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一些内容不那么重要的奏折,可以不用呈给皇帝看,她们享有代批的权力。
也就是说,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送回中书省或枢密院被批复过的奏折,上面批复的内容是这些女官们亲手写的,皇帝压根看都没看过。
除了协助皇帝批阅奏折以外,她们还会帮皇帝起草其下达的所有旨意及文书。
比如影视剧和小说中常见的圣旨,放到宋朝,圣旨不是从皇帝的福宁殿出去的,而是从尚书内省出去的。
皇帝的玉玺和印章全在她们这里,要想下旨必须经过她们之手。
可能有人会觉得玉玺那么重要的东西怎么能放在别的宫殿里,就不怕遗失了吗?
先说结论,当然不怕。
玉玺(传国玉玺)这玩意也就是那些得国不太“正”的帝王拿出来证明一下自己是天选之人,像那些屁股已经坐稳了的统治者,玉玺在她们眼中不过就是一块章而已,若是丢了重新再找工匠雕一个就行了。
由此可见,女官的权力比想象中要大的多,尤其是在女性掌权的时期。
比如大家熟知的上官婉儿,和不太熟知刘娥时期的林氏,及孟太后时期的那位张夫人。
但遗憾的是她们权力虽不小,却始终没能真正与那些男人们一同立于朝堂之上。
卢长青被单独安排在玉华殿的一处耳房内,屋子不大,也就二十来平的样子。
“你先在屋里歇着,我已经安排宫人去取你需要的衣服被褥等一系列物件。”
杨善君说完,又细心交代道:“宫里也可以接受外边的家信和物品,这冬天眼看就要到了,你家在东京,可以让你家人给你送一些棉衣进来。”
杨善君用手点了点自己的袖口道:“颜色别太艳丽,注意规格,上衣做成窄袖袄子样式最好,千万别做成大袖。”
卢长青谢过杨善君的提醒,后者朝她点点头,回稽古轩忙自己的事去了。
杨善君刚离开,耳房门口便出现了好几个脑袋。
卢长青见来人了,忙将她们请进了屋。
来人一共有八个,屋里凳子没这么多,其中有几人只能跟卢长青一起站着。
“都知前几日便说衙门会来新人,没想到你这么快就来。”
“你以前是哪个宫里的?我怎么感觉好像没见过你?”
“你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呀?”
……
众人七嘴八舌地问着卢长青,卢长青也没有觉得烦躁,全都一一做答了。
“你居然是从宫外来的?你看起来年龄不小了啊!”张文娘惊呼道。
吴谦拍了一下张文娘,“你别一惊一乍的,人家扶楹自有官家看中的地方。”
卢长青朝吴谦感激一笑,故作腼腆道:“官家夸我字写的工整规矩。”
张文娘道:“官家最是擅长书法,既然连他都称赞了,那你的字肯定写的很好了。”
卢长青谦虚道:“你谬赞了。”
“可不是我谬赞,是官家说的呀。”
张文娘看起来年龄不大,说话也比较跳脱,一副天真无邪的模样,“都忘记问了,你今年多大了?”
“十三岁。”
张文娘像是听到什么特别开心的事,激动地一拍巴掌,“ 太好了,我终于不再是咱们当中最小的那个了。”
第234章 不叫清平,乐不起来(3)
尚书内省的女官也不是没有直接从宫外选拔人才进来的情况,可那一般都要进行非常严格的考核,像卢长青这种看几幅字就放进来的很少。
按理来说,就算赵祯真觉得她的字写得好也不应该将她直接放在尚书内省这么重要的部门才对。
那可能是真的任性了。
其实赵祯在执政前期还真挺任性的,但后来李元昊教他做人,让他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重,在国家政策和官员任免,尤其是在军事上,再也不敢任性了。
卢长青现在的工作非常简单,每天去衙门报到,然后从早坐到晚,跟着杨善君她们一起看奏折,学着如何起草文书。
每日早间,杨善君都会将那些很重要的奏折用袋子装起来让人送去崇德殿,这种事一般都是安排守在门口的小黄门做。
可这日不知为何,杨善君居然点名让卢长青跑一趟。
卢长青一脸懵圈地从杨善君手中接过那个袋子,问道:“下官对宫里情形并不熟悉,都知为何要安排我去?”
杨善君表情有些奇怪,“是官家点名要你去,张勾当已经在外边等着了,你快去吧。”
张茂则不是话多的人,跟卢长青说了赵祯要特意见她之后,便转身一言不发地在前边领路。
卢长青跟在张茂则身后经过一道道宫门,穿过一条条宫道,在路过坤宁殿外的那条长道时,遇到几个宫人簇拥着两个姑娘朝这边走了过来。
“臣张茂则见过两位娘子。”
卢长青见状也躬身行礼,在行礼时她微微抬头不着痕迹地打量着两位女子的装扮。
她们的面容看着都非常稚嫩,另一位年龄更小的肚子微微凸起,看着像是怀了孕。
只听张茂则对两人的称呼,以及观察她们的穿着,卢长青大概能猜到其中一位的身份。
福康公主的生母苗贵妃,不过现在应该称呼她仁寿郡君,想着现在的年份,加上宫里还未有孩子,那她肚子里的那个就是赵祯的第二个孩子未来的福康公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