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如今你是要入尚书内省的,日后需要协助登录处理文书的情况必定少不了,你现在抄录一首诗让我看看。”
卢长青懂,这是怀疑她找人代笔了。
卢长青拾笔沾墨,想了一下便在纸上书写了起来。
张茂则立在桌上看着从卢长青笔下跃出的字,朝赵祯点了点头。
卢长青写好之后搁下笔,拿起镇纸,揭起纸晾了晾,起身双手递给张茂则。
赵祯接过纸扫了一眼卢长青写的东西,忽地笑了,饶有兴趣地念起纸上的词来。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你可知这是谁作的词?”
卢长青躬身回道:“此词乃当朝晏尚书所作。”
赵祯将纸递给张茂则,问卢长青道:“为什么选这一首?”
“刚才民女路过垂拱门时,恰巧在园中看到一朵凋谢的菊花,所以一下就想到了这首词。”
才不是,晏殊这会正是赵祯的心头宝,卢长青提到晏殊,只为了加深自己在赵祯心头的印象。
也不知道赵祯忽然抽哪门子风,忽然来了一句,“看来后苑勾当伺候花草不够尽心啊,居然让垂拱门的花圃里出现凋谢的花来。”
“官家此言差矣,花开花落乃世间最寻常不过之事,况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它们今年的凋谢只为明年开得更加热烈。”
赵祯喃喃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话,问道:“你两句诗是你作的?”
“不是,是民女偶然从一本杂书上看到的。”
赵祯点点头,“你倒是老实。”
说完从身后的屏风里侧叫出一位头戴幞头,身着圆领青色窄衫的女官,吩咐道:“授白扶楹典字听宣,李卿带她过去见司宫令吧。”
卢长青听闻跪下谢恩,“臣叩谢陛下恩典!”
第233章 不叫清平,乐不起来(2)
尚书内省办事处在皇宫的深处,卢长青跟在李宣的身后,沿着福宁殿朝升平楼的方向行走,过钦先殿,入宣和殿。
殿庭中种满了修长挺拔的翠竹,有几个小黄门正在庭中打扫着地上枯黄的竹叶。
李宣指着不远处另外一组宫殿道:“过了前边的平台便是玉华殿,殿后是稽古轩,在稽古轩的西庑便是尚书内省,平日里我们便是在那里做事。”
在过玉华殿时,李宣指了一处偏殿旁的厢房道:“那边就是我们平日居住的地方。”
卢长青仔细听着,越过远处的红墙,一处宫殿静静伫立在那里,屋顶脊梁高耸,檐角飞扬,庄重而神秘。
李宣顺着卢长青的目光望去,道:“那里是太清楼,是宫中藏书所在。”
卢长青好奇道:“那我们平日能去太清楼借阅书籍吗?”
李宣点头道:“自然是可以,只要是内廷范围,我们都可以出入,但外廷没有官家的允许绝对不能踏入。”
所谓的内廷和外廷便是以西华门和东华门中间的那条长道为界限,朝臣活动的地方就是外廷,皇帝休息娱乐生活的地方就是内廷。
“不过——”李宣补充道:“由于我们的身份特殊,官家不喜欢我们过多接触除他以外的其她贵人,包括娘娘和各宫的娘子们,如果平时无事的话,最好还是不要走出玉华殿的范围。”
李宣将卢长青领到殿中,宽敞的宫殿内放了好几张案桌,六名穿着常服的官员正埋头书写着什么。
李宣走到一位年长者近前,行礼道:“都知^1,人已经到了。”【注:1】
杨善君从奏折里抬起头来,看向立在李宣身旁的卢长青。
“下官白扶楹见过都知。”卢长青躬身朝杨善君行礼。
杨善君伸手虚扶起卢长青,“不必多礼。”
说完,叫停了殿中其她五位女官手头上的公务。
“大家先别忙了,今日咱们衙门来了一位新的同僚。”杨善君朝卢长青道:“给大家自我介绍一下吧。”
其实也没啥能介绍的,卢长青将自己的姓名官职年龄以及出身简单说了一下。
接下来卢长青以为杨善君会找其她人为她讲解宫中的规矩,没想到她推掉手头的公务,亲自给她讲解。
无外乎就是“避嫌”两个字,几乎是耳提面命地告诫卢长青一定不能与外臣接触,若是让皇帝知道了,后果会非常严重。
卢长青如同小鸡啄米般点头,表示自己一定铭记于心。
后续又从杨善君口中了解道到目前衙门共有女官二十五位,部门采用的是轮班制,每日会安排六名官员去稽古轩协助处理公务。
卢长青刚来还不够格“御批文书”,还要跟着学习一段时间。
北宋朝会并不是天天都有,赵祯执政初期想做出点政绩来,脑抽试过一天一次,结果没坚持下来,很快又恢复成原来五日一次的状态。【注:2】
每次朝会前,百官都会将自己想要提出的意见或彩虹屁用折子提前写下来,待朝会结束后,殿中的宦官会将这些折子收起来,用一个黄色袋子封住,将它们送往中书省和枢密院。
这些请奏的书信将会在中书省和枢密院被筛出去一大批,然后剩下的将会被人呈到皇帝秘书处办公室,即尚书内省。
以杨善君为首的这些女官们的职责之一,便是帮皇帝再整理筛出一大批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