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他把一袋金币置在桌上,对跪在自己面前的一对夫妻呵斥道:“再让我知道你们把小田从学堂叫回家里种地,我就揭了你们的皮!”
夫妻跪地求饶:“楚王赎罪,我们再也不敢了!”
“跪两个时辰!”萧遣说完,把旁边站着的十四五岁的女孩拽到屋外,捡起地上的稻草恨铁不成钢地往女孩身上打,唇齿发抖道,“教你好好念书,为何逃学!”
稻草打人不疼,可萧遣从未对女孩家动过手,当然金四娘这种类型的除外。
女孩并不闪躲,解释道:“阿爹说再过两三年就把我许配给人,念书无益。”
萧遣吼道:“没我的应允不许嫁人!”
客观来说,这个毫无商量余地命令有些过了。
女孩吓出了眼泪:“为什么一定要念书,她们都不念。”
萧遣:“因为你脑子好使!不念书怎么参加科试,不参加科试怎么中科,不中科怎么入仕,不入仕如何彰显仕法宽仁!今我大齐还未有女人中科的先例,此意义重大,你给我去考!考不中我拆了你们家!”
疯了疯了!虽说萧遣想法是好,可私心太重,行为过激,霸道得就像一个蛮子!
女孩抱头道:“哦。”
“哦什么哦!”萧遣扬手作势要抽她,“还不回学堂去!”
女孩连忙收拾书本跑出去,未出几步,萧遣又吼道:“她们在哪!”
女孩指着南面的山脚:“这时候她们都在那头赶牛!”
“混账!”萧遣捡起一把稻草,撸起衣袖,气冲冲地往南面去了。
接下来的事不用猜也知道,萧遣挨家挨户把家长训斥了一顿。
路口竖有一块巨石,刻着“单家村”,据说是至今出过女考生最多的村庄,最出色的一名荣登进士。
萧遣是有半年在南方扶贫,看来“揠苗助长”、“旱地拔葱”的事没少干。
第154章 尘封旧事(7)
白雾一来一去,这一次江熙出现在了一个熟悉的地方。
黄蔫蔫的枫树,黄蔫蔫的落叶,黄蔫蔫的秋菊,黄蔫蔫的桂花,黄蔫蔫的熟稻……正是柳痴口中要死不活、无聊透顶、秋色中的无益涯。
如彩霞落了山头,又如美人的薄衫拂向人间,令人如痴如醉。
也许只有在无趣的人眼里,这些美景才会显得无趣。江熙见过了春日的无益涯、夏日的无益涯,今借萧遣的记忆领略到了秋日的无益涯,至此,就还差冬日的无益涯没有见过了。
萧遣却如枯木一般站在风中,手里握着《熙游记》,比身旁的巨石更像石头,风吹进了眼,才让眼睛有了波痕。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今天真是个好天气,四年不上来,这石上的刻字都掉漆了,改日我唤人来添上。”站在萧遣身后的一名披麻戴孝的官吏道。
闻声,萧遣眼中的波痕化作豆大的泪滴,顺着脸颊而下,看着怪可怜的。
“哎?”江熙隔空给萧遣擦拭,“不哭了。”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不怪萧遣,此情此景此时节最是容易哀愁。
“殿下是想先帝了?”官吏给萧遣递上一张手帕。
萧遣接过手帕默默擦了眼泪,又呆了一会儿,道:“这里确实很美。”
官吏指着益江:“殿下你看,两岸商铺繁多,生意兴隆,只因江水湍急,得是货船才能穿行,又货船数少,来去一趟费用不低,行商困难,以至于枳在江北少而价贵,枳在江南积烂成肥。要是能有一座大桥直通两岸就好了,隔江谋生的人再不用一年才舍得回家一次,百姓也可买到更便宜的粮食……”
官吏畅想建桥后两岸繁华的景象,滔滔不绝,眼里透着光。
“我生在江北,三十余年也没能去过对岸几次,从小我就想着有朝一日能建一座横跨益江的大桥……既然楚王游历到咱们益城,便恳请楚王促成此事,造福百姓!”官吏说罢,跪向萧遣。
“好。”萧遣的答应平淡得像随口一提。
官吏试探道:“我估算过建桥的经费,益州的库房拿不出这么多钱来。”
萧遣依旧静静地看着风景,道:“两日内将建桥预算呈报给我,我审过后,快马传回京城给陛下批复,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会留在益州。此事必能落成,你放心,起来吧。”
官吏感激磕头:“小官在此代益州百姓叩谢陛下、叩谢楚王。”然后站起来,关心道,“小官见殿下郁郁寡欢,若是有心结,还是及早解开了好,俗话说情深不寿。”
萧遣:“你父亲刚过世,你却能不受情绪所累,带我游赏。”
官吏吸了吸鼻子道:“只要是有利于百姓的事,我就有劲儿干。此番登高便是想带殿下俯览益城全景,观益江之貌,提修桥之建议。”
萧遣:“谢谢。”
官吏茫然不解。
萧遣:“我好像没那么丧了。”
官吏:“殿下蓄发吧。”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剃发被视为一种自弃。
萧遣想了想,苦笑道:“秃一半,索性剃了。”
官吏:“原是这样,殿下为国操劳,真是憔悴了。只要殿下不是意志消沉就好。”
三日后,益城的大小官吏、工兵全都剃了光头。
萧遣惊道:“你们怎么了?”
官吏摸着光秃秃的脑袋有些腼腆道:“建桥提案殿下保证陛下一定批准,那我们现在就可以着手准备,眼见是又忙又累,还是剃光头好,剃了清爽又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