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她的确很想知道,村里人是怎么说的。
强英笑道:“还能怎么说啊,你大伯大妈平日里的为人,大家又不是不知道,肯定是觉得你干得对,干得痛快呗。”
“那村里人到底议论的是什么事呢?”周晴又问。
强英道:“麻油换猪肉的事呗,村里都传开了。”
“那村里人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周晴不解。
强英捂嘴笑道:“还不是你那好大妈,跟邻居诉苦的,想败坏你的名声,说你有多么的坏。”谁知,人家当面没说啥,背地里都说你干得好啊!”
周晴忍不住噗嗤一笑。
陈巧霞自私了一辈子,跟任何人打交道都是个完全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人,谁会喜欢呢。
她居然还有脸把香油换猪肉的事情说出去,被人笑,那是咎由自取。
“哎呦,我买的味精丢街上我二姨家里了,二丫,你先走吧,我回去拿。”强英惊叫了一声,就扭头往回走。
周晴继续推着她的板车。
“周晴,你怎么走那么慢?”身后又有一个男人的声音响起。
周晴回头一看,原来是陈刚。
上次,她拒绝了陈刚招她做代课教师之后,陈刚很是失望,那失望是真切的。
因为这个,周晴很是感谢陈刚。
毕竟,有人认可,是一件好事。
想到这里,她就热情招呼:“陈大哥,你没课啊,我推米呢。”
“我来帮你推吧!”陈刚上前按住了板车的扶手。
周晴没有拒绝,只是说了声:“多谢!”
“周晴,你最近,在村里名头可响了。”陈刚笑嘻嘻地说。
“是因为我大伯大妈的事情吗?”
陈刚要了摇头:“不光是你大伯大妈的事情,还有你嫂子的事情,你对付你嫂子,那可真聪明!”
“你怎么知道的?”周晴更好奇了。
陈刚哈哈笑道:“周雷说出去的,不过,大家听了都觉得你聪明。你嫂子对你爸妈那样,就不该给她麻油!”
周晴笑道:“那我嫂子肯定气坏了吧?”
“她再气,也没办法,周晴,你不教书,真的可惜了。”陈刚惋惜地说。
周晴嘿嘿一笑,没有再说话。
第16章 雨天的大鲤鱼 秋芝麻
秋收结束了,金灿灿的玉米铺满了整个院子。
看着这一院子的玉米,汤兰英心里满是丰收的喜悦。
有那么多袋子芝麻垫底,再加上这些玉米,她们家终于彻底摆脱了野菜了。
心情大好的汤兰英,就一边在院子里的老槐树底下纳鞋底,一边哼唱着小曲儿。
这时候,周晴从菜园里摘了一些豆角回来了。
见她妈一脸心满意足的模样,就笑道:“妈,今儿中午,咱们吃什么呢?”
汤兰英说:“吃什么啊?大米饭,麻油拌白菜,再熬点黄豆酱吃吧。”
“豆酱里搁什么熬呢?”周晴问。
汤兰英想了想:“要不,搁点豆腐吧,我上次做的豆腐还有不少在缸里养着呢。”
“妈,老是豆腐熬酱,我都吃腻了,干脆,下午我去河湾里捞点小虾米回来,晒干了熬酱吃,咋样?”周晴最喜欢干这种捞虾的活。
汤兰英点了点头:“玉米收过了,总算是闲下来了,二丫啊,你说,咱们家到底开荒不开荒呢?”
周晴暗想,现在种地,可不是三四十年后,一切都机械化,一个人再能吃苦再有力气,也只能种四五亩地。
于是她坚定地摇了摇头:“妈,我们不开荒了,地太多了,我们压根种不完!你身体不好,小雷和三丫要念书,就我和我爸两个人,种个十亩地已经够多的了。”
“那,下一步,这芝麻地上,我们该种什么呢?”汤兰英又问女儿。
“责任田地种过玉米种小麦,至于荒地么,就接着种秋芝麻!收芝麻换大米,榨油。妈,咱们种地,只能管自己吃油不愁,吃粮食不愁,想要有肉吃,有钱花,就得想别的法子。”
汤兰英不由得听住了,她现在对这个闺女的话,几乎是言听计从:“那,能想什么法子呢?”
周晴挠了挠头:“妈,我也不是神仙,我也要慢慢想这事。等我想好了再说,反正现在咱们能吃饱饭了,还急啥呢!”
