  牛家也没说把人送医院,只是找了村里的赤脚大夫开点药。
  这个年代,人命似乎不值钱,也没有谁家因为生病受伤就轻易往医院跑的。
  西代村里原来有个老村大夫。
  只是早几年就去世了,现在的赤脚大夫是他儿子。
  技术很一般,只学了个半吊子。
  平时看病不是给开止痛片就是消炎药。
  把脉问诊几乎是做做样子。
  施肥的工作结束,歇了几天的村民开始正式上工。
  村里广播一响,就是上工的信号。
  新来的几人是第一次上工,也不知道自己要干嘛,一路上都跟着老知青走。
  到了地头,之前被推来让去的场景再次出现。
  几个小队都不愿意收新知青。
  主要还是不够分,一共六个小队,四个人,咋分?
  这话听着好像是小学数学题。
  能咋办,又没能一劈两半。
  江淑月愤愤不平的捅了捅时萋:“都不愿意要咱们,我还不想来干呢。”
  时萋给了她一个眼神,这姑娘有点傻。
  当着人面说小话,等安排干活的时候,那心眼子小的说不准要给你穿小鞋。
  大队长抓了一把头发:“兴子,二把,百强,猫蛋,你们一队一个,别吵吵了。”
  这就算拍了板,两个小队长反应的快,俩男知青被他们各抓了一个领走。
  余下动作慢的一个小队长低声咒骂:“猫蛋和二把真是两孙子,太踏马奸了。”
  时萋有点想笑,是啥好人家给孩子起名叫猫蛋呐。
  眼瞅着三四十岁的人了,等再过两年填了孙辈的孩子,邻里邻居的一群老头见了面,一口一个猫蛋。
  想想就有画面感。
  “方知青你跟我来吧。”兴子指了下时萋,招呼她跟着自己走。
  一路上兴子一直打量时萋,半晌才问道:“听说你是医生啊?”
  “???”
  时萋猜测是前天正骨那事,可当时没说自己是大夫吧!
  “也不是,懂一点医学常识……”
  兴子满眼好奇:“我家你婶子听说你技术非常厉害,以后上工你就跟着她。”
  时萋老实的点头,这个“我家你婶子”,她还没搞清是谁。
  不过从这个小队长的话里,知道以后上工有人单独教,她还是挺满意的。
  兴子也很满意。
  等会他把这方知青给媳妇带回去。
  媳妇晚上准得夸他能干……
  第64章 七十年代知青7
  很快就见到了“我家你婶子”。
  六小队长的媳妇胡秀娟。
  一听时萋是新来的方知青,那眼里都冒精光。
  “姑娘来,往后你跟着婶子就行。上午我们就拌种子,看看,就这样放这么多的药,再把这么多的种子混进去,搅匀了。”边说边给她演示种子和农药的配比。
  没什么难度,时萋点头:“婶子我看明白了。”
  这活不费什么劲,周围的媳妇大娘也都是手里忙着,嘴上聊着。
  胡秀娟神神秘秘的靠过来问道:“方知青我听说牛壮摔断气都让你就回来了?”
  “啊!啊?”
  时萋瞪大眼,谣言这么离谱的吗?
  “没有啊婶子,牛壮叔只是摔坏了腿。”
  胡秀娟一脸遗憾:“不是啊!那我听说你是京里的大医院医生?这么年轻就能当上医生啊,牛壮骨头都插出来了,你都给按回去了是不?”
  时萋暴汗:“婶子,你都是听谁说的,我家是宁北的,家不在京城,牛壮叔也没这么严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