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想不到啊想不到!!刚登基就翻脸,不参加他的葬礼!!
  后面凡有亲眷去世,曹叡全部都行大礼厚葬,主打就是一个叛逆,先帝爱薄葬自己薄葬去吧,反正是个人陪葬品都比你丰厚。
  甄罗敷心里头对丈夫是怨恨,但多年侍奉又已经形成了依赖的习惯,哪怕是被赐死,死后见了面也不是恨多,而是怨多,她微微福身正要行礼。
  曹叡一手挽住母亲的胳膊阻止她行礼,怒视母亲,千言万语尽在紧皱的眉间,似是在说:他都赐死你了,你还与他客气什么?
  无声地抱怨完,又看向曹丕,父子两个鬼互相看不顺眼,眼神往来火药味极重。
  不过目前为止,除了曹昂曹冲曹叡和甄罗敷外的其他鬼魂是不知道唐朝人杜撰故事一事的,因此不理解曹叡对杜子美为何一副质问的态度。
  曹叡问他:“请问阁下,如何看待魏陈思王和魏文昭皇后的事迹?请如实道来。”
  杜甫不认得曹叡,但已经认得曹丕和曹植了,并且亲眼见这兄弟两鬼的关系不是很好。
  说:“这……先时破邺城,曹植欲求娶甄氏,后来……”
  杜甫把那个故事又说了一遍,惹得曹叡大怒,指着吕思彤说:“你!包庇之罪!看样子就是他杜撰的!”
  曹植也很生气,道:“我不过是不羁放荡,岂会做出这等伤害亲情的事情。”
  曹丕不语,只是冷眼相看。
  “啊?”杜甫一脸茫然,“这是流传已久的才子佳人的美谈呀,怎成我杜撰的了?”说完意识到故事里的当事鬼曹丕曹植都在,他迷茫不确定地问,“难道并无此事吗?哎呀我……我实不知呀,自读书起,听到的就是这般的故事。”
  在曹叡忍不住要动手的时候,吕思彤已经上网快速补充了一下知识,拦在面前解释说:
  “杜撰这故事的人比杜甫要早很多年,除了钻研历史的人,文人更愿意看才子佳人的故事,或者说是名人绯闻。”传得久了,口口相传的也就被认为是令人叹惋、令人遗憾的真实故事。
  “如此荒唐!一派胡言,岂会广为流传?”
  吕思彤挠头,我特喵也想知道啊,你看我们后世杜撰的野史就从来不会被误会成真史!!
  她想到了个更广为流传的杜撰,说:“比如,你们汉朝的时候,有没有流传过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的故事?”
  第121章 霸陵山旁
  关于嬴政是吕不韦之子的说法,是太史公写在正史上的内容。
  太史公对于嬴政的出身写了两个版本。
  一个是嬴政本纪里正儿八经的赢异人和赵姬之子。
  另一个版本是在吕不韦传里的,【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
  子楚就是赢异人,也就是明指嬴政是吕不韦之子。
  “同一个人写的史书记载却不相同,为什么要信后者?”
  曹植杜甫的看法是,太史公刚正不阿,哪怕汉武帝处罚他都坚持写完了史书,绝对不会撒谎。所以用春秋笔法道明真相,又在嬴政的本纪里保全颜面。
  而刘备曹昂曹丕曹叡的看法则和两位文人略有不同,他们当武将当皇帝的,比起太史公还是更喜欢卫青霍去病。而太史公却将卫霍与佞幸做类比,春秋笔法出神入化,说他有明确说卫霍以色侍君吧,确实没说,但后世诸人总能以此为由毁谤卫霍。
  更何况身为皇帝更为维护“正统”,哪怕嬴政是前朝皇帝,他们也认为是正儿八经的嬴异人的孩子。
  文人和武人和皇帝们的看法相佐,最终看向吕思彤,说:“吕不韦的墓也在首阳山前山吧,你去把吕不韦唤醒,问清楚了再让他躺回去。”
  “???”吕思彤无语了,诶不是!怎么就扯到论证嬴政是不是嬴异人亲生的话题上去了呢!这还需要论吗?
  吕思彤面色一沉,说:“谁质疑我家始皇帝的出身,谁?跟我去一趟骊山。”
  文鬼不说话了。
  历朝历代史书很多,类似于嬴政这样同一个人编写的史书却在不同人物篇中有正反两种形象,以至于真真假假分不清,史书尚且如此,更何况野史。
  史书历来又是上层文人的读物,普通读书人不作史官不修专业的话,根本不会特意去阅读正史,便阅野史消遣。
  普罗大众不识字,所能听到的“历史故事”,往往是口口相传的故事,而口口相传的故事有一个特点,就是听众愿意主动传播。
  无论是“堂堂秦始皇的居然是吕不韦的私生子”,还是“魏文帝的老婆和他亲弟弟有私情”,都非常符合家长里短八卦风味的故事套路。
  归根结底是人们心里的攀比心:我知道一件秘闻。
  秘闻传播多了,就成为美谈。后世文人必然是先听说“美谈”,至于考证者,寥寥无几,声音也被湮没在普罗大众的喜爱里。
  嬴政私生子的话题远不如曹植甄夫人的话题高,历朝历代对后者的创作数不胜数,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曹植的文人身份。
  一个怀才不遇的文人。
  文人又最爱用男女之情来描写君臣情谊,将自己比作女子,将君王和仕途比作男子。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正是表达了晚唐李商隐不得志,仕进无门的痛苦之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