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称不上指点,你们要是不嫌弃我碍手碍脚,我就给你们打个下手。”
  听到娘要和陶阿叔和嫂嫂一起做糕点,彦小妹也想去,怕母亲将自己忘在一边,连忙喊道:“我也去,我也去,嫂嫂、娘,我也想去。”
  云渝失笑,“那就一道过去吧。”
  炒米磨粉都要工具,彦家没有,四人有说有笑地去陶安竹那儿。
  村里人看见不解。
  “这彦家什么时候,和陶夫郎这么亲近了?”
  “彦夫郎跟陶夫郎做买卖呢,能不亲近?”
  “就是这陶夫郎,从刘痞子死了之后就……”整天乐嘻嘻的。
  后面话不好听,妇人自个知道轻重,咽了回去。
  刘痞子不是好人,死了活该,但这当寡夫郎的死了相公,也过于开心了吧。
  真有这么开心?
  妇人暗自琢磨,晚上家里汉子回来,瞧他眼神都变了,一脸探究深思。
  那汉子搓了搓胳膊,他怎么觉着,背后凉丝丝的……
  作者有话说:
  ----------------------
  感谢小天使们的支持[猫头]啾咪~[比心]
  第20章
  “陶夫郎你可算回来了,我家小子馋你家甜糕,在家吵得我头疼,甜糕可还有,我要两份甜糕。”
  一行四人还未到门口,就先与客人碰上了。
  妇人穿着襦裙,头上戴着根银簪。
  村里富户的打扮。
  陶安竹招呼:“有的,婶子先进来歇,我这就帮你包上。”
  进了门,院子里一张长桌,早上的糕点还剩下不少。
  陶安竹见没客人来,把门口的摊子收到院里后去彦家试新点心,掀开桌上木筐上面盖着的布,一个个溜圆的甜果子与方糕排成一排。
  陶安竹用个小牛皮纸装上,跟包药材一样包成一小包袱。
  “两份甜糕40文。”
  甜糕用糖量大,价贵,奈何家里小儿子爱吃,妇人递给陶安竹早已准备好的铜钱。
  陶安竹数清个数收起,又捡了块方糕道:“婶子常来,今儿让你久等,多送您块方糕。”
  “你倒是会做生意,谢谢陶夫郎了。”
  妇人乐呵呵接了,咬下一口称赞。
  “婶子这回可夸错人了,这锅点心是彦夫郎做的。”
  妇人吃惊,云渝天天跟在陶安竹身后,村里众人便以为单纯是来做工的,不成想,连手艺都在学。
  “哟,想不到秀才夫郎还会这手艺。”
  “可不,彦秀才都夸他手艺好呢。”
  妇人又咬了口点心,她也吃不出和陶夫郎做的点心有什么区别。
  但秀才夫郎做的……
  妇人眼眸闪动,想起自家小儿子,天天捉猫逗狗,让他念书要他的命一样。
  秀才都说好,那不就是秀才也在吃……
  是了,谁叫做点心的是秀才夫郎呢,可不一样吃。
  “再拿份方糕。”
  让家里小子沾沾秀才气!
  “好嘞!”陶安竹眉开眼笑。
  秀才名声就是好用,村里人对读书郎有滤镜。
  自云渝在这边做活起,摊子上的客人都变多了,都想来瞅两眼秀才家的夫郎。
  妇人揣着糕点离开。
  彦小妹拉了拉云渝的衣角,小声说:“嫂嫂,我也想吃你做的糕点。”
  彦小妹的声音极小,她知道那些点心是要拿出去卖了换钱。
  嫂嫂没少她一口糕点,她刚才在家里吃过点心,就是眼睛馋。
  见那妇人夸嫂嫂做得好吃,小馋虫被勾出来了。
  云渝挨着陶安竹,李秋月落后一步,彦小妹这话虽小,陶安竹却也听到了。
  陶安竹被彦小妹想吃不敢明着说的样子逗笑,摸上自己肚子,心里软乎乎,捻起块方糕递给彦小妹。
  “给你嫂嫂做的甜糕。”
  彦小妹没接,眼睛往方糕那瞅。
  云渝也笑,“你想吃我做的甜糕,还是陶阿叔做的方糕。”
  彦小妹眼神在方糕和甜糕两边转,“嫂嫂——”
  意思就是嫂嫂做的点心了。
  云渝从陶安竹手里拿过糕点递给她,“我今早只做了甜糕,喏,吃吧。”
  彦小妹乖乖接了,“阿叔刚才还说方糕是嫂嫂做的。”
  陶安竹领众人去后厨,“你嫂嫂名头好用,小妹不给借吗?”
