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隔日赵朔在望日开了九间殿面见群臣,算是一个大朝,同时大发雷霆,把弹劾齐昭昀最厉害的两个人拖出去庭杖了。都是为官做宰的体面人,当众剥光裤子打屁股简直是奇耻大辱。而齐昭昀就该扬眉吐气,因为赵朔又重申了一遍大都督才学无双,品德盖世,是天下人的表率,是朕十分敬重的青年才俊,你们污蔑他是何居心?
齐昭昀自然要十分感动的叩谢陛下的信任与看重,发誓自己并没有把小人的污蔑放在心上,对陛下仍然忠心耿耿,并且对这种毫不犹豫的维护十分感动,愿意肝脑涂地的报答。
于是这件事终于告一段落,齐昭昀谢恩之后对上赵朔又不耐烦又恼怒的表情,隐约觉得陛下恐怕比自己还讨厌处理这种破事。
本来嘛,他们二人已经摸索出一种完美的君臣相得相处法则,正互相试探不亦乐乎,却被人捕风捉影的传闲话,这之中最不悦的恐怕就是付出了极大代价礼贤下士的赵朔了。
他千里之外陈师百万迎回来的人才,正卯足劲表现自己的好学不倦善于用人不拘一格,突然冒出来一个不和谐的声音,简直是往兴冲冲的龙脸上甩巴掌,丢的是赵朔的脸,自然是赵朔最恼火。
齐昭昀毕竟不好还没有站稳脚跟结下朋友就气势汹汹与政敌唇枪舌剑,就好似新媳妇在婆家都得夹紧尾巴过上几年才敢说话,能做主的除了曹禤就是赵朔了。而曹禤是何等聪明的人物,当然知道机会还是留给赵朔的好。
他要齐昭昀的感激有何用?齐昭昀又不是他招揽来的人才。
三人心知肚明,你推我让,局面终于回到了理想状态,于是就都松了一口气。
对赵朔来说,这事还不算完。弹劾齐昭昀的人里头就有皇后的侄子,下了朝他就回后宫去了,打算与皇后说一说这件事。
却不料一进长秋宫,便见皇后穿着朝服跪下陈情:“臣妾兄长难当大任,请陛下收回成命,让他们回乡做个富家翁,安享天年吧。”
好一个深明大义的皇后,好一招以退为进。赵朔心里其实颇为欣慰,但却并没有同意,而是亲自扶起皇后,和她对坐,温和的宽恕了姻亲:“都是一家人,怎能朕安享荣华富贵,却对他们过河拆桥?皇后贤明,都是为朕着想,朕也要给皇后应有的体面。”
于是皇后对他感动的笑笑,谢过恩后从此不提。毕竟是多年夫妻,都知道推让并没有什么用,解决事情不在说不说客气话。于是用膳之后皇后主动再次提出过继惠王的事。
这么急也是有原因的。
“大嫂在宫中住了也有几个月了,近几日还和我提起,说等到阿渊班师回朝,就要和阿渊回封地去。她一向是刚强的人,也不愿意给人添麻烦,这你是知道的。何况眼下局面确实得要阿渊奔忙,他们母子二人在新都确实留不了多久,我就想,无论如何这件事总该先和大嫂通个气,看看她的意思,迁延下去总不是好事。”
皇后的理由非常充分,赵朔也确实是这样想的。
然而他还是叹了一口气:“好,朕有空会和大嫂提,只是你也知道……还是不甘心。你我的儿子也不差什么。”
皇后苦笑:“是他们的谁也夺不走,不是他们的……也不必强求。”
赵渊默然良久。
皇后是一片慈母心肠,她知道孩子们都好是最要紧的,而眼下威胁她和孩子们的恰巧就是自己的丈夫,赵朔的心意决定了他们的未来,因此对许多事根本问都不问,只凭本能做答。
将来或许注定有许多变数,赵朔甚至怀疑等到自己真的越过亲生子立赵渊为皇储,是否在位的时候就能看见兄弟阋墙,夺嫡之争,甚至还有逼宫和弑父。当年诅咒他的人恐怕意图最恶毒也就是如此了。
但以他开头的这一系血脉又被彻底否决了继承权:三易而亡,只换三个皇帝就会灭亡的朝代,短暂如同昙花一现,绝非赵朔想要的。相较之下,恐怕最好的办法是赵朔苟延残喘到儿子们都没了争斗的能力,培养好侄儿让他准备继位,最后自己传位给他。
后事如何,只能看赵渊了。
赵朔的不甘心比皇后更甚,这可是他的江山。
然而他最终还是秘密的去见了惠国王太后。她是个精神矍铄的女人,年纪比皇后大,相貌却更坚毅,年轻的时候她有栗色的长发和栗色的大眼睛,深邃又温柔,和赵朔的兄长伉俪情深,这些年来又历经风雨,即使赵朔这样的人物也在面对她的时候肃然起敬。
王太后身边有个小姑娘,是赵渊的长女惠昌翁主,故去的王妃所出,才十二岁,是个粉团子一般娇小可爱的女孩。惠昌县是她的封国,占了赵渊长嗣的名头,因此封的格外隆重。然而在外颇受关注的翁主看起来也不过是个格外荏弱可爱的小女孩罢了。
赵朔不是头一次见她,不过眼下却没有什么心情做慈爱的叔祖父,王太后反应敏捷的在女孩背上拍了一下:“去读书吧。”
将她打发走了。
只留下两个老谋深算的成年人沉默打量。王太后猜得到赵朔必然是有事要说,只是没有料到他一开口就关乎储位。羌人信奉的不是汉人的巫女和祭宫,但萨满和巫女所说的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王太后多年来仍旧保留一些羌人的生活习俗,信仰也从来没有变过,但她一样也尊重巫女的占卜。
赵朔开口的时候千难万难,一旦说出来了也就顺畅许多,甚至不用说到想过继赵渊,王太后就截口道:“阿渊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