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她再度将目光投向主位上一脸严肃的祁晖珏,有些担心:“也不知道珏儿饿不饿。”
  秦熠闻言,皱起了眉头,心中同样有些发愁。但这不是定北军更不是秦府,没他说话的份,他只能希望太子想起来要用膳。
  但显然祁晖珏早已将这事抛诸脑后了,丝毫没有要停下的迹象。
  宁玉瑶忘着祁晖珏这般专注的模样,既欣慰又无奈。只得趁着他们商量完一条对策,思考下一条赈灾政令的间隙,站起身来,高声提醒道:“殿下,你午膳未用,先休息一下,吃点东西再继续吧。”
  祁晖珏听到宁玉瑶的声音,微微一怔,这才看向一旁的沙漏,此时已至申时末,他说道:“那就先摆膳吧,是孤疏忽了,诸位大人一路辛苦,用过膳后我们再继续商议。”
  众人连忙起身道:“不敢,此乃臣等职责所在。”
  晚膳已经准备妥当,桌上的菜肴十分简单,仅有一些易于保存的耐旱瓜果以及少量荤菜。
  杨知府清正廉洁,府中食材有限,纵使府上大厨有心做出一桌色香味俱佳的菜肴,却也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桌上仅有的几个新鲜肉食还是秦熠买来的,他为了哄宁玉瑶多吃些,特意去城外富商的庄子中斥巨资买来一只活鸡和几尾鲜鱼。
  宁玉瑶一人自然吃不了这许多,便拿出来让众人一同改善生活。
  不知是因为饿极了,还是秦熠买来的新鲜食材的缘故,宁玉瑶今日比前些日子吃得稍多些,这让秦熠很是心满意足,暗忖明日只要太子不出府,他便再去外边寻些吃食给明安。
  茶足饭饱后,众人在膳堂稍作休息。
  杨学元捊着胡须,好奇地问刘尚书:“敢问刘尚书,先前不食传言国库粮食匮乏?怎么陛下突然拨了十万石粮食过来。”
  刘尚书呵呵一笑,目光落在秦熠身上,说道:“这可多亏了秦都司,原本今年新收的粮食准备直接送到定北军,谁料秦都司直接擒了北穆王,北穆就次投降。如此一来,这粮食自然省下来了,陛下便命人送来掖州。”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杨学文举起茶盏,对秦熠道:“老夫以茶代酒,敬秦都司勇武!”
  秦熠连忙起身回礼,谦逊道:“杨大人谬赞,秦某不过是尽忠职守罢了。”
  等众人休息得差不多时,祁晖珏道:“如今掖州百姓受苦,宜早不宜迟,今晚就开始施粥吧,早一步行动也能多救一些人。”
  众人闻言起身躬身行礼道:“太子仁德,我等定当全力以赴。”
  掖州府衙瞬间忙碌起来,衙役们接到命令后,立即出去通知城内灾民们前来领领粮食。杨知府还特地去找人借了许多大锅和木桶,在府衙内支起来开始熬粥。
  府衙的水井中虽然还有水,但由于长时间干旱,水中混杂中泥土,显得有些混浊。但在这紧要关头也顾不上那么多,毕竟对饥饿的灾民而言,有粥吃就已经是极大的恩赐了。
  随着粥水在锅中逐渐沸腾,淡淡的米香渐渐飘散到府衙外,府衙外的灾民灾民们原本有些将信将疑,一闻到这米香,顿时喧闹起来。
  他们之前虽然有看到益州军押送粮食进城,但都以为还要过几日才能放粮,没想到这么快就能领到粥水。
  幸亏有定北军守在府衙外,这些灾民虽然心急如焚,却也不敢硬冲进来,只得府衙外耐心等待着。
  时间紧迫,没功夫等粥水熬出米油。只要米粒一断生,府衙的衙役们就立刻起锅,将粥水倒入桶中,马不停蹄地开始熬下一锅,而木桶中熬好的稀粥也会被倒入几勺冷水。
  宁玉瑶站在远处,看着桶中米粒稀疏的粥,蹙眉问身边的秦熠:“熠哥哥,这次不是有近两万石粮食吗?为何给灾民吃的这么少。”
  祁晖珏在一旁亦是不满。此前商议之时,只说要给灾民们熬粥,却并未提及一口锅里大多是水,米连一成都不到。
  他皱着眉头说道:“虽说无法让他们每日都吃得饱,但也不能如此糊弄吧?”
  眼见两位祖宗发怒,要去找杨知府质问,秦熠赶忙拦住二人,耐心解释道:“太子殿下息怒。这些灾民们已然饿了许久,如今脾胃极为虚弱。倘若此时进食太过干硬的食物,他们的身体反而会承受不住。而且,灾民们在这般饥饿的状态下,拿到食物后往往不会仔细咀嚼。
  “大人们也是考虑到这些情况,才会在前几日发放稀粥。等他们的身体稍微调养好了一些,便能吃稍硬一点的食物了。至于往粥中倒入冷水,也是为了让粥水不那么烫,从而防止烫伤灾民们的肠胃。”
  恰在此时,府衙大门打开。门外由于有定北军镇守,灾民们都老老实实地排着队等候着。他们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但眼神不再像之前那般死气沉沉,而是满含期待地望着府衙内。
  十多个散发着米香的大木桶被衙役们抬了出来,一部分在益州军的护送下继续前进,抬往城外,准备分发给城外的灾民,剩下的部分则整齐地摆在府衙门口。
  灾民们一看到这些木桶,顿时开始骚动不安,他们闻着这诱人的香味,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衙役用勺子敲了敲木桶边缘,大声吆喝道:“每人一碗,在这里喝完再走,不准抢别人的,谁敢动手,直接拉进大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