  彦小妹疑惑,李秋月好奇看来。
  奈何陶安竹不接话,只得云渝解释。
  “那妇人是隔壁村里正家的,想小儿子大了走科举,但那小子不爱读书,他娘听到跟读书人沾边的东西就走不动道。”
  陶安竹接道,“正是,我要说那糕点是我做的,她就不会买,若说秀才夫郎做的,她掏钱比谁都快。”
  李秋月听了莞尔一笑,心中佩服。
  要说拿捏人的心思还得看商人,陶夫郎天生该吃做生意的这碗饭。
  彦小妹听了心里嘀咕,这哪是借嫂嫂光,明明是借哥哥的光。
  想着也就说出了口。
  陶安竹也乐意和她说这些,“你嫂嫂和你哥哥一体夫夫,借你哥光不就是借你嫂嫂光。”
  说到一体夫夫时,陶安竹对云渝挤挤眼,一脸打趣。
  彦小妹说不过他,商人的嘴惯会滑舌,专心吃甜糕。
  她想他以后找夫家,才不要找商人,不过也不要说话之乎者也的读书人,他们说话忒不顺心,哥哥那样的正好。
  得亏她这话只是在心里说说,要是说出口,定要被三个大人笑话一通,小小年纪就想着找夫家了。
  家庭作坊形式的后厨不大,进入灶房第一眼看见的就是一张宽大的桌子,上面放着各色模具和调料。
  李秋月四处打量,厨房样式和普通村户人家的构造相同,只不过占地更大些。
  灶台旁边是叠成一人高的蒸笼,各色器具井井有条,地上扫得光亮。
  进屋不压抑,十分通透。
  空气中弥漫米粉和饴糖的香气,李秋月一进来就觉得浑身畅快。
  石磨台在檐下,不在屋里。
  李秋月帮忙熬糖水,云渝是哥儿,力气比姐儿大些,他去磨粉,陶安竹拿着簸箕往磨台里加米。
  彦小妹也没闲着,帮着大人端茶递水,烧个柴火。
  热闹的气氛填满这方小小院落,冲散了刘家死了人,缺乏人气的灰败。
  按照之前的方法,将方子里的糖改成黄糖,再分成几个不同的比例一一试验。
  灶膛的火苗熄灭,热腾腾的水蒸气,在掀开蒸笼盖的那一瞬间直冲房顶。
  分成三份共十五小块的松花印糕被端上一旁的长桌上。
  李秋月从橱柜中拿出碗碟,将蒸笼里的点心分发,“晾凉些再吃。”
  印糕类的点心不同蒸糕要趁热吃,印糕得放在通风处冷却,凉透了的印糕松脆可口,众人耐心等待。
  自从能用毛笔练字后,云渝进步飞速,一手小楷初具雏形,在一旁用笔记录蒸煮时间,以确保之后能轻易复原今日的味道。
  一炷香不到,彦小妹先坐不住,拿了根筷子去戳面前的碟子。
  陶安竹见筷子没能一下子戳入,知道这是能吃了。
  咬上一口,细腻的外层糕粉在嘴中散开,米粉的醇香与松花的清香在口中漫开,甜味随之而来,温和持久,回味无穷。
  云渝细细品味,没吃这个之前还觉得先前做的那版好吃,吃了现今这个,之前觉得好吃的也差了些意思。
  回味完,乐道:“这个可行。”
  随后看向陶安竹和李秋月。
  他手里吃的是糖一份的,李秋月和陶安竹现在在吃糖两份和三份的。
  看他们两人神情,显然是过于甜了些。
  云渝把自己这边的推给他们,再将他们面前拿过来试吃。
  最终四人一致认为糖一份米粉三份的配方吃起来最好。
  云渝道:“彦博远今日回家,我留一份给他试试味道对不对。”
  陶安竹点头,“配方他提供的,是该给他试一试。”
  正说着,院里有人唤陶夫郎。
  “来哩。”陶安竹大声对外头回话。“来客人了我先出去招呼。”
  跟李秋月和云渝打了个招呼自行出门。
  李秋月和彦小妹留在这也没事,便也先回去。
  走出厨房,跟客人点头打招呼,见陶夫郎肚子硕大,还在那给人包点心,也道这孩子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家里也没个人照应一二。
  李秋月内心起了怜惜之情。
  再者,之后陶夫郎和他们家还要一块做生意,也有亲近的意思。
  临走前对忙碌的陶夫郎嘱咐,“今晚你别做饭了,还是来我家去吃。”
  陶安竹装糕点的手一顿,点头答应:“那就谢过李婶了。”
  “不碍事,记得来吃。”李秋月牵着小妹踏出院门,院外陆续有人来买糕点。
  院子里重新响起买卖交谈声。
  “你这什么香味,和平日里不同,莫不是有新东西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