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即使你号令三军,攻无不克又如何呢?策勋十二转,换不回来曾经的家。
  顾寰知道自己大概是一辈子都无法对此事释怀。巫烛在祭宫之中如同落入流沙,只会越陷越深,而他自己在金碧辉煌之中同样如是,终生都不能回到普通人的生活,更无法选择平凡的日子。
  他走不回去,只看到前路茫茫。
  齐昭昀甚至比他更无可选择。然而顾寰没办法致歉。
  他甚至都不是意难平,只是路茫茫。意难平恐怕是齐昭昀。
  赵朔登基是在四月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先是迎了先祖牌位入太庙,之后又破土动工准备迁坟建陵。赵家祖上也不是没有说得出来的人物,他祖父做过太守,曾祖曾经在旧朝为官,这些都值得写进史书里去。赵朔的出身虽然不在门阀之中,但毕竟不算起于阡陌。
  登基这一日赵朔拜太庙,派官员祭告天地,拜宗庙,社稷,随后打开宫门接受百官朝贺,在赵朔做商王的时候就当上了丞相的曹禤献上玉玺,并祝贺词。
  礼毕,赵朔回宫换朝服,再行贺礼,昭告天下,随后赐宴。丹陛大乐中和韶乐俱备,乐声大作,众臣飨宴。
  玉玺自然不是不知所踪的那个传国玉玺,是找了一块难得的好玉新做的。虽然就和传说中的九鼎一样,一旦遗失之后新做的就难免背上赝品之名,但毕竟还是得做一个。赵朔倒不怕别人说他玉玺是假的。
  权势是真的,这人人都知道。在他心里北戎不足为惧,巫祸也终将荡平,毕生宿敌也不难攻破,天下终归属于他,全都属于他。
  倒不是说赵朔就有这种端坐到夜里的好耐心,但任谁都知道开国皇帝的登基有多重要,宁肯死谏也要大办,赵朔在这件事上是拗不过自己的爱卿们的。何况他不爱这种排场也知道这是必要的。
  赐宴的重头戏向来不会是吃喝,总有燃不完的松柏枝和奏不完的黄钟大吕。当一个人到了赵朔这个地步,手握天下权势,就不把这些身外之物太当一回事了。早在登基之前他就万人之上好几年,或许早些时候还有点想要骄奢淫逸的心,不过后来就察觉了这并不会为他增添什么滋味。
  也就省了这个心。
  赵朔不愿意臣下们太拘束,但似乎他们都卯足了劲要在今日板正规矩的朝贺自己的陛下,于是不得不起身托词更衣,避开了好让他们先谈笑一会。何况再端正严肃的坐下去他也撑不住了。
  登基大典又要跪,又要叩,大宴十分冗长,赵朔从前在幼帝登基的时候就尝过一次这种滋味,只好在心里庆幸自己这恐怕也是最后一次了。
  他理所当然的册封楼夫人为皇后,将几个姬妾也给了名位,儿子们都封王,女儿们都封公主,开国元勋更是爵位大奉送,现在赵渊的母亲贺夫人就从太妃变成了惠国王太后。
  赵朔也难免分封宗室镇守天下,好在开国之初宗室并不多,这只是个权宜之计罢了。
  皇后生父已经过世,于是兄弟俱为列侯。赵朔并无分土给宗室之外的意图,因此列侯并无封国的实权,只能当做食邑。
  楼家起初还算强有力,后来赵朔冉冉升起,自从岳父过世之后就变成了楼家依附赵家,现在更加如此。皇后的兄弟都不算备受宠信,只是因皇后金瓯永固而屹立不倒。这对皇后而言自然还不够好,但对赵朔却算得一件好事。
  除了宗室,外戚,赵朔一共还分发了几十个列侯和关内侯的爵位,顾寰和齐昭昀都在其中,广义上来说,都算蹭上了一个开国元勋的名号。功劳自然有大有小,但眼下看来人人都欣欣向荣。
  这些爵位都有封国,有的大有的小,上至跨州连郡,比如赵渊,下至一乡一亭。
  赵渊是赵朔最喜爱的子侄辈,又是真正的宗室,自然没有人会有异议。赵朔多年积威,旨意虽然早就流传的到处都是,但还没有昭告天下,于是更没有人不看眼色表达不服气。
  皇后的侄子倒是进宫诉苦过,不过很快皇后就连儿女也不见了,潜心静修,态度已然十分明确。列侯和关内侯差的太多,以外戚封侯自然不如以功封侯,但没能立功怪谁呢?
  巫烛的预言不能公之于众,皇后更不可能主动对人提及,眼下春风和畅,然而皇后眼里阴云密布,哪里还顾得上争权夺利?储位一天没有落定,她就一天悬在半空。
  皇后心事某个程度上其实也是皇帝的心事,然而眼下赵朔还顾不上这个:他毕竟登基了,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守四方。
  第三十六章 ,寄雁传书谢不能
  册封的旨意第二天才陆续分批下,这时候顾寰和赵渊已经整装待发,准备去北伐。而齐昭昀果然如他自己预料的,得收拾行装住在宫里准备干赵朔之前扔给他的那一大摊子事。
  顾寰大概是没有猜到这个,毕竟他以为齐昭昀得和自己一起去北方,还兴致勃勃的准备好了路过燕川郡附近的时候趁空带齐昭昀跑跑马,往他的家乡那里去一趟。
  齐昭昀也没跟他说自己的这个猜测。
  赵朔恐怕不大愿意让齐昭昀继续碰到军权,这是有各方的考量的。
  旨意一下,众人各有职权,各归其位,只有齐昭昀还是大都督的称号,另获封宣平侯,无形之中显出几分特殊。此前赵朔就定下来了,大都督不过是个荣衔,然而此时此刻这就好像前朝的例子,荣衔的实职只看天子是否信重,何况爵位难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