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4章

  “有些人就爱白日做梦!”王破的总结十分到位。
  他们俩在上面交头接耳,下头的官员陆续入座,然后是乡老们,最后是百姓们。
  在看到原告和被告席上的铭牌,纷纷直了眼睛。
  宅看到圣人和他的男皇后,更是看直了眼睛啊!
  周遭不仅有御林军维持秩序,更有禁军护驾呢。
  “肃静!”
  负责审案的不是徐鹤,但是他乃主审官之一,他这位首相亲自过问此事,才显得重视,亲自坐镇大堂,连王破跟田浩,都坐在他的身后呢。
  主审此案的大法官,乃是一个刚刚弱冠之龄的一个法学大家的传人,叫王法。
  听起来跟“枉法”似的,但他的确是律法学得最好,在学校里,最能言善辩的一个家伙。
  田浩当初挑选主持法堂之人,一共挑了百多名,他是最拔尖的那几个。
  考试之后,田浩觉得此人机灵善辩又头脑聪慧,就任命他为这高级大法堂的大法官了。
  他敲了敲手边的铜锣,审案正式开始。
  “请原告被告上堂!”
  原告来了二十七八个人,老少都有,将原告席位坐的满满当当,穿的衣服也是绫罗绸缎,一个个神态倨傲,不过在看到田浩跟王破之后,还是收敛了许多。
  而被告席位上,来了一堆娘子军。
  丫丫跟安静都穿着军服来的,铠甲可是按照品级来制定的,身后的娘子军们,从正三品一直到正六品,她们行动整齐划一,英气勃发,眼光明亮而有神。
  将原告席位上的人,衬托到了泥地里!
  这一行娘子军一出场,就赢得了掌声。
  原告席上的人脸色难看极了,尤其是看到安静的时候。
  “请原被告双方出示身份证件。”
  身份证明这个东西,大兴城没出正月的时候,就开始彻查人口,定下户籍,每一个人都有身份证件。
  虽然还不能完全防伪,但是想要仿照却也十分麻烦。
  别的地方还在办理,但是大兴和直隶,以及西北都办妥当了,其他的地方,还在陆续清查人口,丈量土地,然后办理户籍等等,这一基本国策,实行的还算顺利。
  有书记员下去拿了他们的身份证明,看的很仔细。
  “身份确认无误。”
  “很好。”王法点头:“既然确认无误,现在宣读大法堂纪律,第一,全部到庭人员须得听从大法堂纪律,不遵从者轻则驱逐出去,重则依法处置;第二,不得喧哗打断审案……。”
  好多条,大家听得可清楚,因为大喇叭很给力呀!
  宣读完了这些纪律,书记员又问:“可听清楚了?”
  “听清楚了。”
  能不清楚么?如此大声,连那些乡老们都听的明明白白。
  “好,既然都听清楚了,那么本大法官开始审案。”王法朗声道:“请原告先宣读起诉状子。”
  原告的席位上,就有个年轻的男子站了起来,先向周围做了一圈的揖,才朗声道:“请圣人躬安,请王爷金安!各位父老乡亲好。我是原告讼师,替原告宣读起诉状子。”
  “请原告讼师宣读吧!”
  王法对这个原告讼师很是不喜欢,这人一上来就生态高傲,犹如开屏的孔雀,在圣人和王爷的面前,展示自己。
  这个年轻的讼师轻咳一声,展开了手里的诉状:“今有……。”
  他这诉状写的十分的委婉,可以说是花团锦簇,将两家人的亲事,说的那是天作之合一般,仿佛是不成都对不起所有人。
  就是他说的都是一些四六骈文。
  这种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
  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但是吧,这种东西也就那些深谙经史子集的读书人能听得懂,别说普通的百姓,也就刚刚脱离文盲的范畴,就是丫丫这样的都听不太明白。
  只能理解个大概,如果非得咬文嚼字的话,在场的估计听得懂的不超过二十个人。
  他自己倒是念叨的挺投入,摇头晃脑了半天,一脸陶醉的样子。
  其他人满脸无奈,百姓们更是满脸的蒙圈表情,这说的是啥?
  基本上都是“有听没有懂”的状态,包括王法这位大法官在内。
  “原告讼师,请你说的清楚明白一些。”王法这个年轻的大法官,认识字儿,也读过经史子集,但是他研究方向是律法条文,而非这些子曰诗云,所以他也没太听明白,要求对方用白话文说一遍。
  “为何要用白话解释?”那人十分的不高兴。
  “你说的这些,纵然是我们听的懂,可旁听的百姓未必明白,所以要求必须要用白话解释一遍,请开始。”王法敲了敲手里的法槌。
  原告讼师看向了田浩跟王破,发现这两个人离他有些远,但是声音肯定能听得见,而且听得很清楚,他如此花团锦簇的文章,都打动不了他们吗?
  “请原告讼师照做。”
  这人没办法,只好用白话解释了一下,说的是两家父母都同意了这门亲事,这是一门好的亲事,娘子军大营的人凭什么要破坏亲事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