见闺女这样说,汤兰英不好意思地笑笑,也就不说什么了,而是把话题转到了村里的八卦上。
娘儿两个正拉着家常,老槐树的叶子突然就沙沙做响起来。
汤兰英抬头一看:“哎呦,起风了,这天是要下雨啊,赶快!去菜园叫你爸叫回来收玉米!”
周晴急忙跑到厨房,从厨房的后窗里探出头,却见周根民正在关菜园的荆棘门,于是就叫:“爸,快点!”
然后,她就跑回院子里,和母亲一道飞快地收起玉米棒子来。
下雨天抢收,那是争分夺秒的。
十几袋玉米还没有被周根民全部搬进堂屋,那黄豆大的雨点就噼里啪啦地从半空中砸了下来。
一家三口火急火燎地收完了玉米,然后,就坐在厨房里,一边喝茶,一边看窗外的雨越下越大。
“这雨下得好啊,把地都打湿了,再过几天,咱们就能种秋芝麻了!”周根民呐呐道。
周晴嗯了一声,上辈子,她虽然也是农村人,可是打小念书,没种过地。在种地的经验方面,她得听她爸的。
“快中午了,二丫啊,你去水缸里捞两块豆腐,我来熬酱。他爸,你去给两个孩子送雨伞去!”汤兰英安排道。
周晴知道,因为她的病,这家人对淋雨这件事,特别重视。
周根民答应了一声,从墙角找出两把油纸伞,就出了门。
周晴就和她妈烧火做饭。
黄豆酱是汤兰英用黄豆煮熟了晒出来的酱,她们家常年用这种酱配上萝卜白菜茄子豆腐虾米还有花生米熬酱。
熬出来的酱特别下饭,只是,以往因为缺少麻油,所以吃起来不够香。
现在,她们有吃不完的麻油了,于是汤兰英更是要天天都熬酱了。
周晴一边烧火,一边想着以后要干什么事。
按说,像她大伯周根喜那样的杀猪匠,最适合在镇上挂个肉案子,杀猪卖肉。
杀猪是一门手艺,需要技术。而技术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
所以,卖肉这行当,她们家是干不了的!
贩卖鸡鸭呢?也不行,现在农村家家户户都自己养鸡,一家养几十只鸡鸭,拿去街上卖了换油盐。
随着荒地的日渐增多,人们可以用多余的粮食去换油盐,那鸡鸭也就自己省下来杀掉吃了。
卖鸡鸭肯定是卖不赢的。
那剩下的只有牛羊肉和鱼了。
在这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在乡村,只有卖必需品,才能把生意持续不断地做下去。
不过,这里的人好像不怎么爱吃鱼。
她在街上逛了那么久,只在那家肉铺里看见有卖腊鱼干的,居然没有人卖活鱼。
可是,过年的时候,自己家的饭桌上,明明是有鱼的。
于是她就问:“妈,我们这里的人,经常能看见有人上街买肉吃,怎么从来不见有人买鱼的?”
“鱼啊!我们这里的人不怎么吃鱼,主要是因为以前这里没有水库,村里的池塘会发臭,大多是死水,也养不住鱼。”汤兰英随口答道。
周晴点了点头:“就好比以前没有水库,我们这里的人都吃面,因为水太少了,种不了水稻,对不对?”
汤兰英嗯了一声:“你怎么想起来问这个?”
“妈,那我们这里的人,爱吃鱼吗?”周晴转动着手里的火叉。
“瞧你这丫头问的,鱼那么好吃的东西,谁会不爱吃呢!”汤兰英白了她一眼。
“那,街上为啥没有卖鱼的呢?”周晴又问。
“水库里有时放水,会放一些鱼下来,还有河湾和野塘里,有时候也能捉点,反正不多吧,一年也就吃上两三回。”汤兰英开始把豆腐切成小碎块,往锅里放。
一时,饭菜做好,周根民也把周雷和周星接回来了,然后一家人就开始高高兴兴都吃饭。
周晴注意到,自从芝麻丰收以来,她们家饭桌上的气氛,每一天都是热烈的。
吃饱饭,对于上辈子的人来说,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可是,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却是那么的艰巨。
“二姐,现在,我终于敢去食堂里换饭票了,再也不用天天带玉米饼子去了。”周雷一边扒饭,一边说。
看着狼吞虎咽的弟弟,周晴不由自主地升起一股怜爱之情。
穿来一年了,这个男孩叫了自己一年姐姐,这,就是她的弟弟。
想到这里,她就说:“小雷,放晚学了,跟二姐一起去河湾里捞虾,咋样?”
周雷忙道:“好啊好啊!我放学就去狗蛋家借虾笼子,咱们多捞点熬酱吃!”